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家开放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教育管理专业教育评价期末试题(7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174.7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试卷代号:1153 座位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一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教育评价 试题 2010年7月 题 号 二 三 总 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填空题(请在横线上将各小题补充完整,每空2分,共20分) 1.CIPP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 和成果评价组成。 2.教育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先进性、 和可接受性。 3.通常把组织正式评价前被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叫 ,其主要目的是为修订 完善评价方案或为正式评价积累经验、收集信息。 4.观察法根据观察实施的方式可分为 和无结构观察法。 5. 学生评价观点以预先设定的目标为统一的评价标准,侧重鉴定学生的发 展水平是否达到目标,是一种绝对评价。 6 学生评价观点强调学校教育是为少数人服务的选拔性教育,评价的过程 就是一种甄别的过程,评价的方法一般是考试,以考试成绩决定高低和优劣,评价关注的是作 为客体的知识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评价主体是教师和管理者。 7.做好教师评价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校本原 则、动态性原则和 8.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的形式有自我评价、 和社会评价等。 9.对学校管理工作计划的评价包括:目标是否符合实际、 、重点是否突出和措施是否正确、有力。 10.根据评价机构的稳定性,区域教育评价组织机构有 和临时性的。 936

试卷代号 5 3 座位号 和临时性的。 和社会评价等。 和成果评价组成。 和可接受性。 ,其主要目的是为修订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0 0 2010 学年度第二学 教育评价试题 2010 年7 - 总分 分数 得分|评卷人 一、填空题{请在横线上将各小题补充完整,每空 2分,共 0分) 1. CIPP 模式 背景 2. 教育评 要求是先进性 3. 常把组织 价对 评价 完善评价方案或为正式评价积累经验、收集信息。 4. 据观察 方式 察法 5. 价观 价标 展水平是否达到目标,是一种绝对评价。 6. 学生 强调 数人服务 教育 就是一种现别的过程,评价的方法→般是考试,以考试成绩决定高低和优劣,评价关注的是作 为客体的知识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评价主体是教师和管理者。 7. 工作 必须遵 性原 则、动态性原则和 8. 学校教学工作 形式 9. 学校 管 包 括 标是 否 符 合 实 、重点是否突出和措施是否正确、有力。 10. 根据 稳定 域教育 价组织 936

得 分 评卷人 二、名词解释(请在题后空白处对各名词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每题 4分,共20分)】 1.测验的信度 2.学生评价 3.教师自我评价 4.学校教学工作评价 5.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得 分 评卷人 三、简答题(请在题后空白处对各题进行简明、准确的阐述,每题10 分,共60分) 1.根据评价目的,教育评价可大体分为哪两类?这两类评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他人评价中评价者误差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访谈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4.发展性教师评价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5.结合实际谈谈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的作用。 6.开展区域教育评价有何意义? 937

得分|评卷人 二、名词解释(请在题后空白处对各名词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每题 共20 1.测验的信度 2. 3. 教师 评价 4. 校教学工 5. 校管理工作 得分|评卷人 三、筒答题(请在题后空自处对各题进行简明、准确的阐述,每题 分,共 0分) 1.根据评价目的,教育评价可大体分为哪两类?这两类评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 他人 3. 访谈法 4. 展性教师 价观 涵是 5. 校 教 工作 作用 6. 教育 意义 937

试卷代号:115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一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教育评价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7月 一、填空题(请在横线上将各小题补充完整,每空2分,共20分) 1.过程评价 2.科学性 3.预评价 4.有结构观察法 5.水平性 6.选拔性 7.激励性原则 8.上级主管部门评价 9.工作计划内容是否全面 10.常设的 二、名词解释(请在题后空白处对各名词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测验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程度。 2.学生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 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 值判断的活动,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 3.教师自我评价就是以自我为主体,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即教师依据评价原则,按照一定 的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主动对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工作等作出评价的活 动。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4.学校教学工作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利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学校 教学工作过程及其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判断,为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 938

试卷代号 1 1 5 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0 0 2010 开放 教育评价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 一、填空题(请在横线上将各小题补充完整,每空 2分,共 0分} 1.过程评价 2. 3. 预评价 4. 5. 6. 选拔 7. 8. 9. 10. 二、名词解释(请在题后空白处对各名词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每题 4分,共 0分) 1.测验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程度。 2. 价是指在 定教育价 根据 教育 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 值判断的活动,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 3. 教师 据评价原则 的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主动对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工作等作出评价的活 动。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4. 学工 就是根据 教学 要求 利 用 切 可 学 校 教学工作过程及其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判断,为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 938

证明提供信息。 5.学校管理工作评价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状态和效果做出价值判断。 三、简答题(请在题后空白处对各题进行简明、准确的阐述,每题10分,共60分) 1.根据评价目的,教育评价可大体分为哪两类?这两类评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根据评价目的,教育评价可大体分为如下两类:一是主要以诊断、改进、促进提高教育活动 质量为目的的评价;二是主要以分等、鉴定、区分优劣为目的的评价。(2分)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在评价方法上,前者(以诊断、改进、促进提高教育活动质量为目的的 评价)通常为形成性评价,一般不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后者(以分等、鉴定、区分优劣为目 的的评价)通常为终结性评价,一般要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别、分出等级或者决定奖惩。(2分) 在评价主体上,前者通常是评价者和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或评价对象共同收集、分析评价信 息,被评者的参与度较高,评价者和被评者随时处于沟通状态;后者通常是被评者处于被动的 受评地位,评价主体往往是上级、领导或专家等。(2分) 在评价信息收集渠道上,前者往往采取现场观察、访谈等方式,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分析、表 达评价意见;后者往往采取量化的方式对评价对象的成就进行判断、打分,得出孰优孰劣的结 论。(2分) 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前者往往是通过评价诊断教育计划、方案以及教育过程与活动中的 问题,为方案或计划的改进,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提高方案或计划的质 量,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而后者一般要对评价对象作出鉴别、分出等级或者决定 奖惩。(2分) 2.他人评价中评价者误差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他人评价中评价者误差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知觉定势的影响,如晕轮效应、逻辑误 差、情绪效应、投射效应;(2)频数和次序效应,即评价对象某种特征出现的次数和次序是影响 心理产生误差的重要因素;(3)肯定效应;(4)群体效应,即从众效应、权威效应、关系效应等。 (每点2.5分) 3.访谈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访谈法的优点有:其一,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二,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其三,调查 过程具有互动性。其缺点有:其一,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其二,标准化程度低,难以统计,其 三,某些因素影响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和真实性。 (优点、缺点各占5分) 939

