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网址htt:/ jiaoxue5uys168com/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2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2.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2.线段中点的应用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线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线段的长短也有了感性的 认识,在比较线段长短的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小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观察、测量、 画图、模型操作、拼摆、图案设计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体会线段长短的概念及相互 比较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顺利实现了由小学到初中的学习 过渡,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观察 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在对线段的长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比较线段也有了自己的方法, 初步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在这一基础之上使学生进一步对线段的和差进行 探究,理解线段中点及等分点的特性,从而将图形与数量关系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 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 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3.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4.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学会线段中点的简单应用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 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构建了“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学 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 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 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出发,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教师:教师手中有两根筷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 学生:先移动一根筷子,与另一根筷子一头对齐,两根筷子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 多出的较长 教师: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必有一头对齐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根筷子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的大小. 教师: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长短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教学说明 以实物为例,在学生熟知的事物和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这 样引入,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在处理问题的 过程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带领学生复习回顾小学中有关线段长短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用 不同的方法比较筷子的长短,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交换自己好的想法,在实际操作中抽象 出数学方法,实践证明,这样处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成功地 引入了新课 讲授新课 解压密码联系qq119139686加微信公众号 Jlaoxuewuyou九折优惠!淘 宝网址: jiaoxue5u. taobao. com
免费下载网址 http://jiaoxue5u.ys168.com/ 解压密码联系 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 jiaoxuewuyou 九折优惠!淘 宝网址:jiaoxue5u.taobao.com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2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2.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2.线段中点的应用.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线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线段的长短也有了感性的 认识,在比较线段长短的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小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观察、测量、 画图、模型操作、拼摆、图案设计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体会线段长短的概念及相互 比较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顺利实现了由小学到初中的学习 过渡,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观察、 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在对线段的长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比较线段也有了自己的方法, 初步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在这一基础之上使学生进一步对线段的和差进行 探究,理解线段中点及等分点的特性,从而将图形与数量关系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 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 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3.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4.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学会线段中点的简单应用.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 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 解决为中心,构建了“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学 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 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 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出发,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教师:教师手中有两根筷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 学生:先移动一根筷子,与另一根筷子一头对齐,两根筷子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 多出的较长. 教师: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必有一头对齐.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根筷子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的大小. 教师: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长短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教学说明 以实物为例,在学生熟知的事物和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这 样引入,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在处理问题的 过程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带领学生复习回顾小学中有关线段长短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用 不同的方法比较筷子的长短,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交换自己好的想法,在实际操作中抽象 出数学方法,实践证明,这样处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成功地 引入了新课. 二、讲授新课
