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精读》(中级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80001 课程类型:必修 总学时:320学时 必 分:10学分 适用对象:预科生 教 材:《发展汉语-一高级汉语》(民族版),岑玉珍(上册)、杨存田(下 册)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汉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我校文、理科本科一年制预科中级班学生,在入校后的摸 底考试成绩为SK4一6级,《汉语精读》课是预科汉语的综合课、必修主干课,它以语言技能训练为 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整个教学过程要求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即这门课程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 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综合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不是孤立存在、单独进行 的,而是互为依存的步骤、环节:在技能化、交际化的训练中,它们是具体的方式、手段。学生通 过“读”的方式获得语言材料(课文),在“听说“中讲练,并贯穿“读写“(理解课文,记语法重点、例 句)。课堂技能训练的继续是写作业,通过”写”巩固、深化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中级汉 语课所设计的综合技能训练既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也符合综合性言语 活动的真实交际。这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综合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综合性的另一个方面 是,对于综合训练所围绕的限定的语言项目(常用词汇、结构、句式),要达到四会(听、说、读、 写)的要求,即复用式堂根」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汉语精读》课的教学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语言交际能 力,特别是要具备较强的听读能力,为顺利学习本科专业课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学习结束时,达 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三级标准,并具备一定的自修汉语的能力。具 体来说:通过一学年的学习,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总词汇量达8千左右):巩固、补充、扩展和深化语 法项目(甲乙丙丁四级语法1000项点)。逐步提高阅读原著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词语、结构和较为 复杂的句式、语段,就某一方面的内容或话题进行较为正确、流利的语段语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 面)。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语言知识方面的要求 1、语音:复习汉语语音知识,熟练掌握普通话全部声、韵、调以及轻声、儿化。 2、词汇:学习并巩固3000个左右汉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其中2000个左右为新学词汇), 以丙级词为主,要求能正确写出,掌握其基本义项和常用义项,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掌握率为 90%以上。 3、汉字:学习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的甲、乙丙级汉字及丁级汉字的一部分(以丙级汉字为主) 共2000个左右。掌握率为90%以上,能使用常用的字典。复习书法知识,掌握书写规律与技能,书 写工整, 熟练,美观。 4、语法:学完《语法大纲》规定的语法项目,掌握率为90%以上。 语言技能方面 1、听:
《汉语精读》(中级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80001 课程类型:必修 总 学 时:320学时 学 分:10学分 适用对象:预科生 教 材:《发展汉语-高级汉语》(民族版),岑玉珍(上册)、杨存田(下 册)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汉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我校文、理科本科一年制预科中级班学生,在入校后的摸 底考试成绩为HSK4—6级,《汉语精读》课是预科汉语的综合课、必修主干课,它以语言技能训练为 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整个教学过程要求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即这门课程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 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综合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不是孤立存在、单独进行 的,而是互为依存的步骤、环节;在技能化、交际化的训练中,它们是具体的方式、手段。学生通 过"读"的方式获得语言材料(课文),在"听说"中讲练,并贯穿"读写"(理解课文,记语法重点、例 句)。课堂技能训练的继续是写作业,通过"写"巩固、深化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中级汉 语课所设计的综合技能训练既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也符合综合性言语 活动的真实交际。这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综合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综合性的另一个方面 是,对于综合训练所围绕的限定的语言项目(常用词汇、结构、句式),要达到四会(听、说、读、 写)的要求,即复用式掌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汉语精读》课的教学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语言交际能 力,特别是要具备较强的听读能力,为顺利学习本科专业课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学习结束时,达 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三级标准,并具备一定的自修汉语的能力。具 体来说:通过一学年的学习,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总词汇量达8千左右);巩固、补充、扩展和深化语 法项目(甲乙丙丁四级语法1000项点)。逐步提高阅读原著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词语、结构和较为 复杂的句式、语段,就某一方面的内容或话题进行较为正确、流利的语段语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 面)。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语言知识方面的要求 1、语音:复习汉语语音知识,熟练掌握普通话全部声、韵、调以及轻声、儿化。 2、词汇:学习并巩固3000个左右汉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其中2000个左右为新学词汇), 以丙级词为主,要求能正确写出,掌握其基本义项和常用义项,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掌握率为 90%以上。 3、汉字:学习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的甲、乙丙级汉字及丁级汉字的一部分(以丙级汉字为主) 共2000个左右。掌握率为90%以上,能使用常用的字典。复习书法知识,掌握书写规律与技能,书 写工整, 熟练,美观。 4、语法:学完《语法大纲》规定的语法项目,掌握率为90%以上。 语言技能方面 1、听:
