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_五单元 第_1课时 2008年10月日 教学内容 总第课时21桃花源记第一节 知识积累作者及作品等相关常识,积累文言常用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记叙的 教学目标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重点 课文的诵读,整体感知与记叙顺序的梳理。 难点 各段内容的复述。 教法 引导诵读点拨 教具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话题发言中导入本节,结合课下注释 明确作者及代表作、生活时代,点拨明确话题,自由发言,结合课 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回忆|下注释明确相关的常识,朗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以前学过的课文《五柳先生传》。布课文。 置朗读课文一段,问题:用自己的话 复述课文。 听读,点拨句读,结合课下注释明 确本段中生词,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朗读课文,明确重点词语的读 来描述本段,点评,点出本段中写景音,个别复述,其余补充,共 培养学生的阅读复述 的语句。引导概括,板书—一武陵渔同概括本段内容。 能力 人发现桃源。 三点拨古文中常用的省略现象一一省 主语、省宾语。组织朗读第二段,个 别指导,点评学生的朗读,引导明磅/明确省略现象,朗读第二段, 教学 本段中写景的语句,组织齐读,用自找出写景的语句,齐读,用自培养学生的阅读复述 己的话来描绘文听景象,引导概括本已的话来描绘文听景象,共同能力 段,板书 概括本段 进入桃源(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五 单元 第 1 课时 2008 年 10月 日 教学内容 总第 课时 21 桃花源记 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 积累作者及作品等相关常识,积累文言常用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记叙的 顺序。 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重点 课文的诵读,整体感知与记叙顺序的梳理。 难点 各段内容的复述。 教法 引导 诵读 点拨 教具 多 媒 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从“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话题发言中导入本节,结合课下注释 明确作者及代表作、生活时代,点拨 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回忆 以前学过的课文《五柳先生传》。布 置朗读课文一段,问题:用自己的话 复述课文。 明确话题,自由发言,结合课 下注释明确相关的常识,朗读 课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习惯。 二 听读,点拨句读,结合课下注释明 确本段中生词,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 来描述本段,点评,点出本段中写景 的语句。引导概括,板书--武陵渔 人发现桃源。 朗读课文,明确重点词语的读 音,个别复述,其余补充,共 同概括本段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复述 能力。 三 点拨古文中常用的省略现象--省 主语、省宾语。组织朗读第二段,个 别指导,点评学生的朗读,引导明确 本段中写景的语句,组织齐读,用自 己的话来描绘文听景象,引导概括本 段,板书-- 进入桃源(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明确省略现象,朗读第二段, 找出写景的语句,齐读,用自 己的话来描绘文听景象,共同 概括本段。 培养学生的阅读复述 能力
四点拨第三段中的省略现象,布置 程 自读课文,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村中人与渔人谈了哪些问题?个别指 导朗读,点评发言,引导明确本段中明确目标,自读课文,找出原\培养学生的阅读复述 揭示的内容一一桃源人的身世(避秦文,个别朗读,找出关键词, 时乱)及生活的态度(叹惋)。引导共同概括 与概括能力 概括本段, 板书关键词语 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五组织自由朗读与齐读课文4、5两 段,明确两段的内容,点评发言,引 导明确两次探访的未果。布置学生整明确目标,自读课文,齐读,养学生的阅读复述 体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记叙顺序,找出关键词,共同概括两段。与概括能力。 点拨明确一一时间顺序。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内容及顺序 的想 熟读课文,发挥想象,以现代人的身|明确本节的主要内容,明确作圆透力,激发写作的 份访问桃源,会遇到什么?(鼓励用 热情 文言文来写作) 21桃花源记 作者 、时代 代表作、学过的课文 课文一段:武陵渔人发现桃源。 板书设计 二段:进入桃源(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三段: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四、五段:两访桃源。 三记叙顺序:以行踪为线索,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四 点拨第三段中的省略现象,布置 自读课文,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村中人与渔人谈了哪些问题? 个别指 导朗读,点评发言,引导明确本段中 揭示的内容--桃源人的身世(避秦 时乱)及生活的态度(叹惋)。引导 概括本段, 板书关键词语-- 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明确目标,自读课文,找出原 文,个别朗读,找出关键词, 共同概括。 培养学生的阅读复述 与概括能力。 五 组织自由朗读与齐读课文4、5两 段,明确两段的内容,点评发言,引 导明确两次探访的未果。布置学生整 体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记叙顺序, 点拨明确--时间顺序。 明确目标,自读课文,齐读, 找出关键词,共同概括两段。 培养学生的阅读复述 与概括能力。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内容及顺序, 布置课下作文: 熟读课文,发挥想象,以现代人的身 份访问桃源,会遇到什么?(鼓励用 文言文来写作) 明确本节的主要内容,明确作 文。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激发写作的 热情。 板书设计 21 桃花源记 一 作者 、时代 、代表作 、学过的课文 。 二 课文 一段:武陵渔人发现桃源。 - 二段:进入桃源(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 三段: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 四、五段:两访桃源。 三 记叙顺序:以行踪为线索,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五单元 第 课时 2008年10月日 教学内容 总第课时21桃花源记第二节 知识了解文言文中主诸的省略掌握“父通”、“鲜美”、等文音词 诵读课 教学目标|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重点 课文前两段内容的诵读翻译,了解桃源中的理想生活 难点 课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第二段内容的翻译与诵读。 教法 引导探究诵读 教具 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拨作业完成情况,组织齐读课 文。导入第一段学习, 问题导读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 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 答)点评发言,板书其中关键词齐读课文,明确问题,自读课 引导理解有关词语: 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下进行翻译,交流,共同明能力及翻译能力 ‖是行船,。 确,诵读本段。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 新鲜、可口) 异之”:异: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 组织诵读本段。 