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数学概念、命题与问题解决教学 §5.1数学概念及其教学 一、数学概念Mathematical Concept)的意义和结构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的一种,它与其他形式一判断、推理一是有密切联 系的。人们必须先具有关于某事物的概念。然后才能作出关于某事物的判断、推 理。概念是判断推理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判断、推理所获得的新认识, 又要形成新的较深刻的概念,所以概念又是判断、推理的结晶。科学史表明:“科 学是与概念并肩成长起来的”。 概念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学习和数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对概念的 理解和掌握。 1、数学概念的意义 [引题] 师问:“等式(x+1)2=x2+2x+1是不是方程?” 生答:“不是。”“为什么?”“因为这个等式是个恒等式,不论x取什么数 等式都成立,可以这个等式不是方程。” 师问:“什么叫方程?” 生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师问:“等式(x+1)2=x2+2x+1含有未知数吗?” 生答:“含有未知数x,这是方程。原来我认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方 程,这是不对的。” 师问:“既然这个等式是方程,那么,这个方程有多少根?” 生答:“有无穷多解。” 师问:“对。有的方程有有限个解,例如:x+1=0只有一个解:有的方程无 解,例如:x2+1=0在实数范围内无解:有的方程有无穷多解,方程 (x+)2=x2+2x+1就是一例。” 一一以上对话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方程”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先从“概念”谈起。 1
1 第五章 数学概念、命题与问题解决教学 §5.1 数学概念及其教学 一、数学概念(Mathematical Concept)的意义和结构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的一种,它与其他形式—判断、推理—是有密切联 系的。人们必须先具有关于某事物的概念。然后才能作出关于某事物的判断、推 理。概念是判断推理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判断、推理所获得的新认识, 又要形成新的较深刻的概念,所以概念又是判断、推理的结晶。科学史表明:“科 学是与概念并肩成长起来的”。 概念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学习和数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对概念的 理解和掌握。 1、数学概念的意义 [引题] 师问:“等式 ( 1) 2 1 2 2 x + = x + x + 是不是方程?” 生答:“不是。”“为什么?”“因为这个等式是个恒等式,不论 x 取什么数, 等式都成立,可以这个等式不是方程。” 师问:“什么叫方程?” 生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师问:“等式 ( 1) 2 1 2 2 x + = x + x + 含有未知数吗?” 生答:“含有未知数 x,这是方程。原来我认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方 程,这是不对的。” 师问:“既然这个等式是方程,那么,这个方程有多少根?” 生答:“有无穷多解。” 师问:“对。有的方程有有限个解,例如:x +1=0 只有一个解;有的方程无 解,例如 : 1 0 2 x + = 在实数范围内无解;有的方程有无穷多解,方程 ( 1) 2 1 2 2 x + = x + x + 就是一例。” ——以上对话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方程”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先从“概念”谈起
(1)属性: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事物,每一事物都有本身的性质和其他事 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统称为事物的属性。 (2)特征: 事物和属性是不可分的,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构成一类。属性不同的事物就 形成不同的类。事物由于属性相同或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就是事物的特征。 (3)本质属性: 在一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对该事物具有决定意义的,即决该事物之所以成 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统称为事物的本质属性。 例如:能思维、能制造并使产用生产工具的动物是人的本质属性。平面内到 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圆的本质属性,有长度是圆的非本质属性。 (4)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 掌捏概念,实质上就是要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即使符号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事物。 为了达到掌提概念,可以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枸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 本质属性,这种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 但是,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因素,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简单,知识经验具体而贫乏,有时概 念同化的方式对他们学习概念是不合适的。只能从大最的具体例子出发,从他们实际经验或数学现实中 以归纳的方式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从而获得某些概念。(概念的形成一曹本P29) 所以掌握概念的典型方式是概念的形成。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们又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是通过感觉、知觉形成印象(建立观念), 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逐渐认识抽象出事物 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并借助词语形成反映该事物的概念。 如:自然数产生于计数。 “数”与某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5一一五头羊,五个手指头”抽象出数 量的共同特征。 (5)数学概念: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 是关于模式与秩序的科学。数学概念就是反映这些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 思维形式,在数学中,每一数学概念通常用一个特有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 2