满足牛活、学习、客种社会衣际活动和一船性的工作需要。在实际交际中,能够听慌用 普通话所作的语速稍快的有关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会话,能听懂语速正常的一般性新闻广 播和电视节目。有较强的跳听、猜听和获取所需主要信息的能力。 2、说: 可满足生活、学习、各种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能够就学习、社会活动的各种话题进行课 堂讨论和辩论,能较有系统,较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进行答辩,能够进行大段表达,语 音、语调基本正确,语速正常语句连贯,用词基本恰当,语言表达基本得体,能使用一定数量的较 为复杂的句式,有活用语言的能力。在实际交际中,能够就各种社交活动的有关话题流利地进行交 谈,能够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感情。 3、1卖: 掌握朗读的基本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阅读生词不超过4%,无关键 性新语法点,内容较为复杂的文章,速度不低于150字/分,理解准确率为90%以上。能借助工具书 阅读一般专业书刊,以及报刊杂志上的一般性报道文章,有较强的跳读、猜读和一定的概括、提炼 内容梗概的能力。在精读及泛读过程中,有一定的自然吸收由已学过的语素组成的新词语和新用法 的能力 4、写: 能够用汉字做课堂笔记,记录老师讲授的重点,抄录板书。能缩写课文内容,有整体听记 较长语段(400-600字左右)要点的能力,能够在两小时内写出不少于700字的命题作文。用词基本恰 当,语句通顺,表达清楚,句式应有一定变化,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撰写一般性文章(如读后 感、实习报告等)用词比较恰当,语言表达基本得体,能叙述所要说明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思想观 点。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应遵循其自身特殊的教学原则。 (一)课堂教学交际化的原则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可概括为”三有”:一有汉语的语 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四会:三 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能力。交际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下两点: 1、要把学生增于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之中。根据学生的所知情况,制造交际需要,设计 交际语境,如打电话、购物、坐车、约会等,让学生大量地接触真实的汉语、自然的汉语。 2、语言形式的学握,必须见诸于交际当中。交际以语言为工具,交际中的语言未必都是很 准确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准确与流利的关系,兼顾二者,以不影响交际的活跃为目的。教师 应该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学生的错误。 (仁)精讲多练的原则 这一原则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讲和练关系、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体现了语言教学 中的实践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精讲要求: 1、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阶段性,精确地选择讲授范。如果只从语言知识的体 系出发,讲究全面、系统,这同精讲是格格不入的。 2、深入浅出、精练地闸明问题。教师要通过备课,精心设计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力求简明易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多练要求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汉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以求 巩固和训练地掌握。多练包括由知到能的训练,也包括从能到熟到用的训练
可满足生活、学习、各种社会交际活动和一般性的工作需要。在实际交际中,能够听懂用 普通话所作的语速稍快的有关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会话,能听懂语速正常的一般性新闻广 播和电视节目。有较强的跳听、猜听和获取所需主要信息的能力。 2、说: 可满足生活、学习、各种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能够就学习、社会活动的各种话题进行课 堂讨论和辩论,能较有系统,较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进行答辩,能够进行大段表达,语 音、语调基本正确,语速正常语句连贯,用词基本恰当,语言表达基本得体,能使用一定数量的较 为复杂的句式,有活用语言的能力。在实际交际中,能够就各种社交活动的有关话题流利地进行交 谈,能够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感情。 3、读: 掌握朗读的基本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阅读生词不超过4%,无关键 性新语法点,内容较为复杂的文章,速度不低于150字/分,理解准确率为90%以上。能借助工具书 阅读一般专业书刊,以及报刊杂志上的一般性报道文章,有较强的跳读、猜读和一定的概括、提炼 内容梗概的能力。在精读及泛读过程中,有一定的自然吸收由已学过的语素组成的新词语和新用法 的能力。 4、写: 能够用汉字做课堂笔记,记录老师讲授的重点,抄录板书。能缩写课文内容,有整体听记 较长语段(400-600字左右)要点的能力,能够在两小时内写出不少于700字的命题作文。用词基本恰 当,语句通顺,表达清楚,句式应有一定变化,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撰写一般性文章(如读后 感、实习报告等)用词比较恰当,语言表达基本得体,能叙述所要说明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思想观 点。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应遵循其自身特殊的教学原则。 (一)课堂教学交际化的原则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可概括为"三有":一有汉语的语 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四会;三 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能力。