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习》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教有研习 Education and Study 课程代码:06S1103D 课程类别: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 课程学时:2周 课程学分:1学分 修读学期:第7学期 先修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二、课程目标 (一)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教 学水平,积极参与或组织教育研习活动。【支撑毕业要求4、7、8】 2.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在育人过程中进行反思批判性解决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4、6、7】 3.经历反思性教学实践,体验“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 理解教师内在完善自我中的价值,体验教师学习与成长的新模式,在构 建积极向上学习共同体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撑毕业要求3、5、7、8】 (二)课程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狂目标 支排的率业要 支津的半业要求指标点 4教学能力 43【教研能力】了解教有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零握数学学科的新发 深目标】 7.学会反思 展和教学领城的一些最新研完成果,具有一定的散学研究能力, 8沟通合作 3【勤学善思】掌提反思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
《教育研习》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教育研习 Education and Study 课程代码:06S1103D 课程类别: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 课程学时:2周 课程学分:1学分 修读学期:第7学期 先修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二、课程目标 (一)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 了解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教 学水平,积极参与或组织教育研习活动。【支撑毕业要求4、7、8】 2. 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在育人过程中进行反思批判性解决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4、6、7】 3. 经历反思性教学实践,体验“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 理解教师内在完善自我中的价值,体验教师学习与成长的新模式,在构 建积极向上学习共同体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撑毕业要求3、5、7、8】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4.教学能力 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4.3【教研能力】了解教育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掌握数学学科的新发 展和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7.3【勤学善思】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
和解决数字教有教学中的问题。 81【团姑协作】具有团体意识,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装略,能够参与 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等学习活动,善于分享经验和想法 82【沟通交流】掌沟通合作技能,具备与同行、专家、学生等沟通 文流的能力。 83【学习共同体】理解学习共同体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乐于 参与学习共网体,具备构建积极向上学习共网体的能力。 43【教研能力】了解教有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字提数争学科的新发 复和教学领城的一些最新研完成米,具有一定的教李研完能力。 4教学能力 62【学科育人】理解数学学科有人价值,能在数学教学中孩入思政明 课程目标2 6.综合育人 进行育人活动。 7.学会反恶 73【勤学思】掌提反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性思维方法分 和解决数学教有教学中的问题。 3.1【知识素养】其有牛富扎实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数学学主 要理论、思想和方法。对数学学科加识结构体系的建构有正确、清晰 合理的议识。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32【学科融合】了解数学学科与物理、计草机等学科以及社会实残的 3.擎科贵兼 联系,认问教学的应用价值。了解新技术,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 5,雍饭指子 课程目标3 5.1【有德意识】重视德有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开展德育 7.学会反思 工作,树立陆有为先的教有理念。 沟通合作 7.1【学会李习】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专业发意识,有不断孕 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83【学习共问体】理解学习共问体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乐于 参与学习共同休,具备构建积极向上学习共同体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表2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锥内容 教学方法 支排的课耀围标 半时安兼 教学管理、班鍰经营、学科误柱与教学现摩研讨、反思交流、小 误程目桥1、2 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反思 组讨论、专题研习 1周 数学设计与数学肇例的研究反恩 观摩 溪柱目标1、2 1周 合计 2周 (二)具体内容
