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药物分析》课程学习重点难点 中国药典 (见第1章) ①基本内容 《中国药典》由一部、二部、三部及其增补本组成,分别包括“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 四部分基本内容。 e凡例 凡例是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 附录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正文 正文为药品质量标准,内容有:品名、结构式、分子式、含量限度、性状、鉴别、检查、 含量测定、类别、规格、贮藏等项目。 ④附录: 附录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6索引 《中国药典》索引:一部有中文、汉语拼音、拉丁名、拉丁学名四种索引;二部、三部 各有中文、英文两种索引。 药品分析方法的验证 (见第1章) 方法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①准确度: 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比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②精密度: 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一般用标准偏差(SD)或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有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三
浙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1 《药物分析》课程学习重点难点 中国药典 (见第 1 章) 基本内容: 《中国药典》由一部、二部、三部及其增补本组成,分别包括“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 四部分基本内容。 凡例: 凡例是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 附录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正文: 正文为药品质量标准,内容有:品名、结构式、分子式、含量限度、性状、鉴别、检查、 含量测定、类别、规格、贮藏等项目。 附录: 附录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索引: 《中国药典》索引:一部有中文、汉语拼音、拉丁名、拉丁学名四种索引;二部、三部 各有中文、英文两种索引。 药品分析方法的验证 (见第 1 章) 方法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准确度: 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比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精密度: 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一般用标准偏差(SD)或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有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三
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个层次。 6专属性 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④检测限 指在实验条件下,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无需准确定量。一般以信噪比2:1 或3:1时的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6定量限 指在实验条件下,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必须具有一定的准 确度和精密度。一般以信噪比10:1时的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定量限。 ⑥线性 指在设定的被测物浓度(或量)范围内,测试结果(响应值)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或量呈 正比关系的程度。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以回归方程(y=bx+a)、相关系数(r)表示。 ⑦范围: 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8耐用性: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对同一样品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典型药物的鉴别、区别试验 (见第2章) 对于药物的鉴别试验,应依据药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这条主线开展学习。 典型的鉴别试验有重氮化偶合反应、三氯化铁反应、丙二酰脲反应等。 ①重氮化偶合反应 这是具有芳伯氨基或潜在芳伯氨基的药物,如芳胺类、磺胺类、苯并二氮杂卓类药 物的常用鉴别试验,主要试剂为亚硝酸钠、盐酸和碱性β-萘酚,最终产物为橙黄至猩红色 沉淀的偶氮染料。 (1)鉴别反应的原理:游离芳伯氨基在盐酸性溶液中与亚硝酸钠作用,生成重氮盐, 进而与碱性β-萘酚作用,生成橙黄至猩红色沉淀 (2)注意:具有游离芳伯氨基、潜在芳伯氨基(一般为酰胺键,需水解后才有反应)
