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邀
中国教育史研究丛书 中国家庭教育史 马镛著
中 国 教 育 史 研 究 丛 书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马 镛 著
序 序 中国自古以来,就极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的盛衰,寄 托在子孙身上,“子孙贤则家道昌盛,子孙不贤则家道消败 子孙是贤是愚,则“由乎蒙养”。“蒙以养正”,可以保家。家 教的作用,不仅能保家扩业,而且有助于安国。家庭是社会 的组成细胞,家教的好坏,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故古人尝云:“苟家人之居正,则天下之无邪”,“家之正则国 之定”,身修家齐,才能国治天下平。家庭教育,对于治国安 邦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就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 庭教育,三者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家教是蒙学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天然的有许多共同性;但在教育的主体客体、教育 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上,又具有不少独特的教育功能,是 学校教育不能代替的。因此,无论从家庭教育的地位和特性 来看,或从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关系来说,对我国 源远流长的家教史研究,都是中国教育史研究不可忽视的。鲁
序 中 国 自 古 以 来 , 就 极 重 视 家 庭 教 育 , 把 家 庭 的 盛 衰 , 寄 托 在 子 孙 身 上 , “ 子 孙 贤 则 家 道 昌 盛 , 子 孙 不 贤 则 家 道 消 败 ” 。 子 孙 是 贤 是 愚 , 则 “ 由 乎 蒙 养 ” 。 “ 蒙 以 养 正 ” , 可 以 保 家 。 家 教 的 作 用 , 不 仅 能 保 家 扩 业 , 而 且 有 助 于 安 国 。 家 庭 是 社 会 的 组 成 细 胞 , 家 教 的 好 坏 , 关 系 着 国 家 和 社 会 的 稳 定 和 发 展 。 故 古 人 尝 云 : “ 苟 家 人 之 居 正 , 则 天 下 之 无 邪 ” , “ 家 之 正 则 国 之 定 ” , 身 修 家 齐 , 才 能 国 治 天 下 平 。 家 庭 教 育 , 对 于 治 国 安 邦 具 有 基 础 性 的 作 用 。 我 国 古 代 的 蒙 学 教 育 , 就 包 括 学 校 教 育 、 社 会 教 育 和 家 庭 教 育 , 三 者 有 着 高 度 的 统 一 性 。 家 教 是 蒙 学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天 然 的 有 许 多 共 同 性 ; 但 在 教 育 的 主 体 客 体 、 教 育 的 内 容 和 教 育 方 式 方 法 上 , 又 具 有 不 少 独 特 的 教 育 功 能 , 是 学 校 教 育 不 能 代 替 的 。 因 此 , 无 论 从 家 庭 教 育 的 地 位 和 特 性 来 看 , 或 从 家 庭 教 育 与 学 校 、 社 会 教 育 的 关 系 来 说 , 对 我 国 源 远 流 长 的 家 教 史 研 究 , 都 是 中 国 教 育 史 研 究 不 可 忽 视 的 。 鲁 序 1
中国家庭教育史 迅曾说过:“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 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 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这当然也包 括家庭教育。但在教育史领域中,家庭教育史研究至今还是 个薄弱环节。马镛同志的《中国家庭教育史》,是第一部较系 统地总结中国家教发展的著作。该书是作者博士论文《明清 家庭教育史研究》的扩充和深化。作者在论文写作的基础上, 经过数年的史料搜集和梳理提炼,将中国历代的家庭教育归 结为帝王家教、名门世家家教、女子家教、胎教等各阶层、各 类家教,确定了一个反映时代和民族特点家教史的基本框架, 系统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家教的 具体发展,从宏观上勾画了中国家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又通 过许多个案分析,从微观上深入总结典型家教的实践与思想, 尤其注重对在家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颜之推、司马 光、袁采、叶梦得、二程、朱熹、孙奇逄、王夫之、陆世仪、 汪辉祖、曾国藩、郑观应、严复等家教思想的探讨,从而理 清了我国家教思想的发展线索和精华所在。 家庭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该书总结了我国汉民族 和少数民族共同积累的大量家教实践经验,阐明中华民族勤 劳俭朴、正直勇敢、爱国爱民、廉洁清白、见利思义等家教 的优良传统,及爱子以徳、以身垂范、宽严有度、因材施教 不违天资、随才成就、因机设教、激励诱导等家教的原则和 方法,充分显示我国特有的运用家训家书、诗文词曲等方式 教子育人的家教实践,以及近代中国酝酿着家教的革新,而 提倡竞争意识与高尚道德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平等民
