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2011年版课程教学大纲汇编(第一分册)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54,文件大小:1.35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Sample Pretreament and Preparation) 课程编号:1502514 学分:1学分 学时:总学时16讲授学时14讨论学时2自学学时6 开设学期:第7学期 授课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海洋药物、水产养殖、环境科学、动物营养等专业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丁卓平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有(相关专业)选修 课,在人们特别重视食品安全检测、环境分析控制的今天,在学生掌握食品分析、仪器分析、环境 监测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对学生的分析相关知识有所建树。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常用样品制备技术的方法种类,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各种技术 的特性,并能正确选用。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论文及以后的 科研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常用样品制备技术,包括溶剂萃取、固体萃取、气体萃取、膜分离、热解析、 衍生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萃取、热裂解等,通过对各制备技术的原理、装置、流程、操 作注意事项及应用等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常用样品制各技术的方法种类,理解基本原理,掌握特性, 正确合理应用,并能融会贯通。使学生不仅以后能理解及改进某些分析方法,而且能建立一种分析 方法,甚至为其它科研样品前处理及分离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溶剂萃取(2学时,自学1学时) 第一节液-液萃取 第二节液-周萃取 第三节液气萃取(溶液吸收) 第四节萃取溶剂的选择 第二章蒸馏(2学时,自学1学时) 1

- 1 -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教学大纲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教学大纲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教学大纲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 Sample Pretreament and Preparation) 课程编号:1502514 学 分:1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16 讲授学时 14 讨论学时 2 自学学时 6 开设学期: 第 7 学期 授课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海洋药物、水产养殖、环境科学、动物营养等专业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丁卓平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相关专业)选修 课,在人们特别重视食品安全检测、环境分析控制的今天,在学生掌握食品分析、仪器分析、环境 监测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对学生的分析相关知识有所建树 。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常用样品制备技术的方法种类,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各种技术 的特性,并能正确选用。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论文及以后的 科研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常用样品制备技术,包括溶剂萃取、固体萃取、气体萃取、膜分离、热解析、 衍生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萃取、热裂解等,通过对各制备技术的原理、装置、流程、操 作注意事项及应用等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常用样品制备技术的方法种类,理解基本原理,掌握特性, 正确合理应用,并能融会贯通。 使学生不仅以后能理解及改进某些分析方法,而且能建立一种分析 方法,甚至为其它科研样品前处理及分离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溶剂萃取(2 学时,自学 1 学时) 第一节 液-液萃取 第二节 液-固萃取 第三节 液-气萃取(溶液吸收) 第四节 萃取溶剂的选择 第二章 蒸馏(2 学时,自学 1 学时)

第一节燕馏原理 第二节简单燕馏 第三节分馏 第四节减压蒸馏 第五节水蒸气蒸馏 第六节实验室蒸馏的自动化 第七节蒸馏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固相萃取3学时,自学1学时) 第一节固相茶取的模式及原理 第二节固相萃取的常用吸附剂(固定相】 第三节固相萃取的装置及操作程序 第四节固相微萃取 第五节周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气体萃取(顶空技术)口学时,自学2学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静态顶空技术 第三节动态顶空(吹扫/捕集)技术 第四节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作为标准方法的使用情况 第五章膜分离1学时) 第一节膜分离技术在色谱领域中的进展 第二节色谱分析中的膜过程和膜块结构 第三节膜分离技术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简介 第六章热解吸(自学1学时 第一节热解吸的原理 第二节热解吸装置 第三节使用热解吸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热解吸技术的应用 第七章衍生化技术3学时,) 第一节衍生化的目的与条件 第二节气相色谱中常用的柱前衍生化方法 第三节液相色谱中常用的柱前衍生化方法 -2

- 2 - 第一节 蒸馏原理 第二节 简单蒸馏 第三节 分馏 第四节 减压蒸馏 第五节 水蒸气蒸馏 第六节 实验室蒸馏的自动化 第七节 蒸馏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 固相萃取(3 学时,自学 1 学时) 第一节 固相萃取的模式及原理 第二节 固相萃取的常用吸附剂(固定相) 第三节 固相萃取的装置及操作程序 第四节 固相微萃取 第五节 固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气体萃取(顶空技术)(2 学时,自学 2 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静态顶空技术 第三节 动态顶空(吹扫/捕集)技术 第四节 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作为标准方法的使用情况 第五章 膜分离(1 学时) 第一节 膜分离技术在色谱领域中的进展 第二节 色谱分析中的膜过程和膜块结构 第三节 膜分离技术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简介 第六章 热解吸(自学 1 学时) 第一节 热解吸的原理 第二节 热解吸装置 第三节 使用热解吸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热解吸技术的应用 第七章 衍生化技术(3 学时,) 第一节 衍生化的目的与条件 第二节 气相色谱中常用的柱前衍生化方法 第三节 液相色谱中常用的柱前衍生化方法