免费下载网址htt:/ jiaoxue5uys168com/ 1.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设计说明 从比较筷子的长短,引出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步骤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长短不一) 步骤2:“议一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 步骤3:总结叠合法的三个步骤(如图1)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将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记作:AB=CD(几何语言): 若端点B落在点D的内侧,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作:ABCD C A B A B D A 图1 2.用度量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教学说明 用度量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 的长短,在此活动环节中,教师从数与形这两方面对线段长短的比较进行了说明,这样做既 肯定了学生比较的方法,肯定了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同时又将生活中的方法科学化,实现了 知识的抽象与升华 3.用尺规作一条线段 设计说明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尺规作图,必须让学生规范作图,把握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同时 结合画图使学生了解线段的和、线段的差 问题1:已知线段a(如图2),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 图2 画法:(1)先作一条射线AC; (2)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的长度; (3)在射线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 问题2: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教学说明 问题1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教师示范画图并叙述作法,让学生模仿画图,该问题 不必要求学生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出结论;对于问题2,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画,可以请一 位学生板演.教师总结,讲规范的步骤,同时指出线段和的概念,并强调线段的和指的是线 段的长度之和;结合这两个问题,可以给出一个变式练习:画一条线段d,使它的长度等于 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从而使学生了解线段差的概念 本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作图,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和与差 的概念,将生活中粗糙的概念清晰化、数学化、准确化 4.线段的基本性质 问题1:教材图4-6中,从A地到C地的四条道路中,哪条路最近? 问题2:从这个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3: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教学说明 对于问题1,可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而后结合问题2,总结归纳两点:一是两点之间的 距离的概念,即“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两点之间的 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二是 线段公理,即“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了这些性质后,为体现知识的应 解压密码联系qq119139686加微信公众号 Jlaoxuewuyou九折优惠!淘 宝网址: jiaoxue5u. taobao. com
免费下载网址 http://jiaoxue5u.ys168.com/ 解压密码联系 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 jiaoxuewuyou 九折优惠!淘 宝网址:jiaoxue5u.taobao.com 1.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设计说明 从比较筷子的长短,引出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步骤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 AB、CD 两条线段.(长短不一) 步骤 2:“议一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 步骤 3:总结叠合法的三个步骤(如图 1). (1)将线段 AB 的端点 A 与线段 CD 的端点 C 重合. (2)将线段 AB 沿着线段 CD 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 B 与端点D 重合,则得到线段 AB 等于线段 CD,可记作:AB=CD(几何语言); 若端点 B 落在点 D 的内侧,则得到线段 AB 小于线段 CD,可记作:AB<CD; 若端点 B 落在点 D 的外侧,则得到线段 AB 大于线段 CD,可记作:AB>CD. 图 1 2.用度量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 AB 和线段 CD 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教学说明 用度量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 的长短,在此活动环节中,教师从数与形这两方面对线段长短的比较进行了说明,这样做既 肯定了学生比较的方法,肯定了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同时又将生活中的方法科学化,实现了 知识的抽象与升华. 3.用尺规作一条线段 设计说明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尺规作图,必须让学生规范作图,把握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同时 结合画图使学生了解线段的和、线段的差. 问题 1:已知线段 a(如图 2),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 a. 图 2 画法:(1)先作一条射线 AC; (2)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 a 的长度; (3)在射线上截取 AB=a,线段 AB 就是所求的线段. 问题 2:已知线段 a、b,画一条线段 c,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教学说明 问题 1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教师示范画图并叙述作法,让学生模仿画图,该问题 不必要求学生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出结论;对于问题 2,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画,可以请一 位学生板演.教师总结,讲规范的步骤,同时指出线段和的概念,并强调线段的和指的是线 段的长度之和;结合这两个问题,可以给出一个变式练习:画一条线段 d,使它的长度等于 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从而使学生了解线段差的概念. 本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作图,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和与差 的概念,将生活中粗糙的概念清晰化、数学化、准确化. 4.线段的基本性质 问题 1:教材图 4-6 中,从 A 地到 C 地的四条道路中,哪条路最近? 问题 2:从这个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 3: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教学说明 对于问题 1,可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而后结合问题 2,总结归纳两点:一是两点之间的 距离的概念,即“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两点之间的 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二是 线段公理,即“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了这些性质后,为体现知识的应
免费下载网址htt:/ jiaoxue5uys168com/ 用,特提出问题3,以锻炼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学生举例:从A到B架电线,总是尽可能 沿着线段AB架设等 5.线段的中点 设计说明 通过折纸,探索线段的中点 请按下面的步骤操作:(如图3) 图3 1)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 (2)对折这张纸,使线段AB的两个端点重合 (3)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C 教师:线段AC和线段BC相等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说明? 学生1: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长度,再比较 学生2:用圆规测量比较 教师:像图3这样,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BC,点C叫做线段AB的 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AC=BC==AB(或AB=2AC=2BC 教师:刚才用折纸的方法找出AB的中点C,你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中点C呢? 学生: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再除以2,从点A开始量出该长度就得到点C.(让学生板 教学说明 以折纸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中点问题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在教材 中的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找中点的方法,从而对中点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有更 好的理解 三、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1.教材随堂练习第1题:习题4.2知识技能1 谷案:略 2.填空:如图4,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 图4 (1)AB= (2)BC= (3)BD= AD 谷案:(1)2(2)2(3)3 3.下列四个生产、生活现象:①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定在墙上:②植树时,只要 定住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③从A地到B地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 沿着线段AB架设:④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其中可用公理“两点之间,线段 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是 只填写序号):其余的可以用 来解释 答案:③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如图5,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已知线段CP的长为1.5 cm,求线段AB的长 CP D B 图5 可让学生讨论后再作答(教师可作如下分析:如果能得到线段CP与线段AB之间的长度 比,就能求出线段AB的长)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完成 解:因为点P是线段AB的中点, 解压密码联系qq119139686加微信公众号 Jlaoxuewuyou九折优惠!淘 宝网址: jiaoxue5u. taobao. com
