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要儿生理发展及心理学意义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 发育 从形 结构和功能上看 1、要儿大脑的开 ◆脑重量的增加 ◆头 脑皮质结构的复杂化 ◆大脑皮质结 的复杂化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脑电图 ◆皮质中枢 ◆大脑单侧化 3、后天环境影 百婴儿脑的发展 ·婴儿脑的修复村 L期的身体发育很快, 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第 一高峰期 个体达到 成熟以前的生长发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身高和体重 二、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的发展分行走动作(大动作)和手的动(又称为精细动作)的发展两个方面的内 容。 ◇行走动作的发展 幸爬行(腿和脚) ◆手的动作 (二)动作发展的原则和规律 一头尾原则、远近原则、大小原则 ◇粗动作的发展 ·头颈部控制 ·躯干控制 幸爬行动作 行击动作 ◇精细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 *绘画和写字动作的发展 *自理动作的发展 (三)动作发展的训练 成熟与学习的关系 成熟是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及心理学意义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大脑发育 主要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看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 脑重量的增加 ◆头围 ◆大脑皮质结构的复杂化 ◆大脑皮质结构的复杂化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脑电图 ◆皮质中枢 ◆大脑单侧化 3、 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婴儿脑的可塑性 ﹡婴儿脑的修复性 (二)身体发育 ◇婴儿期的身体发育很快,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 ◇个体达到成熟以前的生长发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身高和体重 二、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的发展分行走动作(大动作)和手的动(又称为精细动作)的发展两个方面的内 容 。 ◇行走动作的发展 ﹡爬行(腿和脚) ﹡手的动作 (二)动作发展的原则和规律——头尾原则、远近原则、大小原则 ◇粗动作的发展 ﹡头颈部控制 ﹡躯干控制 ﹡爬行动作 ﹡行走动作 ◇精细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 ﹡绘画和写字动作的发展 ﹡自理动作的发展 (三) 动作发展的训练——成熟与学习的关系 ◇格赛尔做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说明 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
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为了发展早期的儿童运动,鼓励和实施有计划的动作训练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动作发展的训练只能是适合于生理上的成熟相匹配而进行 *动作训练对儿童动作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无限的: (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早期心理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有外逐渐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 内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从个体心理的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在早期 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 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婴儿认知的主要研究方法: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 刺激反应减少或消失的现象。 去习惯化:由于新异刺激的出现,使个体对该刺激的注意又恢复到原始水平的现象。 2、视觉偏爱法 视觉偏爱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范茨创立的一种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技术。他运用此方法的 目的在于考察婴儿能否在视觉上区分两种刺激。即是否具有视觉分辨能力。视觉偏爱法 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视觉刺激分辨研究中,大大丰富了儿童视觉发展的研究。 二、感知觉的发展 1、视知觉的发展 *婴儿的视敏度 5、6个月时已达成人水平 *婴儿的视觉集中 (双眼对近物的注视,即视觉适应能力的发展) *颜色视觉 出生后即刻发生,4个月时达到成人水平,喜欢纯正的颜色。 2、听知觉 ·婴儿认知听觉刺激分化能力 生8-10天能听出母亲声音 幸声源判断能力 刚一出生几秒种就能对头部左或右的声音的转头反应 3、空间知觉 方位知微 婴儿主要靠视觉、听觉来定位:6个月前主要是靠听觉定位 距离知觉 ◇视崖研究距离知觉 雀实验结论 了深度知觉
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为了发展早期的儿童运动,鼓励和实施有计划的动作训练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动作发展的训练只能是适合于生理上的成熟相匹配而进行 ﹡动作训练对儿童动作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无限的; (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早期心理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有外逐渐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 内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从个体心理的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在早期 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 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 婴儿认知的主要研究方法: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 刺激反应减少或消失的现象。 