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张平 二00二年九月·海口
张平 二 00 二年九月·海口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时限:上古一一鸦片战争前或上古一一五四前 二、阶段: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 三、内容:A、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 B、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讲析 四、方法:A、培养古汉语读能力: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故事性强的作品一《左传》、《史 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具有文学性的历史著作。 B、读部分四部经典书籍。 C、读一些目录学基本书籍。初学:如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吕思勉《经子解题》、 周子同《群经概论》、张是微《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第。 D、把提文学史的基本发展线索:①社会发展的线索②文学史的发展线索 E、熟悉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结合教材读原文。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学生阅读书目 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主要参救书目: 袁行沛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有出版社,1999 熊开发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南方出版社,2002。 李泽厚等主编《中国美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潘树广《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北大中文系编《先泰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1962 袁珂著《中国古代神话》, 中华书局1960. 袁珂辑释《古神话选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 朱熹集注《诗集传》 上海古第出版社1980 余冠英选注《诗经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1990 王伯样《春秋左传读本》 中华书局1957 刘忆萱《战国策选讲)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1981 杨伯峻《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1660 郭庆藩集释《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1961
绪 论 一、时限:上古——鸦片战争前或上古——五四前 二、阶段: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 三、内容:A、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 B、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讲析 四、方法:A、培养古汉语阅读能力: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故事性强的作品→《左传》、《史 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具有文学性的历史著作。 B、读部分四部经典书籍。 C、读一些目录学基本书籍。初学:如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吕思勉《经子解题》、 周予同《群经概论》、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 D、把握文学史的基本发展线索:① 社会发展的线索 ② 文学史的发展线索 E、熟悉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结合教材读原文。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学生阅读书目 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主要参教书目: 袁行沛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熊开发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南方出版社,2002。 李泽厚等主编《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潘树广《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北大中文系编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袁珂著 《中国古代神话》, 中华书局 1960。 袁珂辑释 《古神话选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朱熹集注《诗集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余冠英选注 《 诗经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杨伯峻注 《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 1990 王伯祥 《春秋左传读本》 中华书局 1957 刘忆萱 《战国策选讲》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8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1 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660 郭庆藩集释《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 1961
曹础基注《庄子浅注》 中华书局1982 罗根泽编《先秦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上海古箱出版社197 《楚辞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金开诚选注 《楚辞选》 北京出版社1985 北大中文系缩《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1962 司马并艺 《中记》 中华书局1959 伯祥选注《史记选》 3 元注 《古诗十九首注》 民出版 198 隋树 《古诗十九首集释》 中华书局1955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曹道衡沈玉成编《南北朝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织会中文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科》中华书局197 《魏晋南 北朝文学思想史) 中华书局出版 996 王瑶著 《中古文学史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余冠英选注《三曹诗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黄节注《阮嗣宗咏怀诗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萧涤非 《汉魏六 乐 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 