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Physicalchemistry 课程编号:B084003 课程类型:必修 总学时:80(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16学时) 学分:4.5 适用对象:化工机械类、轻工类、生命科学类等需要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各专业汉本/民本/ 民考汉本科生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大学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理论课使用教材:《物理化学》,肖衍繁,李文斌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第四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中下),胡英,吕瑞东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金义范,金玳,庄允迪编,高等教有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版 《物理化学习盟与解答》,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编,2004年2月 实验课使用教材:《物理化学实验》,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自编 实验课参考散材:《物理化学实验》,复旦大学编,高等教有出版社,1998年6月第二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工、冶金等专业及轻工、机械等部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包括理论教学及 实验教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对先行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内容的理 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 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性,能从理论上给予更深刻、更本质的说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定量 地描述和处理化学运动的规律与问题: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一般研究方法与特有研究方法,树立正 确的自然观,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课堂讲 授、辅导课、自习、习愿讨论、演算习题、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教学:按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初步、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六个 部分列出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按深入程度分“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 学会常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查 阅手册、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初步的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新疆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Physicalchemistry 课程编号: B084003 课程类型:必修 总 学 时:80(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16学时) 学 分:4.5 适用对象:化工机械类、轻工类、生命科学类等需要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各专业汉本/民本/ 民考汉本科生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大学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理论课使用教材: 《物理化学》,肖衍繁,李文斌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6 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第四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中下),胡英,吕瑞东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金义范,金玳,庄允迪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版 《物理化学习题与解答》,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编,2004年2月 实验课使用教材:《物理化学实验》,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自编 实验课参考教材:《物理化学实验》,复旦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二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工、冶金等专业及轻工、机械等部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包括理论教学及 实验教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对先行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内容的理 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 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性,能从理论上给予更深刻、更本质的说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定量 地描述和处理化学运动的规律与问题;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一般研究方法与特有研究方法,树立正 确的自然观,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课堂讲 授、辅导课、自习、习题讨论、演算习题、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教学:按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初步、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六个 部分列出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按深入程度分“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 学会常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查 阅手册、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初步的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气体 讲解内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定律及阿马格定律: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临界状态和对 应状态原理。 基本要求为:理解理想气体模型、道尔顿定律与阿马加定律、临界性质、波义尔温度、压缩 因子、对应状态原理等概念。了解真实气体的-Vm图、普遍化压缩因子图。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的计算与应用、范德华方程的计算,掌握对应状态原理的应用。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讲解内容:热力学基本概念与术语:热力学第一定律:恒容热、恒压热与烙:标准摩尔反应 格:化学反应标准摩尔反应培的计算:化学反应恒压热与恒容热的计算:可逆过程与可逆体积功的 计算:真实气体的节流膨胀 基本要求为: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掌握热力学能、格、等热力学函数以 及标准燃烧格、标准生成格以及反应进度等概念。掌握在物质各种变化过程中计算热、功和各种状 态函数变化值的原理和方法。在将热力学一般关系式应用于特定系统的时候,会应用理想气体状态 方程和物性数据(热容、相变热、蒸气压等)进行计算。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讲解内容:卡诺循环;熵变的计算: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变化过程痛变的计算;亥姆面 兹函数及吉布斯函数;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偏摩尔量及化学势 基本要求为:理解热力学第二、第三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理解熵、A函数和G函数。