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延安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资源_复习指南(重点难点指导)第十四章 波动学基础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227.8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鱼点难点指导 第十四章波动学基础 1.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 生机械波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有能引起波动的振动物体,称为波源;另一个 就是有能传播机械振动的弹性介质。在振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元只是在其平衡位置附 近作振动,并不随波移动,波传播的只是振动状态(相位)。 介质质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方向不一定一致。若 介质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称为纵波:若介质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 直,则为横波 还可以按照波面的形状将波分为平面波和球面波。波面是指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同 时刻波传播到各点所连成的曲面。同一波面上所有质点的振动状态(相位)相同,所 以波面又称为同相面。最前面的那个波面称为波前。波的传播方向称为波线,在各向同 性介质中,波线总是与波面垂直。 2.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 波线上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相邻质元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波长反映了波在传 播过程中的空间周期性。 2)频率ν和周期T 波向前推进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波的周期,以T表示。周期反映了波的时间周

重点难点指导 第十四章 波动学基础 1.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机械波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有能引起波动的振动物体,称为波源;另一个 就是有能传播机械振动的弹性介质。在振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元只是在其平衡位置附 近作振动,并不随波移动,波传播的只是振动状态(相位)。 介质质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方向不一定一致。若 介质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称为纵波;若介质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 直,则为横波。 还可以按照波面的形状将波分为平面波和球面波。波面是指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同 一时刻波传播到各点所连成的曲面。同一波面上所有质点的振动状态(相位)相同,所 以波面又称为同相面。最前面的那个波面称为波前。波的传播方向称为波线,在各向同 性介质中,波线总是与波面垂直。 2.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  波线上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相邻质元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波长反映了波在传 播过程中的空间周期性。 2)频率 v 和周期 T 波向前推进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波的周期,以 T 表示。周期反映了波的时间周

期性,波的周期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 周期的倒数称为波的频率,以ν表示。波的频率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 振动频率(或周期)是由振动系统(波源)固有的性质决定的。所以波的频率(或 周期)也是由振源性质决定的,与传播波的介质的性质无关。 )波速u 某一振动状态(相位)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为波速,以u表示。波速又称相 速。介质中质元的振动速度与波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波速只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同一频率的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时,其波长和波速是不同的。 个周期内,振动状态在波线上传播的一个波长的距离,故有: 3.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最简单、最基本的波是波面为平面的简谐波,称平面简谐波。任何一种复杂波都可 以是若干平面简谐波的叠加。 设一平面简谐波,在无吸收、均匀、无限大的介质中,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u 将介质中各质元在波线上的位置用x表示,质无相对于其平衡位置的位移用y表示,则 波动方程为 Acos[o(t--)+o] (2) 若波沿x轴负向传播,则波动方程为 y=Acos[o(t+-)+I

期性,波的周期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 周期的倒数称为波的频率,以 v 表示。波的频率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 振动频率(或周期)是由振动系统(波源)固有的性质决定的。所以波的频率(或 周期)也是由振源性质决定的,与传播波的介质的性质无关。 3)波速 u 某一振动状态(相位)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为波速,以 u 表示。波速又称相 速。介质中质元的振动速度与波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波速只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同一频率的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时,其波长和波速是不同的。 一个周期内,振动状态在波线上传播的一个波长的距离,故有:   v T u   。 (1) 3.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最简单、最基本的波是波面为平面的简谐波,称平面简谐波。任何一种复杂波都可 以是若干平面简谐波的叠加。 设一平面简谐波,在无吸收、均匀、无限大的介质中,沿 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 u。 将介质中各质元在波线上的位置用 x 表示,质无相对于其平衡位置的位移用 y 表示,则 波动方程为 cos[ ( ) ]    0 u x y A t , (2) 若波沿 x 轴负向传播,则波动方程为: cos[ ( ) ]   0 u x y A t+ , (3)

式中A是振幅,O是角频率,φ0是原点O的振动初相位。 1)波动方程的建立 分析:图1为t0时刻的波形图。以O为坐标原点,B为x轴上的一个质点。设t时 刻O点的振动状态经过△时间后传到B点,如图2所示,M==B,即B点振动状态 落后于O点,t=10+M时刻B点的振动状态与1时刻O点的相同。 =l+ 图 第一步:写出O点的振动方程 yo=Acos(ot+Po) 第二步:写出离O点xB处质点B的振动方程 yB=AcosO(t--)+Po 第三步:考虑x轴上任一质点,则y表示任一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去掉yB的 下标B,并以x代替xB,就得到所要建立的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yB=Acos[o(t-2)+Po] 2)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 波动方程中的位移y是时间t和空间x的函数,即y=y(tx)

