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9104080180 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实验 英文名称:environment microorganism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C 总学时:52讲课学时:26实验学时:26 学分:1.5 适用对像:环境科学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环境微生物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专业的一门课程,是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其重点是研究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问题,在微生物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通过实验得到深化。 二,教学基本内容 实验一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教育 目的 1、熟恶微生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的异同点 2了解必要的安全知识及安全隐患的防范 内容: 1、大型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2、危险的防范与处理 实验要求: 1、了解微生物实验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 2、掌操危机出现时的应对搭施 红验二培养其的程制与灭菌 实验目的 1.学习几种常用培养基分装方式、方法. 2.了解几种灭菌方法。 实验内容: 1PDA培养基的配置与分装 2、使用干热灭菌法和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实验要求: 1、熟练掌握培养基的配置、分装 2、掌据不同灭菌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三细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学习细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2。认识细菌的生长方式 实验内容:
《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9104080180 课程名称: 环境微生物实验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 microorganism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C 总 学 时: 52 讲课学时: 26 实验学时:26 学 分:1.5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环境微生物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专业的一门课程,是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其重点是研究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问题,在微生物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通过实验得到深化。 二、教学基本内容 实验一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教育 目的 1、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的异同点 2、 了解必要的安全知识及安全隐患的防范 内容: 1、 大型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2、 危险的防范与处理 实验要求: 1、 了解微生物实验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 2、 掌握危机出现时的应对措施 实验二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实验目的 1.学习几种常用培养基分装方式、方法. 2.了解几种灭菌方法。 实验内容: 1、 PDA培养基的配置与分装 2、 使用干热灭菌法和加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实验要求: 1、 熟练掌握培养基的配置、分装 2、 掌握不同灭菌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三 细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 学习细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2、 认识细菌的生长方式 实验内容:
1,利用平板培养基分离细菌 2、利用斜面培养基进行保存 实验要求 1、掌握无菌操作的技巧 实验四微生物的染色 实验目的 1、掌据微生物染色的一般方法 2、学习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实验纳容: 1、简单染色 2、革兰氏细菌染色 实验要求: 1、掌据简单染色与革兰氏细菌染色的机理。 2、熟练使用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观察 实验五空气中菌落总数测定 实验目的: 1.认识到空气是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的主要传播途径介质 2.学习并掌握测定空气中细菌数的常用方法 实验内容: 1、配制完全培养基 2、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采集 实验要求 1、设计不同的采样点,比较不同的结果 2、计算空气中微生物数量 实验六空气中微生物的培养 实验目的 1、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 2、比较微生物的生长状态 实验内容 1、比较不同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2、比校不同pH对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要求: 1,掌捏不同条件下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实验七生活污水的细菌学检查 实验目的: 1、掌握生活污水中细菌鉴定的一般方法 2、了解污水的毒害性
1、 利用平板培养基分离细菌 2、 利用斜面培养基进行保存 实验要求: 1、掌握无菌操作的技巧 实验四 微生物的染色 实验目的: 1、 掌握微生物染色的一般方法 2、 学习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实验内容: 1、 简单染色 2、 革兰氏细菌染色 实验要求: 1、 掌握简单染色与革兰氏细菌染色的机理。 2、 熟练使用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观察 实验五 空气中菌落总数测定 实验目的: 1.认识到空气是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的主要传播途径介质 2. 学习并掌握测定空气中细菌数的常用方法 实验内容: 1、 配制完全培养基 2、 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采集 实验要求: 1、 设计不同的采样点,比较不同的结果 2、 计算空气中微生物数量 实验六 空气中微生物的培养 实验目的 1、 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 2、 比较微生物的生长状态 实验内容 1、 比较不同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2、 比较不同pH对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要求: 1、掌握不同条件下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实验七 生活污水的细菌学检查 实验目的: 1、 掌握生活污水中细菌鉴定的一般方法 2、 了解污水的毒害性
实验内容 1、配置鉴定培养基 2利用稀释平板法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 实验要求 1、掌鉴定污水中细菌数的方法 2认识污水排放的标准 实验八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1) 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的一般方法 2、利用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 实验内容: 1、配置EMB和乳糖蛋白陈培养基 2、接种水样37度培养 3、鉴定培养结果并统计数据 实验要求: 学会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方法 实验就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2) 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的一般方法 2、利用多管发罅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 实验内容 1、配置EMB和乳糖蛋白陈培养封 2.接种水样37度培养 3、鉴定培养结果并统计数据 实验要求 1、学会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方法 实验十真核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1、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真核微生物 实验内容: 1、培养需菌与酵母菌 2、需菌的形态观察 3、醇母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要求: 1、认识需菌、敢母菌的菌落形态 2、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需菌的菌丝、孢子特征 实验十一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
实验内容: 1、 配置鉴定培养基 2、 利用稀释平板法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 实验要求: 1、 掌握鉴定污水中细菌数的方法 2、 认识污水排放的标准 实验八 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1) 实验目的: 1、 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的一般方法 2、 利用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 实验内容: 1、配置EMB和乳糖蛋白胨培养基 2、接种水样37度培养 3、鉴定培养结果并统计数据 实验要求: 学会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方法 实验就 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2) 实验目的: 1、 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的一般方法 2、 利用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 实验内容: 1、配置EMB和乳糖蛋白胨培养基 2、接种水样37度培养 3、鉴定培养结果并统计数据 实验要求: 1、学会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方法 实验十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1、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真核微生物 实验内容: 1、 培养霉菌与酵母菌 2、 霉菌的形态观察 3、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要求: 1、 认识霉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 2、 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霉菌的菌丝、孢子特征 实验十一 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