交际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下两点: 1、要把学生置于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之中。根据学生的所知情况,制造交际需要,设计 交际语境,如打电话、购物、坐车、约会等,让学生大量地接触真实的汉语、自然的汉语。 2、语言形式的掌握,必须见诸于交际当中。交际以语言为工具,交际中的语言未必都是很 准确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准确与流利的关系,兼顾二者,以不影响交际的活跃为目的。教师 应该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学生的错误。 (二)精讲多练的原则 这一原则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讲和练关系、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体现了语言教学 中的实践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精讲要求: 1、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阶段性,精确地选择讲授范。如果只从语言知识的体 系出发,讲究全面、系统,这同精讲是格格不入的。 2、深入浅出、精练地阐明问题。教师要通过备课,精心设计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力求简明易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多练要求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汉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以求 巩固和训练地掌握。多练包括由知到能的训练,也包括从能到熟到用的训练
总之,没有少而清的典范讲授做根基,堂握运用语言就没有基础: 不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练习,学到的东西就不牢固。获得一种新语言是学生的内在变化,教师作 为外力,只能昆促讲作用,绝不能代替学生的内因起作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怎.Piaget)指出一种“教学相互作用论”。他认为:“"认识发生和发展 的动力和基础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一切经验发源于动作“。教学目标能否达到,最终取决于主体内 在的相互作用,因此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 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作用应表现在设法创造各种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草 握正确的学习技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 具体地说 :交际活动必须由学生本人去经 历。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该让学生去进行,他们才可能学到听说读写的实际本领。让学生在 交际中学习语言、用语言,也让学生在交际中检验自己的语言。 (四)结构一语义一语用结合文化的教学原则 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授和练习要纳入到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在交际中理解、掌握和使 用语言要素的形式、意义,同时要注意结合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文化内容适当地加以训练,以期有的 放矢地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听说读写全面要求的教学原则 在语言产生过程中,听和读属于接受领会的范畴,说和写属于表达应用的范畴。可见四个 技能都有其独到的作用,荒废了哪一方面都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这一原则的贯彻具体表现为听 说读写四会并重,课堂上侧重听说技能的训练。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本课程现用教材为《发展汉语-一一高级汉语》(民族版)(上、下两册共二十八课)。本教材遵循 如下原则:(1)遵循语言规律、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广泛吸收语言本体研究、语言教学 研究和语言习得研究等方面的成果。(2)语言的结构规律和语言的交际功能并重,同时兼顾相关文 化内容的教学。广泛吸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流派的长处。(3)遵循教材编写的常规原则:由易 到难、急用先学、循序渐讲、重复再现:尊循第二语言教材馆写的通用原测:针对性、科学性、实 用性、趣味性。为此,编写过程采取如下一些主要措施:注重教材定位的准确性,利用教学大纲和 水平大纲的指导和约束,教学内容兼顾学习者当前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需要,增强内容的百科知识 性和哲理思辨性,注重题材、体裁和语体风格多样化,确立文化的多元和包容以及沟通和理解的观 念,等等。(4)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一切以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 力为第一要务。为此,教材的结构设计、内容选择、注释和说明、习题的设计、课文的长短等等, 都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力求时时处处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用学习者的眼光来衡量和取舍。 根据中级汉语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包括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两部分。 (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中级阶段提高汉语理解、表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为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根 据本课型的特点,以量化统计标准(各类词频统计词典、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制定的《汉语水平 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重要依据和参照,采用利学性、常用性、实用性以及联想性相结合的原 则,对中级阶段汉语的词汇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筛选、确定了1740个词作为中级汉语课的词江 大纲。 1740个词的组成及其比例 甲级词20、乙级词480、丙级词1000、丁级词140、超纲词100 2、词汇大纲中,复用式掌握(即“四会”:听、说、读、写)的词语约800个,领会式掌握 (“一会“或”两会”的要求)的词语约1700
