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姓名王冬梅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时间2012112节次1-3 课程名称 运动生理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运动人体科学2011级本科 授课内容 第十四章运动性疲劳 学时数 3 1、 学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理论: 教学目的 2、 掌握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 重占 准备活动、稳定工作状态的生理学基础:运动性疲劳的理论:超量恢复 难点 理解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理论 自学内容 无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 生理学、训练学 识 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讲解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提问复引 5min 1、什么是肌肉功能性肥大?其形式和特点是什么? 2、发展最大肌力与发展肌肉耐力所采用的训练有什么不同? 导入新课 5min 要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健身锻炼,必须对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 规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就是我们本次要学习的内容。 [进行新课剽 第十四章运动性疲劳 展示教学且标 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运运动性疲劳定义 10min 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 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相关概念区别:疲劳与过度疲劳:疲劳与力竭 疲劳分类 10min 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整体疲劳与局部疲劳:快速疲劳与耐力疲劳:骨 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与呼吸系统疲劳
第二节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衰竭”学说:休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时补充。 5min 2、“堵塞“学说: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在细胞内大量堆积而又不能及 5min 时消除所致。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pH值、水盐代谢紊乱、血浆渗透压、体 温。 4、“保护性抑制学说:中枢疲劳。 5min 5、“突变理论”:肌肉疲劳。 5min 6、“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可与体内糖类、脂类、蛋白、 10mir 核酸等发生反应,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损伤和破坏。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发生部位及其特征 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 疲劳发生部位: )中枢性疲劳:脑至脊髓部位疲劳 10min 特点: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②中枢代谢功能失调 (2)外周性疲劳:疲劳可能部位 10mir ①神经肌肉接点 ②肌细胞膜 ③收缩蛋白 ④兴奋-收缩脱偶联 ⑤线粒体 二、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征 第四节运动性疲劳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0mir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10min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10min (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10mir (后线我们将会田云动牛理学实验来拾海运动性城带) 观看教学相关况频材料 [课堂小结 10min 本次课内容很多,从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 程,和运动实践都是息息相关的。在以后的锻炼或运动过程中,切身地去好好体会理 解本次课的内容。 学生问疑!回答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1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