浙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2 个层次。 专属性: 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检测限: 指在实验条件下,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无需准确定量。一般以信噪比 2:1 或 3:1 时的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定量限: 指在实验条件下,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必须具有一定的准 确度和精密度。一般以信噪比 10:1 时的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定量限。 线性: 指在设定的被测物浓度(或量)范围内,测试结果(响应值)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或量呈 正比关系的程度。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以回归方程(y=bx+a)、相关系数(r)表示。 范围: 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耐用性: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对同一样品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典型药物的鉴别、区别试验 (见第 2 章) 对于药物的鉴别试验,应依据药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这条主线开展学习。 典型的鉴别试验有重氮化-偶合反应、三氯化铁反应、丙二酰脲反应等。 重氮化-偶合反应 这是具有芳伯氨基或潜在芳伯氨基的药物,如芳胺类、磺胺类、苯并二氮杂卓类药 物的常用鉴别试验,主要试剂为亚硝酸钠、盐酸和碱性β-萘酚,最终产物为橙黄至猩红色 沉淀的偶氮染料。 (1)鉴别反应的原理:游离芳伯氨基在盐酸性溶液中与亚硝酸钠作用,生成重氮盐, 进而与碱性β-萘酚作用,生成橙黄至猩红色沉淀。 (2)注意:具有游离芳伯氨基、潜在芳伯氨基(一般为酰胺键,需水解后才有反应)
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无芳伯氨基药物之间的区别。 直接能反应的药物如:苯佐卡因、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普鲁卡因胺、磺胺异嗯唑、磺胺 嘧啶、磺胺甲嗯唑等 水解后才有反应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醋氨苯砜、氯氮卓、奥沙西泮等。 没有盦氮化偶合反应但结构类似的药物如:盐酸丁卡因,结构中含芳仲胺,在酸性溶液 中可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N-亚硝基化合物的乳白色沉淀,可与具有芳伯氨基的同类药物 区别 e三氯化铁反应 具有酚羟基结构的药物,可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有色物质,该类鉴别反应常用于水 杨酸类、苯乙胺类、四环素类等药物的鉴别。苯甲酸类药物也可与三氯化铁反应,但产生有 色沉淀,可与之区别。 (1)水杨酸及其酯类药物的鉴别: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药物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 生成红色(中性)或紫色(弱酸性)配位化合物 注意结构区别:具有游离酚羟基结构的药物,如水杨酸、二氟尼柳、对氨基水杨酸钠、 双水杨酯等均可与三氯化铁试液直接反应,呈显紫色。而酚羟基被酯化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贝诺酯等,则需在适当条件下水解后才能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呈显紫色。 (2〕苯乙胺类药物的鉴别:肾上腺素、盐酸异丙肾上腺素、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等苯 乙胺类药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1个或2个酚羟基,可与Fe离子配位显色(紫色或紫红色 (3)四环寰类抗生素的鉴别:本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具酚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即呈色。 (4)苯甲酸及其盐类药物的鉴别: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苯甲酸钠与三氯化铁试液生成 赭色沉淀;丙磺舒生成米黄色沉淀 6丙二酰脲类反应 此为巴比妥类药物的一般鉴别试验,银盐法和铜盐法。 (1〕银盐法:在碳酸钠溶液中,巴比妥类药物与过量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二银盐 沉淀 (2〕铜盐法:在吡啶溶液中,巴比妥类药物与铜吡啶试液作用,形成紫色或紫色沉淀, 含硫巴比妥(如硫喷妥)呈绿色,可与之区别 ④硫色素反应