去习惯化:由于新异刺激的出现,使个体对该刺激的注意又恢复到原始水平的现象。 2、视觉偏爱法 视觉偏爱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范茨创立的一种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技术。他运用此方法的 目的在于考察婴儿能否在视觉上区分两种刺激。即是否具有视觉分辨能力。视觉偏爱法 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视觉刺激分辨研究中,大大丰富了儿童视觉发展的研究。 二、感知觉的发展 1、视知觉的发展 ﹡婴儿的视敏度 5、6个月时已达成人水平 ﹡婴儿的视觉集中 (双眼对近物的注视,即视觉适应能力的发展) ﹡颜色视觉 出生后即刻发生,4个月时达到成人水平,喜欢纯正的颜色。 2、听知觉 ﹡婴儿认知听觉刺激分化能力 生8-10天能听出母亲声音 ﹡声源判断能力 刚一出生几秒种就能对头部 左或右的声音的转头反应 3、空间知觉 ﹡方位知觉 婴儿主要靠视觉、听觉来定位;6个月前主要是靠听觉定位 ﹡距离知觉 ◇视崖研究距离知觉 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结论: (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递增在不断发展; (3)9个月以前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 am
(④)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家学习 认为,对深度的恐惧来自婴儿早期的跌落经验。这种特殊的经历的后天积 目前,对婴儿的深度恐惧产生的原因解释争论激烈 4、物体知觉 ◆形状知觉 婴儿3个月一 具备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8-9个月前,获得形状恒常性 大小知觉 4个月前婴儿己具备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6个月前能辨别大小 5、多通道知觉 多通道知觉是指婴儿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知觉的能力。 如:2、3个月婴儿会自动地将头转向声源,看见近旁有趣的物体想去用手抓。 *奶嘴辨别实验(Me1 tszoff&Borton,1979) *转动的圆简实验(Bahrick,l998) 实验结果: 一当婴儿能通过多通道接受信息以后,他们便能更快地从不同方面了解外部环境: 一多通道知觉方面的能力显示了婴儿复杂的能力: 一多通道知觉能力是未来智力水平的预测因素。 二、注意的发展 1、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械来越偏爱复杂的南闆 ◇婴儿偏爱: ·弯曲的线段超时直线 不规则图案超过规则图案 ◆同心周超过非同心,周尚墙 幸对称性图案超过非对称图案 2、婴儿的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一岁后,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 始制约、影响要儿 的注音活动 三、要儿记亿和学习的发展 的发生发展 )岁以内的婴儿已有短时记忆(或短期记忆),甚至也有了长时记忆, 即信息经多次重复后 长久保括 2 2、 学习的发展 的发展给 记岁儿童的认知带来许多重要的变化 生就有学习能力 6个月 习能力有新的友展 认生出 再认能力增强 *10-12个月,分类能力得到显著发展,已能进行基本的数概念学习 四、婴儿思维发展 思维活动是 一个复杂的认知过 ,有许多方面和多种形式,从其活动本质来看,人的思 维有概念形成、理解和问题解决等主要形式。而概念形成和理解往往带有问题解决的性 质。因此,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形式。当前对婴儿思维发展的研究,大都 集中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发生发展方面。 1、朱智贤、林崇德认为: ◇1一3岁是儿童思维的方式或萌芽阶段,这时的思维属于直观行动思维
(4)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沃克等(1966)认为,对深度的恐惧来自婴儿早期的跌落经验。这种特殊的经历的后天积 累(学习)导致了对深度的恐惧。 目前,对婴儿的深度恐惧产生的原因解释争论激烈。 4、物体知觉 ﹡形状知觉 婴儿3个月一具备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8-9个月前,获得形状恒常性 ﹡大小知觉 4个月前婴儿已具备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6个月前能辨别大小 5、多通道知觉 多通道知觉是指婴儿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知觉的能力。 如:2、3个月婴儿会自动地将头转向声源,看见近旁有趣的物体想去用手抓。 *奶嘴辨别实验(Meltszoff&Borton,1979) *转动的圆筒实验(Bahrick,1998) 实验结果: —当婴儿能通过多通道接受信息以后,他们便能更快地从不同方面了解外部环境; —多通道知觉方面的能力显示了婴儿复杂的能力; —多通道知觉能力是未来智力水平的预测因素。 二、注意的发展 1、 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越来越偏爱复杂的刺激 ◇婴儿偏爱: ﹡弯曲的线段超过直线; ﹡不规则图案超过规则图案; ﹡同心圆超过非同心圆刺激; ﹡对称性图案超过非对称图案。 2、婴儿的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3、一岁后,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制约、影响婴儿的注意活动。 三、婴儿记忆和学习的发展 1、记忆的发生发展 (1)1岁以内的婴儿已有短时记忆(或短期记忆),甚至也有了长时记忆,即信息经多次重复后 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 (2) 婴儿语言的发展给1~3岁儿童的认知带来许多重要的变化。 2、 学习的发展 ﹡婴儿一出生就有学习能力。 ﹡6个月,婴儿的学习能力有了新的发展,认生出现,再认能力增强; ﹡10-12个月,分类能力得到显著发展,已能进行基本的数概念学习 四、婴儿思维发展 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有许多方面和多种形式,从其活动本质来看,人的思 维有概念形成、理解和问题解决等主要形式。而概念形成和理解往往带有问题解决的性 质。因此,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形式。当前对婴儿思维发展的研究,大都 集中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发生发展方面。 1、朱智贤、林崇德认为: ◇1—3岁是儿童思维的方式或萌芽阶段,这时的思维属于直观行动思维