迅 曾 说 过 : “ 倘 有 人 作 一 部 历 史 , 将 中 国 历 来 教 育 儿 童 的 方 法 , 用 书 作 一 个 明 确 的 记 录 , 给 人 明 白 我 们 的 古 人 以 至 我 们 , 是 怎 样 的 被 熏 陶 下 来 的 , 则 其 功 德 , 当 不 在 禹 下 。 ” 这 当 然 也 包 括 家 庭 教 育 。 但 在 教 育 史 领 域 中 , 家 庭 教 育 史 研 究 至 今 还 是 个 薄 弱 环 节 。 马 镛 同 志 的 《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 , 是 第 一 部 较 系 统 地 总 结 中 国 家 教 发 展 的 著 作 。 该 书 是 作 者 博 士 论 文 《 明 清 家 庭 教 育 史 研 究 》 的 扩 充 和 深 化 。 作 者 在 论 文 写 作 的 基 础 上 , 经 过 数 年 的 史 料 搜 集 和 梳 理 提 炼 , 将 中 国 历 代 的 家 庭 教 育 归 结 为 帝 王 家 教 、 名 门 世 家 家 教 、 女 子 家 教 、 胎 教 等 各 阶 层 、 各 类 家 教 , 确 定 了 一 个 反 映 时 代 和 民 族 特 点 家 教 史 的 基 本 框 架 , 系 统 阐 述 了 各 个 历 史 时 期 不 同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条 件 下 , 家 教 的 具 体 发 展 , 从 宏 观 上 勾 画 了 中 国 家 教 发 展 的 历 史 轨 迹 。 又 通 过 许 多 个 案 分 析 , 从 微 观 上 深 入 总 结 典 型 家 教 的 实 践 与 思 想 , 尤 其 注 重 对 在 家 教 史 上 有 重 要 影 响 的 人 物 , 如 颜 之 推 、 司 马 光 、 袁 采 、 叶 梦 得 、 二 程 、 朱 熹 、 孙 奇 逢 、 王 夫 之 、 陆 世 仪 、 汪 辉 祖 、 曾 国 藩 、 郑 观 应 、 严 复 等 家 教 思 想 的 探 讨 , 从 而 理 清 了 我 国 家 教 思 想 的 发 展 线 索 和 精 华 所 在 。 家 庭 教 育 是 实 践 性 很 强 的 教 育 , 该 书 总 结 了 我 国 汉 民 族 和 少 数 民 族 共 同 积 累 的 大 量 家 教 实 践 经 验 , 阐 明 中 华 民 族 勤 劳 俭 朴 、 正 直 勇 敢 、 爱 国 爱 民 、 廉 洁 清 白 、 见 利 思 义 等 家 教 的 优 良 传 统 , 及 爱 子 以 德 、 以 身 垂 范 、 宽 严 有 度 、 因 材 施 教 、 不 违 天 资 、 随 才 成 就 、 因 机 设 教 、 激 励 诱 导 等 家 教 的 原 则 和 方 法 , 充 分 显 示 我 国 特 有 的 运 用 家 训 家 书 、 诗 文 词 曲 等 方 式 教 子 育 人 的 家 教 实 践 , 以 及 近 代 中 国 酝 酿 着 家 教 的 革 新 , 而 提 倡 竞 争 意 识 与 高 尚 道 德 相 结 合 , 德 智 体 全 面 发 展 、 平 等 民 2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序 主及教子报国等新型家教,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数千年家庭 教育的经验教训,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历史借鉴。 马镛同志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推动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拓宽方面, 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对这本著作的质量比较满意,除草 成数语、权为作序外,还为此书的付梓问世表示庆贺 李国钧 1997年3月于上海
主 及 教 子 报 国 等 新 型 家 教 , 较 全 面 地 反 映 了 我 国 数 千 年 家 庭 教 育 的 经 验 教 训 , 为 现 代 家 庭 教 育 提 供 了 可 贵 的 历 史 借 鉴 。 马 镛 同 志 这 一 研 究 成 果 , 不 仅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价 值 , 而 且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在 推 动 中 国 教 育 史 研 究 领 域 的 拓 宽 方 面 , 也 会 发 挥 一 定 的 作 用 。 我 对 这 本 著 作 的 质 量 比 较 满 意 , 除 草 成 数 语 、 权 为 作 序 外 , 还 为 此 书 的 付 梓 问 世 表 示 庆 贺 ! 李 国 钧 1 9 9 7 年 3 月 于 上 海 序 3