浙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3 无芳伯氨基药物之间的区别。 直接能反应的药物如:苯佐卡因、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普鲁卡因胺、磺胺异噁唑、磺胺 嘧啶、磺胺甲噁唑等。 水解后才有反应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醋氨苯砜、氯氮卓、奥沙西泮等。 没有重氮化-偶合反应但结构类似的药物如:盐酸丁卡因,结构中含芳仲胺,在酸性溶液 中可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 N-亚硝基化合物的乳白色沉淀,可与具有芳伯氨基的同类药物 区别。 三氯化铁反应 具有酚羟基结构的药物,可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有色物质,该类鉴别反应常用于水 杨酸类、苯乙胺类、四环素类等药物的鉴别。苯甲酸类药物也可与三氯化铁反应,但产生有 色沉淀,可与之区别。 (1)水杨酸及其酯类药物的鉴别: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药物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 生成红色(中性)或紫色(弱酸性)配位化合物。 注意结构区别:具有游离酚羟基结构的药物,如水杨酸、二氟尼柳、对氨基水杨酸钠、 双水杨酯等均可与三氯化铁试液直接反应,呈显紫色。而酚羟基被酯化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贝诺酯等,则需在适当条件下水解后才能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呈显紫色。 (2)苯乙胺类药物的鉴别:肾上腺素、盐酸异丙肾上腺素、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等苯 乙胺类药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 1 个或 2 个酚羟基,可与Fe3+ 离子配位显色(紫色或紫红色)。 (3)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鉴别:本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具酚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即呈色。 (4)苯甲酸及其盐类药物的鉴别: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苯甲酸钠与三氯化铁试液生成 赭色沉淀;丙磺舒生成米黄色沉淀。 丙二酰脲类反应 此为巴比妥类药物的一般鉴别试验,银盐法和铜盐法。 (1)银盐法:在碳酸钠溶液中,巴比妥类药物与过量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二银盐 沉淀。 (2)铜盐法:在吡啶溶液中,巴比妥类药物与铜吡啶试液作用,形成紫色或紫色沉淀, 含硫巴比妥(如硫喷妥)呈绿色,可与之区别。 硫色素反应
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此为维生素B1的专属反应。在碱性溶液中,维生素B1被铁氰化钾氧化生成硫色素,溶 于正丁醇(或异丁醇等)中,显蓝色荧光。 6紫外光谱法鉴别药物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 ①测定最大吸收波长,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 ②规定一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 ③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 ④规定吸收波长和吸光度比值; ⑤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 以上方法可结合起来使用,以增加方法的专属性。 杂质检查 (见第3章) ①一般杂质检查 指药物中氯化物、硫酸盐、铁盐、重金属、砷盐、水分、炽灼残渣等项目的检查。重点 掌握氯化物、重金属、砷盐、炽灼残渣等杂质检查原理、反应条件、适宜浓度、限量计算等 中国药典收载的盦金属检查方法:第一法为硫代乙酰胺显色法(pH3.5);第二法为三酸 处理后硫代乙酰胺显色法(pH3.5),第三法为硫化钠试液显色法(碱性溶液)。 中国药典收载的砷盐检查方法:古蔡氏法和Ag(DDC)法。