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 NKTANKCulture文化 中华经典进之《易经》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 精俯易 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緊天 y 之情状 興 从这几句开始,即为第四章。前三章的主要内容综合起来,是对《易经》 為 基本要素内涵的阐释:第一章主要讲乾、坤和易;第二、三章主要讲吉、凶 物 地 悔、吝、彖、爻、辞。进入第四章,则开始阐述孔子对《易经》整体的认知。 先看起始一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准,本写作平”。 地准 《说文解字》:“哗华,平也。”孔子认为,《易经》是和天地处在同一水平的,但 是他没有说明是如何得出这一论断的,进而就直接阐述结论—《易经》能 追理故 够把天地运行的道理包括在内。弥纶,“弥”指弓拉满了,通常用来形容“满 的意思,比如弥漫:“纶”指的是丝纶,就是丝织品的横丝:“弥纶”整体来 斋是熊 讲就是涵盖、包括的意思 下一句是一个并列句,包括三个分句,讲了三大问题:幽明、死生和鬼 夔故称 神。这三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困扰着人类,世界各国都有研究、论述但影到 綸 现在也没有定论。从这三个分句对三大问题的鸡点中河何看到我目法?贤 果幽天 的睿智。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明向,“可(观于天文”,指的是亮系天象 “俯以察于地理”)看的是地补。为计么要“仰以观”、“俯以察”呢?是为 故明地 了更好地理解、运用《易经》的道理。俗话说“山有多高、壑有多深”,这句 知之之 话看起来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在后人运用的时候,它已经是掌握道理之后一种 理性的结论推导。《易经》不知是多少先贤智慧的积淀,能够把如此繁复庞杂 思故道 的现象用抽象的符号简约地表示出来,并把其中的道理科学地阐释出来,使我 们对第一大命题—幽明有了清晰的认知 神原仰 再来说第二大命题,就更具有普遍意义了,即“生死”问题。这个问题在 之始 《论语》中,孔子就曾论及。当子路问及“死”这个问题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很 简略,“不知生,焉知死”。关于死生的问题,各大宗教众说纷纭,多数还是把 情及觀 “死”和黑暗联系在一起,认为死是对“生”的苦难的一种解脱。中国传统文化 对“死”的问题要乐观得多,庄子曾云“生者寄也,死者归也”,颇具“物质不口 灭”的冷静与豁达。各大宗教对“死后生命依然存在”的观点多有认同。以上 有故天 这个短句中只出现了四个字一一原始反终,就把生死的阶段性转换说明白了。药 最后一个问题:鬼神。中国古人对鬼神是很敬畏的,并从东方传统的思想 知文 体系出发,对鬼神的存在做了客观的阐释,与西方的观点大相径庭。东方传统人 医学认为人的构成缘于“精、气、神”,道家《黄庭经》中有云“上药三品,神 當生 与气精。”从上面这个分句中,我们可以了解“精、气”是物质构成的基本要 素,而“神”属于精神层面的变因,有物质基础再加上上层建筑,辅以道德的 标准,人与鬼、神自然了了分明 Think Tank May 2007 67 2c1994-2011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u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