第四节固相化学衍生化法 第五节衍生化反应所需设备及注意事项 第六节衍生化技术的应用 第八章其他样品制备技术(1学时) 第一节超临界流体萃取 第二节微波萃取技术 第三节热裂解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装置、流程、操作注意事项 及应用等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 必要的举例、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案例讨论课的次数1-2次(视理论课的进度而定),主要安排在溶剂萃取、固相萃取、超临界萃 取、衍生化的章节进行:进行案例讨论之前,教师事先对案例讨论的具体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考 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向学生下发有关案例: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 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案例讨论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20%,因为受选修课学时数、专业背景等影响, 主要安排易于理解的第一章及第二章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教师应以提问、思考题等方 式进行必要的检查。 平时作业量: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应用实例分析讨论或撰写读书报告等, 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以及网上辅导(主 要采用E-MAIL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3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20%、闭卷考试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3

- 3 - 第四节 固相化学衍生化法 第五节 衍生化反应所需设备及注意事项 第六节 衍生化技术的应用 第八章 其他样品制备技术(1 学时) 第一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 第二节 微波萃取技术 第三节 热裂解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装置、流程、操作注意事项 及应用等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 必要的举例、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案例讨论课的次数 1-2 次(视理论课的进度而定),主要安排在溶剂萃取、固相萃取、超临界萃 取、衍生化的章节进行;进行案例讨论之前,教师事先对案例讨论的具体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考 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向学生下发有关案例;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 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案例讨论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 20%,因为受选修课学时数、专业背景等影响, 主要安排易于理解的第一章及第二章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教师应以提问、思考题等方 式进行必要的检查。 平时作业量: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应用实例分析讨论或撰写读书报告等, 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以及网上辅导(主 要采用 E-MAIL 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 3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 20%、闭卷考试占 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丁卓平等编著.《动物源食品兽药残留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月第1版 阅读书目: 1.王绪卿吴永宁等,《色谱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2.刘虎威,《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0 3于世林,《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要求在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后续学习,在仪器分析前后学都可以,与《食品分 析》的“样品的预处理”部分有少量重复,本课程把此内容作为有些学生的自学章节,其它章节在 内容和深度上不与其它课程有关。各章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样品前处理及 制备技术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主撰人:丁卓平 审核人:包斌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22日

- 4 - 丁卓平等 编著.《动物源食品兽药残留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 1 月 第 1 版 阅读书目: 1. 王绪卿 吴永宁 等,《色谱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2.刘虎威,《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0 3 于世林,《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0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要求在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后续学习,在仪器分析前后学都可以,与《食品分 析》的“样品的预处理”部分有少量重复,本课程把此内容作为有些学生的自学章节,其它章节在 内容和深度上不与其它课程有关。各章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样品前处理及 制备技术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主撰人 :丁卓平 审核人 :包斌 分管教学院长 :李燕 2011 年 6 月 22 日

《食品酶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食品酶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Food Enzyme)课程编号:1801701 学分:1学分 学时:总学时16讲授学时16 开设学期:第6学期 授课对象:在校高职生和本科生 课程级别:全校任选课 课程负责人:李晓晖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食品酶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基础,它是研 究食品中酶的性质、酶的作用规律,酶的结构和作用原理、酶的生物学功能及酶的应用的科学。学 习食品酶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酶、掌握酶,使酶更好地为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加工所用。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和思路。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 本课程主要讲授酶的发酵生产、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的固定化方法和酶的应用概况,理 解酶催化特性及酶催化动力学,使学生了解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成果和有关新理论、新概念、新技 术、新动向,掌握酶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时具有将研 究向产业化转化的思维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食品酶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酶制剂的来源及其在食品科学中的 重要性。 学习要求:握酶学基础知识。了解食品酶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的了解。 自学: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 讨论:为什么说酶的催化效率高? 课堂案例讨论:酶的来源有哪些? 第二章糖酶(4学时) 主要内容:淀粉醇,乳糖酶,果胶酶,纤维素酵,蔗糖醇,葡萄糖异构酶,木聚糖酶,B葡聚糖酶 学习要求:酶的基本催化特性,各种酶的来源、酶活力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自学: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5