◇其基本特点是: *这种思维与要儿的感知觉和行动密切相联系,婴儿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 ·与此同时,由于婴儿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 间接性。 *2.5-3岁,是儿童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 2、近年研究表明: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在要儿早期(至少3个月前)已产 生,并贯穿整个婴儿期。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理论 (一)语言与言语的基本过程 言语发展是要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语言不仅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 工具和在和对程中作用。 言语过程: 感知、言 言语表达 三个方面 (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1、 强化说 四甫洛夫和斯金纳:言语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时程中起非常重要的 作用 2、认知学说 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3、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4、模仿说 波特 婴儿语言室对成人语言的模仿 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班 士拉: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语言能力的。 评价: (三)言语发展理论争论焦 个体的言语是先天的还是后天获得的?是被动学习的还是主动创造的?认知与语言之 间的关系 事实上,言语发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的话动过程 二、婴幼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主要内容 言语知觉一一听、读 说、写 ◇语言的构成要素 语音: 语义:词汇与语法(词法和句法) 语用:流畅表达与适当沟通的能力,主要是掌挥交流与沟通的规则。 ◇言语发展的阶段 (一)婴儿的前言语发展 我们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前言语阶段。 1、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其基本特点是: ﹡这种思维与婴儿的感知觉和行动密切相联系,婴儿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 ﹡与此同时,由于婴儿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 间接性。 ﹡2.5-3岁,是儿童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 2、 近年研究表明: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在婴儿早期(至少3个月前)已产 生, 并贯穿整个婴儿期。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 言语发展理论 (一)语言与言语的基本过程 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语言不仅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 工具和手段,而且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其作为交流工具的职能。 言语过程: 主要分为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三个方面。 (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1、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言语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 作用。 2、认知学说 皮亚杰: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3、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评价: 4、模仿说 阿尔波特:婴儿语言室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语言能力的。 评价: (三)言语发展理论争论焦点 人类个体的言语是先天的还是后天获得的?是被动学习的还是主动创造的?认知与语言之 间的关系? 事实上,言语发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的活动过程。 二、婴幼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主要内容 言语知觉——听、读 言语表达——说、写 ◇语言的构成要素 语音: 语义:词汇与语法(词法和句法) 语用:流畅表达与适当沟通的能力,主要是掌握交流与沟通的规则。 ◇言语发展的阶段 (一)婴儿的前言语发展 我们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前言语阶段。 1、 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语音的前言语发 语音的前 分为四个阶: 3、前言语交 流的发展 (美)贝茨(E.Bates,1975年)研究:婴儿19个月开始,有用特定声音或姿态进行人际交 流的能力 表现为: 1)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 2)前言语交流的指代性: 3)前言语交流的约定性: (二)言语的发生 1、婴儿言语理解能力的发展 2、婴儿言语的发生 (三)言语的发展 1、双词句的生成(18-24个月时发生) 19个月时,词汇量50个:之后快速增长,当词汇量有200个时,就开始组合,产生电报 句 ◇双词句的生成原则: -中轴开放式: -范畴对应式规则: 3、语法的获得 ,20-30个月时樱儿基本堂据语法的关键期: →36个月 已基本掌握母语得语法规则系统 →存在过度规则化现象,即僵硬的使用语法规则 第四节 要儿的情绪、社会性发展 最初的 绪反应 儿的情绪发展, 从主要决定于生理满足和身体健康的情况,发展到开始有了较复杂的 情绪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 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随者要儿的发展,在成熟和后 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 ◇华生的观点: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 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伊扎得的观点: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迹象: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一)社会性微笑 (二)陌生人焦虑 (三)分离焦虑 分离焦忠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上的一个转折,它与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应付环 境的能力有关。 (四)婴儿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2、 语音的前言语发展 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 3、 前言语交流的发展 (美)贝茨(E.Bates,1975年)研究:婴儿19个月开始,有用特定声音或姿态进行人际交 流的能力。 表现为: 1)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 2)前言语交流的指代性; 3)前言语交流的约定性; (二)言语的发生 1、婴儿言语理解能力的发展 2、婴儿言语的发生 (三)言语的发展 1、双词句的生成(18-24个月时发生) 19个月时,词汇量50个;之后快速增长,当词汇量有200个时,就开始组合,产生电报 句 ◇双词句的生成原则: ——中轴开放式: ——范畴对应式规则: 3、 语法的获得 →20-30个月时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36个月,已基本掌握母语得语法规则系统 →存在过度规则化现象,即僵硬的使用语法规则 第四节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发展 最初的情绪反应 1婴儿的情绪发展,从主要决定于生理满足和身体健康的情况,发展到开始有了较复杂的 情绪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随着婴儿的发展,在成熟和后 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 ◇华生的观点: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 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伊扎得的观点: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迹象: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 趣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一)社会性微笑 (二)陌生人焦虑 (三)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上的一个转折,它与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应付环 境的能力有关。 (四)婴儿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 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樱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克林勒斯和坎培斯等(K1 innert &Campos etc 1983)提出的要儿情绪的社会性参 照能力发展的四个水平: →无面部知觉(0-2个月) →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一5个月)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一7个月) →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8一10个月) ◆情绪情感对要儿生存发展的意义 三、婴儿的依恋(attachment)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养育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主要标志。婴儿主 要是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照顾者建立起依 东关系。 依恋关系对于婴儿心理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依恋具有三个特点: 一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 →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一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一)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鲍尔贝(BO1by1969)把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二)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思A thl978)等人采用陌生人情景程序(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的技术调查缨儿 依 为 )安全型作, 2列矛盾型依恋(10一15% 3)型依恋(20%) (三)依恋的原因 一母亲的傲感性和反应性 2 儿童的 点 ◇敏感性 ◇不同理¥ 学派对依恋的不同解释 精神分村 学说 字习理 、子 (四)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影响着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 ·影人际交在的基本态度(包括同伴关系)】 ·影响认知的发展 2.缺乏正常依恋关系的后果一 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其智力、社会适应、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 响。 (婴儿依恋类型是成年后与人交往的雏形) ◆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 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克林勒斯和坎培斯等(Klinnert &Campos etc 1983)提出的婴儿情绪的社会性参 照能力发展的四个水平: →无面部知觉(0-2个月) →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8-10个月) ◆ 情绪情感对婴儿生存发展的意义 三、婴儿的依恋(attachment) 依恋: 是婴儿与主要养育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主要标志。婴儿主 要是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照顾者建立起依 恋关系。 依恋关系对于婴儿心理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依恋具有三个特点: →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 →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一)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鲍尔贝(Bowlby 1969)把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二)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思(Ainsworth 1978)等人采用陌生人情景程序(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的技术调查婴儿的依恋。