2 (1)属性: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事物,每一事物都有本身的性质和其他事 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统称为事物的属性。 (2)特征: 事物和属性是不可分的,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构成一类。属性不同的事物就 形成不同的类。事物由于属性相同或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就是事物的特征。 (3)本质属性: 在一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对该事物具有决定意义的,即决该事物之所以成 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统称为事物的本质属性。 例如:能思维、能制造并使产用生产工具的动物是人的本质属性。平面内到 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圆的本质属性,有长度是圆的非本质属性。 (4)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 掌握概念,实质上就是要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即使符号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事物。 为了达到掌握概念,可以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 本质属性,这种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 但是,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因素,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简单,知识经验具体而贫乏,有时概 念同化的方式对他们学习概念是不合适的。只能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从他们实际经验或数学现实中, 以归纳的方式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从而获得某些概念。(概念的形成—曹本 P.279) 所以掌握概念的典型方式是概念的形成。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们又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是通过感觉、知觉形成印象(建立观念), 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逐渐认识抽象出事物 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并借助词语形成反映该事物的概念。 如:自然数产生于计数。 “数”与某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5——五头羊,五个手指头”抽象出数 量的共同特征。 (5)数学概念: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 是关于模式与秩序的科学。数学概念就是反映这些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 思维形式,在数学中,每一数学概念通常用一个特有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
例如:“圆的概念”,反映了“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集”这一圆 的本质属性: ⊙0表示以0为圆心的圆: sinr表示正弦函数: “方程”的概念,反映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方程的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有各种不同的途径: ①从现实模型中直接反映得来:几何中的点、线、面、体一一从物体的形状、 位置、大小关系等概括出来:自然数一一从手指数和其他单个事物排列次序抽象 出来。 ②在一些相对具体的概念上,经过多级抽象概括的过程才产生和发展而成 的:复数←一实数一实数一有理数一自然数概念。 ③人们的思维加工,把客观事物理想化、纯粹化得来:直线的“直”和“可 以无限延伸”。 ④数学内部需要产生一一诸多“规定”:任何数乘以0的积为0:又例:为 把正整幂的运算法则扩充到有理数幂、无理数幂,以至实数指数幂,在数学中, 产生了零指数,负整数指数,分数指数、无理数指数等概念。 ⑤根据理论上有存在的可能提出来的:自然数集,无穷远点,π。 ⑥在一定的数学对象的结构中产生出来,数学中许多概念,随着数学的发展 而发展成为新的概念。例如: 多边形的顶点、边、对角线、内角、外角等概念,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 所成的角的概念(静态)。发展成为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所成的角(动态)。 关于几何量角的三角函数→实数的三角函数: 总之,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有的数学概念的产生发展 甚至是非常复杂的(如图论中“树”、“枝”,同伦,范畴,链,鞅论,测度,流 形等等)。但,无论如何复杂,如何抽象,它们总是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直 接从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模式或秩序反映出来),或者在一定的理 性认识基础上产生出来并逐步发展的。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一这是概念的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Connotation and Extention of Concept),是从质和量两个方 3
