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六单元 第_课时 2008年12月日 教学内容 总第70课时30诗四首之归园田居(其三) 知识 掌握陶渊明的主要成就,把握诗的内容及诗中的悠闲情怀。 教学目标能力 培养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边诵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 体会诗人的隐逸情怀。 重点 掌握背景与词义和诗句大意,归纳诗中的“愿”所指的内容。 难点 体会“愿”中所包含的诗人思想感情 教法 引导探究朗读归纳 教具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 入本节。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 确作者及相关的常识,板书关键词个别答,共同明确共同培养学生的整理能 语:1姓名、字、号、生活时代:分钟) 回忆相关的内容。(用时3力,激发阅读的兴趣 2思想及主要成就; 3以前学过的作品。 组织学生自读诗,点拨个读,结 合课下注释引导说说诗中的大意, 问题质疑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 活情形? ρ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自读诗,结合课下注释找出 了多长时间? 相关的语句,说说大意,明培养学生的阅读探 3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确问题,归纳交流诗中的场究能力,激发学生阅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景与意愿。 读的兴趣。 (明确: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用时10分钟) 的路: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 教学过程 人归田的愿望。) 点评发言,板书关键词语 层:豆田锄草的劳动场景; 一层:归途,表达终生归隐的意愿。 布置自由诵读诗,互相检查。自由诵读诗,互相检查。 当堂检查诵读, 当堂检查诵读, 培养学生的当堂诵 组织完成练习:124页7、8题。 共同完成练习,自由发言,读能力。体会作者的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8题:愿表达的共同明确其中包含的隐逸情隐逸情怀 感情。点评发言,共同明确。 怀。(用时10分钟)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六 单元 第 课时 2008 年 12 月 日 教学内容 总第 70 课时 30诗四首 之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陶渊明的主要成就,把握诗的内容及诗中的悠闲情怀。 能力 培养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边诵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 体会诗人的隐逸情怀。 重点 掌握背景与词义和诗句大意 ,归纳诗中的“愿”所指的内容。 难点 体会“愿”中所包含的诗人思想感情 教法 引导 探究 朗读 归纳 教具 多 媒 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 入本节。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 确作者及相关的常识,板书关键词 语:1 姓名、字、号、生活时代; 2 思想及主要成就; 3 以前学过的作品。 个别回答,共同明确。共同 回忆相关的内容。(用时 3 分钟 ) 培养学生的整理能 力,激发阅读的兴趣 。 二 组织学生自读诗,点拨个读,结 合课下注释引导说说诗中的大意, 问题质疑: 1 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 活情形? 2 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 了多长时间? 3 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明确: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 的路;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 人归田的愿望。) 点评发言,板书关键词语: 一层:豆田锄草的劳动场景; 二层:归途,表达终生归隐的意愿。 自读诗,结合课下注释找出 相关的语句,说说大意,明 确问题,归纳交流诗中的场 景与意愿。 (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 探 究能力,激发学生阅 读的兴趣。 三 布置自由诵读诗,互相检查。 当堂检查诵读, 组织完成练习:124页7、8题。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8题 :愿表达的 感情。点评发言,共同明确。 自由诵读诗,互相检查。 当堂检查诵读, 共同完成练习,自由发言, 共同明确其中包含的隐逸情 怀。(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的 当堂诵 读能力。体会作者的 隐逸情怀
四组织当堂诵读与自主默写,个别 指导检查,当堂完成。(用时10分当堂自主诵读与默写,个别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检查 习惯与当堂达标的能 五布置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至四首 诗,划出朗读的停顿,结合课下注 释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进 行个别指导。 自由朗读其余三首诗,明确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布置课下作业 相关的常识自主朗读,明习惯。 1完成本首诗的默写 确本节的作业。 2评论作者的隐逸情怀。 (明确观点,并写出相应的理由) 归园田居(其三)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层:豆田锄草的劳动场景; 板书设计1姓名 生活时代 2思想及主要成就:山水田园诗人:隐居情怀 二层:归途,表达终生归隐 3以前学过的作品 的意愿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四 组织当堂诵读与自主默写,个别 指导检查,当堂完成。(用时10分 钟) 当堂自主诵读与默写,个别 检查。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习惯与当堂达标的能 力。 五 布置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至四首 诗,划出朗读的停顿,结合课下注 释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进 行个别指导。 布置课下作业: 1完成本首诗的默写; 2 评论作者的隐逸情怀。 (明确观点,并写出相应的理由) 自由朗读其余三首诗,明确 相关的常识。自主朗读。明 确本节的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习惯。