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幼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到六七岁幼儿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脑重的增加 (二)神经纤维的增长及其髓鞘化 (三)脑电波的变化 幼儿大脑各区域在不断成熟,其成熟顺序: 枕叶 贝叶 秋 思考:为什么5、6岁的孩子较少出现全身乱动的现象? 二、大脑机能的成熟以及皮质抑制功能的篷勃发展 随着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 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且二者日趋平衡。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 游我是幼儿最自处、最有效的学习。儿童以游我为生命。(陈鹤琴) 英国谚语:整天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 游戏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条 ◇什么是游戏? 游戏的重要性 二、游戏的理论 1、 的游戏理论 ◆精力过剩 一席勒,斯宾塞 ◆机能快乐 松弛说 拉扎鲁斯 ◆生活准备 ◆成熟说一博伊千介克 2、当代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1)发泄论(补偿说 ·弗洛伊德 2)掌握论 艾里克森 ◆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一 皮亚 ◆前苏联的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 *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 *强调成人在游戏中的教育作用 三、游戏的种类 (一)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为: 1、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
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三到六七岁幼儿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脑重的增加 (二)神经纤维的增长及其髓鞘化 (三)脑电波的变化 幼儿大脑各区域在不断成熟,其成熟顺序: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思考:为什么5、6岁的孩子较少出现全身乱动的现象? 二、大脑机能的成熟以及皮质抑制功能的蓬勃发展 随着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 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且二者日趋平衡。 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儿童以游戏为生命。(陈鹤琴) 英国谚语:整天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 游戏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条 件。 ◇什么是游戏? 一、游戏的重要性 二、游戏的理论 1、早期的游戏理论 ◆复演说—霍尔 ◆精力过剩说—席勒,斯宾塞 ◆机能快乐说—彪勒 ◆娱乐松弛说—拉扎鲁斯 ◆生活准备说—格罗斯 ◆成熟说—博伊千介克 2、当代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1)发泄论(补偿说)——弗洛伊德 2)掌握论——艾里克森 ◆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皮亚杰 ◆前苏联的游戏理论——维果茨基 *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 *强调成人在游戏中的教育作用 三、游戏的种类 (一)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为: 1、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
*建筑游戏 ★表演性游戏 2、教学游戏 结合一定的教有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利用这类游戏可以有计划的锻炼幼儿良好的智力, 培养优良的个性。 3、活动性游戏 主要是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也可培养合作、勇敢、坚毅等个性品质。 *体有游戏 (二)依儿童社会性特点分类: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或并行游戏) *联合游戏(或分享游戏) ★合作我 *旁观游戏 (三)依据儿童认知发展分类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结构游戏 *规则游戏 四、对幼儿游戏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的功能,成人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给幼 玩的时间 ,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给恰当的指导 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随着发音器官、大脑皮层机能的成熟,幼儿的发音能力迅速提高,特别是在3-4岁期间 发展最为迅速。 -4岁幼儿一般能够掌握本土语言的全部发音。因此,3-4岁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最佳时 期。 项研究显示:4岁城市幼儿的声母、韵母发音正确率97%、100% 二、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可以从词汇量、词类和词义三个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其中对前两者可以 做深入的定量分析研究。 、语法的掌握 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独白言语、连贯言语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顺序性:指按事件发生的顺序来描述」 完整性:指描述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逻辑性:指描述时的结构、层次清晰细密,有条理,有中心。 ◇连贯性的表达能力的发展 ◇早期读写能力
*建筑游戏 *表演性游戏 2、教学游戏 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利用这类游戏可以有计划的锻炼幼儿良好的智力, 培养优良的个性。 3、活动性游戏 主要是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也可培养合作、勇敢、坚毅等个性品质。 *体育游戏 (二)依儿童社会性特点分类: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或并行游戏) *联合游戏(或分享游戏) *合作游戏 *旁观游戏 (三)依据儿童认知发展分类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结构游戏 *规则游戏 四、对幼儿游戏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的功能,成人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给幼儿玩的时间 ►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提供合适的玩具 ►教学游戏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给恰当的指导 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随着发音器官、大脑皮层机能的成熟,幼儿的发音能力迅速提高,特别是在3-4岁期间 发展最为迅速。 -4岁幼儿一般能够掌握本土语言的全部发音。因此,3-4岁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最佳时 期。 -一项研究显示:4岁城市幼儿的声母、韵母发音正确率97%、100% 二、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可以从词汇量、词类和词义三个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其中对前两者可以 做深入的定量分析研究。 三、语法的掌握 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独白言语、连贯言语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顺序性:指按事件发生的顺序来描述。 完整性:指描述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逻辑性:指描述时的结构、层次清晰细密,有条理,有中心。 ◇连贯性的表达能力的发展 ◇早期读写能力
前阅读技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一般的语言技 汇、语法以及用于沟通的言语理解 如: 语音意识。认识到词是有不同声音组成 ◇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李燕芳、董奇,2004): 社会文化背景 →家庭读写环境 *幼儿园读写环境 ·幼儿自身的读写活动 ◇促进幼儿读写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一一 给幼儿讲故事(siegler,1998) 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容量的增加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用 4、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显 。主 般来说 幼儿5岁前没有记忆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逐步发展起来。」 记忆策略的形 主要的记 策略一般有: ◇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幼儿应用记忆策略的能力 ◇元记忆的形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弗拉韦尔认为 ,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 -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 -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二、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一般特点: -具体形象性 一抽象逻辑开始萌芽 -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2、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经典实验: ◇分类能力的发展,说明幼儿逐渐掌握概念系统,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起 米
