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生理笔记》第二章 血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40KB,团购合买
1.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血细胞及其机能。 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血液凝固与止血。 6.ABO 及 Rh 血型系统及临床意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血液 考纲要求 1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血细胞及其机能 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血液凝固与止血。 6ABO及Rh血型系统及临床意义。 考纲精要 血量与血液的组成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60-80ml 次失血不超过全血量10%对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血液成分:液体成分一一血浆50%60% 有形成分一一血细胞40%~50% 记忆方法: 可以认为全血中血浆与血细胞各占一半左右的容积,血浆稍多于血细胞,记成血浆50%+, 血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比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血中的容 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近似等于血细胞比容)。至于男性红细胞比容略于女性是由于雄 激素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 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 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至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 Nahco3/H2CO3缓冲对,对血液的酸咸 度起缓冲作用。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抗凝物质、血小板等在机体凝血、止血和抗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防御功能。 三、血浆的理化特征 1.比重:血浆比重1.025~1.030,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比。 2.粘滞性:血浆粘滞性为1.6~2.4,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3.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 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 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 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 大小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一一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见第二章),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 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决 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 3)注意点:①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②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度 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

血 液 考纲要求 1.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血细胞及其机能。 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血液凝固与止血。 6.ABO 及 Rh 血型系统及临床意义。 考纲精要 一、血量与血液的组成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6%~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 60~80ml。 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血量 10%对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超过 20%则有严重影响。 血液成分:液体成分——血浆 50%~60% 有形成分——血细胞 40%~50% 记忆方法: 可以认为全血中血浆与血细胞各占一半左右的容积,血浆稍多于血细胞,记成血浆 50%+, 血细胞 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比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血中的容 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近似等于血细胞比容)。至于男性红细胞比容略于女性是由于雄 激素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 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至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 NaHCO3/H2CO3 缓冲对,对血液的酸咸 度起缓冲作用。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抗凝物质、血小板等在机体凝血、止血和抗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防御功能。 三、血浆的理化特征 1.比重:血浆比重 1.025~1.030,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比。 2.粘滞性:血浆粘滞性为 1.6~2.4,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3.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 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 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 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 大小。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见第二章),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 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决 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 (3)注意点:①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NaCl 溶液,5%葡萄糖溶液。 ②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度 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

四、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8μm,无细胞核。 2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缓冲体内产生的酸碱物质。这两种功能均 由血红蛋白完成,其中的铁离子必须处于亚铁状态(Fe2+)。 3悬浮稳定性: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 二者呈反变关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叠连的形成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血浆,其中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 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4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 裂的能力越低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在045%0.35%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而球状红细胞渗透脆性 增加,在0.64%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 五、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 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2.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ⅹ的激活可通过两咱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3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X、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Ⅴt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ⅤtK缺乏常导致凝血 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4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产生凝血速度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较多 较慢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_较少 较快 且织损伤 5.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六、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而发挥作用。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3.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血流速度快,(2)血管内膜光滑,(3)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七、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1.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四、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 8μm,无细胞核。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缓冲体内产生的酸碱物质。这两种功能均 由血红蛋白完成,其中的铁离子必须处于亚铁状态(Fe2+)。 3.悬浮稳定性: 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 二者呈反变关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叠连的形成。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血浆,其中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 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4.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 裂的能力越低。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在 0.45%~0.35%NaCl 溶液中开始破裂,而球状红细胞渗透脆性 增加,在 0.64% NaCl 溶液中开始破裂。 五、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 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2.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 X 的激活可通过两咱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3.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 VitK 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 VitK 缺乏常导致凝血 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4.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 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 较多 较慢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 较少 较快 组织损伤 5.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六、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而发挥作用。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3.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血流速度快,(2)血管内膜光滑,(3)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七、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1.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1)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 (2)血小板分泌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ADP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 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 (3)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八、ABO血型系统 1.血型: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 2ABO血型的种类: ABO血型系统中有两种抗原,分别称为A抗原和B抗原,均存在于红细胞膜的外表面,在 血浆中存在两种相应的抗体即抗A抗体和抗B抗体。根据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种类将人类血 型分为如下血型 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抗原 A和B H抗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抗体) 抗B 抗 抗A和抗B 3抗原本质:血型抗原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糖脂。ABO抗原特异性是在H抗原 基础上形成的。 4抗体本质: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 5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无同型血时,可按下列原则:(1)O型输给A、B、AB型;AB型可接受A、B、O型血 (2)必须少量(<300m1),缓慢输血。 6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 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 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 九、Rh血型 特点:(1)大多数人为Rh阳性血 (2)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lgG,可以通过胎盘 (3)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十、红细胞生成及调节 1.红细胞生成原料和辅助物质 (1)原料:珠蛋白和铁 (2)促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内因子 (3)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加速红细胞生成。另外,红细胞生成还要造血微 循环调节。 2红细胞生成某些阶段的特点: (1)髓系多潜能干细胞:有很强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2)定向祖细胞:定向分化且自我复制能力低 3)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线粒体,细胞能量来源于无氧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

(1)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 (2)血小板分泌 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ADP 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 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 (3)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八、ABO 血型系统 1.血型: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 2.ABO 血型的种类: ABO 血型系统中有两种抗原,分别称为 A 抗原和 B 抗原,均存在于红细胞膜的外表面,在 血浆中存在两种相应的抗体即抗 A 抗体和抗 B 抗体。根据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种类将人类血 型分为如下血型: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抗原) A B A 和 B H 抗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抗体) 抗 B 抗 A 无 抗 A 和抗 B 3.抗原本质:血型抗原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糖脂。ABO 抗原特异性是在 H 抗原 基础上形成的。 4.抗体本质:ABO 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 IgM,不能通过胎盘。 5.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无同型血时,可按下列原则:(1)O 型输给 A、B、AB 型;AB 型可接受 A、B、O 型血, (2)必须少量(<300ml),缓慢输血。 6.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 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 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 九、Rh 血型 特点:(1)大多数人为 Rh 阳性血。 (2)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 IgG,可以通过胎盘。 (3)Rh 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 Rh 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十、红细胞生成及调节 1.红细胞生成原料和辅助物质: (1)原料:珠蛋白和铁。 (2)促成熟因子:维生素 B12、叶酸、内因子。 (3)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加速红细胞生成。另外,红细胞生成还要造血微 循环调节。 2.红细胞生成某些阶段的特点: (1)髓系多潜能干细胞:有很强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2)定向祖细胞:定向分化且自我复制能力低。 (3)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线粒体,细胞能量来源于无氧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