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请看一则小故事:一天夜里,一位书呆 子在睡觉时被蝎子蜇了,便大喊:“贤妻 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 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他接着说:“身如 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 看是个什么东西。”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 书呆子实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 “老婆,快点灯,我让蝎子给咬了!”这回 他的妻子才有反应。 想一想?:为什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 又听懂了呢? 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 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请看一则小故事:一天夜里,一位书呆 子在睡觉时被蝎子蜇了,便大喊:“贤妻, 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 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他接着说:“身如 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 看是个什么东西。”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 书呆子实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 “老婆,快点灯,我让蝎子给咬了!”这回 他的妻子才有反应。 想一想?:为什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 又听懂了呢? 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 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语 王力
辨析字词 (zhuo) 8。少 娓娓 (we 斟酌
弄巧成拙(zhuō) 圩堤 (wéi) 以讹传讹(é) 娓娓动听(wěi) 斟酌(zhēn zhuó)
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来 概括各段的大意
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来 概括各段的大意
淡羡一幽管 寻找关键句 什么是关键句 1.能表明作者观点的 2.能给我们以启迪的 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4.文中的中心句
什么是关键句 1. 能表明作者观点的 2. 能给我们以启迪的 3.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4. 文中的中心句 寻找关键句
关键句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 且要像木匠爱斧锔、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2.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 的。 3.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4.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 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5.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6.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 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7.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 领会、理解。 8.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 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9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1.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 且要像木匠爱斧锔、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2. 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 的。 3. 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4.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 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5. 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6. 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 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7.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 领会、理解。 8. 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 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9.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关键句
理清本文的结构,拟一份简易的提纲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2段:文章脱离口语,就不能准确、鲜明、生动。 第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5段:朱自清早期的文章做作,不如后期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 化
理清本文的结构,拟一份简易的提纲。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2段:文章脱离口语,就不能准确、鲜明、生动。 第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5段:朱自清早期的文章做作,不如后期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 化。 第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整体感知找出文中列举语言使用不当的句子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 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 海 (2)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 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平”这一说法。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 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 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 海。 (2)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 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平”这一说法。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 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讨论:左右两组各出了什么毛病,结合文章里 的话来回答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 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刺 平”这一说法 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 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 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 (2)有篇报道,出现“他时,习惯用“不以为然 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这个词。 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书面语不能脱离了口语 脱离了人民大众,想要华 使用了口语,但是,没有 丽文雅,结果弄巧成拙、 认真的推敲加工,因而不 适得其反。 准确、不规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 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刺 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 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2)有篇报道,出现“他 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 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书面语不能脱离了口语, 脱离了人民大众,想要华 丽文雅,结果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 平”这一说法。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 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 时,习惯用“不以为然” 这个词。 使用了口语,但是,没有 认真的推敲加工,因而不 准确、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