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层:豆田锄草的劳动场景; 1 姓名 、字 、号 、生活时代 ; 2 思想及主要成就:山水田园诗人;隐居情怀。 二层:归途,表达终生归隐 3 以前学过的作品 。 的意愿。 教学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六单元 第_课时 2008年12月日 教学内容 总第71课时30诗四首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第二节 知识 了解作者的情况,把握诗的内容及诗中的情怀 教学目标能力 培养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边诵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府体会诗中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长江两岸秀丽景色,体会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 进取的精神及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重点 两首诗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把握 难点 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刻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法 引导探究归纳点评 教具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第一首诗的默写,回忆相关的 常识,从王维的回忆中导入本节。展示 相关的幻灯,明确。组织学生结合课本 上的注释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一开元默写第一首,个别上前板书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回忆作者的情况,说说本|累习惯,激发阅读的 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诗的写作背景。 兴趣。 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 组织全体学生齐读。引导注意节奏 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说说本诗中的齐读,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内容 内容。当堂交流,点拨学生的发言,引|。个别发言,明确诗中的叙事 培养学生阅读感知诗 导明确诗中的叙事及感情(慰问边疆,及感情,发解诗人的辛苦。 歌的能力,体会作者 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点拨诗人(用时10分钟) 内心的感情。 慰问的辛苦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六 单元 第 课时 2008 年 12 月 日 教学内容 总第 71 课时 30 诗四首 之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作者的情况,把握诗的内容及诗中的情怀。 能力 培养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边诵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 体会诗中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长江两岸秀丽景色 ,体会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 进取的精神及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重点 两首诗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把握。 难点 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刻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法 引导 探究 归纳 点评 教具 多 媒 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检查第一首诗的默写,回忆相关的 常识,从王维的回忆中导入本节。展示 相关的幻灯,明确。组织学生结合课本 上的注释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开元 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 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 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 景。 默写第一首,个别上前板书 。回忆作者的情况,说说本 诗的写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累习惯,激发阅读的 兴趣。 二 组织全体学生齐读。引导注意节奏 。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说说本诗中的 内容。当堂交流,点拨学生的发言,引 导明确诗中的叙事及感情(慰问边疆, 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点拨诗人 慰问的辛苦。 齐读,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内容 。个别发言,明确诗中的叙事 及感情,发解诗人的辛苦。 (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阅读感知诗 歌的能力,体会作者 内心的感情
组织学生赏析诗中的写景句“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导抓住重点 词-“直与圆”来进行 问题导读: 直写出了什么景象? 圆表现了什么? 点拨发言,明确: 明确要求,各抒已见,共同交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流明确这两句中表现的大漠奇/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 能力,体会诗中描绘 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O用时5分钟) 互相 的大漠奇景,培养当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用时5分钟)。 此称作“孤烟”。 堂诵读能力。 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 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 教学过程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布置当堂诵读与互相检查。 个别指导。 四进行第三首诗的学习 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确李白的基本 情况,展示相关的幻灯进行补充。明确结合课下注释说说相关的常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 其字、号、,时代,个人理想及本诗的写上共同明确,明确任务自读诗 作时期 歌,结合课本上注释梳理诗的能力。