- 5 - 《食品酶学导论》教学大纲 《食品酶学导论》教学大纲 《食品酶学导论》教学大纲 《食品酶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食品酶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Food Enzyme ) 课程编号:1801701 学 分:1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16 讲授学时 16 开设学期:第 6 学期 授课对象:在校高职生和本科生 课程级别:全校任选课 课程负责人:李晓晖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食品酶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基础,它是研 究食品中酶的性质、酶的作用规律,酶的结构和作用原理、酶的生物学功能及酶的应用的科学。学 习食品酶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酶、掌握酶,使酶更好地为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加工所用。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和思路。 二、课程简介(200 字左右) 本课程主要讲授酶的发酵生产、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的固定化方法和酶的应用概况,理 解酶催化特性及酶催化动力学,使学生了解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成果和有关新理论、新概念、新技 术、新动向,掌握酶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时具有将研 究向产业化转化的思维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主要内容: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食品酶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酶制剂的来源及其在食品科学中的 重要性。 学习要求:握酶学基础知识。了解食品酶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的了解。 自 学: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 讨论:为什么说酶的催化效率高? 课堂案例讨论:酶的来源有哪些? 第二章 糖酶(4 学时) 主要内容:淀粉酶,乳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葡萄糖异构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 学习要求:酶的基本催化特性,各种酶的来源、酶活力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自 学: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课堂案例讨论:分解淀粉的酶的种类及其应用。 作业: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第三章蛋白酶(4时) 主要内容:常见的蛋白酶种类、来源,蛋白酶活性的测定,蛋白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学习要求:常见蛋白酶的来源,种类及其活力测定方法。 自学:水解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 作业:蛋白醇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四章酯酶(4学时) 主要内容:酯酶的定义、来源及分类,酯酶的应用。 学习要求:测定酯酶的方法,酯酶的来源、应用。 自学:酯的种类及共其功能。 作业:举例说明酯酶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 第五章酶的应用(2学时) 主要内容:酶在食品分析、食品工业、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学习要求:掌握酶在食品研究中应用的情况。 作业: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食品酶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 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 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大量分子模型和催化过程的 动画模拟,以及各种图片,将抽象还原为具体,使学生能够看得明白,记得牢固。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 理解的内容上,学生进行自学前,教师应下发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和综述写作,不少于5000字,促使学生阅读相关 专业书籍和期刊,进行报告等,台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五章,每章再由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研讨、自学、作业 或者模拟、实习、参观、调查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PPT课件(包括主讲老 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 -6

- 6 - 课堂案例讨论:分解淀粉的酶的种类及其应用。 作业: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第三章 蛋白酶(4 时)  主要内容:常见的蛋白酶种类、来源,蛋白酶活性的测定,蛋白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学习要求:常见蛋白酶的来源,种类及其活力测定方法。 自 学:水解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 作 业:蛋白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四章 酯酶(4 学时) 主要内容:酯酶的定义、来源及分类,酯酶的应用。 学习要求:测定酯酶的方法,酯酶的来源、应用。 自 学:酯的种类及其功能。 作 业:举例说明酯酶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 第五章 酶的应用(2 学时)  主要内容:酶在食品分析、食品工业、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学习要求:掌握酶在食品研究中应用的情况。 作 业: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食品酶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 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 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大量分子模型和催化过程的 动画模拟,以及各种图片,将抽象还原为具体,使学生能够看得明白,记得牢固。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 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 理解的内容上,学生进行自学前,教师应下发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和综述写作,不少于 5000 字,促使学生阅读相关 专业书籍和期刊,进行报告等,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五章,每章再由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研讨、自学、作业 或者模拟、实习、参观、调查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PPT 课件(包括主讲老 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 用

E-MAL、MSN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50%、开卷考试成绩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沈同,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1991 2.张树政,孟广震,何忠效主编.酶学研究技术(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许根俊编著酶的作用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哀勤生主编现代酶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陈石根,周润琦编著.酶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罗贵民主编.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邹承鲁,周筠梅,周海梦.酶活性部位的柔性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 8.彭志英食品酶学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罗贵民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八、说明: 主撰人:李晓晖 审核人:赵勇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14日