3 例如:“圆的概念”,反映了“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集”这一圆 的本质属性; O 表示以 O 为圆心的圆; sinx 表示正弦函数; “方程”的概念,反映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方程的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有各种不同的途径: ①从现实模型中直接反映得来:几何中的点、线、面、体——从物体的形状、 位置、大小关系等概括出来;自然数——从手指数和其他单个事物排列次序抽象 出来。 ②在一些相对具体的概念上,经过多级抽象概括的过程才产生和发展而成 的:复数←实数←实数←有理数←自然数概念。 ③人们的思维加工,把客观事物理想化、纯粹化得来:直线的“直”和“可 以无限延伸”。 ④数学内部需要产生——诸多“规定”:任何数乘以 0 的积为 0;又例:为 把正整幂的运算法则扩充到有理数幂、无理数幂,以至实数指数幂,在数学中, 产生了零指数,负整数指数,分数指数、无理数指数等概念。 ⑤根据理论上有存在的可能提出来的:自然数集,无穷远点,π。 ⑥在一定的数学对象的结构中产生出来,数学中许多概念,随着数学的发展 而发展成为新的概念。例如: 多边形的顶点、边、对角线、内角、外角等概念,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 所成的角的概念(静态)。发展成为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所成的角(动态)。 关于几何量角的三角函数→实数的三角函数。 总之,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有的数学概念的产生发展 甚至是非常复杂的(如图论中“树”、“枝”,同伦,范畴,链,鞅论,测度,流 形等等)。但,无论如何复杂,如何抽象,它们总是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直 接从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模式或秩序反映出来),或者在一定的理 性认识基础上产生出来并逐步发展的。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Connotation and Extention of Concept),是从质和量两个方
面构成概念的。 (1)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又称内包即性质。 例如:“人”的内涵是能思维、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2)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总和,或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又称外 包,表达数量,可看作一个集合。 例如:“人”的外延是古今中外一切的人。 二者异同点:都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它们分别与客观对象本身和客观 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是有区别的。 例如:△ABC的“顶点”概念 其外延:A、B、C三点的集合,其内涵:包括点的性质和其中任一点同在 这个三角形两边上这个性质。 再例:自然数系中“偶数”概念。 其外延:2、4、6、8、.2n、.等数组成的集合: 其内涵:“能被2整除”这个性质。 (3)数学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在一定的数学科学体系中来认识的。 例如:“角”的概念。 在平面几何中,其内涵是指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在平面三角中,其内涵是指一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其外延:任意大小的正角、负角、0°角。 显见,二者的外延和内涵都是不同的。 再如: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矩形与长方形”:同一概念可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词语也可表达不同概 念。 用数学方法揭示逻辑中的概念问题,通常用集合的观点和符号来说明内涵、 外延及概念间的关系。 例:自然数中偶数的外延表示为=2n,n是自然数}· 正方形的内涵:邻边相等,内角是直角的了(平行四边形): 其外延:所有邻边相等,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构成的集合 一般地,集合(x)}表示一个概念的外延时,其中,(x)就是这个概念的 4
4 面构成概念的。 (1)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又称内包即性质。 例如:“人”的内涵是能思维、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2)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总和,或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又称外 包,表达数量,可看作一个集合。 例如:“人”的外延是古今中外一切的人。 二者异同点:都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它们分别与客观对象本身和客观 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是有区别的。 例如:△ABC 的“顶点”概念 其外延:A、B、C 三点的集合,其内涵:包括点的性质和其中任一点同在 这个三角形两边上这个性质。 再例:自然数系中“偶数”概念。 其外延:2、4、6、8、. 2n、.等数组成的集合; 其内涵:“能被 2 整除”这个性质。 (3)数学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在一定的数学科学体系中来认识的。 例如:“角”的概念。 在平面几何中,其内涵是指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在平面三角中,其内涵是指一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其外延:任意大小的正角、负角、 0 o 角。 显见,二者的外延和内涵都是不同的。 再如: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矩形与长方形”:同一概念可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词语也可表达不同概 念。 用数学方法揭示逻辑中的概念问题,通常用集合的观点和符号来说明内涵、 外延及概念间的关系。 例:自然数中偶数的外延表示为 x x = 2n, n是自然数。 正方形的内涵:邻边相等,内角是直角的 (平行四边形); 其外延:所有邻边相等,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构成的集合。 一般地,集合 x(x) 表示一个概念的外延时,其中, (x) 就是这个概念的
内涵。 内涵严格限定了外延,外延完全确定了内涵。 (4)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一一互相严格地限定确定,一脉相承,又 相依而变。 “反变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概念A的 内涵比概念B的内涵多,那么A的外延就比B的外延小,这就是概念的内涵与 外延的反变关系。 例如:“等腰△”其内涵比“三角形”概念内涵多。而“等腰△”的外延比 “三角形”的外延小,少了那些没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再如:“方程”比“整式方程”的内涵少(少了“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 式”):而前者比后者的外延大(多了那些两边不都是整式的方程)。 “概念的限制”:据此,把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加(扩大),得到另一个外延较 小(缩小)的概念,叫做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概括”:把一个概念的内涵减少(缩小),得到另一个外延较大(扩 大)的概念,叫做概念的概括。 