和解决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8.1【团结协作】具有团体意识,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能够参与 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等学习活动,善于分享经验和想法。 8.2【沟通交流】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备与同行、专家、学生等沟通 交流的能力。 8.3【学习共同体】理解学习共同体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乐于 参与学习共同体,具备构建积极向上学习共同体的能力。 课程目标 2 4.教学能力 6.综合育人 7.学会反思 4.3【教研能力】了解教育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掌握数学学科的新发 展和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6.2【学科育人】理解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能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并 进行育人活动。 7.3【勤学善思】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 和解决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课程目标 3 3.学科素养 5.班级指导 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3.1【知识素养】具有丰富扎实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数学学科主 要理论、思想和方法。对数学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有正确、清晰、 合理的认识。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3.2【学科融合】了解数学学科与物理、计算机等学科以及社会实践的 联系,认同数学的应用价值。了解新技术,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 5.1【育德意识】重视德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开展德育 工作,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7.1【学会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有不断学 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8.3【学习共同体】理解学习共同体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乐于 参与学习共同体,具备构建积极向上学习共同体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表2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支撑的课程目标 学时安排 教学管理、班级经营、学科课程与教学 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反思 观摩研讨、反思交流、小 组讨论、专题研习 课程目标 1、2 1 周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研究反思 观摩 课程目标 1、2 1 周 合计 2 周 (二)具体内容
1,教育研习讲座(支撑课程目标1) 由优秀中学数学教师或者大学教师开设有关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讲座,帮助 学生学会运用课堂观察等方法研究数学教学案例。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关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2.教育研习方案研讨(支撑课程目标1,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拟定本小组的教育研习初步方案。在此基础上,每 个小组选派23个代表参与学院组织的教育研习方案研讨会。各个小组依次派代 表介绍小组的研习方案,由教育研习课程负责人或相关指导老师进行点评。会后 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教育研习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有研习方案的制定,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研习方案。 3.分组开展教育研习(支撑课程目标2、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共同拟定的方案开展教育研习。研习内容可以围绕 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数学课程与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等方面展开。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习,每人形成一份不少于2000字,包括研习方案 研习过程和研习结果在内的教育研习报告。 4.教育研习成果汇报(支撑课程目标1、2、3) 每个小组推出1份优秀的教育研习报告参加学院组织的教育研习成果汇报 会。各个小组的代表依次汇报教育研习的结果,由教育研习课程负责人或相关指 导老师进行点评。会后由教育研习课程负责人组织评优工作。 要求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育研习成果汇报会。 四、教学方法 教育研习可以采用观摩研讨、反思交流、小组讨论、专题研习等方式进行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反思和主动探究,融通理论与实践,重视教有教学实 践问题的理性研究。研习教师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实习工作的有关情况,以 提高研习工作质量为根本,积极探索富有实效的研习指导方式。 五、课程考核 教有研习要求学生上交研习报告作为成绩考核依据,要求学生根据在教育研 习过程中的实际感悟,确立课题,调查资料,形成研习小论文。并在研习结束后 及时上交实习指导教师,以便成绩评定和资料存档。 六、课程评价
1. 教育研习讲座(支撑课程目标1) 由优秀中学数学教师或者大学教师开设有关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讲座,帮助 学生学会运用课堂观察等方法研究数学教学案例。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关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2. 教育研习方案研讨(支撑课程目标1,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拟定本小组的教育研习初步方案。在此基础上,每 个小组选派2-3个代表参与学院组织的教育研习方案研讨会。各个小组依次派代 表介绍小组的研习方案,由教育研习课程负责人或相关指导老师进行点评。会后 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教育研习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习方案的制定,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研习方案。 3. 分组开展教育研习(支撑课程目标2、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共同拟定的方案开展教育研习。研习内容可以围绕 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数学课程与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等方面展开。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习,每人形成一份不少于2000字,包括研习方案 、研习过程和研习结果在内的教育研习报告。 4. 教育研习成果汇报(支撑课程目标1、2、3) 每个小组推出 1 份优秀的教育研习报告参加学院组织的教育研习成果汇报 会。各个小组的代表依次汇报教育研习的结果,由教育研习课程负责人或相关指 导老师进行点评。会后由教育研习课程负责人组织评优工作。 要求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育研习成果汇报会。 四、教学方法 教育研习可以采用观摩研讨、反思交流、小组讨论、专题研习等方式进行,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反思和主动探究,融通理论与实践,重视教育教学实 践问题的理性研究。研习教师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实习工作的有关情况,以 提高研习工作质量为根本,积极探索富有实效的研习指导方式。 五、课程考核 教育研习要求学生上交研习报告作为成绩考核依据,要求学生根据在教育研 习过程中的实际感悟,确立课题,调查资料,形成研习小论文。并在研习结束后 及时上交实习指导教师,以便成绩评定和资料存档。 六、课程评价