掌握 在物质各种变化过程中状态函数的计算。掌握熵增原理和各种平衡判据。掌握热力学公式的适用条 件。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和Maxwell关系式。了解重要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理解偏摩尔量及化 学势的概念。掌握化学势作为判据的应用条件。 第四章化学平衡 讲解内容有:化学反应的的平衡条件: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及计算:温度对标准平衡常 数的影响:化学反应的等压方程:其它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基本要求为: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掌握用等温方程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方法。 和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理解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掌握等压方程。熟练几种平衡常数间的 关系,了解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化学反应平衡组成的影响。 第五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相平衡 讲解内容有: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化学势: 稀溶液的依数性:活度及活度因子数:相律:单组分系统相平衡: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及真实液
2 第一章 气体 讲解内容: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定律及阿马格定律;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临界状态和对 应状态原理。 基本要求为:理解理想气体模型、道尔顿定律与阿马加定律、临界性质、波义尔温度、压缩 因子、对应状态原理等概念。了解真实气体的P-Vm图、普遍化压缩因子图。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的计算与应用、范德华方程的计算,掌握对应状态原理的应用。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讲解内容: 热力学基本概念与术语;热力学第一定律;恒容热、恒压热与焓;标准摩尔反应 焓;化学反应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化学反应恒压热与恒容热的计算;可逆过程与可逆体积功的 计算;真实气体的节流膨胀 基本要求为: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掌握热力学能、焓、等热力学函数以 及标准燃烧焓、标准生成焓以及反应进度等概念。掌握在物质各种变化过程中计算热、功和各种状 态函数变化值的原理和方法。在将热力学一般关系式应用于特定系统的时候,会应用理想气体状态 方程和物性数据(热容、相变热、蒸气压等)进行计算。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讲解内容:卡诺循环 ;熵变的计算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亥姆霍 兹函数及吉布斯函数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偏摩尔量及化学势 基本要求为:理解热力学第二、第三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理解熵、A函数和G函数。掌握 在物质各种变化过程中状态函数的计算。掌握熵增原理和各种平衡判据。掌握热力学公式的适用条 件。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和Maxwell关系式。了解重要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理解偏摩尔量及化 学势的概念。掌握化学势作为判据的应用条件。 第四章 化学平衡 讲解内容有:化学反应的的平衡条件;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及计算;温度对标准平衡常 数的影响;化学反应的等压方程;其它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基本要求为: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掌握用等温方程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方法。 和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理解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掌握等压方程。熟练几种平衡常数间的 关系,了解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化学反应平衡组成的影响。 第五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相平衡 讲解内容有: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化学势 ; 稀溶液的依数性;活度及活度因子数;相律;单组分系统相平衡;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及真实液
态混合物的气一液平衡相图: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液一液平衡相图:二组分固态不互溶凝聚 系统的相图。 基本要求为:掌握Raoult定律和enry定律。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及理想稀溶液及其通性。理 解理想液态混合物及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了解活度的标准态和对组分活度系数的 简单计算方法。理解相律的推导和意义。掌握单组分系统和二组分系统典型相图的特点和应用。能 用杠杆规则进行计算。能用相律分析相图。 第六章电化学 讲解基本内容有:电解池、原电池及法拉第定律:离子的迁移数: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 摩尔电导率:电导测定的应用: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与平均活度系数:可逆电池及韦斯顿标淮电 池;原电池热力学及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分解电压:极化作用。 基本要求为: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理解离子的电迁移、离子迁移数。理解离子强度及 Dbye一ucke1极限公式并会使用。对于所给的电池能熟练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掌握 可逆电池的设计。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掌握erst方程及其计算。掌握各种类 型电极的特征和电动势测定的主要应用。理解产生电极极化的原因和超电势的概念。 第七章表面现象 基本内容有:表面张力:润湿现象: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及毛细现象:亚稳状态与新相形成: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等温吸附:溶液表面的吸附:表面活性物质 基本要求为:理解表面张力和表面Gibbsi函数的概念。理解弯曲界面的附加压力概念和Laplace 公式。理解Kelvin公式及其应用。了解润湿、接触角和Young.方程。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 性物质的作用。理解Gibbs吸附等温式。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掌握Langmul单分 子层吸附模型和吸附等温式。 第八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基本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测定:速率方程的确定: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活化能: 典型复合反应: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链反应:光化学基本概念:催化作用。 基本要求为: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 子数的概念。掌握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理解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掌握由反应 机理建立速率方程的近似方法。了解链反应机理的特点。了解催化作用、光化学反应的特征。掌握 Arrhennius方程及其应用。明了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第九章胶体化学 讲解基本内容有:分散系统的分类及主要特征:胶体系统的制备: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动力