掌握检查中所加试剂碘化钾、 酸性氯化亚锡、醋酸铅棉花、溴化汞试纸等作用,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炽灼残渣的炽灼温度:一般700~800℃,残渣留作重金属检查时,温度控制在500~ 600C 恒重操作: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炽灼30min后 进行,恒重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连续两次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残留溶剂测定方法:中国药典规定GC法,定量方法(外标法、内标法、标准加入法)。 2特殊杂质检查 通常采用色谱法进行检查,如TLC法和HPLC法,少数采用光谱法检查 (1)TLC法检查药物中杂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杂质对照品法;②供试品溶液自身
浙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4 此为维生素B1的专属反应。在碱性溶液中,维生素B1 (1)TLC 法检查药物中杂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杂质对照品法;供试品溶液自身 被铁氰化钾氧化生成硫色素,溶 于正丁醇(或异丁醇等)中,显蓝色荧光。 紫外光谱法鉴别药物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 ①测定最大吸收波长,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 ②规定一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 ③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 ④规定吸收波长和吸光度比值; ⑤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 以上方法可结合起来使用,以增加方法的专属性。 杂质检查 (见第 3 章) 一般杂质检查 指药物中氯化物、硫酸盐、铁盐、重金属、砷盐、水分、炽灼残渣等项目的检查。重点 掌握氯化物、重金属、砷盐、炽灼残渣等杂质检查原理、反应条件、适宜浓度、限量计算等。 中国药典收载的重金属检查方法:第一法为硫代乙酰胺显色法(pH3.5);第二法为三酸 处理后硫代乙酰胺显色法(pH3.5),第三法为硫化钠试液显色法(碱性溶液)。 中国药典收载的砷盐检查方法:古蔡氏法和 Ag(DDC)法。掌握检查中所加试剂碘化钾、 酸性氯化亚锡、醋酸铅棉花、溴化汞试纸等作用,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炽灼残渣的炽灼温度:一般 700~800℃,残渣留作重金属检查时,温度控制在 500~ 600℃。 恒重操作: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炽灼 30min 后 进行,恒重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连续两次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 0.3mg 以下的重量。 残留溶剂测定方法:中国药典规定 GC 法,定量方法(外标法、内标法、标准加入法)。 特殊杂质检查 通常采用色谱法进行检查,如 TLC 法和 HPLC 法,少数采用光谱法检查
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稀释对照法;③杂质对照品法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并用;④对照药物法;⑤以试验 条件下显色剂对杂质的检出限来控制杂质限量。 (2)HPLC法检查药物中杂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内标法;②外标法;③加校正因 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④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⑤面积归一化法 (3)紫外可见光谱法:利用药物与杂质的紫外吸收特性差异进行检查。如肾上腺素中 肾上腺酮的检查,酮体在3l0nm有最大吸收,而药物在此波长处无吸收,规定一定浓度供 试溶液的吸光度不得超过某一值来控制酮体的限量 (4)红外光谙法:主要用于检查药物种低效或无效晶型杂质。如甲苯咪唑中无效A晶 型的检查。 (5)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用于药物中金属杂质的检查。如甲芬那酸中铜的检查、维生 素C中铜的检查 计算题类型与计算原理 药物分析中的计算题主要有两类:杂质限量计算和药物含量计算。 ①杂质限量计算(见第三章) 杂质最大允许量 基本公式如下:杂质限量 100% (1) 品供试量 式中杂质最大允许量由以下几种方法得到 ①在一般杂质检查中,采用杂质对照品对照法进行检查时,用杂质对照溶液的浓度(C) 与体积(V)的乘积来表示,杂质对照溶液的浓度一般是固定的(按药典规定)。 ②在特殊杂质检查中,常用色谱法检查,如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杂质对照液浓 度根据样品不同而不同,杂质的最大允许量由杂质对照液浓度与进样(或点样)体积的乘积 来表示,但若杂质对照液和样品供试液的点样(或进样)体积一致,则体积就不用考虑 接用对照液浓度表示。 ③在光谱分析中,一般需要通过计算获得杂质最大允许量。 百分吸收系数法:由方法规定的样品溶液在某一波长处的吸光度值(A)除以杂质纯品 在该波长处的百分吸收系数(E)值,而获得供试溶液中杂质的浓度(C=AE)。 杂质对照品对照法:根据杂质对照溶液浓度(C对)与其吸光度值(A对),以及方法规 定的样品溶液在某一波长处的吸光度限量值(A样),采用单点对照法计算供试溶液中杂质的