免费下载网址 http://jiaoxue5u.ys168.com/ 解压密码联系 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 jiaoxuewuyou 九折优惠!淘 宝网址:jiaoxue5u.taobao.com 用,特提出问题 3,以锻炼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学生举例:从 A 到 B 架电线,总是尽可能 沿着线段 AB 架设等. 5.线段的中点 设计说明 通过折纸,探索线段的中点. 请按下面的步骤操作:(如图 3) 图 3 (1)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 AB; (2)对折这张纸,使线段 AB 的两个端点重合; (3)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 C. 教师:线段 AC 和线段 BC 相等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说明? 学生 1: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长度,再比较. 学生 2:用圆规测量比较. 教师:像图 3 这样,点 C 把线段 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 AC 与 BC,点 C 叫做线段 AB 的 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因为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所以 AC=BC= 1 2 AB(或 AB=2AC=2BC). 教师:刚才用折纸的方法找出 AB 的中点 C,你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中点 C 呢? 学生:用刻度尺量出 AB 的长,再除以 2,从点 A 开始量出该长度就得到点 C.(让学生板 演) 教学说明 以折纸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中点问题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在教材 中的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找中点的方法,从而对中点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有更 好的理解. 三、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1.教材随堂练习第 1 题;习题 4.2 知识技能 1、2. 答案:略. 2.填空:如图 4,已知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点 D 是线段 AC 的中点. 图 4 (1)AB=__________BC; (2)BC=__________AD; (3)BD=__________AD. 答案:(1)2 (2)2 (3)3 3.下列四个生产、生活现象:①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定在墙上;②植树时,只要 定住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③从 A 地到 B 地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 沿着线段 AB 架设;④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其中可用公理“两点之间,线段 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是________(只填写序号);其余的可以用________来解释. 答案:③④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如图 5,点 P 是线段 AB 的中点,点 C、D 把线段AB 三等分.已知线段 CP 的长为 1.5 cm,求线段 AB 的长. 图 5 可让学生讨论后再作答(教师可作如下分析:如果能得到线段 CP 与线段 AB 之间的长度 比,就能求出线段 AB 的长).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完成. 解:因为点 P 是线段 AB 的中点
免费下载网址htt:/ jiaoxue5uys168com/ 所以AP=PB==AB 因为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 所以AC=CD=DB==AB 所以AP-AC==AB=AB==AB, 即 CP=-AB 所以AB=6CP=6×1.5=9(cm),即AB的长为9cm 教学说明 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再回答.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培养严谨的推理习 惯:第2题和第3题重在加强对中点的认识,并且在中点的基础上将其推广到等分点中,发 现等分点中存在的数量关系;第4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区分线段公理和直线公理的区别 四、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1.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学生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2)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线段的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4)两点间距离的概念 (5)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线段最短”及应用 (6)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简单的应用 2.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和提示 (1)线段大小比较中的叠合法是单纯的几何方法,而度量法则是从线段长的角度去比较 两条线段的长短,这种用具体的数据去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 思想方法不仅在线段的大小比较中出现,在中点问题中同样也有所体现: (2)数和形是数学的两大支柱,今后研究诸如此类的几何问题,就可以从数和形两个角 度进行研究,实现殊途同归. 评价与反思 1.本节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 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 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 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 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 要时时注意 2.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长短以及截取线段,通过 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解压密码联系qq119139686加微信公众号 Jlaoxuewuyou九折优惠!淘 宝网址: jiaoxue5u. taobao. com
免费下载网址 http://jiaoxue5u.ys168.com/ 解压密码联系 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 jiaoxuewuyou 九折优惠!淘 宝网址:jiaoxue5u.taobao.com 所以 AP=PB= 1 2 AB. 因为点 C、D 把线段 AB 三等分, 所以 AC=CD=DB= 1 3 AB. 所以 AP-AC= 1 2 AB- 1 3 AB= 1 6 AB, 即 CP= 1 6 AB. 所以 AB=6CP=6×1.5=9(cm),即 AB 的长为 9 cm. 教学说明 第 1 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再回答.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培养严谨的推理习 惯;第 2 题和第 3 题重在加强对中点的认识,并且在中点的基础上将其推广到等分点中,发 现等分点中存在的数量关系;第 4 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区分线段公理和直线公理的区别. 四、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1.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学生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2)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线段的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4)两点间距离的概念; (5)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线段最短”及应用; (6)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简单的应用. 2.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和提示. (1)线段大小比较中的叠合法是单纯的几何方法,而度量法则是从线段长的角度去比较 两条线段的长短,这种用具体的数据去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 思想方法不仅在线段的大小比较中出现,在中点问题中同样也有所体现; (2)数和形是数学的两大支柱,今后研究诸如此类的几何问题,就可以从数 和形两个角 度进行研究,实现殊途同归. 评价与反思 1.本节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 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 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 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 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 要时时注意. 2.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长短以及截取线段,通过 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