前阅读技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般的语言技能 如: 词汇、语法以及用于沟通的言语理解 → 特定的技能 如:语音意识。认识到词是有不同声音组成 ◇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李燕芳、董奇,2004): → 社会文化背景 →家庭读写环境 →幼儿园读写环境 →幼儿自身的读写活动 ◇促进幼儿读写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给幼儿讲故事(Siegler,1998)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 4、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5、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弗拉韦尔(1966)提出记忆策略发展的三个阶段: 没有策略→有策略,但不能主动应用→主动应用 一般来说,幼儿5岁前没有记忆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逐步发展起来。 记忆策略的形成 主要的记忆策略一般有: *复述 *组织 *精细加工 ◇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幼儿应用记忆策略的能力 ◇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弗拉韦尔认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 -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 -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二、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一般特点: -具体形象性 -抽象逻辑开始萌芽 -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2、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经典实验: ◇分类能力的发展,说明幼儿逐渐掌握概念系统,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起 来
3、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 1)幼儿的概念发展 2)判断推理发展 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 幼白我音识 展的趋势 2、自我评价 的发展 首先是依从性的评价,然后发展到对自己的个别方面进行评价,进而发 幼儿自我评 明显地停留在对别人或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但也同时表现 出他们的 人外音 转化的模何。 儿目找 文展水平无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3、自我体 一幼儿的自我体验从初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体验(委 屈,自尊和羞怯)发展。 一幼儿自我体验还表现出易变性、受暗示性 4、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到56岁才有一定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56岁的女孩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于男孩 一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幼儿意志的培养: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一般而言,幼儿道德发展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两个特点。 (一)、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且体表现 (1)道德判断更多地依据结果: (2)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3)其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且能将这 些知识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4)幼儿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标准控制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古亚本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 *他律道德阶段(8、9岁之前) 10岁以后)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他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中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道德(学前-小学低中年级) 从与游 的定向(从表面看行为后果 乐主义(从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要的满足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 求认可 :(遵守社会规范
3、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 1) 幼儿的概念发展 2)判断推理发展 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2、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自我评价首先是依从性的评价,然后发展到对自己的个别方面进行评价,进而发 展到对多方面进行评价。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明显地停留在对别人或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但也同时表现 出他们的自我评价有从外部行为向内心品质转化的倾向。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水平无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3、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自我体验从初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体验(委 屈,自尊和羞怯)发展。 -幼儿自我体验还表现出易变性、受暗示性 4、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到5~6岁才有一定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5~6岁的女孩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于男孩。 -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幼儿意志的培养: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一般而言,幼儿道德发展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两个特点。 (一)、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 (1)道德判断更多地依据结果; (2)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3)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且能将这 些知识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4)幼儿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标准控制。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 *他律道德阶段(8、9岁之前) *自律道德阶段(开始于9、10岁以后)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他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中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道德(学前-小学低中年级) -服从与避罚的定向(从表面看行为后果)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从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要的满足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小学高年级开始) -好孩子取向(寻求认可) -维护社会制度与权威(遵守社会规范) *后习俗道德(青年末期开始)
