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特点 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 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 期或小学期。 本特征 小学是儿 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期,该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开始有意识的参加集体活动 入学前的准备 1、生理准备 2、心理准备 学习态度 学习习仿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 社会性能力 初入学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对学校的消极态度 学习障碍 -交往障碍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是紧密联系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动 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者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 2、学习兴 的的学习是促进儿自地从事学习活动的种要的能动力,出一-些 同的特征: 3、学习态度 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集体的态 ·对作业的态龙 对评分的态度 4、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不断丰富,儿童逐渐学会使用有效策略。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特点 一、年龄阶段 小学是指儿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 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 期或小学期。 二、基本特征 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期,该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开始有意识的参加集体活动 三、入学前的准备 1、生理准备 2、心理准备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 -社会性能力 ►初入学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对学校的消极态度 -学习障碍 - 交往障碍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是紧密联系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 具体。 2、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表现出一些 共同的特征: 3、学习态度 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老师的态度 →对集体的态度 →对作业的态度 →对评分的态度 4、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不断丰富,儿童逐渐学会使用有效策略。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学习障醒的界定: ◇学习障碍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 碍的异质群体。其困难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所致。 (柯克,1963) ◇学习障碍,也称学习困难或学习低能。具体地说,学习障碍是指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 障碍,遇到不同的困难,缺乏普通的竞争能力,学习成绩明显或后于其他儿童这一现 象。学习障碍儿童有时也伴有轻度的脑功能障碍或其他轻度的伤残,但其主要特点是缺 乏正确的学习策略,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方俊明)。 1、学习障碍的特征: 一差异性一缺陷性一集中性一排除性一可逆性一贯穿性 ◇有关学习障碍的基本事实 一男生比女生多三倍 ~般在2-4年级被发现 发病率在5-10% -平均智商在95-100之间 一涉及文字与阅读的障碍人数多于数学障碍人数 -中学后辍学率比正常人高 2学习暗的分 ☆美国联邦教有署特教处 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 ·阅读和书写方面的喷得 幸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 ☆吴增强 新时性闲学生奉能力型闲推学生 ·动力型困难学生·整体型困 3、学习障碍 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 一在行 面的问题,如发有迟缓、品行问题等 1)关于产 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假设: 功能碍。 c.生物学假设。认为 变的结果 d.心理与环 环境所造成 e.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 2)成因: 一病理原因 一认知过程障碍 一个性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特别是在胎儿期、出生期和婴儿期: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 小学是儿童认知发展,特别是记忆、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新的学习环境给儿 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记忆发展
学习障碍的界定: ◇学习障碍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 碍的异质群体。其困难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所致。 (柯克,1963) ◇学习障碍,也称学习困难或学习低能。具体地说,学习障碍是指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 障碍,遇到不同的困难,缺乏普通的竞争能力,学习成绩明显或后于其他儿童这一现 象。学习障碍儿童有时也伴有轻度的脑功能障碍或其他轻度的伤残,但其主要特点是缺 乏正确的学习策略,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方俊明)。 1、学习障碍的特征: -差异性 -缺陷性 -集中性 -排除性 -可逆性 -贯穿性 ◇有关学习障碍的基本事实 -男生比女生多三倍 -一般在2-4年级被发现 -发病率在5-10% -平均智商在95-100之间 -涉及文字与阅读的障碍人数多于数学障碍人数 -中学后辍学率比正常人高 2、学习障碍的分类 ☆美国联邦教育署特教处: ﹡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 ﹡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 ﹡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 ☆吴增强: ﹡暂时性困难学生 ﹡能力型困难学生 ﹡动力型困难学生 ﹡整体型困难学生 3、学习障碍的症状 →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 →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 4、学习障碍的根源 1)关于产生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假设: a.在胎儿期、出生前后有轻度脑损伤或轻度的脑功能障碍。 b.遗传—素质假说。认为是脑功能发育成熟迟缓有关。 c.生物学假设。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改变的结果。 d.心理与环境假设。认为是后天的不良生长环境所造成。 e.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 2)成因: →病理原因 →认知过程障碍 →个性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特别是在胎儿期、出生期和婴儿期: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 小学是儿童认知发展,特别是记忆、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新的学习环境给儿 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记忆发展
(一)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 (二)小学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在整个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 具体形象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质变明,四级 3、思维结构趋于完整,同时还有待于完善和发展。 4、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对于不同的思维对象和内容,不同的学科和教材,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 渡的速度和水平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门学科,不同儿童实现这种过渡的速度也是不相同的, 表现出不平衡性。 三、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概括能力的发展 总体来说,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的外部的个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 小学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形象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二)比较能力的发展 (三)分类能力的发展 (四)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儿童概念的发 小学儿童在概念发展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1、掌握的概念逐步深刻化 2、掌握的概念逐步丰富 3、掌握的概念逐步系统化 五、小学儿童推理能 现在不同的推理形式中 品质是思到 4、思维独创性的发展 第四节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也即个体在自己行为和意识经验中能够感知到的 主体自身。自我意识是一个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组成的系统
(一)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 (二)小学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在整个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 具体形象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质变期,四年级) 3、思维结构趋于完整,同时还有待于完善和发展。 4、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对于不同的思维对象和内容,不同的学科和教材,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 渡的速度和水平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门学科,不同儿童实现这种过渡的速度也是不相同的, 表现出不平衡性。 三、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概括能力的发展 总体来说,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的外部的个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 括。 小学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形象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二)比较能力的发展 (三)分类能力的发展 (四)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小学儿童在概念发展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1、掌握的概念逐步深刻化 2、掌握的概念逐步丰富化 3、掌握的概念逐步系统化 五、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推理能力表现在不同的推理形式中: 1、直接推理 2、间接推理 六、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 1、思维敏捷性的发展 2、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3、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4、思维独创性的发展 第四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也即个体在自己行为和意识经验中能够感知到的 主体自身。自我意识是一个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组成的系统
