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土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 家,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始创者,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平简介 荣格的童年 875年7月26日荣格生于康斯坦斯湖畔一个乡村的自由主义的新教牧师的家庭,荣格 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经常吵 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荣格的父亲是路德教派的牧师,过着严谨的淸教徒生活,几乎把 信仰当成他生命的全部。他家中一共有9个牧师(除了他的父亲外还有8个叔伯),家庭中 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荣格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他 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天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 到了6岁之後,除了父亲开始教他拉丁语课外,也开始他上学的生涯,藉著和同学们的相处, 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多年之後回想起来,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一号和 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 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群,靠近大自然。 荣格常常是一个人玩,自己设计出各种模仿宗教仪式的游戏:他喜欢独自面对美丽的湖光山 色,享受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领悟大自然给他的神秘启示。荣格从小就喜欢幻想,对梦中 的怪异世界感到好奇与焦虑 十二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确实改变命运的事情。一个初夏的中午他等待同学时,一个 男孩猛然推倒了他,脑部受到了重击。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似乎有种神秘的咒语萦绕在荣格 的脑中,每当必须回到学校或者面对功课时,便陷入了昏厥的状态。这种状况的持续使其父 母忧心不已,从各处请来的医生亦无法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癫痫 的状态。但慢慢的,他用意志力来面对这个问题:一开始,在认真十分钟後,晕眩的感觉袭 上心头,但荣格未放弃,持续地强迫自己继续看著父亲的拉丁文书,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努力 后,一切又回复了原状,彷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日後回忆起这件事,他视其为经历一次“精 神官能症”。这个精神官能症对他而言是个秘密,一个可耻的秘密。但它却诱发了荣格一种 非同寻常的勤奋,每天五点准时起床,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并非做做样子罢了 同一时期内,荣格还有一段重要的经历。这段经历就如同刚从浓密的云层探出头来一般, 他找到了他自己,开始摆脱了以别人的意志来过生活,对自己有绝对的权威,过著自己想过 的生活,学校和都市生活则是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渐渐地,他越来越认同一号人格以及 所发现的新自我,二号人格的世界则慢慢地消逝,二号人格容易让他感到沮丧,他从二号人 格的先入之见中解脱出来。他亦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系统性的探讨自己所拟定的问题,深 深为柏拉图、毕达歌拉斯、恩培多克勒所吸引。对荣格而言,他们的思想很美,富有学术 气息,不像亚里斯多德式的唯智论令人生烦。在其中,最令荣格兴趣的莫过於叔本华 ( Schopenhauer)的著作,他对世界阴暗面的描述相当的符合荣格的看法:对於上帝,他们 皆认为上帝乐於唤起人们的阴暗面更胜於光明且积极的一面,这对自幼便开始怀疑上帝是 否为完美的荣格而言,无疑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 伟大的求学时光 900年获得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2年又获得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5 年任该校精神病学讲师。 大学生活对荣格而言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他结交了许多和一样对叔本华、康德有兴趣的 朋友,在几次兄弟会会议中,他亦发表了关於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大一时,他对某位神学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 家,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始创者,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平简介 荣格的童年 1875 年 7 月 26 日荣格生于康斯坦斯湖畔一个乡村的自由主义的新教牧师的家庭,荣格 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经常吵 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荣格的父亲是路德教派的牧师,过着严谨的清教徒生活,几乎把 信仰当成他生命的全部。