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单元 鲜叶 鲜叶:按照一定茶类的标准要求,从茶树树冠上采摘下来作制茶 原料的芽叶的总称。它包括新梢的顶芽,及第一、二、三、四叶及梗。 应注意区分鲜叶与茶叶。 鲜叶是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优质的鲜叶才能制出优良的茶叶。 同时,鲜叶还是制定合理制茶技术措施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鲜叶的 各种形态特征、内部组织结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后,才可能制定 合理的制茶工艺,采取合理的制茶措施,最大可能地发挥鲜叶的经济 价值。 第一节 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茶叶的色香味品质,是鲜叶含有的多种化学成分及其在制茶中 变化的综合反映。茶叶品质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鲜叶内含有效化学 成分的多少及其配比。制茶的任务是控制条件促进鲜叶内含成分向 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方向形成和发展。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有 500 多种,可分为水分、无机成分和有机 成分。有机成分主要是: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糖类、 色素、维生素等
1 第二单元 鲜叶 鲜叶:按照一定茶类的标准要求,从茶树树冠上采摘下来作制茶 原料的芽叶的总称。它包括新梢的顶芽,及第一、二、三、四叶及梗。 应注意区分鲜叶与茶叶。 鲜叶是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优质的鲜叶才能制出优良的茶叶。 同时,鲜叶还是制定合理制茶技术措施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鲜叶的 各种形态特征、内部组织结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后,才可能制定 合理的制茶工艺,采取合理的制茶措施,最大可能地发挥鲜叶的经济 价值。 第一节 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茶叶的色香味品质,是鲜叶含有的多种化学成分及其在制茶中 变化的综合反映。茶叶品质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鲜叶内含有效化学 成分的多少及其配比。制茶的任务是控制条件促进鲜叶内含成分向 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方向形成和发展。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有 500 多种,可分为水分、无机成分和有机 成分。有机成分主要是: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糖类、 色素、维生素等
2 鲜叶 水分 75% 干物质 (25%) 有机物 93-96% 含 N 物 蛋白质(17%) 氨基酸 1-3% 生物碱 3-5% 酶 无 N 物 有机酸 3% 多酚类 20-35% 糖类 20-30% 芳香 0.003-0.02% 其它 色素 1% 维生素 0.24-1% 无机物 4-7% 水溶性灰分 50-60% 水不溶性灰分 40-50% 一、水分 水分是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含量 75%左右。水分含量的 大小,因采摘的芽叶部位、时间、气候、茶叶、树品种、栽培管理、 茶树长势等不同而异
2 鲜叶 水分 75% 干物质 (25%) 有机物 93-96% 含 N 物 蛋白质(17%) 氨基酸 1-3% 生物碱 3-5% 酶 无 N 物 有机酸 3% 多酚类 20-35% 糖类 20-30% 芳香 0.003-0.02% 其它 色素 1% 维生素 0.24-1% 无机物 4-7% 水溶性灰分 50-60% 水不溶性灰分 40-50% 一、水分 水分是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含量 75%左右。水分含量的 大小,因采摘的芽叶部位、时间、气候、茶叶、树品种、栽培管理、 茶树长势等不同而异