组织学生研讨第二段, 问题: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 的?引导朗读原文,点拨其中省路|朗读第二段,自由回答相关的 主语的情况,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进语句,结合课下注释明确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 行翻译,点评学生的回答,组线意,诵读这几句,当堂进行。能力及翻译能力。 教 读这几句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五 单元 第 2 课时 2008 年 10 月 日 教学内容 总第 课时 21 桃花源记 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交通”、“鲜美”、等文言词语。 归纳诵读课文前两段的内容。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重点 课文前两段内容的诵读翻译,了解桃源中的理想生活。 难点 课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第二段内容的翻译与诵读。 教法 引导 探究 诵读 教具 无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点拨作业完成情况,组织齐读课 文。导入第一段学习, 问题导读: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 、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 答) 点评发言,板书其中关键词 。 引导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 是行船,。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 新鲜、可口) “异之”:异: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 名词-状语,向前 组织诵读本段。 齐读课文,明确问题,自读课 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课 下进行翻译,交流,共同明 确,诵读本段。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 能力及翻译能力。 二 组织学生研讨第二段, 问题: 1 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 的?引导朗读原文,点拨其中省略 主语的情况,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进 行翻译,点评学生的回答,组织诵 读这几句。 朗读第二段,自由回答相关的 语句,结合课下注释明确语 意,诵读这几句,当堂进行。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 能力及翻译能力
J人 组织探究问题2 学过程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 的美景? (自然景象 又有生活美景 明确问题,选出相关的语句, 组织学生用课文中语句来回答, 个别朗读、翻译,明确其中重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 结合课下注释来译出语句 点词语,诵读当堂检查。 能力及翻译能力。 点拨其中重点词语 豁然开朗、交通”的古今词义; 黄发垂髫”使用修辞一一借代 组织诵读与检查本段。 四课堂小结:本课前两段中重点 词:1古今异义 A鲜美:B交通 A其林B甚异之C复行同明确课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当|能力营,巩固本节内 当堂练习:轻巧夺冠91-92页:2题堂练习。个别问题质疑。 1)一(4);7题(1)一(2) 9-12题。点拨练习完成情况,个别 指导 匝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 查)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 2.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 明确课下作业。 能力,巩固本节内容 3预习课文下一部分 A4.91页1、4(1)一(2) 7题(1)(2)默写并翻译。 21桃花源记 段:武陵渔人发现桃源 段:进入桃源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板书设计 交通: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豁然开朗: 2词类活用 A穷:形容词-动词,走到…的尽头 B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C前:名词-状语,向前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三 组织探究问题 2 :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 的美景? (自然景象 ,又有生活美景 。) 组织学生用课文中语句来回答, 结合课下注释来译出语句, 点拨其中重点词语: “豁然开朗、交通”的古今词义; “黄发垂髫”使用修辞--借代。 组织诵读与检查本段。 明确问题,选出相关的语句, 个别朗读、翻译,明确其中重 点词语,诵读当堂检查。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 能力及翻译能力。 四 课堂小结:本课前两段中重点 词:1 古今异义: A 鲜美: B 交通: 2 词类活用: A 穷其林 B 甚异之 C 复前行 当堂练习:轻巧夺冠91-92页:2题 (1)-(4);7题(1)-(2); 9-12题。点拨练习完成情况,个别 指导。 明确课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当 堂练习。个别问题质疑。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 能力喾,巩固本节内 容。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 查) 2.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 3.预习课文下一部分 4.91页1、4(1)-(2) - 7题(1)(2)默写并翻译。 明确课下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 能力,巩固本节内容 。 板书设计 21 桃 花 源 记 一 一段:武陵渔人发现桃源。 二段:进入桃源 1 古今异义: -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豁然开朗: 2 词类活用: A 穷:形容词-动词 ,走到 … 的尽头 B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C 前:名词-状语 ,向前 教学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_五单元 第_3课时 2008年10月日 教学内容 总第课时21桃花源记第三节 知识|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无 论”等文言词语,归纳文中的后三段内容。 教学目标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重点 课文后三段内容的诵读翻译,理解文中的理想生活。 难点 课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第三段内容的翻译与诵读。 教法 引导探究诵读 教具 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点评作业,导入本 节,布置自读第三节,问题导读: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自由诵读课文一二段,明确作 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业中问题,自读课文第三节,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找出相关语句,读读背背,共与阅读分析能力 组织学生用原文来回答,读读背背|同概括。 这些语句,引导概括,板书关键词 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问题导读 1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2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点 评学生的自由发言,引导明确桃源 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 板书关键词一一安居乐业,(也反明确问题,找出相关的语句, 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弃战诵读这些语句,自由发言,明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乱的态度。 