浙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5 稀释对照法;杂质对照品法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并用;对照药物法;以试验 条件下显色剂对杂质的检出限来控制杂质限量。 (2)HPLC 法检查药物中杂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内标法;外标法;加校正因 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面积归一化法 (3)紫外-可见光谱法:利用药物与杂质的紫外吸收特性差异进行检查。如肾上腺素中 肾上腺酮的检查,酮体在 310nm 有最大吸收,而药物在此波长处无吸收,规定一定浓度供 试溶液的吸光度不得超过某一值来控制酮体的限量。 (4)红外光谱法:主要用于检查药物种低效或无效晶型杂质。如甲苯咪唑中无效 A 晶 型的检查。 (5)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用于药物中金属杂质的检查。如甲芬那酸中铜的检查、维生 素 C 中铜的检查。 计算题类型与计算原理 药物分析中的计算题主要有两类:杂质限量计算和药物含量计算。 杂质限量计算(见第三章) 基本公式如下:杂质限量= 杂质最大允许量 样品供试量 ×100% (1) 式中杂质最大允许量由以下几种方法得到: ① 在一般杂质检查中,采用杂质对照品对照法进行检查时,用杂质对照溶液的浓度(C) 与体积(V)的乘积来表示,杂质对照溶液的浓度一般是固定的(按药典规定)。 ② 在特殊杂质检查中,常用色谱法检查,如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杂质对照液浓 度根据样品不同而不同,杂质的最大允许量由杂质对照液浓度与进样(或点样)体积的乘积 来表示,但若杂质对照液和样品供试液的点样(或进样)体积一致,则体积就不用考虑,直 接用对照液浓度表示。 ③ 在光谱分析中,一般需要通过计算获得杂质最大允许量。 百分吸收系数法:由方法规定的样品溶液在某一波长处的吸光度值(A)除以杂质纯品 在该波长处的百分吸收系数(E)值,而获得供试溶液中杂质的浓度(C=A/E)。 杂质对照品对照法:根据杂质对照溶液浓度(C对)与其吸光度值(A对),以及方法规 定的样品溶液在某一波长处的吸光度限量值(A样),采用单点对照法计算供试溶液中杂质的
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浓度(C样=A样/A对×C对)。 注意:按公(1)计算时,分子分母单位应一致,常需换算(lg=1000mg=100000g0。 药物含量计算 分为原料药含量计算和制剂含量计算(见第4章,根据分析方法的不同,分为容量法 (见第5章)、光谱法(见第6章)、色谱法(见第7章)三种。基本公式如下: (1)原料药含量计算: 容量法:药物含量%=滴定液体积ⅴx滴定度T×滴定液浓度校正因子F (2) 样品取样量W 光谱法:有两种方法计算样品溶液浓度: ①对照溶液对照法:样品液浓度C=样品液吸光度A对照液浓度C 此式中,样品液浓度C的单位与对照液浓度单位一致 ②百分吸收系数E值法:样品液浓度C(%)样品液吸光度A 此式中,样品液浓度C为百分浓度,单位为%(g/100m),即每100m中含多少克 药物含%样品液浓度C×样品稀释倍数F 样品取样量W 100% (3) 注意:上式中,分子、分母单位可能不同,须将两者换算成相同单位。 色谱法:有内标法和外标法计算之分 ①外标法:样品液浓度C=样品液峰面积A对照液浓度C 对照液峰面积A 样品液峰面积A×内标溶液浓度C ②内标法:样品液浓度C= 内标溶液峰面积A 校正因子F (校正因子F=内标溶液峰面积样品对照溶液浓度 药物含量%、样品液浓度Cx样品稀释倍数F ×100% (4) 样品取样量W (2)制剂含量计算: 以上(2)、(3)、(4)式中“样品取样量”为原料药取样量,若为制剂,该取样量就是片 粉取样量或注射液取用体积(lml相当于1g) 制剂通常要求计算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含量,由以上(2)、(3)、(4)式计算得到的是
浙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6 浓度(C样=A样/ A对 × C对 制剂通常要求计算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含量,由以上(2)、(3)、(4)式计算得到的是 )。 注意:按公式(1)计算时,分子分母单位应一致,常需换算(1g=1000mg=1000000µg)。 药物含量计算 分为原料药含量计算和制剂含量计算(见第 4 章),根据分析方法的不同,分为容量法 (见第 5 章)、光谱法(见第 6 章)、色谱法(见第 7 章)三种。基本公式如下: (1)原料药含量计算: 容量法:药物含量% = 滴定液体积 V×滴定度 T×滴定液浓度校正因子 F 样品取样量 W ×100% (2) 光谱法:有两种方法计算样品溶液浓度: ①对照溶液对照法:样品液浓度 C = 样品液吸光度 A×对照液浓度 C 对照液吸光度 A 此式中,样品液浓度 C 的单位与对照液浓度单位一致。 ②百分吸收系数 E 值法:样品液浓度 C(%)= 样品液吸光度 A E 此式中,样品液浓度 C 为百分浓度,单位为%(g/100ml),即每 100ml 中含多少克。 药物含量%= 样品液浓度 C ×样品稀释倍数 F 样品取样量 W ×100% (3) 注意:上式中,分子、分母单位可能不同,须将两者换算成相同单位。 色谱法:有内标法和外标法计算之分。 ①外标法:样品液浓度 C = 样品液峰面积 A×对照液浓度 C 对照液峰面积 A ②内标法:样品液浓度 C = 样品液峰面积 A×内标溶液浓度 C 内标溶液峰面积 A × 校正因子 F (校正因子 F= 内标溶液峰面积×样品对照溶液浓度 样品对照溶液峰面积×内标溶液浓度 ) 药物含量%= 样品液浓度 C ×样品稀释倍数 F 样品取样量 W ×100% (4) (2)制剂含量计算: 以上(2)、(3)、(4)式中“样品取样量”为原料药取样量,若为制剂,该取样量就是片 粉取样量或注射液取用体积(1ml 相当于 1g)
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所取片粉中药物的百分含量,乘上平均片重(一般片剂取10片或20片称重后研细,再称取 适量片粉,即样品取用量),得每片实际含量,再除以标示量(即片剂的规格),即得相当于 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药物含量×平均片重 相当于标示量 标示量 100%(注意分子分母单位的一致性) 如果为注射剂,由以上(2)、(3)、(4)式计算得到的是每100m注射液中药物的含量, 再除以规格(质量/m),即得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相当于标示量% 药物含量(mg/ml) 标示量(mg/m)×00% 计算题是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几乎所有的药物分析考试中均有计算题,计 算题量不多,但试卷中比较大,失分也较大,希望引起同学注意。最好平时多练习,不 懺时也可电话联系,当面交流可能比书面自己看效果更好 滴定度与当量关系 (见第5章) 滴定度是容量分析计算中常遇到的问题,必须搞清楚其定义与计算方法。 ①定义: 滴定度是指每lm规定浓度的滴定液所相当的被测药物的质量(mg)数 e滴定度(T)的确定 T需根据被测物与滴定液的反应摩尔比来计算,如1摩尔被测物与ⅹ摩尔滴定液相当。 则T=滴定液摩尔浓度(mo)×被测物摩尔量(分子量M)/x 6典型滴定反应中,被测物与滴定剂摩尔比 溴酸钾法滴定异烟肼(氧化还原):3摩尔异烟肼与2摩尔溴酸钾相当,T=3M2×moL。 溴量法滴定司可巴比妥钠(加成反应):1摩尔司可巴比妥钠与1摩尔溴(Br2)相当, T=Mx mol/L 溴量法滴定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取代反应):1摩尔盐酸去氧肾上腺素与3摩尔溴(Br2) 相当,T=M3xmoL。 溴量法滴定盐酸肼屈嗪(氧化还原):1摩尔盐酸肼屈嗪与2摩尔臭(Br2)相当,T=M2 mol/L
浙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7 所取片粉中药物的百分含量,乘上平均片重(一般片剂取 10 片或 20 片称重后研细,再称取 适量片粉,即样品取用量),得每片实际含量,再除以标示量(即片剂的规格),即得相当于 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相当于标示量% = 药物含量×平均片重 标示量 ×100% (注意分子分母单位的一致性) 如果为注射剂,由以上(2)、(3)、(4)式计算得到的是每 100ml 注射液中药物的含量, 再除以规格(质量/ml),即得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相当于标示量% = 药物含量(mg /ml) 标示量(mg /ml) ×100% 计算题是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几乎所有的药物分析考试中均有计算题,计 算题量不多,但试卷中比重较大,失分也较大,希望引起同学注意。最好平时多练习,不 懂时也可电话联系,当面交流可能比书面自己看效果更好。 滴定度与当量关系 (见第 5 章) 滴定度是容量分析计算中常遇到的问题,必须搞清楚其定义与计算方法。 定义: 滴定度是指每 1ml 规定浓度的滴定液所相当的被测药物的质量(mg)数。 滴定度(T)的确定: T 需根据被测物与滴定液的反应摩尔比来计算,如 1 摩尔被测物与 x 摩尔滴定液相当。 则 T=滴定液摩尔浓度(mol/L)×被测物摩尔量(分子量 M)/x。 典型滴定反应中,被测物与滴定剂摩尔比: 溴酸钾法滴定异烟肼(氧化还原):3 摩尔异烟肼与 2 摩尔溴酸钾相当,T=3M/2× mol/L。 溴量法滴定司可巴比妥钠(加成反应):1 摩尔司可巴比妥钠与 1 摩尔溴(Br2)相当, T=M× mol/L。 溴量法滴定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取代反应):1 摩尔盐酸去氧肾上腺素与 3 摩尔溴(Br2) 相当,T=M/3× mol/L。 溴量法滴定盐酸肼屈嗪(氧化还原):1 摩尔盐酸肼屈嗪与 2 摩尔溴(Br2)相当,T=M/2× mol/L