他家中一共有 9 个牧师(除了他的父亲外还有 8 个叔伯),家庭中 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荣格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他 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 到了 6 岁之後,除了父亲开始教他拉丁语课外,也开始他上学的生涯,藉著和同学们的相处, 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多年之後回想起来,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 二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 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 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群,靠近大自然。 荣格常常是一个人玩,自己设计出各种模仿宗教仪式的游戏;他喜欢独自面对美丽的湖光山 色,享受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领悟大自然给他的神秘启示。荣格从小就喜欢幻想,对梦中 的怪异世界感到好奇与焦虑。 十二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确实改变命运的事情。一个初夏的中午他等待同学时,一个 男孩猛然推倒了他,脑部受到了重击。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似乎有种神秘的咒语萦绕在荣格 的脑中,每当必须回到学校或者面对功课时,便陷入了昏厥的状态。这种状况的持续使其父 母忧心不已,从各处请来的医生亦无法提出有效的治疗方 法,甚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癫痫 的状态。但慢慢的,他用意志力来面对这个问题:一开始,在认真十分钟後,晕眩的感觉袭 上心头,但荣格未放弃,持续地强迫自己继续看著父亲的拉丁文书,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努力 后,一切又回复了原状,彷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日後回忆起这件事,他视其为经历一次“精 神官能症”。这个精神官能症对他而言是个秘密,一个可耻的秘密。但它却诱发了荣格一种 非同寻常的勤奋,每天五点准时起床,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并非做做样子罢了。 同一时期内,荣格还有一段重要的经历。这段经历就如同刚从浓密的云层探出头来一般, 他找到了他自己,开始摆脱了以别人的意志来过生活,对自己有绝对的权威,过著自己想过 的生活,学校和都市生活则是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渐渐地,他越来越认同一号人格以及 所发现的新自我,二号人格的世界则慢慢地消逝,二号人格容易让他感到沮丧,他从二号人 格的先入之见中解脱出来。他亦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系统性的探讨自己所拟定的问题,深 深为柏拉图、毕达歌拉斯、恩培多克 勒所吸引。对荣格而言,他们的思想很美,富有学术 气息,不像亚里斯多德式的唯智论令人生烦。在其中,最令荣格兴趣的莫过於叔本华 (Schopenhauer)的著作,他对世界阴暗面的描述相当的符合荣格的看法:对於上帝,他们 皆认为上帝乐於唤起人们的阴暗面更胜於光明且积极的一 面,这对自幼便开始怀疑上帝是 否为完美的荣格而言,无疑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 伟大的求学时光 1900 年获得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2 年又获得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5 年任该校精神病学讲师。 大学生活对荣格而言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他结交了许多和一样对叔本华、康德有兴趣的 朋友,在几次兄弟会会议中,他亦发表了关於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大一时,他对某位神学
家论述精神现象的书发生了兴趣,这本书详述了《唯灵论》的起源,书中都是小时候耳熟能 详的例子,像鬼魂这类的描述。对荣格而言,这个新天地为他的生活带来一片色彩,虽然连 最亲的朋友都认为这比他沉迷於神学还糟糕。毕业後,荣格选习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 实习,但课程内容却不是那样的让人感兴趣。在当时的医学界中,精神医学并未有完整的发 展,医生们和门外汉差不了多少,精神疾病就犹如无药可治的绝症一般。就在一次参加国家 考试的经历中,他掀开了由埃宾所编的教科书,映入眼帘的序言大概是由於精神医学的发展 还未完全,精神医学的教科书或多或少被贴上了主观的烙印。震撼了他的心灵,作者将精神 病患归类为人格方面有问题,在这一闪即逝的启示中,荣格获得清晰的概念,认识到精神医 学是一生中唯一的目标。1900年的12月,他在苏黎士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 师的执照,离开充满腐朽传统气息的巴塞尔。 这所严格一如修道院的精神病院开启荣格的精神医学之旅。头几年,他一直对“精神病 患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感到好奇,但是身边的人却无法完整的回答他,和这个 问题比起来,如何去诊断这些人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当时的趋势而言,病人的人格和个 性是毫无关系的:病人们按照他的诊断病历和详细纪录而硬性分类,病患们的心理状况无法 吸引医师们的兴趣 1904年至1905年期间,荣格并积极的参予由布雷勒领导的一个实验计划,主题是如何 治疗早发性痴呆的问题,後来布雷勒则将它改名成精神分裂症。在布雷勒的指导下,荣格进 一步的发展了“字词联想”的测验方式,藉著病患们对一连串经过挑选的字词的回答方式和 反应时间,来分辨出不同型态的心理情结及其原因。接著,他也尝试将电压检流计探测皮肤 和和线的方式来量度病患们的心理状态,试著把字词联想测验使用在侦测罪犯上。