3 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液-液平衡相图;二组分固态不互溶凝聚 系统的相图。 基本要求为:掌握Raoult定律和Henry定律。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及理想稀溶液及其通性。理 解理想液态混合物及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了解活度的标准态和对组分活度系数的 简单计算方法。理解相律的推导和意义。掌握单组分系统和二组分系统典型相图的特点和应用。能 用杠杆规则进行计算。能用相律分析相图。 第六章 电化学 讲解基本内容有:电解池、原电池及法拉第定律;离子的迁移数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 摩尔电导率;电导测定的应用;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与平均活度系数;可逆电池及韦斯顿标准电 池 ;原电池热力学及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分解电压 ;极化作用 。 基本要求为: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理解离子的电迁移、离子迁移数。理解离子强度及 Debye一Huckel极限公式并会使用。对于所给的电池能熟练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掌握 可逆电池的设计。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掌握Nernst方程及其计算。掌握各种类 型电极的特征和电动势测定的主要应用。理解产生电极极化的原因和超电势的概念。 第七章 表面现象 基本内容有:表面张力 ;润湿现象;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及毛细现象 ;亚稳状态与新相形成;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等温吸附;溶液表面的吸附;表面活性物质 基本要求为:理解表面张力和表面Gibbs函数的概念。理解弯曲界面的附加压力概念和Laplace 公式。理解Ke1vin公式及其应用。了解润湿、接触角和Young方程。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 性物质的作用。理解Gibbs吸附等温式。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掌握Langmul单分 子层吸附模型和吸附等温式。 第八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基本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测定 ;速率方程的确定;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活化能 ; 典型复合反应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 ;链反应;光化学基本概念;催化作用。 基本要求为: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的概念。 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 子数的概念。掌握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理解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掌握由反应 机理建立速率方程的近似方法。了解链反应机理的特点。了解催化作用、光化学反应的特征。掌握 Arrhennius方程及其应用。明了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第九章 胶体化学 讲解基本内容有:分散系统的分类及主要特征;胶体系统的制备;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动力
学性质、电学性质: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憎液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及聚沉。 基本要求:了解胶体的制备方法及其重要性质。明了胶团的结构和扩散双电层概念。了解憎 液溶胶的DLV0理论。理解电解质对溶胶和高分子溶液稳定性的作用。了解乳状液的类型及稳定和 破坏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气体 ★重点:理想气体模型:道尔顿定律及阿马格定律:临界状态 ◆难点:实际气体VT行为对理想气体行为的偏差及范德华方程中修正项的物理意义。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重点:体系热力学性质、过程的特点:状态函数与全微分、常用偏微分关系式:各类过程的 热与功计算:内能与焓的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可逆过程与最大体积功:焦耳一汤姆逊效 应:反应进度与反应热效应:利用生成热、燃烧热等计算反应热效应 ◆难点:状态函数与全微分、偏微分关系式:△U与QW、△与QP的关系:可逆过程概念:理想 气体绝热可逆、绝热不可逆过程计算:焦耳一汤姆逊效应:反应进度与反应热效应。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重点:卡诺原理与克劳修斯原理:熵函数与熵变: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数学表达式、过程 方向与限度判据:熵增加原理、熵的微观本质:热力学第三定律与反应熵变计算:A函数与G函数。: 封闭体系各种过程△S、△A、△G的计算与判据:热力学基本方程与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式: 偏摩尔量与化学势定义:化学势判据。 ◆难点:箱函数:可逆过程设计与△S计算: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与应用:热力学函数关系式 及其证明:偏摩尔量与标准态。 第四章化学平衡 ★重点:化学平衡等温式与标准平衡常数:理想气体各类平衡常数的关系及计算:外界因素对 平衡常数影响及定量计算。 ◆难点:化学反应亲和势判据: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的理解: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使用条件及计 算:化学平衡与其他章节内容的综合运用与计算。 第五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与相平衡 ★重点: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的意义及计算:理想化混合物(溶液)的定义及特性:吉布断 一杜亥姆公式:稀溶液依数性:相及相律:双克方程与应用:单组分体系相图分析与应用。二组分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一液平衡相图分析:液相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一液平衡相图分析。 4
4 学性质、电学性质;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憎液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及聚沉。 基本要求:了解胶体的制备方法及其重要性质。明了胶团的结构和扩散双电层概念。了解憎 液溶胶的DLVO理论。理解电解质对溶胶和高分子溶液稳定性的作用。了解乳状液的类型及稳定和 破坏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气体 ★ 重点:理想气体模型;道尔顿定律及阿马格定律;临界状态 ◆难点:实际气体PVT行为对理想气体行为的偏差及范德华方程中修正项的物理意义。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重点:体系热力学性质、过程的特点;状态函数与全微分、常用偏微分关系式;各类过程的 热与功计算;内能与焓的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可逆过程与最大体积功;焦耳-汤姆逊效 应;反应进度与反应热效应;利用生成热、燃烧热等计算反应热效应 ◆难点:状态函数与全微分、偏微分关系式;ΔU与QV、ΔH与QP的关系;可逆过程概念;理想 气体绝热可逆、绝热不可逆过程计算;焦耳-汤姆逊效应;反应进度与反应热效应。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重点:卡诺原理与克劳修斯原理;熵函数与熵变;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数学表达式、过程 方向与限度判据;熵增加原理、熵的微观本质;热力学第三定律与反应熵变计算;A函数与G函数。; 封闭体系各种过程ΔS、ΔA、ΔG的计算与判据;热力学基本方程与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式; 偏摩尔量与化学势定义;化学势判据。 ◆难点:熵函数;可逆过程设计与ΔS计算;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与应用;热力学函数关系式 及其证明;偏摩尔量与标准态。 第四章 化学平衡 ★重点:化学平衡等温式与标准平衡常数;理想气体各类平衡常数的关系及计算;外界因素对 平衡常数影响及定量计算。 ◆难点:化学反应亲和势判据;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的理解;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使用条件及计 算;化学平衡与其他章节内容的综合运用与计算。 第五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与相平衡 ★重点: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的意义及计算;理想化混合物(溶液)的定义及特性;吉布斯 -杜亥姆公式;稀溶液依数性;相及相律;双克方程与应用;单组分体系相图分析与应用。二组分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分析;液相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分析