前 刖言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 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整 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代替的特点和作 用。”①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从原始社会 晚期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开始,就产生了现代意义的家庭教 育。在数千年历史中,积累了大量家教经验和文献,其家教 遗产之多举世无双。这是我们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 们认真探索和总结。 我国之所以具有重家教的传统,与儒家关于个人、家庭 国家三者关系的理论有密切联系。孔子最早提出“修己以 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②就含有修身、提高 自己素质、逐步安人(包括朋友、九族)、安定社会的意思。 孟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 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 ②《论语·宪问》,《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影印,第2514页
前 言 家 庭 教 育 , 是 指 “ 家 庭 成 员 之 间 的 相 互 教 育 , 通 常 多 指 父 母 或 其 他 年 长 者 对 儿 女 辈 进 行 的 教 育 。 家 庭 教 育 是 社 会 整 个 教 育 事 业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具 有 不 可 代 替 的 特 点 和 作 用 。 ” ① 我 们 中 华 民 族 历 来 以 重 视 家 庭 教 育 著 称 , 从 原 始 社 会 晚 期 一 夫 一 妻 制 家 庭 出 现 开 始 , 就 产 生 了 现 代 意 义 的 家 庭 教 育 。 在 数 千 年 历 史 中 , 积 累 了 大 量 家 教 经 验 和 文 献 , 其 家 教 遗 产 之 多 举 世 无 双 。 这 是 我 们 祖 国 的 宝 贵 文 化 遗 产 , 值 得 我 们 认 真 探 索 和 总 结 。 我 国 之 所 以 具 有 重 家 教 的 传 统 , 与 儒 家 关 于 个 人 、 家 庭 、 国 家 三 者 关 系 的 理 论 有 密 切 联 系 。 孔 子 最 早 提 出 “ 修 己 以 敬 ” 、 “ 修 己 以 安 人 ” 、 “ 修 己 以 安 百 姓 ” , ② 就 含 有 修 身 、 提 高 自 己 素 质 、 逐 步 安 人 ( 包 括 朋 友 、 九 族 ) 、 安 定 社 会 的 意 思 。 孟 子 进 一 步 明 确 提 出 : “ 人 有 恒 言 , 皆 曰 ‘ 天 下 国 家 ’ , 天 下 前 言 1 ① ② 《 论 语 · 宪 问 》 , 《 十 三 经 注 疏 》 本 , 中 华 书 局 影 印 , 第 2 5 1 4 页 。 顾 明 远 主 编 : 《 教 育 大 辞 典 》 , 第 1 卷 ,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1 9 9 0 年 版 , 第 1 1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①《大学》则更明确地说:“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 人者无之。”②总之,儒家认为人的管理能力、教育能力首先 是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一个人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才 能齐家(包括教育子女);只有通过齐家,才能提高教育和管 理的能力,进而妥善处理与社会其他人员的关系,具备治国 能力。治家教子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儒家还认为人的 道德素质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 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正如孔子 所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显然,儒家是从巩固政权出发重视治家教 子的,但他们把个人、家庭、社会看作有机的大系统,从人 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看家庭教育,把家教视为人的基本教育,其 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在长期发展中,我国历代家教自然形成各级各类。