、替套法制取向民主地承认法律 理取向(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 社会行为 )侵犯行 1、侵犯行为的涵义: 浸犯行为又称攻击性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言语 的改击,还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2、侵犯行为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生态学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3、侵犯行为的发展特点 4、侵犯行为的控制方法 5、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 吉恩(Geen,1990)认为男女两性在攻击性方面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一是攻击性的差异: 是反应性的差异 男女两性行为反应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反应方式:对攻击的抑制性:对情景认知反应的差异:目睹攻击后的反应差异: (二)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是指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及倾向。它包括帮助、安慰、援助、分享、支持、合作 和请让笔纯 2、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原因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方法 范 的发国 别的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包括性别的同 性别的 的恒常性 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性别的恒常 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 性别的时间恒常性 *性别的情境恒常性 2、性别角色的认同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行为模式的要求。性别角色的发展是指, 儿童除了解自己在生物学上的性别归属外,还应了解不同性别代表的不同社会文化方面的 总义a
-社会法制取向(民主地承认法律) -普遍伦理取向(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 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一)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涵义: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性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言语 的攻击,还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2、 侵犯行为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生态学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3、侵犯行为的发展特点 4、侵犯行为的控制方法 5、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 吉恩(Geen,1990)认为男女两性在攻击性方面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一是攻击性的差异; 二是反应性的差异。 男女两性行为反应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反应方式:对攻击的抑制性:对情景认知反应的差异:目睹攻击后的反应差异: (二)亲社会行为 1、 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是指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及倾向。它包括帮助、安慰、援助、分享、支持、合作 和谦让等等。 2、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 3、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原因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方法 1)角色扮演法 2)移情训练法 3)榜样示范法 四、性别认知的发展 1、性别的认同 性别的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包括性别的同 一性和性别的恒常性。 性别的同一性 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性别的恒常性: 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 ﹡ 性别的时间恒常性 ﹡性别的情境恒常性 2、性别角色的认同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行为模式的要求。性别角色的发展是指, 儿童除了解自己在生物学上的性别归属外,还应了解不同性别代表的不同社会文化方面的 意义
1)性别角色的标准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期 望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性别角色标准。 2)性别角色的认同 性别角色的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知和信念。 3)性别角色的偏爱 指对与某一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4)性别行为的发展 研究表明,2.5岁婴儿已有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6岁左右的幼儿大多认为男孩 儿玩女孩儿的玩具是不对的,他们关于性别角色标准是刻板的。 性别差异(个性与社会性方面) 玩具偏好的差异 14个月的婴儿即表现出上述不同的性别爱好。 ·游戏和玩件选择的差异 ,抚育性(nurturance)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的发展理论 1)生物学理论 2)神分析 3)社会学习理论 五、幼儿的抚育实践与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抚育实践对其 性、性的发的影响」 式幼儿心理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般决定家庭教养方式有两个维度:(有要求 或无要 :关心或不 (溺爱型) 放任 2、家庭结格 总体 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优于三代人家庭。(吴风岗,1988) 3、社会文化 东西方不 的社会文化在儿童抚育实践上存在着差异,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在父母对子 女情感表达方式、在教有方式上和教有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二)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的教有建议: 1、培养和发展社会观点采择能力 2、采用诱导的教育方法 3、积极发展小伙伴之间的社会交往 4、发展对早期干预的两代人模式
1)性别角色的标准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期 望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性别角色标准。 2)性别角色的认同 性别角色的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知和信念。 3)性别角色的偏爱 指对与某一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4)性别行为的发展 研究表明,2.5岁婴儿已有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6岁左右的幼儿大多认为男孩 儿玩女孩儿的玩具是不对的,他们关于性别角色标准是刻板的。 性别差异(个性与社会性方面) ►玩具偏好的差异 14个月的婴儿即表现出上述不同的性别爱好。 ►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 ►抚育性(nurturance)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的发展理论 1)生物学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4)认知理论 五、幼儿的抚育实践与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一)幼儿的抚育实践对其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幼儿心理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一般决定家庭教养方式有两个维度:(有要求 或无要求;关心或不关心) -权威型 -专制型 - 宽容型(溺爱型) - 放任型 2、家庭结构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优于三代人家庭。(吴凤岗,1988) 3、社会文化的影响 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在儿童抚育实践上存在着差异,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在父母对子 女情感表达方式、在教育方式上和教育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二)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的教育建议: 1、培养和发展社会观点采择能力 2、采用诱导的教育方法 3、积极发展小伙伴之间的社会交往 4、发展对早期干预的两代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