1905年 荣格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他升任为苏黎士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并在同年升格为精神科医院 的资深医师,主讲精神心理学,也讲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学。隔年,他 寄给弗洛伊德有关於字词联想的研究结果,为生命带来了另一项转折点。 遇见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1907年3月,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在维也纳会面,并长谈了足足13个小时。对荣格 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见最重要的人,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对弗洛伊德而言,荣格非犹 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犹太人才关心心理分析的偏见,他很器重荣格,称荣格为“我 亲爱的儿子”。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认为“当我所建立的王国被孤立的时候,惟有荣 格一个人应该继承它的全部事业”。1911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 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同时荣格也是该协会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编。 慢慢的,他们两个人的思想出现了差距,除了对心理学的看法不同之外,弗洛伊德有如 父亲式的权威亦让荣格受不了。在一次的交谈之中,弗洛伊德说:“荣格,我要你答应我 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放弃性的理论,我们要让它变成一种教条,一种不可撼动的堡垒。” 但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性的理论抱持著许多疑点,更无法认同“教条”及“堡垒”这样的字 眼,彷佛要压下所有对性理论的怀疑,而这一切和科学判断扯不上关系,只是个人的权威 的扩张罢了。在这次的谈话过後,荣格便知道两人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了,弗洛伊德需要的 可能只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能亳无保留的接受他的理论,但荣格需要的却是一个能和他切 磋琢磨,将心理学发扬光大的夥伴,并且他不想牺牲自己思想的独立性。 1909年3月,就在荣格拜访弗洛伊德的最後一个晩上,弗洛伊德认命荣格为心理分析 运动的继承者,并开始对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当荣格问及对灵学的看法时,弗洛伊德却 常常以物质主义者的偏见来反驳,斥为无稽之谈。而对於弗洛伊德浅薄的实证主义,荣格有 好几次想做岀尖锐的辩解。就在这受封为继承人的夜晚,荣格竟然尝试要推翻整个弗洛伊德 理论的架构。这次的交谈,对他们的关系有著致命性的打击。心理分析学派也面临分裂成维
家论述精神现象的书发生了兴趣,这本书详述了《唯灵论》的起源,书中都是小时候耳熟能 详的例子,像鬼魂这类的描述。对荣格而言,这个新天地为他的生活带来一片色彩,虽然连 最亲的朋友都认为这比他沉迷於神学还糟糕。毕业後,荣格选习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 实习,但课程内容却不是那样的让人感兴趣。在当时的医学界中,精神医学并未有完整的发 展,医生们和门外汉差不了多少,精神疾病就犹如无药可治的绝症一般。就在一次参加国家 考试的经历中,他掀开了由埃宾所编的教科书,映入眼帘的序言大概是由於精神医学的发展 还未完全,精神医学的教科书或多或少被贴上了主观的烙印。震撼了他的心灵,作者将精神 病患归类为人格方面有问题,在这一闪即逝的启示中,荣格获得清晰的概念,认识到精神医 学是一生中唯一的目标。1900 年的 12 月,他在苏黎士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 师的执照,离开充满腐朽传统气息的巴塞尔。 这所严格一如修道院的精神病院开启荣格的精神医学之旅。头几年,他一直对“精神病 患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感到好奇,但是身边的人却无法完整的回答他,和这个 问题比起来,如何去诊断这些人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当时的趋势而言,病人的人格和个 性是毫无关系的;病人们按照他的诊断病历和详细纪录而硬性分类,病患们的心理状况无法 吸引医师们的兴趣。 1904 年至 1905 年期间,荣格并积极的参予由布雷勒领导的一个实验计划,主题是如何 治疗早发性痴呆的问题,後来布雷勒则将它改名成精神分裂症。在布雷勒的指导下,荣格进 一步的发展了“字词联想”的测验方式,藉著病患们对一连串经过挑选的字词的回答方式和 反应时间,来分辨出不同型态的心理情结及其原因。接著,他也尝试将电压检流计探测皮肤 和和线的方式来量度病患们的心理状态,试著把字词联想测验使用在侦测 罪犯上。1905 年, 荣格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他升任为苏黎士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并在同年升格为精神科医院 的资深医师,主讲精神心理学,也讲授佛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学。隔年,他 寄给弗洛伊德有关於字词联想的研究结果,为生命带来了另一项转折点。 遇见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1907 年 3 月,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在维也纳会面,并长谈了足足 13 个小时。