3 表 茶树新梢各部位含水量(占总量%) _ 部位 芽 第一叶 二叶 三叶 四叶 茎梗 _ 含水量(%)77.6 76.7 76.3 76 73.8 84. _ 可见:芽的含水量大于第一叶,二叶,三叶,四叶。值得注意的 是茎梗的含水量大大多于芽,这与制茶技术关系很大(举例说明)。 (1)闷杀。(2)摊晾回潮。 同一天,早上含水量最高。 气候:雨水叶大于雾天叶,大于晴天叶. 品种:大叶种大于中小叶种。 鲜叶中水分可分为表面水和组织水。表面水是指粘附在叶片表面 的水分。组织水又可分为自由水(游离水)和束缚水。 自由水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和细胞间隙中,呈游离状态,能自由流 动,易通过气孔向外扩散,在制茶过程中,在大量蒸发的同时,可引 起一系列理化变化。 束缚水又叫结合水,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原生质中,它不能自由流 动,只有在原生质发生变化后才能变为自由水。 水分在制茶过程中,既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介质,又是一些反应 的基质。(举例说明)。绿茶杀青利用高温蒸汽破坏酶活性。红茶利用 水分促进酶活性。黑茶在渥堆时要求保水,以使堆温升高。制茶的各
3 表 茶树新梢各部位含水量(占总量%) _ 部位 芽 第一叶 二叶 三叶 四叶 茎梗 _ 含水量(%)77.6 76.7 76.3 76 73.8 84. _ 可见:芽的含水量大于第一叶,二叶,三叶,四叶。值得注意的 是茎梗的含水量大大多于芽,这与制茶技术关系很大(举例说明)。 (1)闷杀。(2)摊晾回潮。 同一天,早上含水量最高。 气候:雨水叶大于雾天叶,大于晴天叶. 品种:大叶种大于中小叶种。 鲜叶中水分可分为表面水和组织水。表面水是指粘附在叶片表面 的水分。组织水又可分为自由水(游离水)和束缚水。 自由水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和细胞间隙中,呈游离状态,能自由流 动,易通过气孔向外扩散,在制茶过程中,在大量蒸发的同时,可引 起一系列理化变化。 束缚水又叫结合水,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原生质中,它不能自由流 动,只有在原生质发生变化后才能变为自由水。 水分在制茶过程中,既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介质,又是一些反应 的基质。(举例说明)。绿茶杀青利用高温蒸汽破坏酶活性。红茶利用 水分促进酶活性。黑茶在渥堆时要求保水,以使堆温升高。制茶的各
4 个工序中,随水分含量的变化,物理性状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 制茶中,按各类茶品质要求,了解水分和内质变化的关系,根据在制 品失水的多少及其所呈现出的不同形质特征,就可以将水分减少的速 度与程度,作为控制工艺适度的指标。(举例说明):眉茶杀青叶含水 量控制在 55-60%,湿坯叶(二青叶)含水量 30—40%左右,毛坯叶(三 青叶) 含水量 12%-15%左毛茶含水量 6%以下。 鲜叶含水量还是确定制率和核定成本的依据之一。 一般水的汽化热为 293.3-326.1 千焦尔/千克,若绿茶杀青减 重 40%全是水分,则 1 千克鲜叶需消耗热能 117.4-130.4 千焦尔。 水分还是茶叶储藏的指标之一,毛茶含水量应在 6%左右,成品 茶在 4—6%,如成品茶含水量超过 12%,空气湿度大于 70%,则茶叶 极易霉变。 二、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是茶叶中的主要物质之一,约占干物质总量的 20-35%,是茶叶内含可溶性物质中最多的一种,它对茶叶品质的形成 影响很大,对人体生理与健康也有重要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由 30 多种多羟基的酚性物质所组成的混合 物的总称。它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活跃,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发生 多种形式的转化,形成种不同的产物。因此,制茶品质就主要取决于 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含量和比例,以及在不同的制茶过程中转化的 形式、深度、广度和转化产物的不同。 鲜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因茶树品种、肥培管理、采摘季节的
4 个工序中,随水分含量的变化,物理性状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 制茶中,按各类茶品质要求,了解水分和内质变化的关系,根据在制 品失水的多少及其所呈现出的不同形质特征,就可以将水分减少的速 度与程度,作为控制工艺适度的指标。(举例说明):眉茶杀青叶含水 量控制在 55-60%,湿坯叶(二青叶)含水量 30—40%左右,毛坯叶(三 青叶) 含水量 12%-15%左毛茶含水量 6%以下。 鲜叶含水量还是确定制率和核定成本的依据之一。 一般水的汽化热为 293.3-326.1 千焦尔/千克,若绿茶杀青减 重 40%全是水分,则 1 千克鲜叶需消耗热能 117.4-130.4 千焦尔。 水分还是茶叶储藏的指标之一,毛茶含水量应在 6%左右,成品 茶在 4—6%,如成品茶含水量超过 12%,空气湿度大于 70%,则茶叶 极易霉变。 