黄节笺释《汉魏乐府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余冠英《乐府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1979 刘大杰著 《魏晋思想论》 土海古籍出版社1998 汤用彤《魏晋玄学》 中华书局1985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黄节注 《谢康乐诗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钱仲联注《鲍参军集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综播 《庾子山集注》 中华书局1980 范祥雍校注 《洛阳伽蓝记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杨守敬熊会贞注《水经注疏》 科学出版社195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徐震堮《汉魏六朝小说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搜神记》 中华书局1979 余嘉钱 《世说新语笺疏》 中华书局1983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 中华书局1984 周振甫注译《文心雕龙今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 上海人民关术出版社1982 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 人民音乐出版补1983 《文学遗产》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文学评论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文史知识》 中华书局主办 《古典文学知识》 江苏古籍出版社主办
曹础基注 《庄子浅注》 中华书局 1982 罗根泽编 《先秦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朱熹集注《楚辞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马茂元选注 《楚辞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金开诚选注 《楚辞选》 北京出版社 1985 北大中文系编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 司马迁著 《史记》 中华书局 1959 王伯祥选注 《史记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马茂元注 《古诗十九首注》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隋树森 《古诗十九首集释》 中华书局 1955 徐公持编著 《魏晋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曹道衡 沈玉成编 《南北朝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北大中文系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78 罗宗强著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中华书局出版 1996 王瑶著 《中古文学史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瞿蜕园 《汉魏六朝赋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4 余冠英选注 《汉魏六朝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余冠英选注 《三曹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黄节注 《阮嗣宗咏怀诗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萧涤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黄节笺释《汉魏乐府风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余冠英 《乐府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逯钦立校注 《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郭茂倩编 《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 1979 刘大杰著 《魏晋思想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汤用彤 《魏晋玄学》 中华书局 1985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黄节注 《谢康乐诗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钱仲联注《鲍参军集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9 倪蟠注 《庾子山集注》 中华书局 1980 范祥雍校注 《洛阳伽蓝记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杨守敬熊会贞注《水经注疏》 科学出版社 1957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徐震堮 《汉魏六朝小说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干宝著 《搜神记》 中华书局 1979 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中华书局 1983 徐震堮 《世说新语校笺》 中华书局 1984 周振甫注译 《文心雕龙今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王伯敏著 《中国绘画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吴钊、刘东升著 《 中国音乐史略》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文学遗产》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文学评论》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文史知识》 中华书局主办 《古典文学知识》 江苏古籍出版社主办
第一编先秦文学 概述 “、先秦文学蓬勃兴盛的历史土壤 (1)远古洪荒时代一一前21世纪 (②)前21世纪前16世纪(夏) 3)前16世纪 -前11世纪(商) 4前11世纪 -前771年(西周 (⑤)前770年 前476年(春秋 (6)前475年 -前221年(战国) 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类关学意识的萌芽。 ① 新石器时代:我国先秦时期所呈现出的南北文化之差异 ②夏:农业已较发达:己有激烈的政治斗争:传说己有典籍文明。 ③商:成熟的农业社会:治铜业已相当成熟:政治斗争更尖锐:文化相当可观。 ④西周:繁荣的农业利 经济发达,政治强 文化进一步发展 ⑤⑥春秋战国: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城开新的篇章 A、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巨变: B、游十”阶级的出现: C、自由宽松的学术氯围: (《吕氏春秋》:“孔黑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 下。”