1、自我概念 2、自我评价 3、自我体 4、自我控制 5、儿童自尊的多层次模型 自尊:对自我的评价及体验。 自尊作为对自我的总体评价,苏珊.哈特(Susan Harter,1982,2003)提出了儿童自尊 的多层次模型,包含了学业成绩、社会接纳性、运动能力、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几个大 维度。 二、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 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1、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如下: a.从表面到内部,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吴板到逐渐灵活的思维 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性的综合性想法 鱼色现择能力的发 角色采择也叫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 知技 、岁 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有显著的发展。 1)弗拉维 弗拉维 成的 中,角色采择能力被视为一种指向了解别人的观点的、由不同的环节所组 ,包括: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断阶段、应用阶段 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 测查了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 别的知觉 (约3-6岁) 阶段1:社 信总角色 (约6-8岁 阶段2:自我反省式角色 (约8-10岁) 阶段3:相互性角 的采 (约1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的替换(约12-15岁) 3、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1)对权威的认识 达蒙(Daon)考察了4-11岁儿童对权威的认识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概念的发展分为三 个水平: 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要求 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 水平2(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既可以是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 (2)对友谊的认识 从外在的、行为的特征逐渐到内在的、情感的特征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交往 (一)亲子关系 进入小学后,亲子关系发生变化,表现在:
1、 自我概念 2、 自我评价 3、自我体验 4、自我控制 5、儿童自尊的多层次模型 自尊:对自我的评价及体验。 自尊作为对自我的总体评价,苏珊.哈特(Susan Harter,1982,2003)提出了儿童自尊 的多层次模型,包含了学业成绩、社会接纳性、运动能力、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几个大 维度。 二、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 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1、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如下: a.从表面到内部,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呆板到逐渐灵活的思维; d.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心; e.从对事物具体的思考到抽象的思考; f. 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性的综合性想法。 2、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 角色采择也叫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 知技能。 小学时期,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有显著的发展。 (1)弗拉维尔的模式 在弗拉维尔模式中,角色采择能力被视为一种指向了解别人的观点的、由不同的环节所组 成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 存在阶段、 需要阶段、 推断阶段、 应用阶段 (2)塞尔曼模式 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知觉(约3-6岁)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 阶段2:自我反省式角色采择(约8-10岁) 阶段3:相互性角色的采择(约10-12岁)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的替换(约12-15岁) 3、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1)对权威的认识 达蒙(Damon)考察了4-11岁儿童对权威的认识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概念的发展分为三 个水平: 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要求。 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 水平2(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既可以是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 (2)对友谊的认识 从外在的、行为的特征逐渐到内在的、情感的特征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交往 (一)亲子关系 进入小学后,亲子关系发生变化,表现在:
1、父母和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理的日常问题类型发生变化: 冲突数量减少 4、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变化(从单方面控制到共同调节 亲子关系的质量是决定儿童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 (二)同件关系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的一个独特的方法。 1、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②)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技能的信息增强 (③)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4)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2、塞尔曼(1981)提出儿童同伴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临时玩伴关系阶段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自主的相互依赖 3、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小学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也被称为帮团时期 ◇同件团体的特点: (1)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2)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 3)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 (4)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4、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广田君美) )孤立期(年级上半学期) 空间的接近建立一定的联系(1至2年级) 凭借儿童三 和身体强弱,分化为居统治地位的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2至 (④部分团体形成期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件 的 ⑤)集体合并期 哥 本之间出现 员的行 见范 5、同件团体 学儿童发展的影 6、友谊的个 什么导致儿童受欢迎? 人格特 ,乐于合作、有趣、能理解别人) 牡会问题的解决能 (用自己和他人都满意的策略来解决社会冲突) (三)师生关系 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一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一教师的期望 四、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1、父母和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2、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发生变化; 3、儿童与父母间的冲突数量减少; 4、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变化(从单方面控制到共同调节) 亲子关系的质量是决定儿童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 (二) 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的一个独特的方法。 1、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技能的信息增强 (3)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4)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2、塞尔曼(1981)提出儿童同伴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 临时玩伴关系阶段 第二阶段:4-9岁 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 双向帮助阶段 第四阶段:9-15岁 亲密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 自主的相互依赖 3、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小学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也被称为帮团时期。 ◇同伴团体的特点: (1)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2)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 (3)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 (4)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4、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广田君美) (1)孤立期 (1年级上半学期) (2)水平分化期 空间的接近建立一定的联系(1至2年级) (3)垂直分化期 凭借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强弱,分化为居统治地位的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2至 3年级) (4)部分团体形成期 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并出现了统帅小集体或班级的领袖 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成员行为的规范(3至5年级)。 (5)集体合并期 各个小集体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并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 物、制约成员的行为规范。 5、同伴团体对小学儿童发展的影响 6、友谊的个体差异——什么导致儿童受欢迎? -儿童人格特征 (友善、宽容、乐于合作、有趣、能理解别人) -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 (用自己和他人都满意的策略来解决社会冲突) (三)师生关系 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教师的期望 四、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1、品德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品德又叫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反映出来 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 基本特点:协调性、过渡性 2、道德认识的发展 道德认识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得掌握和道 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1)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 (2)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 3、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 生的一种情感。 4、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 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 的实际行动。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品德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品德又叫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反映出来 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 基本特点:协调性、过渡性 2、道德认识的发展 道德认识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得掌握和道 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1)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 (2)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 3、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 生的一种情感。 4、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 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 的实际行动。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