实验日的: 1、了解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种类 2、分辨不同时期的活性污泥中生物相特征 实验内容: 1、制作水漫片: 2、利用高倍镜、油镜观察活性污泥 实验要求 1、学会鉴别不同时期活性污泥特点 2、根据活性污泥中生物相特点初步判断水体情识 实验十二活性污泥性能裂定 实验目的: 1、熟8活性污泥性能指标的基本概念, 2、掌捏活性污泥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 1、活性污泥的筛选与准备: 2、活性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浓度的测定: 3、计算污泥指数值 实验要求: 1、理解活性污泥性能指标反映的实质: 2、学会通过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判新污泥的质量。 实验十三产硫化氢菌分离 实验目的 1、学习鉴别培养基的配置 2、掌握鉴别产硫化室菌的方法 实验内容 1、配置含有乙酸铅的鉴别培养基 2、接种水样进行培养 实验要求: 1、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说明 2、掌握用鉴别培养基分离鉴定特殊菌种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学科在学习微生物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与环境污染控制有关的微生物学问题,其作用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控制和 作用相 四。实践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手到心到,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 实甚础。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实验目的: 1、 了解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种类 2、 分辨不同时期的活性污泥中生物相特征 实验内容: 1、 制作水浸片; 2、 利用高倍镜、油镜观察活性污泥 实验要求: 1、 学会鉴别不同时期活性污泥特点 2、 根据活性污泥中生物相特点初步判断水体情况 实验十二 活性污泥性能测定 实验目的: 1、熟悉活性污泥性能指标的基本概念; 2、掌握活性污泥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 1、活性污泥的筛选与准备; 2、活性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浓度的测定; 3、计算污泥指数值。 实验要求: 1、理解活性污泥性能指标反映的实质; 2、学会通过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判断污泥的质量。 实验十三 产硫化氢菌分离 实验目的: 1、 学习鉴别培养基的配置 2、 掌握鉴别产硫化氢菌的方法 实验内容: 1、配置含有乙酸铅的鉴别培养基 2、接种水样进行培养 实验要求: 1、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说明 2、掌握用鉴别培养基分离鉴定特殊菌种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学科在学习微生物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与环境污染控制有关的微生物学问题,其作用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控制和 改造微生物。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 与其它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等。 四、实践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手到心到,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 实基础。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本实验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微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对实验的内 容、目的和要求做出简要说明,提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建议。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要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有所体现。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环境微生物学特点要求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实验数据和处理、结果 等问题作出讨论与分析,指导学生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 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4号字) 序号 教学内容 讲课学时 实践学时 习题课 其它 合计 1 本实验室安全 2 2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2 2 3 细菌的分离、纯化 2 2 4 微生物的染色 2 2 4 5 空气中菌落总数测定 2 2 4 空气中微生物的培养 2 2 > 生活污水的细菌学检查 2 2 4 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1)】 2 2 9 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2) 2 2 10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2 2 11 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 2 2 12 活性污泥性能测定 2 2 4 13 产硫化氢菌分离 2 2 4 合计 26 26 52 八、考核方式 采取随堂实验考核与平时实验报告相结合方式进行考核评定,给出学生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随堂实验考核占50%:考察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所用仪器的熟悉及使用情况: 实验报告占50%:考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实验方法合理性及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生物科学实验技术》,刘庆余编著2013 参考书:《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王家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1-1。 十、补充说明 大纲制订人:刘刚 大纲审定人:刘庆余 制订日期:2014-3-2
本实验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微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对实验的内 容、目的和要求做出简要说明,提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建议。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要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有所体现。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环境微生物学特点要求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实验数据和处理、结果 等问题作出讨论与分析,指导学生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 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黑体,小4号字) 序号 教学内容 讲课学时 实践学时 习题课 其它 合计 1 本实验室安全 2 2 4 2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2 2 4 3 细菌的分离、纯化 2 2 4 4 微生物的染色 2 2 4 5 空气中菌落总数测定 2 2 4 6 空气中微生物的培养 2 2 4 7 生活污水的细菌学检查 2 2 4 8 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1) 2 2 4 9 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2) 2 2 4 10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2 2 4 11 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 2 2 4 12 活性污泥性能测定 2 2 4 13 产硫化氢菌分离 2 2 4 合计 26 26 52 八、考核方式 采取随堂实验考核与平时实验报告相结合方式进行考核评定,给出学生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随堂实验考核占50%:考察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所用仪器的熟悉及使用情况; 实验报告占50%:考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实验方法合理性及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生物科学实验技术 》,刘庆余编著2013 参考书:《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王家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1-1。 十、补充说明 大纲制订人:刘刚 大纲审定人:刘庆余 制订日期: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