对荣格 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见最重要的人,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对弗洛伊德而言,荣格非犹 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犹太人才关心心理分析的偏见,他很器重荣格,称荣格为“我 亲爱的儿子”。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认为“当我所 建立的王国被孤立的时候,惟有荣 格一个人应该继承它的全部事业”。1911 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 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同时荣格也是该协会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编。 慢慢的,他们两个人的思想出现了差距,除了对心理学的看法不同之外,弗洛伊德有如 父亲式的 权威亦让荣格受不了。在一次的交谈之中,弗洛伊德说:“荣格,我要你答应我 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放弃性的理论,我们要让它变成一种教条,一种不可撼动的堡 垒。” 但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性的理论抱持著许多疑点,更无法认同“教条”及“堡垒”这样的字 眼,彷佛要压下所有对性理论的怀疑,而这一切和科学判断扯不上关 系,只是个人的权威 的扩张罢了。在这次的谈话过後,荣格便知道两人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了,弗洛伊德需要的 可能只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能毫无保留的接受他的理论,但荣格需要的却是一个能和他切 磋琢磨,将心理学发扬光大的夥伴,并且他不想牺牲自己思想的独立性。 1909 年 3 月,就在荣格拜访弗洛伊德的最後一个晚上,弗洛伊德认命荣格为心理分析 运动的继承者,并开始对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当荣格问及对灵学的看法时,弗洛伊德却 常常以物质主义者的偏见来反驳,斥为无稽之谈。而对於弗洛伊德浅薄的实证主义,荣格有 好几次想做出尖锐的辩解。就在这受封为继承人的夜晚,荣格竟然尝试要推翻整个弗洛伊德 理论的架构。这次的交谈,对他们的关系有著致命性的打击。心理分析学派也面临分裂成维
也纳和苏黎士——也就是弗洛伊德和荣格两派的危机,直到桑德·法兰兹发表了著名的声 明:“荣格正式不再信仰佛洛伊德。”,分裂方告公诸於世。 他的危险历程 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後,荣格开始了他的危险历程。此时39岁的他,犹如走入一条死胡 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也对科学书籍不感兴趣,在1914年时,他辞掉了职位,开 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1918年,他踏上面对潜意识的道路 竭力寻找历史人物心路历程的资料,以避免因自身的个人偏见对病人产生误判。他认真研究 诺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因为它们最早正视潜意识世界,并探讨其内容和受到直觉世界影响 的种种意象。他又从炼金术学中找到和诺斯替教派的历史关联,并发觉这个奠基於中世纪的 自然科学其实可称为古代和现代的潜意识心理学沟通的桥梁。荣格发现,分析心理学以一种 奇特方式和炼金术学不谋而合:在阅读古老的书本时,他发觉所有的事物都能各得其所,包 括各种幻想意象、他在实践时所累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他从其中所得到的结论。在荣格的 看法,意识心理学能满足对现实生活的解释,但如果要解释精神官能症,一份既往病史则是 必须的,因为它比意识里的知识更深刻地反映一个人:另外,每当需要作非比寻常的决定时, 我们就会做梦,如何诠释这个梦,也需要比个人记忆中更多的知识才行 1916年荣格在巴黎就自我和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了一次讲座,并於1921年出版了《心理 类型》一书,他希望能藉著这本书来界定自己的观点和佛洛伊德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有 所出入的,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讨个人对世界、他人、和事物的关系,并讨论了五花八门的意 识层面,亦即意识头脑对於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接著,他就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发表著作, 出版《基督教时代》,尝试解释基督的出现如何符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对基督现象的研究, 让荣格重新思考如何依据个人的体验来表达自身的现象问题,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交互作 用,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发展,以及人格对每个人的冲击。 慢慢的,他将心中的思绪结合,合成了他分析心理学的大纲。他的意识心理学研究的 心灵的结构和动力,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後者扮演补偿意识型态的角色,如果意识太 过於偏执相对的,无意识便会自动的显现,以矫正平衡。潜意识可以透过内在的梦和意象来 调整,也可能成心理疾病,它的内容可以外显出来,以投射作用的方式出现我们的周遭生活。 找到心灵力量的动向则是心理分析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他指导许多前来求诊的人,让他们接 受并学习他的方法,成为心理分析家。但是他常告诉他的学生们:“分析是面对面的参与, 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特的例子,而且,只有受过伤的医生才知道要如何助人。