式中 A 是振幅,  是角频率,  0 是原点 O 的振动初相位。 1)波动方程的建立 分析:图 1 为 t0 时刻的波形图。以 O 为坐标原点,B 为 x 轴上的一个质点。设 t0时 刻 O 点的振动状态经过 t 时间后传到 B 点,如图 2 所示, u x t B   ,即 B 点振动状态 落后于 O 点, t  t  t 0 时刻 B 点的振动状态与 t0 时刻 O 点的相同。 第一步:写出 O 点的振动方程 cos( ) 0   0 y A t (4) 第二步:写出离 O 点 xB 处质点 B 的振动方程 cos[ ( ) ]    0 u x y A t B B (5) 第三步:考虑 x 轴上任一质点,则 y 表示任一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去掉 yB的 下标 B,并以 x 代替 xB,就得到所要建立的沿 x 轴正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cos[ ( ) ]    0 u x y A t B B (6) 2)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 波动方程中的位移 y 是时间 t 和空间 x 的函数,即 y=y(t,x) y O B x u B t  t  t 0 图 2 x y O x u B 0 t 图 1

(1)当x不变时,波动方程变成该坐标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当t不变时,方程表示某一时刻媒质中各质点离开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布情况, 即某一时刻的波形曲线; (3)当Lx都在变时,方程表示了波线上各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分布,体现了行波的 特点。 3)平面波的微分方程 1a2 波动过程中的能量传播 机械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而一定的振动状态对应于一定的能量,所以振动状态的 传播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波的能量即为介质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介质中任一体积元dV所具有的能量为 dE =dEk +de,= AdvA'o-sin @(t--) 其中dE和dE分别为体积元d的动能和势能 in o(t-), 质元的总能量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说明该质元和邻近质元之间在不断交换能量。 由于波的能量伴同波的传播,宛若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着,故又称能流。波的能量常 用能量密度来计算,能量密度是波传播时介质单位体积内的总能量,以w表示,即为 de 波的能量传播常用平均能流密度(也称波的强度)来描述,平均能流密度指通过垂

(1)当 x 不变时,波动方程变成该坐标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当 t 不变时,方程表示某一时刻媒质中各质点离开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布情况, 即某一时刻的波形曲线; (3)当 t,x 都在变时,方程表示了波线上各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分布,体现了行波的 特点。 3)平面波的微分方程 2 2 2 2 2 1 t y x u y      (7) 4. 波动过程中的能量传播 机械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而一定的振动状态对应于一定的能量,所以振动状态的 传播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波的能量即为介质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介质中任一体积元 dV 所具有的能量为: sin ( ), 2 2 2 u x dE dE dE dVA t  K  p      (8) 其中 dEk 和 dEp 分别为体积元 dV 的动能和势能。 sin ( ), 2 1 2 2 2 u x dE dE dVA t k  p      (9) 质元的总能量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说明该质元和邻近质元之间在不断交换能量。 由于波的能量伴同波的传播,宛若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着,故又称能流。波的能量常 用能量密度来计算,能量密度是波传播时介质单位体积内的总能量,以 w 表示,即为 sin ( ), 2 2 2 u x A t dV dE w       (10) 波的能量传播常用平均能流密度(也称波的强度)来描述,平均能流密度指通过垂

直于波线上的单位面积的平均能流,以I表示 (11) 5.波的相干叠加 1)波的叠加原理 数列波同时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自将保持原有的振幅、波长、振动方向等特征互不 相干地独立向前传播而激发介质质元振动,即介质中各质元的振动是各列波单独存在时 所激发振动的合振动,即为波的叠加原理。它是波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波的干涉现象 相干波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 满足相干条件的两列波称为相干波,其波源称为相干波源。两列相干波在空间相遇 叠加时,将使空间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减弱,产生波的干涉现象。 干涉现象是波动的重要特征之 干涉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q2-91)+(1-n2), (12) △q=±2k丌k=0,1,2,干涉加强; (13) △q=±(2k+1)xk=0,1,2,干涉减弱。 (14) 驻波 振源在无界介质中激发的波是行波,行波由于能量的传播,使波形不断前进。但实 际上介质总是有一定范围的,当入射波到达介质的界面上时要发生波的反射和透射,反