例如:在“四边形”的内涵中增加“两组对边平行”得到“平行四边形”: 在“平行四边形”的内涵中增加“有一个角是直角”,得到“矩形”。这是概念限 制。 又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去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 数是2”,便得到“整式方程”:在“整式方程”的内涵中去掉“两边都是关于未 知数的整式”,便得到“方程”。这就是概念的概括。 概念的限制与概念的概括的过程正相反。利用它可使我们准确地选择概念 恰如其分地表示我们所要反映的事物。概念的内涵要用定义来揭示,外延常用分 类加以明确。借助定义和分类,可以把单个的概念组成相互关联的概念体系。 二、概念间的关系(Relation between Concepts) 逻辑上所说的概念间的关系,通常是指概念外延间的同异关系。在形式逻辑 中,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 1、相容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则称二者具有相容关系。两外 5
5 内涵。 内涵严格限定了外延,外延完全确定了内涵。 (4)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互相严格地限定/确定,一脉相承,又 相依而变。 “反变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概念 A 的 内涵比概念 B 的内涵多,那么 A 的外延就比 B 的外延小,这就是概念的内涵与 外延的反变关系。 例如:“等腰△”其内涵比“三角形”概念内涵多。而“等腰△”的外延比 “三角形”的外延小,少了那些没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再如:“方程”比“整式方程”的内涵少(少了“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 式”);而前者比后者的外延大(多了那些两边不都是整式的方程)。 “概念的限制”:据此,把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加(扩大),得到另一个外延较 小(缩小)的概念,叫做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概括”:把一个概念的内涵减少(缩小),得到另一个外延较大(扩 大)的概念,叫做概念的概括。 例如:在“四边形”的内涵中增加“两组对边平行”得到“平行四边形”; 在“平行四边形”的内涵中增加“有一个角是直角”,得到“矩形”。这是概念限 制。 又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去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 数是 2”,便得到“整式方程”;在“整式方程”的内涵中去掉“两边都是关于未 知数的整式”,便得到“方程”。这就是概念的概括。 概念的限制与概念的概括的过程正相反。利用它可使我们准确地选择概念, 恰如其分地表示我们所要反映的事物。概念的内涵要用定义来揭示,外延常用分 类加以明确。借助定义和分类,可以把单个的概念组成相互关联的概念体系。 二、概念间的关系(Relation between Concepts) 逻辑上所说的概念间的关系,通常是指概念外延间的同异关系。在形式逻辑 中,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 1、相容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则称二者具有相容关系。两外
延交集是非空集合。 相容关系分为以下三种: (1)全同关系一一同一关系或者重合关系 .B 全同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其外延虽然完全重合,但它们的内涵可以不同。 例如:①数0是自然数集中最小数:又是正与负数的分界数:又是运算中两 个相等数的差:等等。 ②在等腰△中: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的外延相同,但其内涵 (性质)不同。 ③1"-2°=sina2+cosa2=V5+√24V5-24=01= ④“同一关系”的例: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非零自然数:正整数。 等边△:正△。 等边矩形:等角菱形。 同一概念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同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因而同一概念的外延相 同,但内涵不完全相同。研究全同关系,可以对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得到较深刻、 较全面的认识。 此外,在推理证明中,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即同一概念)可以互相代换, 使得论证简明。 表示ADB:A较大一一属(上位)概念 R)A B较小一一种(下位)概念 (2)从属关系(属种关系) 设不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甲、乙,其外延分别用A、B表示。如果甲概念 的外延A完全包含乙概念的外延B,或者说。如果B概念是A概念外延的一部 分而不是全部,种概念B的外延是属概念A的外延的真子集。 例如:有理数的外延(属概念)一整数的外延(种概念)。 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的关系,在外延、内涵数量上,互相制约 个概念的内涵多一外延一小 广反比关系(反变关系)
6 延交集是非空集合。 相容关系分为以下三种: (1)全同关系——同一关系或者重合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其外延虽然完全重合,但它们的内涵可以不同。 例如:①数 0 是自然数集中最小数;又是正与负数的分界数;又是运算中两 个相等数的差;等等。 ②在等腰△中: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的外延相同,但其内涵 (性质)不同。 ③ 1 n = 2 o = sin 2 + cos 2 = 5 + 24 5 − 24 = 0!= ④“同一关系”的例: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非零自然数;正整数。 等边△;正△。 等边矩形;等角菱形。 同一概念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同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因而同一概念的外延相 同,但内涵不完全相同。研究全同关系,可以对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得到较深刻、 较全面的认识。 此外,在推理证明中,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即同一概念)可以互相代换, 使得论证简明。 表示 AB : A 较大——属(上位)概念 B 较小——种(下位)概念 (2)从属关系(属种关系) 设不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甲、乙,其外延分别用 A、B 表示。如果甲概念 的外延 A 完全包含乙概念的外延 B,或者说。如果 B 概念是 A 概念外延的一部 分而不是全部,种概念 B 的外延是属概念 A 的外延的真子集。 例如:有理数的外延(属概念) 整数的外延(种概念)。 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的关系,在外延、内涵数量上,互相制约。 一个概念的内涵多 → 外延—小 A·B A B 反比关系(反变关系)