证明提供信息。 5. 学校 理工作 校管 工作 状态 三、简答题(请在题后空白处对各题进行简明、准确的阐述,每题 0分,共 0分) 1.根据评价目的,教育评价可大体分为哪两类?这两类评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根据评价目的,教育评价可大体分为如下两类:一是主要以诊断、改进、促进提高教育活动 质量为目的的评价;二是主要以分等、鉴定、区分优劣为目的的评价。 2分)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在评价方法上,前者(以诊断、改进、促进提高教育活动质量为目的的 评价)通常为形成性评价,一般不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后者(以分等、鉴定、区分优劣为目 的的评价)通常为终结性评价,一般要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别、分出等级或者决定奖惩。 2分) 在评价主体上,前者通常是评价者和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或评价对象共同收集、分析评价信 息,被评者的参与度较高,评价者和被评者随时处于沟通状态 F后者通常是被评者处于被动的 受评地位,评价主体往往是上级、领导或专家等。 2分) 在评价信息收集渠道上,前者往往采取现场观察、访谈等方式,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分析、表 达评价意见;后者往往采取量化的方式对评价对象的成就进行判断、打分,得出孰优孰劣的结 论。 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前者往往是通过评价诊断教育计划、方案以及教育过程与活动中的 问题,为方案或计划的改进,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提高方案或计划的质 量,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而后者一般要对评价对象作出鉴别、分出等级或者决定 奖惩。 2分) 2. 评价者误差心 他人评价中评价者误差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l)知觉定势的影响,如晕轮效应、逻辑误 差、情绪效应、投射效应 )频数和次序效应,即评价对象某种特征出现的次数和次序是影响 心理产生误差的重要因素 )肯定效应川的群体效应,即从众效应、权威效应、关系效应等。 (每点 3. 访谈 是什 访谈法的优点有:其一,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二,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其三,调查 过程具有互动性。其缺点有:其一,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其二,标准化程度低,难以统计,其 三,某些因素影响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和真实性。 (优点、缺点各占 5分) 939

4.发展性教师评价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发展性教师评价观的基本内涵是:(1)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以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人 格为前提,以内涵发展为主,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2)评价主要看基础、进 步、发展、闪光点,而不是对被评教师进行鉴定、区分。注重教师个人的现实表现,更重视教师 和学校的未来发展。(3)体现和尊重被评者的个别差异与个性特征,是一种个性化评价,重在 使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增值”。(4)评价者和被评者,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对话 共同制定双方都认同的评价目标和发展计划,是一种合作式评价。(⑤)评价是一种持续的教育 过程,不是完成某种任务。 (每点2分) 5.结合实际谈谈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的作用。 (1)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有导向和指导作用,它指明了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和方向。(1分) (2)鉴定和选拔作用。教学工作评价通过一系列的监测、考核,对教师和学生素质与能力、 表现与水平等有比较全面的掌握,为确认、评选等鉴定性工作提供依据。(3分) (3)激励和发展作用。通过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成就, 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3分) (4)反馈和调节作用。通过教学工作评价,可以了解学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偏离度及其 偏离的原因,发现教学工作中的不同典型,调整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推广先进经验,使教学管理 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3分) 6.开展区域教育评价有何意义? (1)开展区域教育评价有利于完善教育评价理论,丰富其方法。 (2)可以促进地方政府和各方力量重视教育,保证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3)有利于区域教育各要素的统筹、协调和控制。 (4)有助于发挥协作优势,进一步加快我国实现“双基”的进度。 (5)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等的良性发展。 (每点2分) 940

4. 发展性教 发展性教师评价观的基本内涵是: (1)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以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人 格为前提,以内涵发展为主,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评价主要看基础、进 步、发展、闪光点,而不是对被评教师进行鉴定、区分。注重教师个人的现实表现,更重视教师 和学校的未来发展。 )体现和尊重被评者的个别差异与个性特征,是一种个性化评价,重在 使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增值 (的评价者和被评者,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对话 共同制定双方都认同的评价目标和发展计划,是一种合作式评价。 )评价是一种持续的教育 过程,不是完成某种任务。 (每点 5. 结合 谈谈 工作评价 (1)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有导向和指导作用,它指明了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和方向。(1分) (2) 鉴定 学工 过一 教师 生素 表现与水平等有比较全面的掌握,为确认、评选等鉴定性工作提供依据。 3分) (3) 评价 被评价者看 成就 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分) (4) 节作 通过 工作 校教 偏离 及其 偏离的原因,发现教学工作中的不同典型,调整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推广先进经验,使教学管理 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分) 6. 评价 (1)开展区域教育评价有利于完善教育评价理论,丰富其方法。 (2) 促进地 量重视教育 保证教育投入 改善 学条 (3) 利 于 各要 统筹 (4) 助 于 优势 进一步加 双基 (5) 促进 域经济 (每点 940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