并且记住,不要 追问病人婴儿时期的记忆,不要忘了灵性方面的问题,更不可忘记病人的秘密故事。” 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职务:1914年又辞去了国际精神分 析学会主席职务,然后又退出了学会。 荣格的晚年 晩年的荣格继续为寻找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矛盾找寻答案,他隐居於在苏黎士湖旁,完全 按照自己设计规划的塔楼式住屋中。他在这个安静、能和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地方默默的思 考著,陪伴的是在1925年前往东非途中所遇到的英国女人露丝.贝利,太太艾玛早在1955 年就过世了。 1961年6月5日,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他饮下最後一瓶葡萄酒,这位当代思潮中最重 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安然的病逝於湖上的家中。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思想及著作 荣格心理学的人格面具和人格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人从出生那天起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已给他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这便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 性。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些东西并对它作出反应,正是因为这些东
也纳和苏黎士——也就是弗洛伊德和荣格两派的危机,直到桑德·法兰兹发表了著名的声 明:“荣格正式不再信仰佛洛伊德。”,分裂方告公诸於世。 他的危险历程 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後,荣格开始了他的危险历程。此时 39 岁的他,犹如走入一条死胡 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也对科学书籍不感兴趣,在 1914 年时,他辞掉了职位,开 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1918 年,他踏上面对潜意识的道路, 竭力寻找历史人物心路历程的资料,以避免因自身的个人偏见对病人产生误判。他认真研究 诺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因为它们最早正视潜意识世界,并探讨其内容和受到直觉世界影响 的种种意象。他又从炼金术学中找到和诺斯替教派的历史关联,并发觉这个奠基於中世纪的 自然科学其实可称为古代和现代的潜意识心理学沟通的桥梁。荣格发现,分析心理学以一种 奇特方式和炼金术学不谋而合;在阅读古老的书本时,他发觉所有的事物都能各得其所,包 括各种幻想意象、他在实践时所累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他从其中所得到的结论。在荣格的 看法,意识心理学能满足对现实生活的解释,但如果要解释精神官能症,一份既往病史则是 必须的,因为它比意识里的知识更深刻地反映一个人;另外,每当需要作非比寻常的决定时, 我们就会做梦,如何诠释这个梦,也需要比个人记忆中更多的知识才行。 1916 年荣格在巴黎就自我和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了一次讲座,并於 1921 年出版了《心理 类型》一书,他希望能藉著这本书来界定自己的观点和佛洛伊德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有 所出入的,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讨个人对世界、他人、和事物的关系,并讨论了五花八门的意 识层面,亦即意识头脑对於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接著,他就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发表著作, 出版《基督教时代》,尝试解释基督的出现如何符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对基督现象的研究, 让荣格重新思考如何依据个人的体验来表达自身的现象问题,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交互作 用,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发展,以及人格对每个人的冲击。 慢慢的,他将心中的思绪结合,合成了他分析心理学的大纲。他的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是 心灵的结构和动力,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後者扮演补偿意识型态的角色,如果意识太 过於偏执相对的,无意识便会自动的显现,以矫正平衡。潜意识可以透过内在的梦和意象来 调整,也可能成心理疾病,它的内容可以外显出来,以投射作用的方式出现我们的周遭生活。 找到心灵力量的动向则是心理分析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他指导许多前来求诊的人,让他们接 受并学习他的方法,成为心理分析家。但是他常告诉他的学生们:“分析是面对面的参与, 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特的例子,而且,只有受过伤的医生才知道要如何助人。并且记住,不要 追问病人婴儿时期的记忆,不要忘了灵性方面的问题,更不可忘记病人的秘密故事。” 1913 年 10 月,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职务;1914 年又辞去了国际精神分 析学会主席职务,然后又退出了学会。 