总之,没有少而精的典范讲授做根基,掌握运用语言就没有基础; 不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练习,学到的东西就不牢固。获得一种新语言是学生的内在变化,教师作 为外力,只能起促进作用,绝不能代替学生的内因起作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指出一种"教学相互作用论"。他认为:"认识发生和发展 的动力和基础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一切经验发源于动作"。教学目标能否达到,最终取决于主体内 在的相互作用,因此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 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作用应表现在设法创造各种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掌 握正确的学习技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 具体地说 :交际活动必须由学生本人去经 历。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该让学生去进行,他们才可能学到听说读写的实际本领。让学生在 交际中学习语言、用语言,也让学生在交际中检验自己的语言。 (四)结构一语义一语用结合文化的教学原则 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授和练习要纳入到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在交际中理解、掌握和使 用语言要素的形式、意义,同时要注意结合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文化内容适当地加以训练,以期有的 放矢地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听说读写全面要求的教学原则 在语言产生过程中,听和读属于接受领会的范畴,说和写属于表达应用的范畴。可见四个 技能都有其独到的作用,荒废了哪一方面都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这一原则的贯彻具体表现为听 说读写四会并重,课堂上侧重听说技能的训练。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本课程现用教材为《发展汉语-高级汉语》(民族版)(上、下两册共二十八课)。本教材遵循 如下原则:(1)遵循语言规律、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广泛吸收语言本体研究、语言教学 研究和语言习得研究等方面的成果。(2)语言的结构规律和语言的交际功能并重,同时兼顾相关文 化内容的教学。广泛吸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流派的长处。(3)遵循教材编写的常规原则:由易 到难、急用先学、循序渐进、重复再现;遵循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针对性、科学性、实 用性、趣味性。为此,编写过程采取如下一些主要措施:注重教材定位的准确性,利用教学大纲和 水平大纲的指导和约束,教学内容兼顾学习者当前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需要,增强内容的百科知识 性和哲理思辨性,注重题材、体裁和语体风格多样化,确立文化的多元和包容以及沟通和理解的观 念,等等。(4)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一切以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 力为第一要务。为此,教材的结构设计、内容选择、注释和说明、习题的设计、课文的长短等等, 都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力求时时处处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用学习者的眼光来衡量和取舍。 根据中级汉语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包括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两部分。 (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中级阶段提高汉语理解、表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为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根 据本课型的特点,以量化统计标准(各类词频统计词典、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制定的《汉语水平 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重要依据和参照,采用科学性、常用性、实用性以及联想性相结合的原 则,对中级阶段汉语的词汇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筛选、确定了1740个词作为中级汉语课的词汇 大纲。 1、1740个词的组成及其比例: 甲级词20、乙级词480、丙级词1000、丁级词140、超纲词100 2、词汇大纲中,复用式掌握(即"四会":听、说、读、写)的词语约800个,领会式掌握 ("一会"或"两会"的要求)的词语约1700
个(含复用式掌握的800个词)。 3、电点讲练词语(即复用式学握的词语)的确定范制」 ()学生不易理解和难以掌握的常用虚词和虚词结构。 (2)用法比较特殊或义项较多,有时还兼跨不同词类的常用词语」 (3)固定结构和常用格式。 (二)语法教学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级汉语课的语法教学不同于以传授语言、语法知识为主的语法课”。中 级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法规则,并运用所学的语法规则去进行语言实 践。规则是有限的,而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规则所生成的句子、语篇却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 学生在这无限的生成过程中如何把句法、语义和语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生成的过程中注 意句法的限制性、语义的正确性以及语用的选择性。 每篇课文中出现较多或较典型、能产性又高的语法项目,就是本课的讲练重点。如,各种 常用句式和词组、关联词语、各类补语、多项定语、状语、复杂谓语、丰富的量词系统等等。在教 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这些语法项目在组词、连句构成语段语篇时所具有的表情达意、往接连贯 的功能,并学会运用 结合中级阶段语言教学的规律,我们确定以下三个方面为本课程语法教学的重点: 1、语素教学 2、词组教学 3、语段、语篇教学 五、实践环节 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在实践性、交际性原叫和综合训川练原则(语音、词汇、语法的综合训练 与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的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七个环节: (一)预习 要求学生预习指定的课文和生词。做到能朗读生词、课文,默写生词,理解每个段落所表 达的主要意思:找出学习难点,明确自己在内容、句子、词语方面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还存在 问题,以便加强听课的针对性。 (仁)解题、简介作者 教师根据每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简要介绍有关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知识。如 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上册第四课),作者是一位台湾女作家,她的丈夫是一个西班牙人,为 了追随自己的爱情,女主人公跟随丈夫来到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 来自文化迥然不同的两个国家的夫妻俩的幸福生活。