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 tANK Culture文化 变化者,进退之隶也;刚柔者,量夜之象也。 联系上两期的内容,稍加通览可知,前后两句还是以系辞的由来和意义为纲要。 魔 上文中谈到将“吉凶者、悔吝者”两者分别归结为“失得之象和忧虞之象”,倾向于 主观世界的推理和现象总结,而顺承下来的本期要谈“变化者、刚柔者”,则更多的 涮化 带有客观世界的归结意味。若以中心主体而言,上半句是以人的内在为主,而下半句 则以天地外境为核心。四个分句对仗工整、层次分明,阐义精到的同时又不失文学之 美。不敢太多沉迷于文字之中,还是多揣摩词语后面的深意吧! 柔者 为什么说“变化”是“进退之象”呢?这还要从《易经》本身说起。《易经》六 十四卦,卦卦各异,然而变化的规律却有章可循。此卦与彼卦之间的变化就来自初爻 至六爻之间的阴阳交替,即在自下而上的阴爻与阳爻的进退之中,卦与卦之间即有本 者连 质的不同。举一个例子,“乾”卦的卦象为六阳爻,若初爻变为阴爻,则整个卦变为 婚”卦。在“阴”进“阳”退的过程中,“变化”发生了。而这种“变化”达到一定 程度后又从量变上升到质变,再攣升到新一轮量变的起点上,由此周而复始,循环往 复,形成六十四卦的融通。这是基于卦象的理解,也是对变化规律的朴素认知。当具 畫退 象到卦象上,我们可以明晰变化的轨迹,若抽象到意象上,道理也是相通的。在客观 世界中,变化是必然的,就存在于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此”与“彼”之间既有对立 又有统一,但若借用西方“矛盾”的概念来框定两者的关系似乎不妥,因为“矛”和 盾”两者是不可转化的,但在东方哲学中,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比如“阴”和“阳 再比如“善”与“恶”,都不是绝对的,若放大到宏观来看,两者是和谐一致的。这 夜之象 之象也 也正是东方哲学的高明之处。所以用“进”、“退”来说明变化是非常客观的!日常生 活中,“变化”对于人多是不可知、不可控的,多数情况下让人捉摸不定。若以“进 退"的客观分析加以指导,或可对我们把握变化大有裨益。一段时期的变化总是和环 境、位置、对象各个相关,推动变化就是推动一种趋势,变化到一定阶段以后会转 变,再重新达成新的平衡,然后再重新开始。了解了这些,若日后再谈及“进步”和 退步”的问题时,也明确了变化的源头和改变的路径了。 再来看“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前文曾提及,刚柔属于物质世界范畴,分别对 应着阳阴、日月、黑白等等。白天、黑夜的天象就是刚柔最好的写照。刚柔转换的 个大问题就是“生存”和“毁灭”,对于人来说就是“生”,“死”的问题。孔子在《易 传》中写道:“明乎昼夜之道则知”,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是能够明白黑夜、白天的道 理就是智者。换言之,一个人要是把死生的问题都看开了,这个人一定是有智慧的 中国的文化是“生”的文化,即并非把“死”看作人的终点,看作是生的解脱,而是 把它看成一个新的起点,正如禹王所言“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人的一生就是 验的过程,人生结束后,就是换一种形式去存在。就象昼夜交替一样,人生就 是白天,而死亡可比黑夜,天黑了,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天黑就有天亮的 时候,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大不了 hink Tank Now. 2006 67