战国中期“九流十家: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家,农家、 小说家,另丘家 二、先素文学的主要内容 歌谣 文字产生以前的口头文学 神话 一《诗经》 诗歌 楚辞 文学产生以后的书面文学 萌芽形态的散文:甲骨卜辞、金文、《易》卦 交辞 散文 成熟时期的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概 述 一、先秦文学蓬勃兴盛的历史土壤 ⑴远古洪荒时代――前21世纪 ⑵前21世纪__前16世纪(夏) ⑶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 ⑷前11世纪——前771年(西周) ⑸前770年——前476年(春秋) ⑹前475年——前221年(战国) 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类美学意识的萌芽。 新石器时代:我国先秦时期所呈现出的南北文化之差异 ② 夏:农业已较发达;已有激烈的政治斗争;传说已有典籍文明。 ③ 商:成熟的农业社会;冶铜业已相当成熟;政治斗争更尖锐;文化相当可观。 ④ 西周:繁荣的农业社会。经济发达,政治强大,文化进一步发展 ⑤⑥ 春秋战国:中国的历史和文学掀开新的篇章。 A、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巨变: B、 “游士”阶级的出现: C、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 (《吕氏春秋》:“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 下。”战国中期“九流十家”: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家,农家、小说家,另兵家。 二、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 歌谣 文字产生以前的口头文学 神话 《诗经》 诗歌 楚辞 文学产生以后的书面文学 萌芽形态的散文:甲骨卜辞、金文、《易》卦 爻辞 散文 成熟时期的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①
三、先秦文学的主要特点 1、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光辉起点 文学样式以诗歌 散文为主 3、我国文学繁富的文体,多样的体裁,均在先秦文学中有所滥觞与孕有 4、文史哲交融不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文学 教学重点:文学的起源、中国早期神话 教学难点:《山海经》读解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 一、起源于什么 汉《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淮南子·本 经训:“心和欲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嘶荡,荡斯歌,歌斯舞。” 《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 《列子·汤问》:“伯乐普鼓琴,钟子期善听。伯乐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准南子,消应训》、《刘记·曲刘上》。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 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 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有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俏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 有杭有'派。”《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起源于何时 就起源论,《诗经》之前尚有一些古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上看,较接近原始形态 第二节上古歌谣 《诗经·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 1、《吕氏春秋·音初》: 候人兮猗! 2、吴越春秋》所载《弹tan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3、《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者氏(神农 说尧)时代之《蜡ha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三、先秦文学的主要特点 1、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光辉起点 2、文学样式以诗歌、散文为主。 3、我国文学繁富的文体,多样的体裁,均在先秦文学中有所滥觞与孕育。 4、文史哲交融不分 。 第一章 原始社会文学 教学重点:文学的起源、中国早期神话 教学难点:《山海经》读解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一、起源于什么 汉《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淮南子 ·本 经训》:“心和欲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 《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 《列子·汤问》:“伯乐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乐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 , 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准南子·道应训》、《礼记·曲礼上》。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 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 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 育杭育’派。”《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二、起源于何时 就起源论,《诗经》之前尚有一些古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上看,较接近原始形态. 第二节 上古歌谣 《诗经·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 1、《吕氏春秋·音初》: 候人兮猗! 2、吴越春秋》所载《弹 tan 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3、《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神农,一说尧)时代之《蜡 zha 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第三节古代神话 一、神话的起源和性质 1、起源 A、产生于认识自然和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 尽、先民认识白然和战胜的能力有限。