(一)课程目标评价标准 表3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90-100 75-89 60-74 0-59 优 良 中/及格 不及格 1.了解在数 主动分享在数学 能够分享在数学 能够探讨数学教 不能够在教学实 学教学实践中 教学实践中存在 教学实践中存在 学实践中常见问 践中提炼任何教 存在的问题, 的问题,积极探讨 的问题,此较主动 题,在教师的引导 学问题,小组研可 探讨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有效 与成员探讨解决 下可以探讨解决 活动有缺席,参加 的有效途径, 途径,有提高教学 问题的有效途径, 问题的方法,希塑 时不发言、不贡献 提高教学水平 水平的强烈愿望, 有提高教学水平 自己可以提高教 思想与想法。 ,积极参与或 积极小组进行教 的愿望,较为积极 学水平,参加教育 组织教育研习 育研习活动。 参加教有研习活 研习活动。 活动。 2.具有团队协 具有很强的团队 具有较强的团队 具有一定的团队 团队协作意识淡 作意识,能够 协作意识,非常积协作意识,比较积 协作意识,能够参 薄,几乎不参与教 在在育人过程 极地参与或组织 极地参与教有研 与教育研习活动, 有研习活动,不能 中遗行反思批 教有研习活动,能 习活动,能够引领 能够引领小组讨 很好地配合团队 判性解决问题 够引领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并能够 论,可以感受到小 求解问题。 并能够恰当运用 配合团队成员运 组成员的批判性 就判性反思解决 用批判性反思解 反思求解问题的 实际问题。 决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并表示 学习借鉴。 3.经历反恩 能够深入反思性 能够较为深入反 能够对教学实践 对教学实践的问 性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深刻理思性教学实践,能 中的问题进行思 题无法进行提炼 体验“经验+ 解教师内在完善 偶理解教师内在 考,在教师的引导 并思考,不配合教
(一)课程目标评价标准 表3 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75-89 60-74 0-59 优 良 中/及格 不及格 1. 了解在数 学教学实践中 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 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参与或 组织教育研习 活动。 主动分享在数学 教学实践中存在 的问题,积极探讨 解决问题的有效 途径,有提高教学 水平的强烈愿望, 积极小组进行教 育研习活动。 能够分享在数学 教学实践中存在 的问题,比较主动 与成员探讨解决 问题的有效途径, 有提高教学水平 的愿望,较为积极 参加教育研习活 动。 能够探讨数学教 学实践中常见问 题,在教师的引导 下可以探讨解决 问题的方法,希望 自己可以提高教 学水平,参加教育 研习活动。 不能够在教学实 践中提炼任何教 学问题,小组研习 活动有缺席,参加 时不发言、不贡献 思想与想法。 2.具有团队协 作意识,能够 在在育人过程 中进行反思批 判性解决问题 。 具有很强的团队 协作意识,非常积 极地参与或组织 教育研习活动,能 够引领小组讨论, 并能够恰当运用 批判性反思解决 实际问题。 具有较强的团队 协作意识,比较积 极地参与教育研 习活动,能够引领 小组讨论,并能够 配合团队成员运 用批判性反思解 决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团队 协作意识,能够参 与教育研习活动, 能够引领小组讨 论,可以感受到小 组成员的批判性 反思求解问题的 解决策略并表示 学习借鉴。 团队协作意识淡 薄,几乎不参与教 育研习活动,不能 很好地配合团队 求解问题。 3. 经历反思 性教学实践, 体验“经验+ 能够深入反思性 教学实践,深刻理 解教师内在完善 能够较为深入反 思性教学实践,能 偶理解教师内在 能够对教学实践 中的问题进行思 考,在教师的引导 对教学实践的问 题无法进行提炼 并思考,不配合教
反思=成长”的 自我中的价值并 完普自我中的价 下可以感受到教 师引导,在学习共 教师专业成长 体验到教师学习 值并体验到教师 师内在完善自我 同体建设中未发 方式,理解教 与成长的新模式】 学习与成长的朝 中的价值,有探 挥任何作用。 师内在完善自 在构建积极向上 模式,在构连积 师学习与成长 我中的价值, 学习共同体中发 向上学习共同体 的新模式的愿望, 体验教师学习 挥积极作用。 中发挥一定作用。 参加学习共同体 与成长的新模 的建设。 式,在构魂积 极向上学习共 同体中发挥积 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主要是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要 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课程论文成 绩。相应课程目标评价方式见表4。 表4课程目标评价方式 课准目标 考颜 课狂论文 误柱目标1 课柱目标2 课程目标3 平时表现分为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三类,根据完成情况赋分期末课程论 文成绩根据学生得分赋分,最终按照表5所列分值为百分比权重进行转换。最终 得出课程分目标达成度和整体达成度。 表5深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课粗分目标达成 采程司标 考勒30% 研习报告70% 评价方法
反思=成长”的 教师专业成长 方式,理解教 师内在完善自 我中的价值, 体验教师学习 与成长的新模 式,在构建积 极向上学习共 同体中发挥积 极作用。 自我中的价值并 体验到教师学习 与成长的新模式, 在构建积极向上 学习共同体中发 挥积极作用。 完善自我中的价 值并体验到教师 学习与成长的新 模式,在构建积极 向上学习共同体 中发挥一定作用。 下可以感受到教 师内在完善自我 中的价值,有探索 教师学习与成长 的新模式的愿望, 参加学习共同体 的建设。 师引导,在学习共 同体建设中未发 挥任何作用。 (二)课程目标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主要是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要 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课程论文成 绩。相应课程目标评价方式见表4。 表4 课程目标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考勤 课程论文 课程目标1 √ √ 课程目标2 √ √ 课程目标3 √ √ 平时表现分为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三类,根据完成情况赋分;期末课程论 文成绩根据学生得分赋分,最终按照表 5 所列分值为百分比权重进行转换。最终 得出课程分目标达成度和整体达成度。 表5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课程目标 考勤30% 研习报告70% 课程分目标达成 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1 35 35 课程目标2 日标平均成/分目标总分 +70%*(研习报寺分目标平 均成绩/分目标总分) 课程目标3 制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教研室: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 执笔人:冯晓梅 审订人:冯晓梅
课程目标1 35 35 分目标达成度=30%*(考勤分 目标平均成绩/分目标总分) + 70%*(研习报告分目标平 均成绩/分目标总分) 课程目标2 35 35 课程目标3 30 30 制 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教研室: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 执笔人:冯晓梅 审订人:冯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