直于波线上的单位面积的平均能流,以 I 表示 2 2 2 1 I  uA  。 (11) 5.波的相干叠加 1)波的叠加原理 数列波同时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自将保持原有的振幅、波长、振动方向等特征互不 相干地独立向前传播而激发介质质元振动,即介质中各质元的振动是各列波单独存在时 所激发振动的合振动,即为波的叠加原理。它是波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波的干涉现象 相干波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 满足相干条件的两列波称为相干波,其波源称为相干波源。两列相干波在空间相遇 叠加时,将使空间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减弱,产生波的干涉现象。 干涉现象是波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干涉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 ) 2 ) 2 1 1 2    r  r   =(  , (12) = 2k k=0,1,2,…干涉加强; (13) =(2k+1) k=0,1,2,…干涉减弱。 (14) 6.驻波 振源在无界介质中激发的波是行波,行波由于能量的传播,使波形不断前进。但实 际上介质总是有一定范围的,当入射波到达介质的界面上时要发生波的反射和透射,反

射波和入射波干涉形成驻波,因此在有界介质中激发的是驻波。驻波是波动干涉的特例 1)驻波的形成 沿相反方向传播的两列等幅相干波叠加而成。 2)驻波的表达式 y=Acoso(t--)+Acos o(t +-)=2 Acos 2T. cos@t (15) 3)驻波的特征 (1)介质各点的振幅: 即驻波的振幅随x作空间周期性变化,但不随时间而变。 波腹坐标 k (17) 波节坐标: b=(+1 (2)介质各点的相位 相邻波节点间各质点同相位;一个波节点两侧各质点反相位 (3)驻波的能量 势能集中在波节附近,动能集中在波腹附近,动能、势能不断来回转换,平均能流 为零 7.多普勒效应

射波和入射波干涉形成驻波,因此在有界介质中激发的是驻波。驻波是波动干涉的特例。 1) 驻波的形成 沿相反方向传播的两列等幅相干波叠加而成。 2) 驻波的表达式 t x A u x A t u x y A t    cos(  )  cos(  )  2 cos2  cos (15) 3) 驻波的特征 (1)介质各点的振幅:   x A合 =2Acos 2 , (16) 即驻波的振幅随 x 作空间周期性变化,但不随时间而变。 波腹坐标: 2  x腹  k 。 (17) 波节坐标: 2 ) 2 1 (  x节  k  (18) (2) 介质各点的相位: 相邻波节点间各质点同相位;一个波节点两侧各质点反相位。 (3) 驻波的能量: 势能集中在波节附近,动能集中在波腹附近,动能、势能不断来回转换,平均能流 为零。 7.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或接收器相对于介质运动时,接收器所接收到的频率不同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考虑波源和接收器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有 (19) l4-1 其中,v为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vs为波源的振动频率,vR为接收器运动的速度 vs为波源的运动速度。波速u恒为正值,当波源S和接收器R相向运动(彼此靠近)时 vs>0,v>0;相背运动(彼此远离)时,vs<0,vx<0。 8.电磁波的性质 (1)电磁波是横波 (2)电矢量和磁矢量垂直,即E⊥H (3)E和H同相变化(相位关系)。 (4)E和H的瞬时数值满足 E=√H (5)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c= (6)电磁波的强度(波印廷矢量) E×H

当波源或接收器相对于介质运动时,接收器所接收到的频率不同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考虑波源和接收器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有 s s R v u v u v   vR  , (19) 其中,vR 为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vS 为波源的振动频率,vR 为接收器运动的速度, vS 为波源的运动速度。波速 u 恒为正值,当波源 S 和接收器 R 相向运动(彼此靠近)时, vS>0, vR>0;相背运动(彼此远离)时,vS<0, vR<0。 8. 电磁波的性质 (1) 电磁波是横波。 (2) 电矢量和磁矢量垂直,即 E   H  。 (3) E  和 H  同相变化(相位关系)。 (4) E  和 H  的瞬时数值满足  E= H (20) (5)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 1 u  (真空中 0 0 1   c  )。 (21) (6) 电磁波的强度(波印廷矢量): S E H      。 (22)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