故将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逢产生 本性质 马克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 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 ①、神话是幻想和想象的产物 ②、神话始终不脱离自然和它赖以产生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希腊神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艺术 不可企及的规范 ③、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形态进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④、原始人创作神话的目的,在于借助幻想、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但神话虽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学,却含有文学的成份,具有艺术意味:神话是古代人民集体创作的 种具有艺术意味的口头文学,它以幻想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 二、我国远古神话为何大量亡佚 ①、我国文字繁难: ②、时代过于久远: ③、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 教,不欲言鬼神 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④、未受到文人的重视: ⑤、“神话的历史化”(“爱凡麦化”) 三、关于《山海经》 1、成书时间与性 般以为,《山经》是战国初期或中期作品,《海经》成书较《山经》稍晚,但也当在秦统一以前 性质:司马迁:谈“怪物”:《汉书·艺文志》:数术之书:(刘歆《上山海经表》:地理博物的真实 记载之书:《隋书》、新旧唐书、《宋史》等:归入史部:(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归入小说家类: 鲁迅:一部巫书:后有不少学者认为其为一部可信的地理著作。 四、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一)反映和自然斗争的神话: ①、女娲补天: ②、羿射十日: 恩格斯曾:“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时代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 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③、精卫填海: 元好问诗云:“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泰庭” 清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 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第三节 古代神话 一、神话的起源和性质 1、起源 A、产生于认识自然和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 B、先民认识自然和战胜的能力有限,故将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遂产生。 2、基本性质 马克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 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 ①、神话是幻想和想象的产物 ②、神话始终不脱离自然和它赖以产生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希腊神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艺术 不可企及的规范) ③、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形态进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④、原始人创作神话的目的,在于借助幻想、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但神话虽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学,却含有文学的成份,具有艺术意味:神话是古代人民集体创作的 一种具有艺术意味的口头文学,它以幻想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 二、我国远古神话为何大量亡佚 ①、我国文字繁难: ②、时代过于久远: ③、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 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④、未受到文人的重视: ⑤、“神话的历史化”(“爱凡麦化”) 三、关于《山海经》 1、成书时间与性质 一般以为,《山经》是战国初期或中期作品,《海经》成书较《山经》稍晚,但也当在秦统一以前。 性质:司马迁:谈“怪物”;《汉书·艺文志》:数术之书;(刘歆《上山海经表》:地理博物的真实 记载之书;《隋书》、新旧唐书、《宋史》等:归入史部;(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归入小说家类; 鲁迅:一部巫书;后有不少学者认为其为一部可信的地理著作。 四、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一)反映和自然斗争的神话: ①、女娲补天: ②、羿射十日: 恩格斯曾:“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时代对于文明时代 一样,乃是 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③、精卫填海: 元好问诗云:“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清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 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④、夸父逐日: 屈原《天问》问道:太阳“出自汤谷,次于蒙犯,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⑤鲧禹治水 (二)反映社会斗争的神话 ①、黄帝擒蚩尤: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 五、古代神话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学龙为分人类童年时代这一水不复返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具有“水久的魅力 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泛而深刻。 (一、思想:如精卫、夸父: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死而后已”: 陶渊明:世外桃源:李白:“谈笑安黎元”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素材:后世文人对上古神话中趣材多有利用。 (三)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 (四)、文学形象:悲剧艺术 《离骚》、《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 思考题:1、我国古代神话为何大量亡佚? 2、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第二章 《诗经》 教学重点:《诗经》基本常识、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诗经》的成书、分期、分类 第一节《诗经》概说 、《诗经》的书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因收作品35篇,故取其成数,亦称《诗三百》。 《诗》真正被奉为经典,自汉武帝独尊儒学始。《诗三百》据说曾被孔子整理,故谓之《诗经》,与《尚 书》、《周易》、《礼记》、《春秋》并称“五经” 《诗经》一书,在作品时代上,上起西周初年,下迄春秋中叶,跨度500多年:在地域分布上,东 至山东,西达陕西,北及河北,南抵湖北北部,中间尚有今河南,山西,区域异常广大:以作者来看, 既有王公贵族,又有平民奴隶。 二、《诗经》的成书 1、作品的收线 ①、“采诗说” A、西汉人写的《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B、西汉刘散《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道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 谣、歌戏。” C、东汉班周《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D、《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震木铎狗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 以闻于天子。故日:王者不窥偏户而知天下。” E、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诘》:“男女有所怨恨,相以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