如毕淑敏的《斜视》(上册第二课),要介绍 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处理生词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生词作必要的正音和释义。要求学生读音正确,明白词义,了解 最基本的用法。对于需要进行扩展和搭配的词语,有一部分可安排在这个环节进行,而大部分应在 串讲课文时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语境进行讲练。 (四)讲练课文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中心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1.朗读 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按指定的段落、层次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教师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并以朗读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讲练。 2.提问
个(含复用式掌握的800个词)。 3、重点讲练词语(即复用式掌握的词语)的确定范围。 (1)学生不易理解和难以掌握的常用虚词和虚词结构。 (2)用法比较特殊或义项较多,有时还兼跨不同词类的常用词语。 (3)固定结构和常用格式。 (二)语法教学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级汉语课的语法教学不同于以传授语言、语法知识为主的"语法课"。中 级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法规则,并运用所学的语法规则去进行语言实 践。规则是有限的,而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规则所生成的句子、语篇却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 学生在这无限的生成过程中如何把句法、语义和语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生成的过程中注 意句法的限制性、语义的正确性以及语用的选择性。 每篇课文中出现较多或较典型、能产性又高的语法项目,就是本课的讲练重点。如,各种 常用句式和词组、关联词语、各类补语、多项定语、状语、复杂谓语、丰富的量词系统等等。在教 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这些语法项目在组词、连句构成语段语篇时所具有的表情达意、往接连贯 的功能,并学会运用。 结合中级阶段语言教学的规律,我们确定以下三个方面为本课程语法教学的重点: 1、语素教学 2、词组教学 3、语段、语篇教学 五、实践环节 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在实践性、交际性原则和综合训练原则(语音、词汇、语法的综合训练 与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的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七个环节: (一)预习 要求学生预习指定的课文和生词。做到能朗读生词、课文,默写生词,理解每个段落所表 达的主要意思;找出学习难点,明确自己在内容、句子、词语方面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还存在 问题,以便加强听课的针对性。 (二)解题、简介作者 教师根据每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简要介绍有关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知识。如 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上册第四课),作者是一位台湾女作家,她的丈夫是一个西班牙人,为 了追随自己的爱情,女主人公跟随丈夫来到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 来自文化迥然不同的两个国家的夫妻俩的幸福生活。如毕淑敏的《斜视》(上册第二课),要介绍 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处理生词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生词作必要的正音和释义。要求学生读音正确,明白词义,了解 最基本的用法。对于需要进行扩展和搭配的词语,有一部分可安排在这个环节进行,而大部分应在 串讲课文时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语境进行讲练。 (四)讲练课文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中心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1.朗读 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按指定的段落、层次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教师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并以朗读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讲练。 2.提问
教师围绕课文的中心,从词语、句子、语段入手,紧扣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式,提出一组组 的问题。问题要提得深入浅出,要提得有启发性,学生有话可说。 3.讲练语言点(词语、固定格式、句式等) 教师在串讲课文中讲练语言点,应充分利用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所讲语言项目的确切含 义,并领会其用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举出例句1一3个),展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操练,以练带 讲,指导学生在训练中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能力。 4.综合性问颗 教师在学生学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问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记忆和掌握 课上所讲的内容。如复述某一段落或某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总结概括段意,对所讲词语的义项和用 法进行归纳,等等。 (五)学习阅读课文 每篇主课文之后,都配有一篇阅读课文。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文化、道德观念、风土人情和 当代社会风貌。阅读课文是 对主课文的重现、补充、拓宽和深化,为深入地语言训练提供了多 种语言环境。教师在单一环节的处理上,要掌握循环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围绕主课文的题材范 围、话题、语言表达方式再一次地进行循环,将学习推进一步。 (六)练习 练习是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应贯穿整个的教学过程。每篇课文后的绮 合练习都是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的。既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到最后进行总结 训练 语言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通过操练、实际运用获得的。