反之内涵少→外延一大 Note:这里借用“反比”的意思只是表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数量方面相应 的变化方向相反,并不意味其间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例如:四边形外延一了外延一☐外延一□外延 多出:两组对边平行:两组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多出:四个角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多出:邻边相等: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平分。 口内涵一口内涵。口内涵四边形内涵 属概念和种概念是相对的。同一个概念,相对于某一概念是属概念,相对于 另一概念可以是种概念。 例如:“有理数”是“整数”的属概念,也是“实数”的种概念 “等腰△”是“△”的种概念,也是“等边△”的属概念。 “种差”的概念:种概念包含于属概念,种概念除具有属概念的内涵外,还 具有本身特有的内涵,这特有的内涵被称为种概念的种差(“种差”概念在概念 的定义中有重要作用)。 属种关系又称从属关系。在数学中,属种关系是概念间比较重要的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在研究概念的性质以及推理,证明中常用到 (3)交叉关系 如果两概念外延,有且只有部分重合,那么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 例:方程组的解集: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何中轨迹交截法。 交叉概念A和B外延的交集既是A外延的真子集,也是B的真子集,这个 交集往往是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以交叉概念A和B外延的交集为外延的概念, 既具有A的内涵,又具有B的内涵。 A B 例:中学生;女学生一女中学生: 正数:整数→正整数: 矩形:菱形→正方形。 递增数列:有界数列一递增有界数列
7 反之 内涵少 → 外延—大 Note:这里借用“反比”的意思只是表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数量方面相应 的变化方向相反,并不意味其间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例如:四边形外延 外延 外延 外延 多出:两组对边平行;两组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多出:四个角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多出:邻边相等;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平分。 内涵 内涵 内涵 四边形内涵 属概念和种概念是相对的。同一个概念,相对于某一概念是属概念,相对于 另一概念可以是种概念。 例如:“有理数”是“整数”的属概念,也是“实数”的种概念; “等腰△”是“△”的种概念,也是“等边△”的属概念。 “种差”的概念:种概念包含于属概念,种概念除具有属概念的内涵外,还 具有本身特有的内涵,这特有的内涵被称为种概念的种差(“种差”概念在概念 的定义中有重要作用)。 属种关系又称从属关系。在数学中,属种关系是概念间比较重要的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在研究概念的性质以及推理,证明中常用到。 (3)交叉关系 如果两概念外延,有且只有部分重合,那么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 例:方程组的解集;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何中轨迹交截法。 交叉概念 A 和 B 外延的交集既是 A 外延的真子集,也是 B 的真子集,这个 交集往往是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以交叉概念 A 和 B 外延的交集为外延的概念, 既具有 A 的内涵,又具有 B 的内涵。 A B AB 例:中学生;女学生 女中学生; 正数;整数 正整数; 矩形;菱形 正方形。 递增数列;有界数列 递增有界数列 A B
正方形既是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2、不相容关系 如果两概念的外延没有重合部分,则称为不相容关系或全异关系或排斥关 系。它分为: (1)矛盾关系 在同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的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而 且这两个种概念具有全异关系,那么,这两个种概念的关系为矛盾关系 用集合符号表示之,设属概念的外延为集合C,它的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分别 为集合A和B。 若AnB=中且AUB-C 则A与B具有矛盾关系 例:男青年;女青年一(青年) 有理数:无理数一{实数; 直角△:斜△→{△} 空集:非空集一{集合;: (2)反对关系(又称对立关系) 在同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而 且这两个种概念具有全异关系,那么,这两个种概念的关系为反对关系或者对立 关系。 若AnB=中且AUBCC, 则A与B具有反对关系 例:牛:马c动物, 质数:合数c自然数, 正弦函数:余切函数c三角函数 平行四边形:梯形c四边形 概念的全异关系(矛盾反对)是数学中反证法、穷举法的依据(逻辑基础》 之一,用处很多。 两个概念间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与它们的属概念有关。对于不同的属概 念,两个种概念的关系可能不一样,对两个种概念的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必要
8 正方形既是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2、不相容关系 如果两概念的外延没有重合部分,则称为不相容关系或全异关系或排斥关 系。它分为: (1)矛盾关系 在同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的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而 且这两个种概念具有全异关系,那么,这两个种概念的关系为矛盾关系。 用集合符号表示之,设属概念的外延为集合 C,它的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分别 为集合 A 和 B。 若 AB=φ且 A∪B=C C 则 A 与 B 具有矛盾关系。 例:男青年;女青年→{青年}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 直角△;斜△ →{△} 空集; 非空集→{集合}. (2)反对关系(又称对立关系) 在同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而 且这两个种概念具有全异关系,那么,这两个种概念的关系为反对关系或者对立 关系。 若 A∩B=φ且 AB C, C 则 A 与 B 具有反对关系。 例:牛;马 动物, 质数;合数 自然数, 正弦函数;余切函数 三角函数 平行四边形;梯形 四边形 概念的全异关系(矛盾/反对)是数学中反证法、穷举法的依据(逻辑基础) 之一,用处很多。 两个概念间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与它们的属概念有关。对于不同的属概 念,两个种概念的关系可能不一样,对两个种概念的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必要 A B A B