激发阅读探究 布置自读全诗。结合课本上注释理解诗大意。(用时5分钟) 的兴趣。 的大意。 五组织当堂朗读,点拨朗读的停顿。 听取对大意的概括 引导理解诗的内容。 问题导读 1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当堂朗读,个别依次说说各联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的大意,交流补充。结合问题|培养学生阅读感知诗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说说自己的理解,自由问答。歌的能力,体会作者 是远景) 共同概括诗中的感情。 内心的感情。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用时10分钟) 其视角分别是什么?两幅图景分别是什 ? (月夜俯视;白昼眺望) A尾联借故乡水表达了什么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 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 思念之情。) 六课堂小结:两首诗中的景与抒情的 方式相同之处。组织当堂诵读两首诗, 自由答疑。 明确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诵 布置课下作业 读,问答。明确课下作业 培养当堂诵读习惯 熟读背诵两首诗。掌握作者相关的情况 预习第四首
教 学 过 程 三 组织学生赏析诗中的写景句“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导抓住重点 词--“直与圆”来进行。 问题导读: 直写出了什么景象? 圆表现了什么? 点拨发言,明确: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 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 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 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 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布置当堂诵读与互相检查。 个别指导。 明确要求,各抒已见,共同交 流明确这两句中表现的大漠奇 景。(用时 5分钟) 当堂诵读与互相检查。 (用时 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 能力,体会诗中描绘 的大漠奇景,培养当 堂诵读能力。 四 进行第三首诗的学习。 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确李白的基本 情况,展示相关的幻灯进行补充。明确 其字、号、时代,个人理想及本诗的写 作时期。 布置自读全诗。结合课本上注释理解诗 的大意。 结合课下注释说说相关的常识 。共同明确。明确任务自读诗 歌,结合课本上注释梳理诗的 大意。(用时 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 能力。激发阅读探究 的兴趣。 五 组织当堂朗读,点拨朗读的停顿。 听取对大意的概括。 引导理解诗的内容。 问题导读: 1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 是远景) 3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 其视角分别是什么?两幅图景分别是什 么? (月夜俯视; 白昼眺望) 4 尾联借故乡水表达了什么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 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 、思念之情。) 当堂朗读,个别依次说说各联 的大意,交流补充。结合问题 说说自己的理解,自由问答。 共同概括诗中的感情。 (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阅读感知诗 歌的能力,体会作者 内心的感情。 六 课堂小结:两首诗中的景与抒情的 方式相同之处。组织当堂诵读两首诗, 自由答疑。 布置课下作业: 熟读背诵两首诗。掌握作者相关的情况 。预习第四首。 明确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诵 读,问答。明确课下作业。 培养当堂诵读习惯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叙事-慰问边疆; 首联:远渡的地点目的 感情一激愤和抑郁 颔联:楚地的壮阔景色 板书设计写景:直表现了边塞荒凉 (山 颈联:月夜俯视;白昼眺望 尾联:无限眷恋、思念 主题:诗人开阔情怀、奋发进取 的精神、对故乡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使 至 塞 上 渡荆门送别 叙事--慰问边疆; 首联:远渡的地点目的 感情--激愤和抑郁 颔联:楚地的壮阔景色 写景:直表现了边塞荒凉; (山、 江) - 圆写出了温暖苍茫。 颈联: 月夜俯视; 白昼眺望 - 尾联:无限眷恋、思念 - 主题:诗人开阔情怀、奋发进取 - 的精神、对故乡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六单元 第_课时 2008年12月26日 教学内容 总第72课时30诗四首之登岳阳楼(其一) 知识 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把握本诗的内容及主题。 教学目标能力 培养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边诵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 体会诗中的国恨家悲。 重点 把握诗的内容及主题,诗的诵读 难点 体会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法 引导探究归纳点评 教具 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査前三首诗的诵读,从岳阳楼的 合课下注释及幻灯明确作者及本诗的写诵读前三首诗,明确本诗的茶学生的阅读归 作背景(靖康之难后,作者流亡到洞庭 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钟) 的兴趣。 借酒浇愁) 结合课下注释自读,注意朗 布置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注意读的停顿。个别明读 置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内容,小组间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内容,小培养学生的阅读整 交流,当堂交流点评,引导初步感知诗 组间交流,当堂交流点评,体感知能力 的内容。 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用时 5分钟)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六 单元 第 课时 2008 年 12 月 26 日 教学内容 总第 72 课时 30 诗四首 之登岳阳楼(其一)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把握本诗的内容及主题 。 