为此,在练习的模式设计上要注 意启发性、交际性的原则。内容分为三类: 一类是理解性、记忆性的机械性训练。如,辨音、组 词、词的扩展与搭配、选词填空、改错、区分近义词等。这类练习无论在初级阶段还是在中纫阶段 都是基本的、大量的。所以练习的设计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拒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 学生达到种会贯通的目的。一类是半机械性、半交际性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交际训练,教师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既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又要随着“创 造”、”模拟'中出现的变化(不易控制的因素较多)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七)语言实践 围绕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是巩固、深化所学语言知识和提高实际运 用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讲演比赛、汉语节目表演、专题访问座谈、看文 艺演出、参观名胜古迹,等等。 六、学时分配 音节 内容 学时 单元课文 词汇、课文、阅读课文、会话、练习 10 七、考核方式 语言教学中的课程测试是对学生所学课程学业成绩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所教课程教学效果 的评估。 (一)测试原则 1,中级汉语课的课程测试要有科学的定性定量标准。测试内容要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终极目 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要接受本课程词汇、语法、文化功能大纲以及技能等级大纲的制约。 2.课程测试要体现阶段性特点,必须为不同阶段的特定目标服务,根据教学进度要安排随 堂测验、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严格地以某一阶段的讲授内容为测试范围。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
教师围绕课文的中心,从词语、句子、语段入手,紧扣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式,提出一组组 的问题。问题要提得深入浅出,要提得有启发性,学生有话可说。 3.讲练语言点(词语、固定格式、句式等) 教师在串讲课文中讲练语言点,应充分利用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所讲语言项目的确切含 义,并领会其用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举出例句(1—3个),展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操练,以练带 讲,指导学生在训练中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能力。 4.综合性问题 教师在学生学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问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记忆和掌握 课上所讲的内容。如复述某一段落或某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总结概括段意,对所讲词语的义项和用 法进行归纳,等等。 (五)学习阅读课文 每篇主课文之后,都配有一篇阅读课文。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文化、道德观念、风土人情和 当代社会风貌。阅读课文是 对主课文的重现、补充、拓宽和深化,为深入地语言训练提供了多 种语言环境。教师在单一环节的处理上,要掌握循环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围绕主课文的题材范 围、话题、语言表达方式再一次地进行循环,将学习推进一步。 (六)练习 练习是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应贯穿整个的教学过程。每篇课文后的综 合练习都是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的。既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到最后进行总结 训练。 语言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通过操练、实际运用获得的。为此,在练习的模式设计上要注 意启发性、交际性的原则。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理解性、记忆性的机械性训练。如,辨音、组 词、词的扩展与搭配、选词填空、改错、区分近义词等。这类练习无论在初级阶段还是在中纫阶段 都是基本的、大量的。所以练习的设计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拒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 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一类是半机械性、半交际性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交际训练,教师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既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又要随着"创 造"、"模拟’中出现的变化(不易控制的因素较多)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七)语言实践 围绕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是巩固、深化所学语言知识和提高实际运 用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讲演比赛、汉语节目表演、专题访问座谈、看文 艺演出、参观名胜古迹,等等。 六、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 单元课文 词汇、课文、阅读课文、会话、练习 10 七、考核方式 语言教学中的课程测试是对学生所学课程学业成绩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所教课程教学效果 的评估。 (一)测试原则 1.中级汉语课的课程测试要有科学的定性定量标准。测试内容要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终极目 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要接受本课程词汇、语法、文化功能大纲以及技能等级大纲的制约。 2.课程测试要体现阶段性特点,必须为不同阶段的特定目标服务,根据教学进度要安排随 堂测验、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严格地以某一阶段的讲授内容为测试范围。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