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碘酸钾法滴定卡托普利(氧化还原):6摩尔卡托普利与1摩尔碘酸钾相当,T=6M×mol/L。 铈量法滴定硝苯地平(氧化还原):1摩尔硝苯地平与2摩尔硫酸铈相当,T=M/2×mol/L 高氯酸滴定硫酸奎宁(非水滴定):1摩尔硫酸奎宁与3摩尔高氯酸相当,T=M3×moJL。 高氯酸滴定维生素B1(非水滴定):1摩尔维生素B1与2摩尔高氯酸相当,T=M2×moL 非水滴定中被测物酸根和温度影响 (见第5章) ①酸根影响 氢卤酸根:与碱性药物成盐的氢卤酸主要是盐酸、氢溴酸,其在非水溶液中酸性较强, 影响指示剂终点观察。一般采取:改用电位法指示终点,或在滴定前向被测溶液中加入一定 量醋酸汞溶液,使之形成卤化汞沉淀而消除干扰。 硫酸根ε硫酸为二元酸,其二级电离弱,不影响高氯酸滴定。而硫酸与有机碱成盐时摩 尔比为1:2,如硫酸阿托品、硫酸奎宁、硫酸沙丁胺醇等。因此,滴定反应的结果是生成有 机碱的高氯酸盐和硫酸氢盐。故无需特殊处理,可直接滴定。 硝酸根:硝酸在非水溶剂中酸性较弱,不影响滴定反应,但其具有氧化性,可氧化指示 剂使其变色或褪色而影响终点观察,故采用电位法指示终点。 磷酸ε在冰醋酸介质中,磷酸酸性弱,不影响滴定反应,无需任何处理,可以直接滴定。 有机酸:有机酸酸性弱,不影响滴定反应,无需任何处理,可以直接滴定 温度影响 温度对非水介质的影响较大。温度每改变1℃,冰醋酸体积就有0.11%的变化。所以当滴 定时温度与标定时温度不同时,滴定液的浓度就需要进行校正。《中国药典》规定:滴定温 度与标定温度相差在10℃以上时应重新标定;滴定温度与标定温度相差在±10℃以内时,可 根据下式将滴定液浓度加以校正 式中M和1分别为滴定时滴定液浓度和温度,N和0分别为标定时滴定液浓度和温度, 0001l为冰醋酸体积膨胀系数
浙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8 碘酸钾法滴定卡托普利(氧化还原):6摩尔卡托普利与1摩尔碘酸钾相当,T=6M× mol/L。 铈量法滴定硝苯地平(氧化还原):1 摩尔硝苯地平与 2 摩尔硫酸铈相当,T=M/2× mol/L。 高氯酸滴定硫酸奎宁(非水滴定):1 摩尔硫酸奎宁与 3 摩尔高氯酸相当,T=M/3× mol/L。 高氯酸滴定维生素B1(非水滴定):1摩尔维生素B1与2摩尔高氯酸相当,T=M/2× mol/L。 非水滴定中被测物酸根和温度影响 (见第 5 章) 酸根影响 氢卤酸根:与碱性药物成盐的氢卤酸主要是盐酸、氢溴酸,其在非水溶液中酸性较强, 影响指示剂终点观察。一般采取:改用电位法指示终点,或在滴定前向被测溶液中加入一定 量醋酸汞溶液,使之形成卤化汞沉淀而消除干扰。 硫酸根:硫酸为二元酸,其二级电离弱,不影响高氯酸滴定。而硫酸与有机碱成盐时摩 尔比为 1:2,如硫酸阿托品、硫酸奎宁、硫酸沙丁胺醇等。因此,滴定反应的结果是生成有 机碱的高氯酸盐和硫酸氢盐。故无需特殊处理,可直接滴定。 硝酸根:硝酸在非水溶剂中酸性较弱,不影响滴定反应,但其具有氧化性,可氧化指示 剂使其变色或褪色而影响终点观察,故采用电位法指示终点。 磷酸:在冰醋酸介质中,磷酸酸性弱,不影响滴定反应,无需任何处理,可以直接滴定。 有机酸:有机酸酸性弱,不影响滴定反应,无需任何处理,可以直接滴定。 温度影响 温度对非水介质的影响较大。温度每改变1℃,冰醋酸体积就有0.11%的变化。所以当滴 定时温度与标定时温度不同时,滴定液的浓度就需要进行校正。《中国药典》规定:滴定温 度与标定温度相差在10℃以上时应重新标定;滴定温度与标定温度相差在±10℃以内时,可 根据下式将滴定液浓度加以校正: 1 0.0011( ) 1 0 0 1 t t N N + − = 式中 N1和t1分别为滴定时滴定液浓度和温度, N0 和t0分别为标定时滴定液浓度和温度, 0.0011为冰醋酸体积膨胀系数
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知识 (见第7章) HPLC法分类与定义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NP-HPLC)——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极性。常用色谱柱有硅 胶柱、氰基柱、氨基柱;流动相为烷烃加适量极性溶剂,如正己烷-异丙醇、正己烷-乙醇等。 主要用于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至中等极性的分子型化合物,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 生素K1的含量测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RP-HPLO)——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常用色谱柱为十 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柱;流动相主要成分为甲醇-水或乙腈-水(添加适量酸或缓冲 盐),用于大多数非极性、弱极性药物的分离分析。 Q系统适用性试验内容与要求 理论板数(n)=16(11)或n=5.54(1Wn2)2,计算n时应指明测定物质。当测 定结果有异议时,应以峰宽(W)计算结果为准。 分离度(R)s2(tg-tg) 或R 2(t8-t2) 一般要求待测组分与相邻共 W1+W2 1.70(W1h2+W2.h2) 存物之间的R应大于1.5。当测定结果有异议时,应以峰宽(W)计算结果为准。 重复性:用于评价连续进样中,色谱系统响应值的重复性能。取同一溶液连续进样5 次,其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2.0%。 