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其中实践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 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 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 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 (一)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 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二)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 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 新成就,新动向。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 的关系。 (四)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 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 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五)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 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 其中实践学时: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 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 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 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 (一)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 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二)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 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 新成就,新动向。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 的关系。 (四)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 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 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五)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 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七)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 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三、先行课程 中国历史、教育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 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 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 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课程难点:难点是如何跳出教育史,将教育史的学习与教育学理 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化,实现史论结合、古为今用。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第一,讲授法。通过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评 价各个历史时期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和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二,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课上思考、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习惯及综合分析评价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三,自学指导法。每堂课 后布置自学内容和思考题,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并要求其 做好读书笔记,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第四,练习法。在每章结束 后布置复习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五,研究法。要求学生在查 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主题研究,写出主题研究报告,以培养 学生的研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七)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 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三、先行课程 中国历史、教育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 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 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 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课程难点:难点是如何跳出教育史,将教育史的学习与教育学理 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化,实现史论结合、古为今用。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第一,讲授法。通过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评 价各个历史时期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和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二,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课上思考、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习惯及综合分析评价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三,自学指导法。每堂课 后布置自学内容和思考题,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并要求其 做好读书笔记,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第四,练习法。在每章结束 后布置复习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五,研究法。要求学生在查 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主题研究,写出主题研究报告,以培养 学生的研究能力
课程教学手段:第一,图书资料。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 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第二,网络资料。建议教师指导学生 逐步学会使用超星图书馆资料和CNKI学术资料库等相关学术资源。 第三,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电子图书资料等, 应用PPT和有关音像资料等进行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2学时) 1.教学内容 (1)教育是起源及其特点: (2)西周的教育制度。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西周教育制度: (2)教学难点:理解西周教育的垄断性。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8学时) 1.教学内容 (1)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2)儒墨道法教育思想及其比较: (3)《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儒墨道法教育思想比较: (2)教学难点:经典文献研读。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2学时) 1.教学内容 (1)秦代教育 (2)汉代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取士制度: (3)董仲舒、王充的教育思想。 2.重、难点提示
课程教学手段:第一,图书资料。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 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第二,网络资料。建议教师指导学生 逐步学会使用超星图书馆资料和 CNKI 学术资料库等相关学术资源。 第三,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电子图书资料等, 应用 PPT 和有关音像资料等进行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教育是起源及其特点; (2)西周的教育制度。 2.重、难点提示 (1) 教学重点:西周教育制度; (2) 教学难点:理解西周教育的垄断性。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8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2)儒墨道法教育思想及其比较; (3)《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2.重、难点提示 (1) 教学重点:儒墨道法教育思想比较; (2) 教学难点:经典文献研读。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秦代教育 (2)汉代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取士制度; (3) 董仲舒、王充的教育思想。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汉代教育: (2)教学难点:历史、客观地理解汉代“独尊儒术”。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学时) 1.教学内容 (1)文教政策:多元: (2)教育制度:特色: (2)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3)颜之推《颜氏家训》。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学术文化的多元化: (2)教学难点:玄学。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4学时) 1.教学内容 (1)文教政策:儒,佛道,一体两翼: (2)教育制度:完备性: (3)科举制度:取士制度根本性变革: (4)韩愈和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唐代完备的教育制度: (2)教学难点:儒释道三教的关系。 第六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6学时) 1.教学内容 (1)文教政策: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教育制度:唐代制度基础上的变化: (3)科举制度:逐渐完备并逐渐机械呆板: (4)书院制度:从特色制度向官学化的演变: (5)教育思想:朱熹、王守仁、王夫之、颜元等的教育思想。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唐代完备的教育制度:
(1) 教学重点:汉代教育; (2) 教学难点:历史、客观地理解汉代“独尊儒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文教政策:多元; (2)教育制度:特色; (2)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3)颜之推《颜氏家训》。 2.重、难点提示 (1) 教学重点:学术文化的多元化; (2) 教学难点:玄学。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文教政策:儒,佛道,一体两翼; (2)教育制度:完备性; (3)科举制度:取士制度根本性变革; (4)韩愈和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2.重、难点提示 (1) 教学重点:唐代完备的教育制度; (2) 教学难点:儒释道三教的关系。 第六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6 学时) 1.教学内容 (1)文教政策: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教育制度:唐代制度基础上的变化; (3)科举制度:逐渐完备并逐渐机械呆板; (4)书院制度:从特色制度向官学化的演变; (5)教育思想 :朱熹、王守仁、王夫之、颜元等的教育思想。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唐代完备的教育制度;
(2)教学难点:儒释道三教的关系。 第七章晚清时期教育改革(2学时) 1.教学内容 (1)晚清教育改革因素的孕育--一封建教育没落,西方教育传入: (2)晚清教育改革的起步--洋务教育 (3)晚清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维新教育: (4)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癸卯学制。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洋务教育、癸卯学制: (2)教学难点:中国文化受到的冲击,癸卯学制的特点和利弊。 第八章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4学时) 1.教学内容 (1)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一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3)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壬戌学制: (4)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5)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建设: (6)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教学难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历史性分析、现实性借鉴;中国教育近代化的 思考。 第九章共和国时期教育的发展(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创建。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特色教育体系: (2)教学难点:教育制度的现实性分析
(2)教学难点:儒释道三教的关系。 第七章 晚清时期教育改革( 2 学时) 1.教学内容 (1)晚清教育改革因素的孕育----封建教育没落,西方教育传入; (2)晚清教育改革的起步----洋务教育; (3)晚清教育改革的深入----维新教育; (4)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癸卯学制。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洋务教育、癸卯学制; (2)教学难点:中国文化受到的冲击, 癸卯学制的特点和利弊。 第八章 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3)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壬戌学制; (4)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5)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建设; (6)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教学难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历史性分析、现实性借鉴;中国教育近代化的 思考。 第九章 共和国时期教育的发展(2 学时) 1.教学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创建。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特色教育体系; (2)教学难点:教育制度的现实性分析
七、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 2 的教育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8 三 秦汉时期的教育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 四 2 育 五 隋唐时期的教育 4 六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6 七 晚清时期的教育 2 八 民国时期的教育 九 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总计 32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 2.成绩构成: 平时作业,期末考查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五版,王炳照、郭齐家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2]《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孟宪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1989年: [4]《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5]《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李国均、王炳照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6]《中国教育思想史》,孙培青、李国钧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 一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 的教育 2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8 三 秦汉时期的教育 2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 育 2 五 隋唐时期的教育 4 六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6 七 晚清时期的教育 2 八 民国时期的教育 4 九 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2 总计 32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 2.成绩构成: 平时作业,期末考查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五版,王炳照、郭齐家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2] 《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孟宪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年; [3] 《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1989 年; [4]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5]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李国均、王炳照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6] 《中国教育思想史》,孙培青、李国钧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7]《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舒新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8]《中国近代教育史》,陈景磐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9]《中国现代教育文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0]《中国教育史》第二版,孙培青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何东昌主编,海南出版社,2007年。 [12].《中国教育史》,郭齐家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7]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舒新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年; [8] 《中国近代教育史》,陈景磐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年; [9] 《中国现代教育文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 [10] 《中国教育史》第二版,孙培青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何东昌主编,海南出版社,2007 年。 [12]. 《中国教育史》,郭齐家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