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3、或遇其叱础,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九年级下册23课宋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 译: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1、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诚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 余则细敵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本文讲述方面内容,第一段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第二段采用对比的 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手法,叙说当今大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不卑,则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余之专耳。”第三段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单: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8、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嗜:爱好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文中指买到假:借怠:懈怠,放松益:更加 译:朝廷每天供应膳食,父母每年给(他们)准备皮袍和绸衣,没有受冻挨饿的顾虑 患:忧虑,担心硕:大,指学问渊博游:交往,外出求学尝:曾经趋:快步走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支最,岂他人之过? 降:减,减退辞色:言辞和神色援:引述质:询问请:询问,请教叱咄:大声斥责 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不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 复:回答俟:等特卒:终于,最终负:北屣:鞋曳:拖沃灌:洗灌再:两次 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臭:气味,文中指香料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细:乱麻敵:破旧 四、中考链接 慕艳:艳羡,十分羡慕奉:供养天质:天然资质卑:低下岂:难道,哪里谒:拜见 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夷:平和亲:父母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用四个字) 以是(因为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兴趣浓厚,信念坚定,心态良好 3、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礼愈至周到 ∫无从办法) 以中有足乐因为 要点:①尊师,应该谦虚: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至舍到 从乡之先达向 书以观( 4、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以衾(用) 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细袍敵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以为贽把)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联系实际,该谈从该句得到的启示 示例①: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 3、稍逾约:约定的期限汤:热水腰:挂在腰间走:跑 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 4、四支:支迺“肢”,肢体被绮绣:被问“披 示例②: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写读书刻 “天大寒,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 是“录毕,唐送之,不敢稍渔约” 译: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7、①段叙述了作者 学的经历,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幼时求学的艰难,二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 是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 8、作者写自之求学经历有何作用? 的前辈请教 用自己求学时的艰辛 学生优越的条件作对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专心致志 9、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1 《送东阳马生序》 九年级下册 23 课 宋濂 一、内容梳理 1、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 2、本文讲述方面内容,第一段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第二段采用对比的 手法,叙说当今大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不卑,则心 不若余之专耳。”第三段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二、重点字词 1、嗜: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取得,文中指买到 假:借 怠:懈怠,放松 益:更加 患:忧虑,担心 硕:大,指学问渊博 游:交往,外出求学 尝:曾经 趋:快步走 降:减,减退 辞色:言辞和神色 援:引述 质:询问 请:询问,请教 叱咄:大声斥责 复:回答 俟:等待 卒:终于,最终 负:北 屣:鞋 曳:拖 沃灌:洗濯 再:两次 臭:气味,文中指香料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乱麻 敞:破旧 慕艳:艳羡,十分羡慕 奉:供养 天质:天然资质 卑:低下 岂:难道,哪里 谒:拜见 夷:平和 亲:父母 2、至 ( ) ( ) 至舍 到 礼愈至 周到 从 ( ) ( ) 从乡之先达 向 无从 办法 以 ( ) ( ) ( ) ( ) ( ) 以为贽 把 以衾 用 致书以观 来 以中有足乐 因为 以是 因为 3、稍逾约.:约定的期限 汤.:热水 腰.:挂在腰间 走.:跑 4、四支.:支通“肢”,肢体 被.绮绣:被同“披”,穿 三、重点语句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 的前辈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 译: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6、余则缊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8、县官曰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译:朝廷每天供应膳食,父母每年给(他们)准备皮袍和绸衣,没有受冻挨饿的顾虑。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支最,岂他人之过哉? 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不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 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四、中考链接 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用四个字)。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兴趣浓厚,信念坚定,心态良好) 3、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要点:①尊师,应该谦虚;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4、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敞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联系实际,谈谈从该句得到的启示。 示例①: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 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②: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6、①段中写读书刻苦的语句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人多以节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①段叙述了作者早年艰难求学的经历,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幼时求学的艰难,二 是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8、作者写自之求学经历有何作用? 用自己求学时的艰辛勤奋和太学生优越的条件作对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专心致志。 9、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10、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只要能像宋那样動奋专心,条件好,也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 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 持“勤且艰”,专心致志。 11、①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抄书之苦 求师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 宋濂在求学时,对老师的态度如何?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敬、尊重。示例: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并勇于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1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何 示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夺求学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 应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4、文中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从横向看,有同龄人之间的对比:从纵向看,有今与夕的对比 问:作者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展开对比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两方面对比:①学习态度:②学习条件。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5、从①段看,作者送东阳马生的临別赠言可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即业精于、 心致志 16、文中①段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慕圣贤之道:③心中有足乐者
2 10、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只要能像宋濂那样勤奋专心,条件好,也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 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 持“勤且艰”,专心致志。 11、①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抄书之苦, 求师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 12、宋濂在求学时,对老师的态度如何?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恭敬、尊重。示例: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并勇于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1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何 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示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夺求学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 应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4、文中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从横向看,有同龄人之间的对比;从纵向看,有今与夕的对比。 问:作者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展开对比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两方面对比:①学习态度;②学习条件。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5、从①段看,作者送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可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即业精于勤、苦中作乐和专 心致志。 16、文中①段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慕圣贤之道;③心中有足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