二、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是茶叶中的主要物质之一,约占干物质总量的 20-35%,是茶叶内含可溶性物质中最多的一种,它对茶叶品质的形成 影响很大,对人体生理与健康也有重要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由 30 多种多羟基的酚性物质所组成的混合 物的总称。它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活跃,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发生 多种形式的转化,形成种不同的产物。因此,制茶品质就主要取决于 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含量和比例,以及在不同的制茶过程中转化的 形式、深度、广度和转化产物的不同。 鲜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因茶树品种、肥培管理、采摘季节的
5 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地说: 同一品种:夏季大于春季; 不遮荫处理大于遮荫处理。 施肥:在保证 N 肥的情况下,增施 P 肥,可提高含量。 品种:大叶种大于中小叶种。 嫩度:随老化成熟降低。 (一) 儿茶素类化合物(黄烷醇类化合物) 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四类:儿茶素类、花黄素类、酚酸类和花 青素类等。其中,儿茶素类占多酚类总量的 80%,它对茶叶品质的影 响极大。 儿茶素类化合物包括简单(游离)儿茶素和复杂(酯型)两种, 两者又各有两种基本结构。 简单儿茶素: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 复杂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 素没食子酸酯(GCG)。 关于儿茶素的几何构型和旋光异构不作要求。“L”表示左旋, “D”表示右旋;“E”表示顺式。 儿茶素与制茶品质的关系 儿茶素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物质,对品质影响很大。复杂 儿茶素(L-EGCG,L-ECG)具有强收敛性,苦涩味较重;而简单儿茶 素收敛性较弱,味醇和,不苦涩。在制茶过程中,鲜叶中水溶性多酚 类化合物转化可分为三部分:
5 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地说: 同一品种:夏季大于春季; 不遮荫处理大于遮荫处理。 施肥:在保证 N 肥的情况下,增施 P 肥,可提高含量。 品种:大叶种大于中小叶种。 嫩度:随老化成熟降低。 (一) 儿茶素类化合物(黄烷醇类化合物) 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四类:儿茶素类、花黄素类、酚酸类和花 青素类等。其中,儿茶素类占多酚类总量的 80%,它对茶叶品质的影 响极大。 儿茶素类化合物包括简单(游离)儿茶素和复杂(酯型)两种, 两者又各有两种基本结构。 简单儿茶素: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 复杂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 素没食子酸酯(GCG)。 关于儿茶素的几何构型和旋光异构不作要求。“L”表示左旋, “D”表示右旋;“E”表示顺式。 儿茶素与制茶品质的关系 儿茶素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物质,对品质影响很大。复杂 儿茶素(L-EGCG,L-ECG)具有强收敛性,苦涩味较重;而简单儿茶 素收敛性较弱,味醇和,不苦涩。在制茶过程中,鲜叶中水溶性多酚 类化合物转化可分为三部分:
6 1、部分氧化-茶黄素、茶红素 2、部分未被氧化-儿茶素,非儿茶素类多酚类。 3、非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主要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叶底 (不溶)。 因此,在制茶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转化的三部分含量和比例, 对各类茶叶色香味的影响有显著不同。 绿茶类:阻止酶促氧化,保留了较多的多酚类物质,因此,茶 汤滋味较苦涩,收敛性强,叶绿汤清。 红茶类:酶促氧化,而且首先被氧化的部分主要是复 杂儿茶素(还原势高)。氧化产物是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因 此,滋味浓醇,苦涩味较轻,红汤红叶。 (二)花黄素类(黄酮类) 它是儿茶素类的氧气体,呈黄色。在茶叶中已发现 10 多种, 含量为干物的 1.3-1.8%.。溶于水,是自动氧化部分的主要物质。花 黄素的含量多少与红茶茶汤带橙黄色成正相关。在绿茶中,花黄素及 其自动氧化产物对茶汤、干茶和叶底色泽都有影响。 (三)花青素类 种类很多,有青色、铜红色、暗红色、紫色、暗紫色等。它是 一类性质比较稳定的色原烯衍生物。它的含量较少,但它的存在对 茶叶品质不利。如花青素含量稍高,则绿茶滋味苦,干茶色泽乌暗, 叶底靛蓝色,品质不好;红茶的汤色和叶底都乌暗,品质也不好。 紫芽种和夏叶,花青素含量较高。茶叶中花青素的形成和积