◆难点:理想稀溶液、非理想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表达式及其标准态选择:稀溶液依数性:相 律计算: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一液平衡相图: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液一液平衡相图分 析:液相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一液平衡相图分析。 第六章电化学: ★重点: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其与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电导测量 应用与计算:离子迁移数测量与计算:德拜一尤格尔极限公式:可逆电池:电极反应、电池反应与 电池电动势测量:可逆电池设计: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热力学计算:标准电极电位与能斯特方程: 分解电压:极化现象。 ◆难点:电导率、摩尔电导率、迁移数等的关系:离子迁移数的测量:强电解质理论。可逆电 池设计:电极一溶液界面电势差与标准电极电位:液体接界电势及计算:电池热力学与化学热力学 的综合与计算:不同电极极化曲线形状。 第七章表面现象 ★重点: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概念:附加压力与拉普拉斯公式:开尔文公式:吉布斯表面吸 附方程式:几种表面现象 ◆难点: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概念:附加压力与拉普拉斯公式推导:开尔文公式推导:溶液 表面吸附的吉布斯公式推导。 第八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重点:反应速率方程表示:反应级数及其确定:简单级数反应动力学特征与计算:速率 方程的确定:速率方程推导: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活化能:链反应 ◆难点: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区别与联系;反应机理的确定:连串反应、链反应速率方程 推导:速率方程推导:温度对速率常数的影响及表观活化能计算 第九章胶体化学 ★重点:溶胶的定义与基本性质:溶胶的制各与胶团结构式表示:溶胶的动力学性质、光学性 质、双电层结构:胶体的稳定性与聚沉规律 ◆难点: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特性与区别:溶胶的光学性质:胶团的双电层结构 五、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常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 (3)培养学生查阅手册、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初步的实验研究 5
5 ◆难点:理想稀溶液、非理想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表达式及其标准态选择;稀溶液依数性;相 律计算;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液-液平衡相图分 析;液相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分析。 第六章 电化学: ★重点: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其与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电导测量 应用与计算;离子迁移数测量与计算;德拜-尤格尔极限公式;可逆电池;电极反应、电池反应与 电池电动势测量;可逆电池设计;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热力学计算;标准电极电位与能斯特方程; 分解电压;极化现象。 ◆难点:电导率、摩尔电导率、迁移数等的关系;离子迁移数的测量;强电解质理论。可逆电 池设计;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与标准电极电位;液体接界电势及计算;电池热力学与化学热力学 的综合与计算;不同电极极化曲线形状。 第七章 表面现象 ★重点: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概念;附加压力与拉普拉斯公式;开尔文公式;吉布斯表面吸 附方程式;几种表面现象 ◆难点: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概念;附加压力与拉普拉斯公式推导;开尔文公式推导;溶液 表面吸附的吉布斯公式推导。 第八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 重点:反应速率方程表示;反应级数及其确定;简单级数反应动力学特征与计算;速率 方程的确定;速率方程推导;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活化能;链反应 ◆难点: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区别与联系;反应机理的确定;连串反应、链反应速率方程 推导;速率方程推导;温度对速率常数的影响及表观活化能计算 第九章 胶体化学 ★重点:溶胶的定义与基本性质;溶胶的制备与胶团结构式表示;溶胶的动力学性质、光学性 质、双电层结构;胶体的稳定性与聚沉规律 ◆难点: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特性与区别;溶胶的光学性质;胶团的双电层结构。 五、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常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 (3)培养学生查阅手册、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初步的实验研究
方法的训练。 2、实验内容(实验课16学时): (1)电化学部分 (1)电池电动势的测定:(②)醋酸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2)化学动力学部分 (1)蔗糖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②)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及活化能的测定等。 六、理论课学时分配 章节 内 容 学时 第一章 气体 4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8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8 第四章 化学反应平衡 8 第五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与相平衡 第六章 电化学 10 第七章 表面现象 第八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九章 胶体化学 4 七、考核方式 1、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考查 2、理论课使用国家物理化学试题库命题,闭卷考试。 制定者:甄卫军 审定者:刘瑞泉 批准者:司马义努尔拉 校对者:丁成立
6 方法的训练。 2、实验内容(实验课16学时): (1)电化学部分 (1)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2)醋酸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2)化学动力学部分 (1)蔗糖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2)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及活化能的测定等。 六、理论课学时分配 章节 内 容 学时 第一章 气体 4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8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8 第四章 化学反应平衡 8 第五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与相平衡 8 第六章 电化学 10 第七章 表面现象 4 第八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10 第九章 胶体化学 4 七、考核方式 1、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考查 2、理论课使用国家物理化学试题库命题,闭卷考试。 制定者:甄卫军 审定者:刘瑞泉 批准者:司马义·努尔拉 校对者:丁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