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送东阳马生序(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自主预习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 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嗜(shi):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u:越过、超过 俟(si):等待 烨(ye):光彩照耀。 叱咄( chido):训斥,呵责 皲j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腰(yi)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容臭 (xu):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e)曳(ye)屣(x: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 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 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 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序,也称作“叙 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 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 如,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 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3、预习积累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状语,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古今异义
24、送东阳马生序(总第 ——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 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二、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 (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 拖。屣,鞋子。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 明初著名文学家。 受 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 柳贯、黄 溍 等, 明初主修 《元史》 , 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 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 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 朱元璋器重,为明代 “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 监太学生。序,也称作“叙” 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 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 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 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 如 ,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 相赠,写在诗文前的 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 此类。 3、预习积累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状语,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今义:小兵) 右备容臭(x)(臭:古义:香气今义:(cho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四肢)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仓作交流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书、求师的艰难 仓作交流2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 探究质 1.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求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衣食住行) 2.思考:作者写出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3、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通假字 1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四肢) 2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合作交流 1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书、求师的艰难 合作交流 2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 探究质疑 1.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 求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衣食住行) 2.思考:作者写出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3、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了记叙、摘写、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比 拓展延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用若余之手录,假诸人然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别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 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 比 衣食;戚稍之供、葛我之遗—日再食无鮮肥味之享、组抱散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语》一行探山巨谷 从航:未有间而不告—未尝稍降萨色、吃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历易见普 日艰难和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超条件下不能有 所精,有所成,只说明其用心不专。 如今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应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 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阔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 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教师,没有问而不通知,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 中在这里,(这就)不用象我那样亲手誊写,向他人借来然后才干看到啦。(要是)他们学 业(还)不通晓,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 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而已,难道是他人的差错吗? 答案补充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曾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誉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 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利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言语坦率、神 色和悦。自称小时分学惯用功、刻苦。是能够称得上喜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 双亲,我特意通知了他求学的困难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对比 拓展延伸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用若余之手录,假诸人然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别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 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 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 日艰难和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 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如今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应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 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阔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 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教师,没有问而不通知,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 中在这里,(这就)不用象我那样亲手誊写,向他人借来然后才干看到啦。(要是)他们学 业(还)不通晓,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 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而已,难道是他人的差错吗? 答案补充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曾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誉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 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利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言语坦率、神 色和悦。自称小时分学惯用功、刻苦。是能够称得上喜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 双亲,我特意通知了他求学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