④、夸父逐日: 屈原《天问》问道:太阳“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⑤ 鲧禹治水: (二)反映社会斗争的神话 ①、黄帝擒蚩尤: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 五、古代神话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古代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代这一永不复返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一)、思想:如精卫、夸父: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死而后已”; 陶渊明:世外桃源;李白:“谈笑安黎元”;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素材:后世文人对上古神话中题材多有利用。 (三)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 (四)、文学形象:悲剧艺术:《离骚》、《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 思考题:1、我国古代神话为何大量亡佚? 2、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第二章 《诗经》 教学重点:《诗经》基本常识、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诗经》的成书、分期、分类 第一节 《诗经》概说 一、《诗经》的书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因收作品 305 篇,故取其成数,亦称《诗三百》。 《诗》真正被奉为经典,自汉武帝独尊儒学始。《诗三百》据说曾被孔子整理,故谓之《诗经》,与《尚 书》、《周易》、《礼记》、《春秋》并称“五经”。 《诗经》一书,在作品时代上,上起西周初年,下迄春秋中叶,跨度 500 多年;在地域分布上,东 至山东,西达陕西,北及河北,南抵湖北北部,中间尚有今河南,山西,区域异常广大;以作者来看, 既有王公贵族,又有平民奴隶。 二、《诗经》的成书 1、作品的收集 ①、“采诗说”: A、西汉人写的《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B、西汉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 谣、歌戏。” C、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D、《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震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 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E、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以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
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②、献诗说 A、《国语 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曲,史献书,师箴,腹赋,矇诵. (《邵公谏厉王弭谛》) B、《晋语》:“在列者献诗。” C、《毛诗·卷阿传》:“王使公脚献诗以陈其志。” ③、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者.三百 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说不确。 ④、综合说 A、根据十五国风的具体作品和去古未远的汉代大量采集诗歌的制度看,周代也可能存在采诗制 度。 B、根据雅、颂的具体作品看,周代同时也可能存在献诗制度 2、《诗经》的编订与成书时间: 编订者当为以周太师为首的众多王室乐官。 成书时间:最迟产生于孔子出生(前551)前。 三、《诗经》的分期 D、西周前期(自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约前十一世纪至前十世纪):《周颂》全部 部分《大雅》和少数《国风》。 ②、西周中后期(周懿王、夷王、厉王、宜王、幽王,约前九世纪至前8世纪):《小雅》,部分《大 雅3 ③、东周前期(自周平王至周定王,约前8世纪至前6世纪):大多数《国风》,及《鲁颂》、《商颂》 四、《诗经》在古代的应用和流传 (一)、先秦时期:功用主义倾向已十分明显 ①、周王朝观风知俗,考见得失的政治参考书。 ②、周干朝推行乐制度的工且书 ③、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 (礼记·王制: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汉书·艺文志》:“古者诸候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 ④、孔门传《诗》:强调经世致用。 《论语·阳货》:“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水鸟兽之名。·” 三国吴陆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开《诗经》博物学之先河。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天津人 民出版社1957。台湾学者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2000。耿焰《诗经中的经济作物》,台湾 商务印书馆1974。一 一参《读书》2003年七期、八期 《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 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二、自汉至清:《诗》的经学时代 ⊙经学: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其盛衰往往与其时政治相关。 股以“六经注我”的方式,阐发治学者的主观思想。 经学于汉代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别。 自汉至清,《诗经》作为经学之一科,它被披上的经学外衣又有款式上的变化