能力 培养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边诵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 体会诗中的国恨家悲。 重点 把握 诗的内容及主题 ,诗的诵读。 难点 体会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法 引导 探究 归纳 点评 教具 无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检查前三首诗的诵读,从岳阳楼的 地理位置及影响导入本节,组织学生结 合课下注释及幻灯明确作者及本诗的写 作背景(靖康之难后,作者流亡到洞庭 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 借酒浇愁) 诵读前三首诗,明确本诗的 作者及背景。(用时 6分 钟 )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 纳能力,激发阅读 的兴趣。 二 布置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注意 朗读的停顿。当堂个别朗读与点评。布 置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内容,小组间 交流,当堂交流点评,引导初步感知诗 的内容。 结合课下注释自读,注意朗 读的停顿。个别朗读, 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内容,小 组间交流,当堂交流点评, 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用时 5分钟 ) 培养学生的阅读整 体感知能力
组织学生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问题导读: 1诗中的哪几句是写景?景物有何特 点? 2诗中哪几句是叙写世事变迁? 诗的最后两句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 教学过程 结合相关的幻灯,点评学生的发言,引 导明确以下几点: 明确问题,自主朗读,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 1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诗中注释找出诗中的景与叙感知能力,激发阅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事,小组交流其内容,当堂读探究交流的积极 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 共同明确。结合相关的幻灯性,体会作者的憔 颔联中,怀古伤今,在这样美丽的。体会诗人的憔悴悲愁饱悴悲愁,饱经风霜 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经风霜。(用时15分钟) 的雅兴,”徙倚”二字,把诗人那满腔愁 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 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 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 4尾联情景相生,既指眼前实景,又是 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四课堂小结:本诗的主题,抒发的感 凊,完善板书中内容。组织回顾相关的 常识,完成练习124页第5题、9、10 11-13题。 引导当堂练习,共同明确, 归纳赏析诗的角度 明确问题,当堂练习,进行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结合背景,抓住重点词语及主要写法进交流,明确课下作业的要求累习惯,学习诗的 行。练习19题。 赏析。 布置课下作业: 1轻巧中1、2、4、5题 2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现代 文,要求有描写与议论或抒情 3诵读默写这四首诗 30登岳阳楼(其一) 首联: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抒发: “帘旌”一近景, “夕阳”一远景一一静谧而惨淡 辗转江湘\ 板书设计颔联:怀古伤今,满腔愁绪 颠沛流离/苦 颈联:背井离乡,漂泊不定 万里”一一路途遥远 老大伤悲之落寞 三年”一一历尽艰辛 尾联:触景生情 悴悲愁 /国家动荡之 忧
教 学 过 程 三 组织学生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问题导读: 1 诗中的哪几句是写景?景物有何特 点? 2 诗中哪几句是叙写世事变迁? 3 诗的最后两句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结合相关的幻灯,点评学生的发言,引 导明确以下几点: 1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 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 2 颔联中, 怀古伤今, 在这样美丽的 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 的雅兴,”徙倚”二字,把诗人那满腔愁 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 颈联“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 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 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 生涯。 4 尾联情景相生,既指眼前实景,又是 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明确问题,自主朗读,结合 诗中注释找出诗中的景与叙 事,小组交流其内容,当堂 共同明确。结合相关的幻灯 。体会诗人的憔悴悲愁,饱 经风霜。(用时 15分钟 ) 培养学生的阅读 感知能力,激发阅 读探究交流的积极 性,体会作者的憔 悴悲愁,饱经风霜 。 四 课堂小结:本诗的主题,抒发的感 情,完善板书中内容。组织回顾相关的 常识,完成练习124页第5题、9、10、 11-13题。 引导当堂练习,共同明确, 归纳赏析诗的角度: 结合背景,抓住重点词语及主要写法进 行。练习19题 。 布置课下作业: 1 轻巧中1、2、4、5题。 2 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现代 文,要求有描写与议论或抒情。 3 诵读默写这四首诗。 明确问题,当堂练习,进行 交流,明确课下作业的要求 。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累习惯,学习诗的 赏析。 板书设计 30 登 岳 阳 楼 ( 其一) - 首联 : 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 抒发: - “帘旌” --近景, - “夕阳”--远景--静谧而惨淡 辗转江湘\ - 颔联: 怀古伤今,满腔愁绪 -- 颠沛流离 / 苦 - 颈联:背井离乡,漂泊不定 -- - “万里”--路途遥远 老大伤悲之 落 寞 - “三年”--历尽艰辛 - 尾联:触景生情--憔悴悲愁 / 国家动荡之 忧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