拖尾因子(n)=10s,峰高法定量时T应在095~105之间 测定方法 内标法:按规定,取被测物对照品和内标物质一定量,混合,配制成校正因子测定用的 对照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伩,记录色谱峰面积。根据对照溶液色谱图中对照品和内标物 质的峰面积或峰高,以及对照品和内标物的浓度,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 f=/C内 A对/C 另取被测物适量,加一定量内标溶液,混合,制成供试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峰面积。根据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待测成分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 算供试品溶液中待测成分的浓度(C):
浙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9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知识 (见第7章) HPLC 法分类与定义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NP-HPLC)——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极性。常用色谱柱有硅 胶柱、氰基柱、氨基柱;流动相为烷烃加适量极性溶剂,如正己烷-异丙醇、正己烷-乙醇等。 主要用于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至中等极性的分子型化合物,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 生素K1的含量测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常用色谱柱为十 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柱;流动相主要成分为甲醇-水或乙腈-水(添加适量酸或缓冲 盐),用于大多数非极性、弱极性药物的分离分析。 系统适用性试验内容与要求 理论板数(n)=16(tR/W)2 或 n=5.54(tR/Wh/2)2 W W t R t R 1 2 2( ) 2 1 + − = ,计算n时应指明测定物质。当测 定结果有异议时,应以峰宽(W)计算结果为准。 分离度(R) 或 1.70( ) 2( ) 1, / 2 2, / 2 2 1 h h R R W W t t R + − = ,一般要求待测组分与相邻共 存物之间的 R 应大于 1.5。当测定结果有异议时,应以峰宽(W)计算结果为准。 重复性:用于评价连续进样中,色谱系统响应值的重复性能。取同一溶液连续进样 5 次,其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 2.0%。 拖尾因子(T) 1 0.05 2d W h = ,峰高法定量时 T 应在 0.95~1.05 之间。 测定方法 内标法:按规定,取被测物对照品和内标物质一定量,混合,配制成校正因子测定用的 对照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峰面积。根据对照溶液色谱图中对照品和内标物 质的峰面积或峰高,以及对照品和内标物的浓度,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f): 对 对 内 内 A C A C f / / = 另取被测物适量,加一定量内标溶液,混合,制成供试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峰面积。根据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待测成分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 算供试品溶液中待测成分的浓度(C样 ):
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外标法:按规定,精密称取对照品和供试品,分别配制成溶液,注入髙效液相色谱仪, 记录各自色谱图,测量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中待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 算供试品溶液中待测成分的浓度(C):
浙江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10 ' ' 内 / 内 样 样 A C A C = f × 外标法:按规定,精密称取对照品和供试品,分别配制成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记录各自色谱图,测量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中待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 算供试品溶液中待测成分的浓度(C样 ): 对 样 样 对 A A C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