化者适也追壑屯象 也柔者言展刚炙象 口特本刊撰约稿人易小 变化者 , 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 , 是夜之象也 。 联 系上两期的 内容 , 稍加通 览可知 , 前后两句还是 以系辞的 由来和意义为纲要 。 上文中谈到将 “ 吉 凶者 、 悔吝者 ” 两者分 别归结为 “ 失得之 象和忧虞之象 ” , 倾向于 主观世界的推理和现象总结 , 而顺承下来的 本期要谈 “ 变化者 、 刚柔者 ” , 则更 多的 带有客观世 界的归结意味 。 若以 中心主体而言 , 上半句是 以人的内在为主 , 而下半句 则以天地外境为核心 。 四 个分 句对仗工 整 、 层次分 明 , 阐义精到的同时又不失文学之 美 。 不敢太多沉 迷于文字之 中 , 还是多揣摩词语后面的深意吧 ! 为什么说 “ 变化 ” 是 “ 进退之象 ” 呢 ? 这还 要从 《易经》 本身说起 。 《易经 》六 十四卦 , 卦卦 各异 , 然而 变化的规律却有章可循 。 此卦与彼卦之间的变化就来自初艾 至六艾之间的 阴阳交替 , 即在 自下而上的阴 艾与阳艾的进退之 中 , 卦与卦之间即有本 质的不同 。 举一个例子 , “ 乾 ” 卦的卦象为六 阳艾 , 若初艾变为阴艾 , 则整个卦变为 “ 妮 ” 卦 。 在 “ 阴 ” 进 “ 阳 ” 退的过程中 , “ 变化 ” 发生 了 。 而这 种 “ 变化 ” 达到一定 程 度后又从量变上 升到质变 , 再 攀升到新一轮量 变的起点上 , 由此 周而复始 , 循环往 复 , 形成六十四卦的融通 。 这是基于 卦象的理解 , 也是对变化规律的朴素认知 。 当具 象到 卦象上 , 我们可 以明晰变化的轨 迹 , 若抽象到意象上 , 道理 也是相通的 。 在客观 世 界中 , 变化是必然的 , 就存在于此消彼长的过程中 。 “ 此 ” 与 “ 彼 ” 之 间既有对立 , 又有统 一 , 但若借用西方 “ 矛 盾 ” 的概念来框定两者的 关系似乎不妥 , 因为 “ 矛 ” 和 “ 盾 ” 两者是不可转化的 , 但在东方哲学 中 , 两者是可 以转化的 , 比如 “ 阴 ” 和 “ 阳 ” , 再 比如 “ 善 ” 与 “ 恶 ” , 都不是绝对的 , 若放大到宏观来看 , 两者是和谐一致的 。 这 也正是 东方哲学 的高明之处 。 所以用 “ 进 ” 、 “ 退 ” 来说 明变化是非常客观的 ! 日常生 活 中 , “ 变化 ” 对于人 多是 不可知 、 不可控的 , 多数情况下让人捉摸不定 。 若以 “ 进 、 退 ” 的客观分析加以指导 , 或可对 我们把握变化大有裨益 。 一 段时期的变化总是和 环 境 、 位 置 、 对象各个相关 , 推动 变化就是推动一 种趋势 , 变化到一 定阶段以后 会转 变 , 再重新达 成新的平衡 , 然后再 重新开始 。 了解 了这些 , 若 日后再 谈及 “ 进 步 ” 和 “ 退步 ” 的问题 时 , 也 明确 了变化的源头和改变的路径 了 。 再 来看 “ 刚 柔者 , 昼夜之象也 ” 。 前文 曾提及 , 刚柔属于物质世 界范畴 , 分 别对 应着 阳阴 、 日月 、 黑 白等等 。 白天 、 黑夜的天象就是 刚柔最好的 写照 。 刚柔转换的一 个大问题 就是 “ 生存 ” 和 “ 毁 灭 ” , 对于人 来说就是 “ 生 ” 、 “ 死 ” 的 问题 。 孔子在 《易 传》中写 道 : “ 明乎昼 夜之道则知 ” , 意思就是说 一个人要是能够明白黑夜 、 白天的道 理就是智者 。 换 言之 , 一个人要是把死生的问题都看开 了 , 这 个人一定是有智 慧的 。 中国的 文化是 “ 生 ” 的文化 , 即并非把 “ 死 ” 看作人的终点 , 看作是 生的解脱 , 而 是 把它看成 一 个新的起 点 , 正如 禹王所 言 “ 生者 , 寄也 ; 死者 , 归也 ” , 人的一生就是 一 个体验 的过程 , 人生结束后 , 就是换一种形 式去存在 。 就象昼 夜交替一样 , 人生 就 是 白天 , 而 死亡可比黑夜 , 天黑 了 , 并不是所 有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 天黑就有天 亮的 时候 , 这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很正常的 , 没有什么大 不了 。 困 仆i nk T a n k N o v . 2 以哈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