按家 庭的社会地位分,主要有帝王家教、高层官僚地主家教、中 下层官僚地主家教、名儒和科学家、文学家的家教等。各阶 层家教虽然都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导思想,但各有其侧重点。 如帝王家教着重教子治国之德与才;高官家教则教子从政道 德和技能以及高层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世之道;中下层官僚地 主主要教子从政、为学、为人之方;名儒、科学家等学者则 教子以文化和专业知识。按家庭规模分,有累世同居、食指 ①孟子·离娄上》,同上书,第2718页。 ②学》,同上书,第2514页
之 本 在 国 , 国 之 本 在 家 。 ” ① 《 大 学 》 则 更 明 确 地 说 :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 , “ 家 齐 而 后 国 治 。 ” “ 其 家 不 可 教 , 而 能 教 人 者 无 之 。 ” ② 总 之 , 儒 家 认 为 人 的 管 理 能 力 、 教 育 能 力 首 先 是 在 家 庭 中 培 养 起 来 的 。 一 个 人 只 有 通 过 提 高 自 身 素 质 , 才 能 齐 家 ( 包 括 教 育 子 女 ) ; 只 有 通 过 齐 家 , 才 能 提 高 教 育 和 管 理 的 能 力 , 进 而 妥 善 处 理 与 社 会 其 他 人 员 的 关 系 , 具 备 治 国 能 力 。 治 家 教 子 是 治 国 平 天 下 的 前 提 条 件 。 儒 家 还 认 为 人 的 道 德 素 质 首 先 是 在 家 庭 中 形 成 的 , 只 有 在 家 庭 中 受 到 正 确 的 教 育 , 养 成 良 好 的 素 质 , 才 能 成 为 社 会 的 好 成 员 。 正 如 孔 子 所 说 : “ 其 为 人 也 孝 悌 , 而 好 犯 上 者 鲜 矣 ; 不 好 犯 上 , 而 好 作 乱 者 , 未 之 有 也 。 ” 显 然 , 儒 家 是 从 巩 固 政 权 出 发 重 视 治 家 教 子 的 , 但 他 们 把 个 人 、 家 庭 、 社 会 看 作 有 机 的 大 系 统 , 从 人 和 社 会 发 展 两 方 面 看 家 庭 教 育 , 把 家 教 视 为 人 的 基 本 教 育 , 其 观 点 是 很 有 见 地 的 。 在 长 期 发 展 中 , 我 国 历 代 家 教 自 然 形 成 各 级 各 类 。 按 家 庭 的 社 会 地 位 分 , 主 要 有 帝 王 家 教 、 高 层 官 僚 地 主 家 教 、 中 下 层 官 僚 地 主 家 教 、 名 儒 和 科 学 家 、 文 学 家 的 家 教 等 。 各 阶 层 家 教 虽 然 都 以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为 主 导 思 想 , 但 各 有 其 侧 重 点 。 如 帝 王 家 教 着 重 教 子 治 国 之 德 与 才 ; 高 官 家 教 则 教 子 从 政 道 德 和 技 能 以 及 高 层 家 庭 成 员 的 为 人 处 世 之 道 ; 中 下 层 官 僚 地 主 主 要 教 子 从 政 、 为 学 、 为 人 之 方 ; 名 儒 、 科 学 家 等 学 者 则 教 子 以 文 化 和 专 业 知 识 。 按 家 庭 规 模 分 , 有 累 世 同 居 、 食 指 2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① ② 《 大 学 》 , 同 上 书 , 第 2 5 1 4 页 。 《 孟 子 · 离 娄 上 》 , 同 上 书 , 第 2 7 1 8 页
前 数百至上千的大家庭与一般的小家庭之别。这两类家庭的教 育各有不同。按子女的年龄层次分,有胎教、幼儿、儿童、青 少年、成年教育,其内容也各异。按子女的性别分,则有男 子家教与女子家教之别。到清代后期,随着各种政治派别的 先后登台,又形成各派不同的家教。各级各类家教涵盖了各 阶层、各类别家庭的所有年龄层次子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 的家教系统,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对人的成长产生 深刻的影响。 作为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并非是孤 立的。它与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教政策,乃至文风学 风等都有密切联系。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都会或多 或少地反映在家教中。