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②、献诗说: A、《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邵公谏厉王弭谤》) B、《晋语》:“在列者献诗。” C、《毛诗·卷阿传》:“王使公卿献诗以陈其志。” ③、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者.三百 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说不确。 ④、综合说 A、根据十五国风的具体作品和去古未远的汉代大量采集诗歌的制度看,周代也可能存在采诗制 度。 B、根据雅、颂的具体作品看,周代同时也可能存在献诗制度。 2、《诗经》的编订与成书时间: 编订者当为以周太师为首的众多王室乐官。 成书时间:最迟产生于孔子出生(前 551)前。 三、《诗经》的分期 ①、西周前期(自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约前十一世纪至前十世纪):《周颂》》全部, 部分《大雅》和少数《国风》。 ②、西周中后期(周懿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约前九世纪至前 8 世纪):《小雅》,部分《大 雅》。 ③、东周前期(自周平王至周定王,约前 8 世纪至前 6 世纪):大多数《国风》,及《鲁颂》、《商颂》。 四、《诗经》在古代的应用和流传 (一)、先秦时期:功用主义倾向已十分明显 ①、周王朝观风知俗,考见得失的政治参考书。 ②、周王朝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书。 ③、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 《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汉书·艺文志》:“古者诸候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 ④、孔门传《诗》:强调经世致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开《诗经》博物学之先河。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天津人 民出版社 1957。台湾学者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 2000。耿煊《诗经中的经济作物》,台湾 商务印书馆 1974。——参《读书》2003 年七期、八期 《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 语·季氏》: “不学诗,无以言。” (二)、自汉至清:《诗》的经学时代 。 ⊙ 经学: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其盛衰往往与其时政治相关。一 般以“六经注我”的方式,阐发治学者的主观思想。 经学于汉代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别。 自汉至清,《诗经》作为经学之一科,它被披上的经学外衣又有款式上的变化
1、汉唐时期 ①、文人绩固生(“齐诗”) 西汉传《诗》者 鲁人申培(“鲁诗 “三家诗”一一《诗经》今文学派 ③、燕人韩婴(“韩诗” ④、毛亨毛装(“毛诗”) 《诗经》古文学派 汉串时期研究《诗经》的典籍芸作有三种需了解: 其 简称《诗序》。《诗序》 证史,具体指出每首诗篇的政治背景,或“ 分为(诗大序)和《诗小序,《诗小序)以史解诗,以诗 或“刺”:《诗大序》则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 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之怒,其政乖(不协调):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其二,郑玄之《毛诗郑笺》。 其三,唐孔颖达之《毛诗正义》。汉唐治《诗经》重美刺,可以上述三书为代表。 元明 :重义理 宋学以理说诗, “宋学”研《诗》之功:正确指出《诗经》中存在大量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如朱熹《诗集 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其弊 在于:指责这些民间诗是“淫奔之诗”,另外在以理说《诗》时,常主观随意,空洞迂腐。 3、清代:“汉学”复兴,注重考据,宗“毛”攻“宋”。 ▲自汉至清,研究《诗经》的经学家或多或少在艺术形式上有所涉及,如关于(诗》的体裁(晋考 虞《文章流别论》):关于《诗》的意境(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等。但直至梁启超,方开始要打破经 学思想的束缚,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的《诗经》条指出:“诗三百篇,为我国最古而最优美的文学 作品。”他提出解读《诗经》最基本原则:“故治诗者宜以全诗作文学品读,专从其抒写情感处注意而赏 玩之,则诗之真价值乃见也。” 近代《诗经》研究的开山人胡适在其《谈谈诗经》(1925 一文中指出:“《诗经》不是一部经典 从前的人把这部《诗经》都看得非常神圣,说它是一部经典,我们现在要打破这个观念:假若这个观念 不能打破,《诗经》简直可以不研究了。因为《诗经》并不是一部圣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可以做社会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万不可说它是一部神圣经典。”他 强调“用文学的眼光来读《诗》”,认为“没右文学的鉴常力与想象力的人,不能诗《诗》”(《胡话的日 记》)。 四、《诗经》的分类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具体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领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古今学人据此说 大休将风、雅、颂作为《诗的体制分类:将赋、比、兴作为(诗》的表现手法 《诗经》单看目录,有诗311篇,分为《国风》、《小雅》、《大雅》、《周颈》、《鲁颂》、《商颂》,其 中《小雅》的六篇有目(篇名)无辞。具体篇目上: 《十五国风》(160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邓风》19,《部风》10.《卫风》10篇. 《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 篇,《桧风》4篇, 《曹风》4篇,《豳风》7篇 《小雅》74篇 《大雅》31篇 《周颂》31篇 《鲁倾》4篇 《商颂》5篇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的原因:
1、汉唐时期 ①、齐人辕固生(“齐诗”) ②、鲁人申培(“鲁诗”) “三家诗”——《诗经》今文学派 ③、燕人韩婴 (“韩诗”) ④、毛亨毛苌 (“毛诗”)——《诗经》古文学派 汉唐时期研究《诗经》的典籍著作有三种需了解: 其一,《毛诗序》,简称《诗序》。《诗序》分为《诗大序》和《诗小序》。《诗小序》以史解诗,以诗 证史,具体指出每首诗篇的政治背景,或“美”或“刺”;《诗大序》则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 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之怒,其政乖(不协调);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其二,郑玄之《毛诗郑笺》。 其三,唐孔颖达之《毛诗正义》。汉唐治《诗经》重美刺,可以上述三书为代表。 汉儒治经,重考据训诂,称“汉学”,即“朴学”。 2、宋元明时期:重义理 宋学以理说诗。 “宋学”研《诗》之功:正确指出《诗经》中存在大量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如朱熹《诗集 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其弊 在于:指责这些民间诗是“淫奔之诗”,另外在以理说《诗》时,常主观随意,空洞迂腐。 3、清代:“汉学”复兴,注重考据,宗“毛”攻“宋”。 ▲自汉至清,研究《诗经》的经学家或多或少在艺术形式上有所涉及,如关于《诗》的体裁(晋挚 虞《文章流别论》);关于《诗》的意境(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等。但直至梁启超,方开始要打破经 学思想的束缚,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的《诗经》条指出:“诗三百篇,为我国最古而最优美的文学 作品。”他提出解读《诗经》最基本原则:“故治诗者宜以全诗作文学品读,专从其抒写情感处注意而赏 玩之,则诗之真价值乃见也。” 近代《诗经》研究的开山人胡适在其《谈谈诗经》(1925)—文中指出:“《诗经》不是一部经典。 从前的人把这部《诗经》都看得非常神圣,说它是一部经典,我们现在要打破这个观念;假若这个观念 不能打破,《诗经》简直可以不研究了。