荣格的晚年 晚年的荣格继续为寻找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矛盾找寻答案,他隐居於在苏黎士湖旁,完全 按照自己设计规划的塔楼式住屋中。他在这个安静、能和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地 方默默的思 考著,陪伴的是在 1925 年前往东非途中所遇到的英国女人露丝.贝利,太太艾玛早在 1955 年就过世了。 1961 年 6 月 5 日,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他饮下最後一瓶葡萄酒,这位当代思潮中最重 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安然的病逝於湖上的家中。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思想及著作 荣格心理学的人格面具和人格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人从出生那天起,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已给他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这便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 性。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些东西并对它作出反应,正是因为这些东
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集体无意识一词的原意即是最初的模式,所有 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他曾对下面四种最初的模式作过详尽的论述 一是人格面具。所谓人格面具,即指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 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二是阿妮玛。这是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他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 要想使人可知和谐平衡,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性质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如 果一个男人展现的完全是男性的气质,那他的女性气质始终留在无意识中,那么,他的无意 识就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所以那些表面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又往往十分软弱柔顺 有些男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过分突出阿妮玛以至显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有的甚至患上易 装癖、恋物癖,或者成为富于女性气的同性恋者。 三是阿妮姆斯。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男性 形象。那就是英勇强悍、聪明机智、才华横溢、体格健壮。荣格认为对一个女性来讲,否认 她的男性倾向,就是否认她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不幸的:但另一方面,一个过 分强调男性特征的女性也同样是不幸的。 四是暗影。这是精神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人类就形成不道德感、 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暗影代表一个人的性别,同时影响着这个人与其他同性别的人的关 系。他们往往把自己受压抑的暗影冲动强加到别的同性别的人身上,因而与同性别的人之间 总处不好。唯有当自我与暗影相互协调和谐时,人才会感到自己充满生命的活力。 除集体无意识理论外,荣格还提出了人类心理类型说。他勾勒了八种不同类型的人 种是外倾思维型。这种人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他们通常 压抑天性中性感的一面,因而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冷漠无情。如果压抑过分,则会变 得专制、自负、迷信,拒绝接受任何批评。 种是内倾思维型。这种人喜欢离群索居,由于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他们极端聪明 却又不顾实际。发展过度就会变得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不体谅别人,骄傲自大,拒人于千 里之外 种是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以女性较多,她们理智屈从于情感,往往表现为反复 无常,朝秦暮楚,多愁善感,浮夸卖弄,过分殷勤,强烈地依恋他人但情感并不执著。 种是内倾情感型。这种人文静多思,敏感忧郁,沉默寡言,难以捉摸,然而有时又表 现得恬淡宁静、怡然自得,给人以莫测高深之感。 种是外倾感觉型。这种人追求欢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头脑清醒但 对事物浅尝辄止,他们情感浅薄经常沉溺于各种嗜好,具有恋态行为和强迫行为。 种是内倾感觉型。这种人爱好艺术,沉浸在自我主观感觉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 他们觉得外部世界索然乏味。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表现得较为沉静、随和,有一定的自制力 但思维和情感大都不够深沉。 种是外倾直觉型。这种人异想天开,喜怒无常,见异思迁,好高鹜远,一个问题没解 决又忙于解决另一个问题,不能持之以恒,由于情感转移快,难得知己 最后一种是内倾直觉型。这种人往往是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别人看他们不可 思议,而他们自己却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荣格的著作 荣格著作极丰,全集共19卷,其中卷6至卷9是他理论体系的主干,包括心理类型 理结构与动力,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 ·(1912) ·(1912)