6 1、部分氧化-茶黄素、茶红素 2、部分未被氧化-儿茶素,非儿茶素类多酚类。 3、非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主要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叶底 (不溶)。 因此,在制茶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转化的三部分含量和比例, 对各类茶叶色香味的影响有显著不同。 绿茶类:阻止酶促氧化,保留了较多的多酚类物质,因此,茶 汤滋味较苦涩,收敛性强,叶绿汤清。 红茶类:酶促氧化,而且首先被氧化的部分主要是复 杂儿茶素(还原势高)。氧化产物是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因 此,滋味浓醇,苦涩味较轻,红汤红叶。 (二)花黄素类(黄酮类) 它是儿茶素类的氧气体,呈黄色。在茶叶中已发现 10 多种, 含量为干物的 1.3-1.8%.。溶于水,是自动氧化部分的主要物质。花 黄素的含量多少与红茶茶汤带橙黄色成正相关。在绿茶中,花黄素及 其自动氧化产物对茶汤、干茶和叶底色泽都有影响。 (三)花青素类 种类很多,有青色、铜红色、暗红色、紫色、暗紫色等。它是 一类性质比较稳定的色原烯衍生物。它的含量较少,但它的存在对 茶叶品质不利。如花青素含量稍高,则绿茶滋味苦,干茶色泽乌暗, 叶底靛蓝色,品质不好;红茶的汤色和叶底都乌暗,品质也不好。 紫芽种和夏叶,花青素含量较高。茶叶中花青素的形成和积
7 累,与茶树生长发育状态及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较强的光照和较高 的气温,茶叶中花青素含量较高。 (四)酚酸类 儿茶素和花黄素都有维生素 P 的功能,能调节血管的渗透性和增强微 血管壁的弹性,能帮助人体维 C 的同化和积累,有解毒和抗菌等药理 作用。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 (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类含 N 化合物,鲜叶中其含量占干物质的 25-30%, 其中水溶性蛋白质不多。 品种:中小叶种大于大叶种; 季节:春茶大于夏茶大于秋茶; 施肥:多施 N 肥,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在绿茶制造中,高温杀青工序就是阻止酶促氧化,此外:蛋白质 →→(水解,热解)游离氨基酸;蛋白质与茶多酚反应→→不溶于水, 可降低茶多酚的苦涩味。因此,含蛋白质较高的鲜叶适制绿茶。 在红茶加工中,一般要求茶多酚含量较多,蛋白质含量较低的 鲜叶,这有利于发酵,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实验证明,茶叶经冲泡后进入茶汤的蛋白质含量仅占蛋白质总量 的 2%左右。但却与茶叶的品质有关: 1、它对保持茶汤清亮和茶汤胶体溶液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2、对增进茶汤滋味和茶汤的营养价值有一定作用;
7 累,与茶树生长发育状态及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较强的光照和较高 的气温,茶叶中花青素含量较高。 (四)酚酸类 儿茶素和花黄素都有维生素 P 的功能,能调节血管的渗透性和增强微 血管壁的弹性,能帮助人体维 C 的同化和积累,有解毒和抗菌等药理 作用。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 (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类含 N 化合物,鲜叶中其含量占干物质的 25-30%, 其中水溶性蛋白质不多。 品种:中小叶种大于大叶种; 季节:春茶大于夏茶大于秋茶; 施肥:多施 N 肥,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在绿茶制造中,高温杀青工序就是阻止酶促氧化,此外:蛋白质 →→(水解,热解)游离氨基酸;蛋白质与茶多酚反应→→不溶于水, 可降低茶多酚的苦涩味。因此,含蛋白质较高的鲜叶适制绿茶。 在红茶加工中,一般要求茶多酚含量较多,蛋白质含量较低的 鲜叶,这有利于发酵,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实验证明,茶叶经冲泡后进入茶汤的蛋白质含量仅占蛋白质总量 的 2%左右。但却与茶叶的品质有关: 1、它对保持茶汤清亮和茶汤胶体溶液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2、对增进茶汤滋味和茶汤的营养价值有一定作用;
