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法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教育学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教育法学是教育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 使学生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掌握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关 注我国教育法治的新理论和新问题,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并在此基 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法律问 题,解决教育纠纷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 和解决教育中的法律问题。 2.掌握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制度。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专题讨 论等方法。 4.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录像、英特网等手段。 三、先修课程 本课程以教育学、法学等相关课程为先行课。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 容,掌握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关注我国教育法治的新理论和新问题
《教育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法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教育学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3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教育法学是教育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 使学生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掌握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关 注我国教育法治的新理论和新问题,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并在此基 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法律问 题,解决教育纠纷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 和解决教育中的法律问题。 2.掌握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制度。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专题讨 论等方法。 4.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录像、英特网等手段。 三、先修课程 本课程以教育学、法学等相关课程为先行课。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 容,掌握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关注我国教育法治的新理论和新问题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难,点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教育法学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法律问题,解决教育纠纷的能力。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 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对教育法 学的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教育法学导论(5学时) 1.教学内容 教育法学的定义: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法学学习的意义与方法。 2.重难点提示 对教育法学定义的理解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二章教育法的基本原理(5学时) 1.教学内容 教育法概述:教育法的渊源与体系: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法的运行:教育法律关。 2.重难点提示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教育法的含义及特性和教育法的法律渊源。 第三章教育行政机关(5学时) 1.教学内容 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利:教育行政机关的义务:教育行政机关 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掌握教育行政机关的教育权利及义务。 第四章学校(5学时) 1.教学内容 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校的权利:学校的义务:学校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难点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教育法学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法律问题,解决教育纠纷的能力。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 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对教育法 学的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法学导论(5 学时) 1.教学内容 教育法学的定义;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法学学习的意义与方法。 2.重难点提示 对教育法学定义的理解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二章 教育法的基本原理(5 学时) 1.教学内容 教育法概述;教育法的渊源与体系;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法的运行;教育法律关。 2.重难点提示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教育法的含义及特性和教育法的法律渊源。 第三章 教育行政机关(5 学时) 1.教学内容 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利;教育行政机关的义务;教育行政机关 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掌握教育行政机关的教育权利及义务。 第四章 学校(5 学时) 1.教学内容 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校的权利;学校的义务;学校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近期教育法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难点是运用教育法的学校知识分析有关的教育 案例。 第五章教师(5学时) 1.教学内容 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教师的义务:教师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掌握教师的法律地位:难点是掌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第六章学生(5学时) 1.教学内容 学生的法律地位: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义务:学生的违法行为与预防。 2.重难点提示 未成年学生保护以及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问题。 第七章监护人(5学时) 1.教学内容 监护人的法律地位:监护人的权利:监护人的义务:监护人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民主与社会以及民主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如何明确监护人的教育法律责 任。 第八章教育基本制度(5学时) 1.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 育制度:民办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介绍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体系及其内容:难点是阐述《义务教育法》修订后义务 教育制度的新变化。 第九章教育法律责任(4学时)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近期教育法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难点是运用教育法的学校知识分析有关的教育 案例。 第五章 教师(5 学时) 1.教学内容 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教师的义务;教师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掌握教师的法律地位;难点是掌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第六章 学生(5 学时) 1.教学内容 学生的法律地位;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义务;学生的违法行为与预防。 2.重难点提示 未成年学生保护以及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问题。 第七章 监护人(5 学时) 1.教学内容 监护人的法律地位;监护人的权利;监护人的义务;监护人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民主与社会以及民主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如何明确监护人的教育法律责 任。 第八章 教育基本制度(5 学时) 1.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 育制度;民办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介绍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体系及其内容;难点是阐述《义务教育法》修订后义务 教育制度的新变化。 第九章 教育法律责任(4 学时)
1.教学内容 教育法律责任: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认定:侵权法律责任。 2.重难点提示 掌握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归责原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十章教育法律救济(4学时) 1.教学内容 教育法律救济概述:教育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教育行政赔偿:教 育民事:教育刑事诉讼。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掌握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的范围和程序:难点是能运用适当的法律救济 途径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七、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教育法学导论 5 二 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5 三 教育行政机关 5 四 学校 5 五 教师 六 学生 5 七 监护人 5 八 教育基本制度 5 九 教育法律责任 4 十 教育法律救济 又 总计 48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考查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结课论文
1.教学内容 教育法律责任;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认定;侵权法律责任。 2.重难点提示 掌握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归责原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十章 教育法律救济(4 学时) 1.教学内容 教育法律救济概述;教育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教育行政赔偿;教 育民事;教育刑事诉讼。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掌握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的范围和程序;难点是能运用适当的法律救济 途径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教育法学导论 5 二 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5 三 教育行政机关 5 四 学校 5 五 教师 5 六 学生 5 七 监护人 5 八 教育基本制度 5 九 教育法律责任 4 十 教育法律救济 4 总计 48 八、课程考核方式 考查 平时成绩+结课论文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教材 《救育法学》(第一版),杨颖秀主编,中国人民在大学出版社,2008年 2.主要参考书 [1]《教育法学》,黄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教育法学》,杨颖秀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教育法学》,张维平,石连海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4]《教育法教程》,刘旺洪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美国教育法治的制度与精神》,姚云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教材 《教育法学》(第一版),杨颖秀主编,中国人民在大学出版社,2008 年. 2.主要参考书 [1]《教育法学》,黄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2]《教育法学》,杨颖秀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教育法学》,张维平,石连海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年. [4]《教育法教程》,刘旺洪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美国教育法治的制度与精神》,姚云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