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案 姓名王冬梅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时间2012.11.9节次1-3 课程名称 运动生理学授课专业及层次运动人体科学2011级本科 实验项目 实验三:运动性疲劳的诊晰与消除 实验分组情况 男女混合分成5组 学时数 3 1、掌握运用肌力、心肺功能、神经系统机能和感觉机能的变化 及主观感觉法来判断疲劳的方法。 实验目的 2、在学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 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运动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力量会下降,心肺功能也随 之变化,可以通过测定工作前后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的变化来 判断疲劳及疲劳的程度。实践中主要采取肺活量、心率和心电 图等指标判断疲劳,进行运动员机能评定和训练监控。 运动疲劳时,机体神经系统机能和感觉机能水平降低,使 实验原理 机体各种反射活动能力下降。因此,可以根据运动前后神经系 统反射活动变化和感觉机能的下降程度来判断疲劳。 人体运动时的主观体力感觉与工作负荷、代谢产物堆积、 耗氧量、心功能等多种因索密切相关,因此,运动时的自我体 力感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标志。疲劳的消除是依据恢复 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特点以及促进人体功能 恢复的措施进行。 肺活量计、血压计、诊断床、心电图仪、反应时测试仪、 设备与材料 落尺、闪光融合颍率测试仪、两脚规 操作重点 熟练使用各种心血管相关检测仪器正确测量机体疲劳 操作难点 结合各种检测指标综合评定疲劳程度 1、受试者身体健康,无疾病。否则不能进行实验。 操作注意事项 2、运动前后要对同一指标和同一部位进行测定,以防测量误差。 3、预防运动伤病发生 教学法 讲解、示范法 实验内容、步骤、要求及时间分配
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目的及原理 目的:1、掌握运用肌力、心肺功能、神经系统机能和感觉机能的变化 及主观感觉法来判断疲劳的方法。 2min 2、在学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 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原理:运动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力量会下降,心肺功能也随之变 化,可以通过测定工作前后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的变化来判断疲劳及 疲劳的程度。实践中主要采取肺活量、心率和心电图等指标判断疲劳 2min 进行运动员机能评定和训练监控。 二、实验对象 人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肺活量计、血压计、诊断床、心电图仪、反应时测试仪、落尺、 1min 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两脚规 四、实验步骤 (一)安静时指标 1、呼吸肌力量耐力:连续测定受试者5次肺活量,每间隔15s测 定1次,记录每一次的肺活量值 2、血压体位反射:受试者取坐姿,测其安静时血压,然后躺卧在 诊断床上3mi,之后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返回坐姿,立即 测定血压,每30s测定1次,共测2min。 3、心电图: (1)安放电极,连接导联线(2)心电图机面板上各控制按钮置 于适当位置。(3)记录完毕后取下记录纸。如记录纸上未打印出导联 20min 则需注明导联。 4、反应时 5、闪光融合颊率:受试者坐在闪光融合颊率测试仪的前血,测试 仪的高度应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血上。眼睛注视闪光屏,控制 测试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 至受试者感到断续的闪光变成连续光感时为止。引起连续光感时断续 闪光的最小颜率,即为闪光融合颍率。测3次,取平均值。 6、皮肤空间阅:检测者持两脚规,将其两端以同样的力轻触受试 者皮肤,先从感觉不是两点的距离开始,逐渐加大两脚规距离,直到 受试者感到了两点的最小距离作为皮肤空间
7、主观判断:分别在疲劳前后测定同样负荷的运动,递增性功率 自行车或跑台运动等,运动过程中每增加一次强度或间隔一定时间便 按Bog设计的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等级。等级乘以10即为心率, 同时还可以准算出运动时所做的功及最大摄氧量。 (二)运动实验 进行跑楼梯、高抬腿等运动后,立即测定运动前所测部位的同 生理指标,观察运动后变化,判断有无疲劳和疲劳的程度。 (边讲解,边示范振作,学生仟察,认真记求。) 五、实验结果评定 1、呼吸肌力量耐力:运动后疲劳时肺活量一次比一次下降。 2、血压体位反射:若在2mim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 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3、心电图: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 4、反应时:运动后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5、闪光融合频率评定如下: 疲劳程度闪光频率减少(周/次)恢复速度 轻度 1.0-3.9 休息后当日可以恢复 中度 40-7.9 睡一夜才能恢复 重度 大于8 休息一夜不能完全恢复 6、皮肤空间阕:皮肤空间阅值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 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7、主观判断:如果机体出现疲劳,RPE等级也会相应增加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受试者身体健康,无疾病。否则不能进行实验。 2、运动前后要对同一指标和同一部位进行测定,以防测量误差 3、预防运动伤病发生。 七、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在旁指点 115min 九、分析实验结果 1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