8 3、在加工中,部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二)氨基酸 在茶叶中发现了 26 种氨基酸,其中 20 种蛋白质氨基酸,6 种非 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豆叶氨酸,谷氨酰甲胺,r-氨基丁酸,天冬 酰乙胺,B-丙氨酸)。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很少,约占干物质的 1-3%。据日本资料,茶 叶中主要的游离氨基酸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丝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等。其中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它 是组成茶叶鲜爽香味的重要物质之一。茶氨酸占茶叶干重的 1—2%, 在茶汤中的泡出率可达 80%,它与绿茶等级的相关系数达 0。787—0。 876。茶胺酸的阈值(是引起味感的最低浓度)为 0。06%。 茶氨酸本身具有甜爽的味感和焦糖香(苯丙氨酸具有玫瑰香 味,丙氨酸具有花香味,谷氨酸具有鲜味),能缓解苦涩味,增强甜 味,可见茶氨酸不仅对绿茶品质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作为红茶品质 的重要评价因子之一。 不同季节:春茶大于夏茶; 嫩度越高,含量越高:春茶早期大于中期,大于晚期。 嫩梗氨基酸含量高于芽、叶(1-3 倍)。绿茶品质中嫩梗香高味 醇,可能与氨基酸含量较多有关。 四、酶 酶是一种特殊蛋白质。 水解酶:淀粉酶,蛋白酶
8 3、在加工中,部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二)氨基酸 在茶叶中发现了 26 种氨基酸,其中 20 种蛋白质氨基酸,6 种非 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豆叶氨酸,谷氨酰甲胺,r-氨基丁酸,天冬 酰乙胺,B-丙氨酸)。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很少,约占干物质的 1-3%。据日本资料,茶 叶中主要的游离氨基酸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丝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等。其中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它 是组成茶叶鲜爽香味的重要物质之一。茶氨酸占茶叶干重的 1—2%, 在茶汤中的泡出率可达 80%,它与绿茶等级的相关系数达 0。787—0。 876。茶胺酸的阈值(是引起味感的最低浓度)为 0。06%。 茶氨酸本身具有甜爽的味感和焦糖香(苯丙氨酸具有玫瑰香 味,丙氨酸具有花香味,谷氨酸具有鲜味),能缓解苦涩味,增强甜 味,可见茶氨酸不仅对绿茶品质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作为红茶品质 的重要评价因子之一。 不同季节:春茶大于夏茶; 嫩度越高,含量越高:春茶早期大于中期,大于晚期。 嫩梗氨基酸含量高于芽、叶(1-3 倍)。绿茶品质中嫩梗香高味 醇,可能与氨基酸含量较多有关。 四、酶 酶是一种特殊蛋白质。 水解酶:淀粉酶,蛋白酶
9 氧化还原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多酚类化合物→→(多酚氧化酶,Cu 离子)邻醌→→进一步氧化, 聚合,缩合成有色物质→→(O)TF→→(O)TR→→(缩合)茶褐素 (TB)。 制茶技术就是要有效的控制酶的活性,促进催化作用(红茶),或 抑制催化作用(绿茶),或限制催化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青茶,白茶), 因此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物,形成不同的品质。这些制茶技术主要 是通过控制鲜叶组织机械损伤、叶温和叶中含水量,来达到控制酶的 催化作用。 五、生物碱 主要是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以咖啡碱含量(一般含量为 2-4%干物)最多(咖啡树含咖啡碱 0。8-1。8%,可可树含咖啡碱 0。 007-1。7%),其它两种含量甚微。咖啡碱可作为茶叶化学成分中的特 有物质而区别于其它植物,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重要项目之一。 鲜叶中咖啡碱含量随新梢生长而降低,芽最高,梗的含量最低。 因此,咖啡碱含量与鲜叶老嫩呈正相关。 一般地说: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夏茶大于春茶;遮阴大于露天。 1、茶叶中咖啡碱含量与品质成正相关。它的味微苦,是茶汤 滋味的主要物质之一。 2、在红茶中,咖啡碱能与茶黄素结合成复合物而提高茶汤的 鲜爽味。在饮用红茶时,常会看到冷后的茶汤会产生混浊现象,称为 “冷后浑”。“冷后浑”的原因是咖啡碱与 TF、TR 结合形成络合物