确本节古今异义词,当堂诵读与阅读分析能力 点拨本段中的古今导义词 A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B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引导诵读本节,当堂检查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五 单元 第 3 课时 2008 年 10 月 日 教学内容 总第 课时 21 桃花源记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无 论”等文言词语,归纳文中的后三段内容。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重点 课文后三段内容的诵读翻译,理解文中的理想生活。 难点 课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第三段内容的翻译与诵读。 教法 引导 探究 诵读 教具 无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检查背诵,点评作业,导入本 节,布置自读第三节,问题导读: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 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 气? 组织学生用原文来回答,读读背背 这些语句,引导概括,板书关键词 --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自由诵读课文一二段,明确作 业中问题,自读课文第三节, 找出相关语句,读读背背,共 同概括。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与阅读分析能力。 二 问题导读: 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2 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点 评学生的自由发言,引导明确桃源 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 板书关键词--安居乐业,(也反 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弃战 乱的态度。 点拨本段中的古今导义词-- A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B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引导诵读本节,当堂检查。 明确问题,找出相关的语句, 诵读这些语句,自由发言,明 确本节古今异义词,当堂诵读 。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与阅读分析能力
三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4、5 学过程 两节的翻译,点评语句 问题导读:(1)渔人既然“处处志 之”,但“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 用意何在? 明确: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结合课下注释个别回答,明确 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问题,自由发言,共同概括,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有可能的。 桃源的令人神往,神秘而不可与阅读分析能力。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求的特点。 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 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明确: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 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 效果。) 四总结全文,引导明确作者的写 意图。一一通过描绘“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识作者通过描绘“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板书关键词。自由发言作者的写作意图。明世外桃源”所表达的 布置归纳本课中重点词语一一古今确要求,自主做题。 社会理想。巩固练习 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词。结 合进行轻巧练习:91-92页4、13题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2预习《陋室铭》明确作业及课下预习。 巩固本节内容。 轻巧中92页13-17题 21桃花源记 段: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社会风气一一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板书设计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一安居乐业,厌弃战乱 今义:单指妻。 B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四、五段:两访桃源一一桃源的令人神往,神秘而不可求 主题: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三 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4、5 两节的翻译,点评语句, 问题导读:(1)渔人既然“处处志 之”,但“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 用意何在? (明确: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 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 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 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 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明确: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 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 效果。) 结合课下注释个别回答,明确 问题,自由发言,共同概括, 桃源的令人神往,神秘而不可 求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与阅读分析能力。 四 总结全文,引导明确作者的写 作意图。--通过描绘“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板书关键词。 布置归纳本课中重点词语--古今 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词。结 合进行轻巧练习:91-92页4、13题 。 自由发言作者的写作意图。明 确要求,自主做题。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 世外桃源”所表达的 社会理想。巩固练习 。 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诵读全文,2 预习《陋室铭》 3 轻巧中92页13-17题。 明确 作业及课下预习。 巩固 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21 桃 花 源 记 三 段: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 社会风气--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2 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安居乐业,厌弃战乱。 古今导义词--A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B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四、五段:两访桃源--桃源的令人神往,神秘而不可求。 主题: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