所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掌握的情况,达到复习、巩固和提高的目的。教学上的薄弱环节也可得到 及时反馈。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3,试卷要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一份合理的试卷应考虑到试题内容的覆盖面、难易度、数 量的多少、标准化题型与非标准化题的比例(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语言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 的测试等诸多方面,并应根据课型特点综合考虑上述的几个方面。 (二)测试形试 《汉语精读》课以闭卷、笔试形式进行成绩测试,试卷一般由十一道大题组成。题型可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性试题,如:语法选择题。 一类是主观性试题,如:写同义词反义词、 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用指定的词语回答问题、改错、作文等等。客观性试题主要是测验学生 的语法概念。主观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语段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 是活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客观性试题占试卷总分的10%,主观性试题占试卷总分的90%。 (一)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为百分制,60分及格。 每学期有期末考试,阅卷应采取流水方式进行。不及格者应进行重修。 (四)试题库建设 建立由计算机控制的试题库或试卷库。 (五)试卷分析 考试结束后,应认真进行试卷分析,一方面检查试卷本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找出教学上的得 失,以便加以改进。 参考用书: 序号 出版 作者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 北言五当大学 卢福波、韩志刚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言耳当太大当 刘陶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 北京语言大学 占福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吕文化 外固人学双五难占多疑 北言运当大兴 叶盼云、吴中伟 订耳计司280训 华语教学 吴叔平 数师语言纲要 华语数学 蒋同林、崔达送 计出五言 海外再物芝 许年全龙 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 华东师大 潘文国等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 语文出版社 吕文化 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 语文出版 杨林 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 崔水华 刘珣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 上言耳当立业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上言耳宫立业 工建酱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北京语言文化 周思源 18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 北京语言文化 赵永新 数学 19 型语数学论从 人民数寄 干本华 20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卜挺教音 工试名 21 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 教育科学 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 22 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 民族出版社 董艳 23 双语双方言与现代中国 北京语言大学 陈思泉 24 语文文子规范手册 吾出板社 本社 25 牛津语言学词典 上海外语数音 (英)马修斯 26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汉语大词典 重人年
所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掌握的情况,达到复习、巩固和提高的目的。教学上的薄弱环节也可得到 及时反馈。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3,试卷要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一份合理的试卷应考虑到试题内容的覆盖面、难易度、数 量的多少、标准化题型与非标准化题的比例(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语言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 的测试等诸多方面,并应根据课型特点综合考虑上述的几个方面。 (二)测试形式 《汉语精读》课以闭卷、笔试形式进行成绩测试,试卷一般由十一道大题组成。题型可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性试题,如:语法选择题。 一类是主观性试题,如:写同义词反义词、 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用指定的词语回答问题、改错、作文等等。客观性试题主要是测验学生 的语法概念。主观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语段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 是活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客观性试题占试卷总分的10%,主观性试题占试卷总分的90%。 (三)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为百分制,60分及格。 每学期有期末考试,阅卷应采取流水方式进行。不及格者应进行重修。 (四)试题库建设 建立由计算机控制的试题库或试卷库。 (五)试卷分析 考试结束后,应认真进行试卷分析,一方面检查试卷本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找出教学上的得 失,以便加以改进。 参考用书: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1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卢福波 2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 北京语言大学 卢福波、韩志刚 3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京语言大学 刘珣 4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 北京语言大学 卢福波 5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吕文化 6 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 北京语言大学 叶盼云、吴中伟 7 汉语动词380例 华语教学 吴叔平 8 教师语言纲要 华语教学 蒋同林、崔达送 9 对比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学 许余龙 10 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 华东师大 潘文国等 11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 