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集体无意识一词的原意即是最初的模式,所有 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他曾对下面四种最初的模式作过详尽的论述。 一是人格面具。所谓人格面具,即指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 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二是阿妮玛。这是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他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 要想使人可知和谐平衡,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性质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如 果一个男人展现的完全是男性的气质,那他的女性气质始终留在无意识中,那么,他的无意 识就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所以那些表面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又往往十分软弱柔顺。 有些男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过分突出阿妮玛以至显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有的甚至患上易 装癖、恋物癖,或者成为富于女性气的同性恋者。 三是阿妮姆斯。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男性 形象。那就是英勇强悍、聪明机智、才华横溢、体格健壮。荣格认为对一个女性来讲,否认 她的男性倾向,就是否认她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不幸的;但另一方面,一个过 分强调男性特征的女性也同样是不幸的。 四是暗影。这是精神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人类就形成不道德感、 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暗影代表一个人的性别,同时影响着这个人与其他同性别的人的关 系。他们往往把自己受压抑的暗影冲动强加到别的同性别的人身上,因而与同性别的人之间 总处不好。唯有当自我与暗影相互协调和谐时,人才会感到自己充满生命的活力。 除集体无意识理论外,荣格还提出了人类心理类型说。他勾勒了八种不同类型的人,一 种是外倾思维型。这种人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他们通常 压抑天性中性感的一面,因而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冷漠无情。如果压抑过分,则会变 得专制、自负、迷信,拒绝接受任何批评。 一种是内倾思维型。这种人喜欢离群索居,由于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他们极端聪明 却又不顾实际。发展过度就会变得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不体谅别人,骄傲自大,拒人于千 里之外。 一种是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以女性较多,她们理智屈从于情感,往往表现为反复 无常,朝秦暮楚,多愁善感,浮夸卖弄,过分殷勤,强烈地依恋他人但情感并不执著。 一种是内倾情感型。这种人文静多思,敏感忧郁,沉默寡言,难以捉摸,然而有时又表 现得恬淡宁静、怡然自得,给人以莫测高深之感。 一种是外倾感觉型。这种人追求欢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头脑清醒但 对事物浅尝辄止,他们情感浅薄经常沉溺于各种嗜好,具有恋态行为和强迫行为。 一种是内倾感觉型。这种人爱好艺术,沉浸在自我主观感觉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 他们觉得外部世界索然乏味。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表现得较为沉静、随和,有一定的自制力, 但思维和情感大都不够深沉。 一种是外倾直觉型。这种人异想天开,喜怒无常,见异思迁,好高鹜远,一个问题没解 决又忙于解决另一个问题,不能持之以恒,由于情感转移快,难得知己。 最后一种是内倾直觉型。这种人往往是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别人看他们不可 思议,而他们自己却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荣格的著作 荣格著作极丰,全集共 19 卷,其中卷 6 至卷 9 是他理论体系的主干,包括心理类型、 心理结构与动力,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 >(1912) >(1912)
·>(1921) ·〉(1928) ·(1933:台湾中译本黄奇铭 译,1971:大陆中译本为苏克译,1987) (1936) ·>(1940) ·>(1954) ·>(1958;中译本成穷 等译,1991) ·<<记忆、梦、反思》〉(1961;中译本刘国彬等译, 1988)等
>(1921) >(1928) >(1933;台湾中译本黄奇铭 译,1971;大陆中译本为苏克译,1987) > (1936) >(1940) >(1954) >(1958;中译本成穷 等译,1991) >(1961;中译本刘国彬等译, 198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