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家开放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教育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半开卷)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173.4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试卷代号:1155 座位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一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010年7月 题号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分 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 ·;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 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来表达。 3.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 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 教学。 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课程方案的特征、 自身的素质、课 程实施的模式和策略、组织课程实施的 ,以及社会的 与经济因素等。 5.教师在 中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 和调适的意识和能力,是 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947

试卷代号 5 5 座位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0 0 2010 学年度第 末考 半开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010 年7 题号 总分 分数 得分|评卷人 一、填空题(每空 1分,共 0分) 1.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 • , 分化 2. 教师 非 言 表达 术是非 常 丰 富 它一般要通过 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来表达。 3. 堂教学之外 还要 让学 通过 社会 得必要 , 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教学。 4. 程实 包括 程方 自身的素质、课 程实施的模式和策略、组织课程实施的 ,以及社会的 与经济因素等。 5. 中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 和调适的意识和能力,是 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947

得分 评卷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板书特点的是:() A.趣味性 B.启发性 C.直观性 D.丰富性 2.下面不属于现代教学媒体发展趋势的是:() A.多媒体化 B.实用化 C.网络化 D.智能化 3.下列哪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 A.民主化 B.多元化 C.规范化 D.差异化 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5.结课的形式有多种,下列项目中有一种提法,一般是不会采用的,即() A.归纳式 B.回味式 C.拓展延伸式 D.故事启发式 948

得分|评卷人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 0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板书特点的是: ( ) A.趣味性 .启发性 c.直观性 .丰富性 2. 代教 展趋 ( ) A.多媒体化 B. c.网络化 D. 3. 列 哪 项不是 趋势 ( ) A. B.多元化 C. 规范 D. 4. 题行 产生 要包 )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 教师 教材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 教材 伴 压 5. 下列 有一种 ) A. 归 纳 B. c.拓展延伸式 。-故事启发式 948

得 分 评卷人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2.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3.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4.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得 分 评卷人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 2.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得 分 评卷人 五、实例分析题(30分)】 题目: 这是一则来自《光明日报》的报道: 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展“六年级文科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的交汇渗透” 教育活动。每月一次,上午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学校讲课,下午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 观。一年之内,该校六年级学生六次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大门,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爱国主义 思想。学校还把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汇编成一本学生文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根据你对课程有关问题的理解分析这种教学活动的意义。 949

得分|评卷人 三、简答题(每题 5分,共 0分}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2. 述课 模式 及评 3. 教学 意义是什 4. 述行 设计 得分!评卷人 四、论述题(每题 5分,共 0分) 1.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 2. 结合工作体验 对基 认识 得分|评卷人 五、实例分析题 0分) 题目: 这是一则来自《光明日报》的报道: 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展"六年级文科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的交汇渗透" 教育活动。每月一次,上午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学校讲课,下午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 观。一年之内,该校六年级学生六次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大门,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爱国主义 思想。学校还把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汇编成一本学生文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根据你对课程有关问题的理解分析这种教学活动的意义。 949

试卷代号:1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一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2.副语言 3.直接经验 现场 4.教师 机构 政治 5.课堂教学 修正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D 2.B 3.D 4.A 5.D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 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 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 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2.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 (2)与目标模式相比,在其课程哲学、心理学基础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3)过程模式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所无法解 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4)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3.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在于: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950

试卷代号 5 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0 度 第 二学 开放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 年7 一、填空题{每空 1分,共 0分) 1.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2. 3. 接经 4. 5. 堂教学 修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 0分) 1. D 2. B 3. D 4. A 5.D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 0分) 1.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 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 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 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2. 模式 (1)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 (2) 模式 其课程哲学 理学 同 的 (3) 在对 标模式 解决 标模 所无法 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4) 具体 让人 3. 教学 艺术 意义在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 (2) 生能 发展 (3) 教 师 思维 950

4.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目标分解 (2)任务分析 (3)起,点确定 (4)目标表述(以及目标层次化)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题1评分参考] 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导课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灵活运 用多种导课方法,才能更好发挥导课的作用。(5分) 导课艺术包括: (1)直接导课 这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直接导课是指上课伊始,教师 就直奔主题,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2)故事导课 在导课时适当运用故事、传说创设一种情境引入新课。 (3)创设情境导课 所谓创设情境导课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 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取知识。 (4)悬念导课 悬念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悬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 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5)新旧知识联系导课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 系,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度,引出新知识。 (6)解释题目导课 教学中有些题目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 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入新课。 (7)演练导课 这是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常用的导课方法:在上课时,教师选择实物、标本、模型等进行 演示,或利用做实验、练习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人新课。 951

4. 课程与教学 步骤 (1)目标分解 (2) (3) 点确 (4) 标表述 层 次化 四、论述题(每题 5分,共 0分) [题 评分参考 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导课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灵活运 用多种导课方法,才能更好发挥导课的作用。 5分) 导课艺术包括: (1)直接导课 这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直接导课是指上课伊始,教师 就直奔主题,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在导课时适当运用故事、传说创设一种情境引人新课。 (3) 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导课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 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取知识。 (4) 悬念 悬念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悬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 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5) 识联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 系,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度,引出新知识。 (6) 解释题 教学中有些题目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 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人新课。 (7)演练导课 这是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常用的导课方法:在上课时,教师选择实物、标本、模型等进行 演示,或利用做实验、练习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人新课。 951

(8)设疑导课 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入活跃, 处于积极探究状态。 [联系实际,能举例说明上述8项中任意一项或数项者,计1一10分] [题2评分参考] 1.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3分)》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6分) (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 (2)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 (3)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6分)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实例分析题(30分)》 [评分参考] 这是上海市中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结果。(3分) 其意义在于: (1)完善课程体系 (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上述五项各计3分]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 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4分)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 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上海博 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闻名海内外,与他们合作开展教育研究,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和使用率, 也丰富了课程资源,是双方共同的需要。(5分) [结合个人体会来分析计1一3分] 952

(8) 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入活跃, 处于积极探究状态。 [联系实际,能举例说明上述 8项中任意一项或数项者,计 0分] 评分参考 1.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3分) 2. 培养 体现 养21 新人 征(6 (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 (2) 视野 中 国 (3) 瞻社 个体 3. 培养 系(6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 过程 方法 (3) 价值观 五、实例分析题 0分) [评分参考] 这是上海市中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3分) 其意义在于: (1)完善课程体系 (2) 促进学生 形成 (3) 专业成 (4) 学校 (5) 利 用地方 学校 〔上述五项各计 3分]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 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4分)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 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上海博 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闻名海内外,与他们合作开展教育研究,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和使用率, 也丰富了课程资源,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5分) 结合个人体会来分 952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