- 7 - E-MAIL、MSN 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 50%、开卷考试成绩占 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沈同,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张树政,孟广震,何忠效主编.酶学研究技术(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3.许根俊编著.酶的作用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4.袁勤生主编.现代酶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陈石根,周润琦编著.酶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罗贵民主编. 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邹承鲁,周筠梅,周海梦.酶活性部位的柔性.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 8.彭志英.食品酶学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罗贵民.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八、说明: 主撰人 :李晓晖 审核人:赵勇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 年 6 月 14 日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Marine Microbi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程编号:1806107 学分:2学分 学时:总学时32讲授学时32 开设学期:第6学期 授课对象:本科及高职学生 课程级别:选修课 课程负责人:李晓晖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自然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 使学生掌握海洋微生物的种类、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熟悉海洋微生物在海洋态系统中的作 用,掌握微生物对水域环境和养殖业的影响,了解如何利用海洋微生物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以 及对当今社会能源、环境、医药行业的巨大作业。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 通过海洋微生物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掌握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和 利用过程,了解海洋环境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进一步充实海洋生物种群的了解。在教学内 容上全面考虑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注重与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在教学 手段上基本实现电化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文献阅读和思考问题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历史 3、海洋微生物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海洋微生物资源及其分布 1、海洋微生物的种类与资源 2、海洋光合微生物 3、海洋共生微生物

- 8 -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Marine Microbi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程编号:1806107 学 分:2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32 讲授学时 32 开设学期:第 6 学期 授课对象:本科及高职学生 课程级别:选修课 课程负责人:李晓晖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自然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 使学生掌握海洋微生物的种类、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熟悉海洋微生物在海洋态系统中的作 用,掌握微生物对水域环境和养殖业的影响,了解如何利用海洋微生物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以 及对当今社会能源、环境、医药行业的巨大作业。 二、课程简介(200 字左右) 通过海洋微生物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掌握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和 利用过程,了解海洋环境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进一步充实海洋生物种群的了解。在教学内 容上全面考虑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注重与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在教学 手段上基本实现电化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文献阅读和思考问题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海洋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历史 3、海洋微生物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海洋微生物资源及其分布 1、海洋微生物的种类与资源 2、海洋光合微生物 3、海洋共生微生物

4、海洋嗜极微生物 第三章海洋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四章海洋微生物研究方法 1、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2、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3、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海洋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1、海洋细南和放线菌的分离培养 2、海洋蓝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3、海洋真南的分离与培养 4、其它海洋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5、未可培养微生物 第六章海洋污染及其生物修复 1、海洋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2、海洋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3、海洋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海洋环境微生物工程与生物修复技术 第七章海洋微生物与海水养殖 第八章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 1、海洋微生物药物 2、海洋微生物酶 3、海洋微生物食品 4、海洋微生物毒素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海洋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必要的实例阐述,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 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平时作 业量应不少于10学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把握难度和方向,并进行必要的提示。学生在完成作业 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讲解,点评和总结。 教师应适时推荐教学参考书,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基础理论学习。 -9

- 9 - 4、海洋嗜极微生物 第三章 海洋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四章 海洋微生物研究方法 1、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2、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3、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 海洋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1、海洋细菌和放线菌的分离培养 2、海洋蓝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3、海洋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4、其它海洋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5、未可培养微生物 第六章 海洋污染及其生物修复 1、海洋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2、海洋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3、海洋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海洋环境微生物工程与生物修复技术 第七章 海洋微生物与海水养殖 第八章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 1、海洋微生物药物 2、海洋微生物酶 3、海洋微生物食品 4、海洋微生物毒素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海洋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必要的实例阐述,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 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平时作 业量应不少于 10 学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把握难度和方向,并进行必要的提示。学生在完成作业 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讲解,点评和总结。 教师应适时推荐教学参考书,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基础理论学习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PPT课件(包括主讲老 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 E-MAIL、MSN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30%、开卷考试成绩占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林水成编著,《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韩增林编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上下),海洋出版社 3.Douglas H.Bartlett,Molecular Marine Microbiology. 4.MUNN C B.Marine microbiology:ecology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2O03. 5.张晓华海洋微生物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6.刘洪展,郑风荣,陈皓文,等生命的三界学说以及生命的第三形式).生物学通报,2005,40(9):19-20, 7.李八方编著,海洋保健食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学生们对微生物 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 八、说明: 主撰人:李晓晖 审核人:赵勇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14日

- 10 -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PPT 课件(包括主讲老 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 用 E-MAIL、MSN 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 30%、开卷考试成绩占 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 林永成编著,《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 韩增林编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上下),海洋出版社 3. Douglas H. Bartlett, Molecular Marine Microbiology. 4. MUNN C B. Marine microbiology:ecology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2003。 5. 张晓华.海洋微生物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6. 刘洪展,郑凤荣,陈皓文,等.生命的三界学说以及生命的第三形式[J].生物学通报,2005,40(9):19-20. 7. 李八方编著,海洋保健食品,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学生们对微生物 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 八、说明: 主撰人 :李晓晖 审核人:赵勇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 年 6 月 14 日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54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