如汉代的经学热、魏晋世家大族的兴 起、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学东渐、明清之际 的爱国热潮等,都反映在各时代的家教中。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家教并非仅仅反映社会的变迁, 它不但通过教子、培养人才反作用于社会,而且更重要的,是 通过大批家训、家诫、家书、教子诗文等,将儒家伦理道德 通俗化。在古代,能钻研儒家原理的人毕竟是少数,一批士 大夫通过家训等将儒家伦理通俗化为“做好人、存好心”、孝 慈、宽恕、谦敬、礼让、廉洁、勤俭等,使子女易懂易行,并 使之在社会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可以说,古代家教在某种 程度上成为儒家伦理走向广大百姓的桥梁,对民族共同心理 的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毋庸讳言,中国历代家教与其它古代文化一样,具有两 重性。它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的一面。有时
数 百 至 上 千 的 大 家 庭 与 一 般 的 小 家 庭 之 别 。 这 两 类 家 庭 的 教 育 各 有 不 同 。 按 子 女 的 年 龄 层 次 分 , 有 胎 教 、 幼 儿 、 儿 童 、 青 少 年 、 成 年 教 育 , 其 内 容 也 各 异 。 按 子 女 的 性 别 分 , 则 有 男 子 家 教 与 女 子 家 教 之 别 。 到 清 代 后 期 , 随 着 各 种 政 治 派 别 的 先 后 登 台 , 又 形 成 各 派 不 同 的 家 教 。 各 级 各 类 家 教 涵 盖 了 各 阶 层 、 各 类 别 家 庭 的 所 有 年 龄 层 次 子 女 , 形 成 一 个 相 对 稳 定 的 家 教 系 统 , 与 学 校 教 育 、 社 会 教 育 一 起 , 对 人 的 成 长 产 生 深 刻 的 影 响 。 作 为 社 会 整 个 教 育 事 业 的 组 成 部 分 , 家 庭 教 育 并 非 是 孤 立 的 。 它 与 每 个 时 代 的 政 治 、 经 济 、 文 教 政 策 , 乃 至 文 风 学 风 等 都 有 密 切 联 系 。 每 个 时 代 的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状 况 都 会 或 多 或 少 地 反 映 在 家 教 中 。 如 汉 代 的 经 学 热 、 魏 晋 世 家 大 族 的 兴 起 、 明 代 中 后 期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的 出 现 、 西 学 东 渐 、 明 清 之 际 的 爱 国 热 潮 等 , 都 反 映 在 各 时 代 的 家 教 中 。 作 为 上 层 建 筑 的 一 部 分 , 家 教 并 非 仅 仅 反 映 社 会 的 变 迁 , 它 不 但 通 过 教 子 、 培 养 人 才 反 作 用 于 社 会 , 而 且 更 重 要 的 , 是 通 过 大 批 家 训 、 家 诫 、 家 书 、 教 子 诗 文 等 , 将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通 俗 化 。 在 古 代 , 能 钻 研 儒 家 原 理 的 人 毕 竟 是 少 数 , 一 批 士 大 夫 通 过 家 训 等 将 儒 家 伦 理 通 俗 化 为 “ 做 好 人 、 存 好 心 ” 、 孝 慈 、 宽 恕 、 谦 敬 、 礼 让 、 廉 洁 、 勤 俭 等 , 使 子 女 易 懂 易 行 , 并 使 之 在 社 会 广 泛 传 播 , 深 入 人 心 。 可 以 说 , 古 代 家 教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成 为 儒 家 伦 理 走 向 广 大 百 姓 的 桥 梁 , 对 民 族 共 同 心 理 的 形 成 、 民 族 凝 聚 力 的 增 强 , 起 着 不 可 低 估 的 作 用 。 毋 庸 讳 言 , 中 国 历 代 家 教 与 其 它 古 代 文 化 一 样 , 具 有 两 重 性 。 它 既 有 积 极 进 步 的 一 面 , 又 有 消 极 保 守 的 一 面 。 有 时 前 言 3
4 中国家庭教育史 精华与糟粕杂揉,良莠混杂,瑕瑜互见。清理中国家教发展 的线索,去粗取精,揭示其历史价值,古为今用,便是编写 本书的宗旨。 中国传统家教有不少值得现代人所重视的经验。比如,在 家教观念上,提倡爱教结合;在家教内容上,重视道德教育 在家教方法上,重早教、因人而教…应该肯定,中国传统 家教经验经过扬弃和整理,是能够为现代家教提供许多重要 的借鉴和极富意义的启迪的。 在此书完成之际,谨向长期培养教育我的导师李国钧教 授表示深切感谢!谨向为此书的出版花费了许多宝贵精力的 责任编辑张汉芳副编审表示深切感谢!没有两位先生的大力 支持,此书是无法完成的。 书中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尚祈学术界前辈、同仁和广大 读者批评指教。 马镛 1996年12月