时应指出是对于那个属概念而言的。 除以上各种关系外,概念之间还有一种并列关系。 3、并列关系 同一属概念的几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叫做并列关系, 概念的并列关系,可以是相容的,也可以不相容的。 A 概念A、B、C之间的相容并列关系可用图表示: 例: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无穷数列:有界数列:递增数列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7的倍数。 概念A、B、C之间的不相容并列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例:红色:蓝色:蓝色 加:减:乘:除: 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 并列关系多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小结]数学中的概念很多,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 欧拉图把这些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例如:四边形及其 系列种概念关系可如图所示: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梯形 格 概念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
9 时应指出是对于那个属概念而言的。 除以上各种关系外,概念之间还有一种并列关系。 3、并列关系 同一属概念的几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叫做并列关系。 概念的并列关系,可以是相容的,也可以不相容的。 概念 A、B、C 之间的相容并列关系可用图表示: 例: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无穷数列;有界数列;递增数列; 2 的倍数;3 的倍数;5 的倍数;7 的倍数。 概念 A、B、C 之间的不相容并列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例:红色;蓝色;蓝色; 加;减;乘;除; 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 并列关系多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小结] 数学中的概念很多,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 欧拉图把这些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例如:四边形及其一 系列种概念关系可如图所示: 概念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 C B A C B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矩 形 菱 形 等腰 梯形 直角 梯形 正 方 形 A
同一关系 相容关系从属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 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于盾关系 反对关系 (并列关系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 三、概念的定义和原始概念 问题的提出:“23是不是二次根式?” 答曰:“不是。教材中把式子√a(a≥0)叫做二次根式,25不具有√a的形 式,所以23不是二次根式。” 又答日:“是。把二次根式√2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结果就是2√5.25是最 简二次根式,还能不是二次根式吗?” 两种回答观点相反,如何解释? 这是一个与“二次根式”的定义有关的问题。 1、什么是定义(Definition))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也即,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例如:“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图形”。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Ds-被定义项:就是其内涵被揭示的概念。 Dp-定义项:就是用以揭示被定义概念内涵的概念。 常用的定义联项:“是”、“叫做”、“称为”etc。 例“Ds就是Dp”或“Dp叫做Ds”。 平行四边形就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Ds联项 Dp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0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不相容关系 交叉关系 从属关系 同一关系 相容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 ( 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 并列关系 ) 三、概念的定义和原始概念 [问题的提出]:“ 2 3 是不是二次根式?” 答曰:“不是。教材中把式子 a(a 0) 叫做二次根式, 2 3 不具有 a 的形 式,所以 2 3 不是二次根式。” 又答曰:“是。把二次根式 12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结果就是 2 3 。2 3 是最 简二次根式,还能不是二次根式吗?” 两种回答观点相反,如何解释? 这是一个与“二次根式”的定义有关的问题。 1、什么是定义(Definition)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也即,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例如:“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图形”。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Ds-被定义项:就是其内涵被揭示的概念。 Dp-定义项:就是用以揭示被定义概念内涵的概念。 常用的定义联项:“是”、“叫做”、“称为”etc。 例 “Ds 就是 Dp”或“Dp 叫做 Ds”。 平行四边形就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Ds 联项 Dp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