9 氧化还原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多酚类化合物→→(多酚氧化酶,Cu 离子)邻醌→→进一步氧化, 聚合,缩合成有色物质→→(O)TF→→(O)TR→→(缩合)茶褐素 (TB)。 制茶技术就是要有效的控制酶的活性,促进催化作用(红茶),或 抑制催化作用(绿茶),或限制催化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青茶,白茶), 因此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物,形成不同的品质。这些制茶技术主要 是通过控制鲜叶组织机械损伤、叶温和叶中含水量,来达到控制酶的 催化作用。 五、生物碱 主要是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以咖啡碱含量(一般含量为 2-4%干物)最多(咖啡树含咖啡碱 0。8-1。8%,可可树含咖啡碱 0。 007-1。7%),其它两种含量甚微。咖啡碱可作为茶叶化学成分中的特 有物质而区别于其它植物,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重要项目之一。 鲜叶中咖啡碱含量随新梢生长而降低,芽最高,梗的含量最低。 因此,咖啡碱含量与鲜叶老嫩呈正相关。 一般地说: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夏茶大于春茶;遮阴大于露天。 1、茶叶中咖啡碱含量与品质成正相关。它的味微苦,是茶汤 滋味的主要物质之一。 2、在红茶中,咖啡碱能与茶黄素结合成复合物而提高茶汤的 鲜爽味。在饮用红茶时,常会看到冷后的茶汤会产生混浊现象,称为 “冷后浑”。“冷后浑”的原因是咖啡碱与 TF、TR 结合形成络合物
10 该络合物不溶于冷水而溶于热水中。正常的“冷后浑”是红茶品质好 的表现。 3、试验还表明,向茶汤中添加咖啡碱,咳提高茶汤的鲜爽度。 4、咖啡碱是一种兴奋剂,它对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有很大的作用。 5、咖啡碱在制茶过程中变化不大,因升化而有一定减少。 复习题:与茶叶品质相关的化学成分有哪些?在制茶中有哪些 变化。 点六、糖类 糖类物质也叫碳水化合物,在鲜叶中约占干物质重的 20-30%, 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种。 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 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等。 这两类糖均溶于水,具有甜味,是构成茶汤浓度和滋味的主要物 质;除此之外,它还参与香气的形成,如“板栗香”、“焦糖香”、“甜 香”等,就是在制茶过程中,糖类本身的变化及其与氨基酸、多酚类 相互作用的结果。 多糖是指: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及木质素等。多糖无 甜味,除水溶性果胶外,都不溶于水。 淀粉:在一定制茶条件下,可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可增加茶 汤滋味。 纤维素、半纤维素:其含量随叶片老化而增加。因此其含量可作 为鲜叶嫩度的标志之一
10 该络合物不溶于冷水而溶于热水中。正常的“冷后浑”是红茶品质好 的表现。 3、试验还表明,向茶汤中添加咖啡碱,咳提高茶汤的鲜爽度。 4、咖啡碱是一种兴奋剂,它对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有很大的作用。 5、咖啡碱在制茶过程中变化不大,因升化而有一定减少。 复习题:与茶叶品质相关的化学成分有哪些?在制茶中有哪些 变化。 点六、糖类 糖类物质也叫碳水化合物,在鲜叶中约占干物质重的 20-30%, 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种。 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 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等。 这两类糖均溶于水,具有甜味,是构成茶汤浓度和滋味的主要物 质;除此之外,它还参与香气的形成,如“板栗香”、“焦糖香”、“甜 香”等,就是在制茶过程中,糖类本身的变化及其与氨基酸、多酚类 相互作用的结果。 多糖是指: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及木质素等。多糖无 甜味,除水溶性果胶外,都不溶于水。 淀粉:在一定制茶条件下,可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可增加茶 汤滋味。 纤维素、半纤维素:其含量随叶片老化而增加。因此其含量可作 为鲜叶嫩度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