语文出版社 吕文化 12 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 语文出版社 杨琳 13 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 崔永华 1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北京语言文化 刘珣 15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 北京语言文化 李杨 16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北京语言文化 王建勤 17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北京语言文化 周思源 18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 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 赵永新 19 双语教学论丛 人民教育 王本华 20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上海教育 王斌华 21 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 教育科学 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 类学 22 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 民族出版社 董艳 23 双语双方言与现代中国 北京语言大学 陈思泉 24 语文文字规范手册 语文出版社 本社编 25 牛津语言学词典 上海外语教育 (英)马修斯 26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汉语大词典 董大年
27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 汉语大词典 王均熙 28 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 族语言研究 民族出版社 戴庆厦、顾阳 29 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研究 民族出版社 武金峰 30 现代汉语实词 华东师大 方绪军 31 现代汉语虚词 华东师大 张谊生 32 现代汉语三音词词典(增订 本) 语文出版 王彦坤 33 语言获得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 靳洪刚 34 当代社会语言学 中国社科 徐大明 35 普通语言学教程 江苏教育 索绪尔 36 对外汉语研究与评论 教育科学 张旺熹 37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 教育科学 李泉 38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教育科学 刘颂浩 39 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一认知心 理学视角 华东师大 魏永红 40 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王国安 41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 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42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吕叔湘、李荣、许嘉 版社、语文出版社 璐 43 现代汉语应用规范手册 书海出版社 李行健 44 同义词词林 上海辞书出版社 梅家驹、竺一鸣等 45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R.R.K哈特曼 F.C.斯托克 46 汉语惯用语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施宝义、姜林森、潘 版社 玉江 47 现代汉语小词典 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 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48 汉语学习 《汉语学习》编辑 部 2001年至今 49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 用》编辑部 2001年至今 50 中国语文 商务印书馆 2001年至今 51 民族语文 民族语文杂志社 2001年至今 52 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杂志社 2001年至今 53 新疆大学学报 新疆大学学报编辑 部 2001年至今 54 语言与翻译 语言与翻译杂志社 2001年至今
27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 汉语大词典 王均熙 28 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 族语言研究 民族出版社 戴庆厦、顾阳 29 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研究 民族出版社 武金峰 30 现代汉语实词 华东师大 方绪军 31 现代汉语虚词 华东师大 张谊生 32 现代汉语三音词词典(增订 本) 语文出版 王彦坤 33 语言获得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 靳洪刚 34 当代社会语言学 中国社科 徐大明 35 普通语言学教程 江苏教育 索绪尔 36 对外汉语研究与评论 教育科学 张旺熹 37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 教育科学 李泉 38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教育科学 刘颂浩 39 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 理学视角 华东师大 魏永红 40 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王国安 41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 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42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语文出版社 吕叔湘、李荣、许嘉 璐 43 现代汉语应用规范手册 书海出版社 李行健 44 同义词词林 上海辞书出版社 梅家驹、竺一鸣等 45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R.R.K.哈特曼 F.C.斯托克 46 汉语惯用语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施宝义、姜林森、潘 玉江 47 现代汉语小词典 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 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48 汉语学习 《汉语学习》编辑 部 2001年至今 49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 用》编辑部 2001年至今 50 中国语文 商务印书馆 2001年至今 51 民族语文 民族语文杂志社 2001年至今 52 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杂志社 2001年至今 53 新疆大学学报 新疆大学学报编辑 部 2001年至今 54 语言与翻译 语言与翻译杂志社 2001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