精 华 与 糟 粕 杂 揉 , 良 莠 混 杂 , 瑕 瑜 互 见 。 清 理 中 国 家 教 发 展 的 线 索 , 去 粗 取 精 , 揭 示 其 历 史 价 值 , 古 为 今 用 , 便 是 编 写 本 书 的 宗 旨 。 中 国 传 统 家 教 有 不 少 值 得 现 代 人 所 重 视 的 经 验 。 比 如 , 在 家 教 观 念 上 , 提 倡 爱 教 结 合 ; 在 家 教 内 容 上 , 重 视 道 德 教 育 ; 在 家 教 方 法 上 , 重 早 教 、 因 人 而 教 … … 应 该 肯 定 , 中 国 传 统 家 教 经 验 经 过 扬 弃 和 整 理 , 是 能 够 为 现 代 家 教 提 供 许 多 重 要 的 借 鉴 和 极 富 意 义 的 启 迪 的 。 在 此 书 完 成 之 际 , 谨 向 长 期 培 养 教 育 我 的 导 师 李 国 钧 教 授 表 示 深 切 感 谢 ! 谨 向 为 此 书 的 出 版 花 费 了 许 多 宝 贵 精 力 的 责 任 编 辑 张 汉 芳 副 编 审 表 示 深 切 感 谢 ! 没 有 两 位 先 生 的 大 力 支 持 , 此 书 是 无 法 完 成 的 。 书 中 定 有 许 多 不 足 之 处 , 尚 祈 学 术 界 前 辈 、 同 仁 和 广 大 读 者 批 评 指 教 。 马 镛 1 9 9 6 年 1 2 月 4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目 录 目录 第一章先秦家庭教育… 概述……………… 第一节中国家庭教育的萌芽· 第二节西周的家庭教育………………………9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庭教育………………29 第二章秦汉家庭教育………………5 概述………………………55 第一节秦代的家庭教育 第二节汉代各级家庭教育…… 61 第三节汉代家庭经学与律学教育…………………73 第四节汉代的家庭教育艺术 …78 第五节汉代胎教理论的形成 第六节汉代女教理论的出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 第一节帝王家庭教育 97 第二节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 第三节诸葛亮的家庭教育… ………………130 第四节嵇康、阮籍的家庭教育… 132
目 录 第 一 章 先 秦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 … … 1 概 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 一 节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的 萌 芽 … … … … … … … … … … … 2 第 二 节 西 周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 9 第 三 节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2 9 第 二 章 秦 汉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 … 5 5 概 述 … … … … … … … … … … … … … … … … … … … … 5 5 第 一 节 秦 代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5 6 第 二 节 汉 代 各 级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6 1 第 三 节 汉 代 家 庭 经 学 与 律 学 教 育 … … … … … … … … 7 3 第 四 节 汉 代 的 家 庭 教 育 艺 术 … … … … … … … … … … 7 8 第 五 节 汉 代 胎 教 理 论 的 形 成 … … … … … … … … … … 8 6 第 六 节 汉 代 女 教 理 论 的 出 现 … … … … … … … … … … 9 0 第 三 章 魏 晋 南 北 朝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9 5 概 述 … … … … … … … … … … … … … … … … … … … … 9 5 第 一 节 帝 王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 9 7 第 二 节 世 家 大 族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1 1 5 第 三 节 诸 葛 亮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1 3 0 第 四 节 嵇 康 、 阮 籍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1 3 2 目 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