因为《诗经》并不是一部圣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可以做社会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万不可说它是一部神圣经典。”他 强调“用文学的眼光来读《诗》”,认为“没有文学的鉴赏力与想象力的人,不能读《诗》”(《胡适的日 记》)。 四、《诗经》的分类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具体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古今学人据此说,大体将风、雅、颂作为《诗》的体制分类;将赋、比、兴作为《诗》的表现手法。 《诗经》单看目录,有诗 311 篇,分为《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其 中《小雅》的六篇有目(篇名)无辞。具体篇目上: 《十五国风》(160 篇):《周南》11 篇,《召南》14 篇 ,《邶风》19,《鄘风》10,《卫风》10 篇, 《王风》10 篇,《郑风》21 篇,《齐风》11 篇,《魏风》7 篇,《唐风》12 篇,《秦风》10 篇,《陈风》10 篇,《桧风》4 篇,《曹风》4 篇,《豳风》7 篇。 《小雅》74 篇 《大雅》31 篇 《周颂》31 篇 《鲁倾》4 篇 《商颂》5 篇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的原因: 西汉传《诗》者
(一)、《毛诗序》认为: 《风》的功用:教化和讽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刺上,主文而谲谏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诚,故日风。” 《雅》的功用:纠察王者的政治。“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文有《小 雅》焉,有《大雅》焉。” 《领》的功用:赞美神灵,歌颂君王。“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神明者也。” (二)、南宋郑椎《诗辩妄》: 风:“乡士之音日风。”即“风为地方乐曲。朱嘉:“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雅”:“朝廷之音日雅。”即 “雅”是朝廷乐曲。 领:“宗庙之音曰颂”。《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就性质与作 用言,符合实际,然未与音乐挂钩。后朱熹概括为:“颂者,宗庙之乐歌”(《诗集传》),准确,即宗庙 祭祀之乐。 ▲综合郑、朱及近代研究:《诗经》的分类主要立足音乐 ,并考虑了音乐和地区的关 。风:指乐 曲。国风: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曲(土乐:雅: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朝廷正乐(“王风”: 己是东周):颂:宗庙祭祀之乐。又“变风”、“变雅”之概念。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反映生产劳动的诗篇 《周南·紫营》: 清方出润《诗经原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 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 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闻一多: 现在请你再把诗读一遗,抓紧那节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都结籽了,满 山谷是采芣的妇女,满山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 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魇辅,一个巧笑,急忙的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的替她 摘,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转着歌声 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班 欢. 反映农事的名篇是《豳风·七月》,该诗结构上基本上按季节顺序与农事特点来写,结构完整。 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体,着力铺陈奴隶的艰辛与痛苦,并处处运用对比,从而对农奴寄予同情,对农 奴主予以鞭挞。语言自然,通真感人。 二、抒写爱情婚姻的篇什 朱熹《诗集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周礼·媒氏》:“仲春之月,欢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一)、《毛诗序》认为: 《风》的功用:教化和讽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故曰风。” 《雅》的功用:纠察王者的政治。“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文有《小 雅》焉,有《大雅》焉。” 《颂》的功用:赞美神灵,歌颂君王。“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神明者也。” (二)、南宋郑樵《诗辩妄》: 风:“乡土之音曰风。”即“风”为地方乐曲。朱熹:“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雅”:“朝廷之音曰雅。”即“雅”是朝廷乐曲。 颂:“宗庙之音曰颂”。《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就性质与作 用言,符合实际,然未与音乐挂钩。后朱熹概括为:“颂者,宗庙之乐歌”(《诗集传》),准确,即宗庙 祭祀之乐。 ▲综合郑、朱及近代研究:《诗经》的分类主要立足音乐,并考虑了音乐和地区的关系。风:指乐 曲。国风: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曲(土乐);雅: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朝廷正乐(“王风”: 已是东周);颂:宗庙祭祀之乐。又“变风”、“变雅”之概念。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反映生产劳动的诗篇 《周南·芣苢》: 清方出润《诗经原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 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 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闻一多: 现在请你再把诗读一遍,抓紧那节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都结籽了,满 山谷是采芣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 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魇辅,一个巧笑,急忙的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的替她 摘,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转着歌声——一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 欢.。 反映农事的名篇是《豳风·七月》,该诗结构上基本上按季节顺序与农事特点来写,结构完整。 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体,着力铺陈奴隶的艰辛与痛苦,并处处运用对比,从而对农奴寄予同情,对农 奴主予以鞭挞。语言自然,逼真感人。 二、抒写爱情婚姻的篇什 朱熹 《诗集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周礼·媒氏》:“仲春之月,欢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