依恋可分为: 1)安全型依恋(约65%-70%) 2)矛盾型依恋(10—15% ) 3)回避型依恋(20%) (三)依恋的原因 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2、儿童的特点 3、文化因素 ◇敏感性和反应性 ◇不同理论学派对依恋的不同解释 -习性说 -精神分析学说 -学习理论 -认知学说 (四)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影响着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 ►影响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包括同伴关系) ►影响认知的发展 2.缺乏正常依恋关系的后果—— 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其智力、社会适应、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 响。(婴儿依恋类型是成年后与人交往的雏形) ♦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四、要儿的社会交往发展 为人米 一个独立个体,儿童一开始就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并积极地 进行 着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正是在社会交往中,儿童的各种社会交往的信号和技能开好 形成和发 (一)03岁 交往的特点 与母亲的交 2.与父亲的 往 交往内容 一与婴儿游戏 交往方式 身体 游戏性质 大动作和刺激性游戏 ◆父婴交往的作用 (二)婴儿的同伴交往 1、要儿同伴间的交往的阶段 ·客体中心阶段(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 ·简单互动阶段(出现社交指向行为) ·互补性互动阶段(出现合作游戏、互补互惠行为) 2、影响婴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1.亲子交往经验 2.玩具和物品 3.同伴间的熟悉性 4.婴儿自身的个性、行为特征 3、婴儿同伴交往的意义 五、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是婴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儿的自我认知是在与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中产生的: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标志。 1、自我的产生 →出生到半岁,在与照料者互动中开始区分“自我恒定性”和“他人恒定性”: →6个月后,有可能体会到自我效能感,自我系统开始形成: 一1岁以后,逐渐能区分自己和 2、自我识别 →18个月左右,表现出“自我识别”,这是自我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自我识别出现后,有意识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尊、自主感随之出现 4、自我控制能力出现且不断增强(延迟满足等) 六、耍儿个体差异的最初表现 (一)早期的个体差异 ◇儿童气质的度 托马斯(A.Tho s)和切斯(S.Chess)在1956年发起的、持续30多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 、体主 文此 表现在九个方面。 (二)气质对早 影 气质英型 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同 ◇气质与环境的拟合性
四、 婴儿的社会交往发展 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独立个体,儿童一开始就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并积极地 进行着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正是在社会交往中,儿童的各种社会交往的信号和技能开始 形成和发展起来。 (一)0~3岁儿童与父母交往的特点 1.与母亲的交往-依恋关系 2.与父亲的交往 交往内容上――与婴儿游戏 交往方式上――身体运动 游戏性质上――大动作和刺激性游戏 ◆父婴交往的作用 (二)婴儿的同伴交往 1、婴儿同伴间的交往的阶段 ►客体中心阶段(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 ►简单互动阶段(出现社交指向行为) ►互补性互动阶段(出现合作游戏、互补互惠行为) 2、影响婴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1.亲子交往经验 2.玩具和物品 3.同伴间的熟悉性 4.婴儿自身的个性、行为特征 3、婴儿同伴交往的意义 五、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是婴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儿的自我认知是在与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中产生的;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标志。 1、自我的产生 →出生到半岁,在与照料者互动中开始区分“自我恒定性”和“他人恒定性”; → 6个月后,有可能体会到自我效能感,自我系统开始形成; → 1岁以后,逐渐能区分自己和 2、自我识别 → 18个月左右,表现出“自我识别”,这是自我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自我识别出现后,有意识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尊、自主感随之出现 →18-24个月,发展出对自己身体特征和能力的觉知 3、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自豪、内疚、移情等) 4、自我控制能力出现且不断增强(延迟满足等) 六、 婴儿个体差异的最初表现 (一)早期的个体差异 ◇儿童气质的维度 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在1956年发起的、持续30多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 现:儿童早期的确存在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九个方面。 (二)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1、影响亲子相互作用 2、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同 ◇气质与环境的拟合性
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的个性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 (goodness of fit),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的个性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 (goodness of fit),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