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姓名王冬梅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时间20121116节次1-3 课程名称 运动生理学授课专业及层次运动人体科学系2011级本科 授课内容 第十五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学时数 3 1、 学握: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及生理机制 教学目的 2、 熟悉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3、 熟悉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工作状态的概念及生理学分析。 重点 准备活动、稳定工作状态的生理学基础:超量恢复 难点 理解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理论 自学内容 无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 生理学、训练学 识 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讲解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提问复习1 5min 1、什么是肌肉功能性肥大?其形式和特点是什么? 2、发展最大肌力与发展肌肉耐力所采用的训练有什么不同 [导入新课 要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健身锻炼,必须对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5mi 规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就是我们本次要学习的内容。 [进行新课剽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展示教学目标 第一节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5min 赛前状态的概念 赛前反应的特征 5min 赛前状态依据生理反应,可以分为三种:准备状态、起赛热症和起赛冷 10min 淡。 赛前状态的调节
二、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包括 5min (1)调整赛前状态 (2)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5min (3)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体温适宜升高 (4)增强皮肤的血流,有利于散热。 5min 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是痕迹效应。 影响准备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与比赛或正式练习 之间的间隔,还与年龄、季节与训练水平有关系。 (准备活动与运动实贱瘀切相关,让学生结合上体直课和平时活动的城况进行理10in 解。)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10min 一、进入工作状态是指体育运动时人体机能能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 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人体的运动有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其 影响因素包括: 5min (1)反射时 5min (2)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惰性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肌肉活动、运动负荷、训练水平、准备活动、 10min 赛前状态、年龄、外界因素等。 二、“极点”及产生机理 “第二次呼吸”及产生机理 10min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10min 减轻“极点”反应措施 三、稳定工作状态是指当人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 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 其稳定工作状态和假稳定工作状态 5min 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 (结合中长跑项目运动实际,过论极点、第二次呼吸、真假稳定工作状态的出理, 用提高运动效果的方法指导实线。) 10min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10min 一、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 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1、“衰竭学说2、“堵塞学说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4、“保护性抑制学说
5、“突变理论” 6、“自由基”学说 三、运动性疲劳发生部位及其特征: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 四、运动性疲劳判断(简要复习上次课程所学内容)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0min (仁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后我们将会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来检测运动性被劳) 课堂小结 5min 本次课内容很多,从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和运动实我都是息息 相关的。在以后的锻炼或运动过程中,切身地去好好休会理解本次课的内容。 学生问疑 回答学生可能有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