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2018级历史二班王董匀 【课程标准】课标要求认知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巩 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 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地体现。汉武帝把儒家 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 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消除了诸侯 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有专卖,中央收回铸币 权,推行均输、平准等措施,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 况,进一步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由于暴政,存在短暂。继起的西汉王朝再次巩 固了大一统局面。而达成这一局面的正是本课的教学内容,西汉王朝正是在汉武 帝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并将西汉的国力推向鼎盛,使 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因此,本课内容对于中国秦汉四百多年大一统的历 史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其认知水平、 综合和分析的能力有限,缺乏必要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 知特点,在授课过程中适当采用影像、图片等材料,给学生以直观具体的感知, 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文字和图片,知道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 王朝的主要史实。(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解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含义和作用。(史料实证)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 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2018 级 历史二班 王董匀 【课程标准】课标要求认知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巩 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 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地体现。汉武帝把儒家 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 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消除了诸侯 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有专卖,中央收回铸币 权,推行均输、平准等措施,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 况,进一步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由于暴政,存在短暂。继起的西汉王朝再次巩 固了大一统局面。而达成这一局面的正是本课的教学内容,西汉王朝正是在汉武 帝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并将西汉的国力推向鼎盛,使 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因此,本课内容对于中国秦汉四百多年大一统的历 史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其认知水平、 综合和分析的能力有限,缺乏必要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 知特点,在授课过程中适当采用影像、图片等材料,给学生以直观具体的感知, 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文字和图片,知道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 王朝的主要史实。(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解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含义和作用。(史料实证)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 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汉武帝即位”片段,进而提出疑问: 为什么说“繁荣背后,危机四伏”呢?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教师提问:结合课本,想一想:西汉初期存在哪些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些问题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探究,学生抢答。 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要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新课讲授 带着“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的疑问,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西汉初期各 封国大致范围》,了解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分封诸侯王的大致情况。 同时教师补充细节: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还可以自设法令,自征赋 税,自铸货币,甚至拥兵自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4页金缕玉衣的图片与介绍,了解当时的诸侯王, 不仅拥有政治上的特权,还拥有非常雄厚的经济实力。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4页的“相关史事”中“七国之乱”的介绍,了解 强大的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但是王国问题没有从 根本上得到解决。 学生观察地图《西汉初期各封国大致范围》,阅读课本54页金缕玉衣的图 片与介绍,阅读课本54页“相关史事”中“七国之乱”的介绍,跟随教师的问 题,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用细节的补充为学生构筑出一幅“汉初繁荣与危机冲突” 的背景画面。 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播放视频:《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董仲舒及其思想”的片段,引 出董仲舒及他提出的思想。 (2)教师展示PPT: 材料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一一《汉书·董 仲舒传》”的解读,加深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一一《汉书·董 仲舒传》 学生阅读史料,朗读课本55页的“相关史事”,并思考回答问题 2、具体措施
教师播放视频:《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汉武帝即位”片段,进而提出疑问: 为什么说“繁荣背后,危机四伏”呢?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教师提问:结合课本,想一想:西汉初期存在哪些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些问题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探究,学生抢答。 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要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新课讲授 带着“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的疑问,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西汉初期各 封国大致范围》,了解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分封诸侯王的大致情况。 同时教师补充细节: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还可以自设法令,自征赋 税,自铸货币,甚至拥兵自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54 页金缕玉衣的图片与介绍,了解当时的诸侯王, 不仅拥有政治上的特权,还拥有非常雄厚的经济实力。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54 页的“相关史事”中“七国之乱”的介绍,了解 强大的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但是王国问题没有从 根本上得到解决。 学生观察地图《西汉初期各封国大致范围》,阅读课本 54 页金缕玉衣的图 片与介绍,阅读课本 54 页“相关史事”中“七国之乱”的介绍,跟随教师的问 题,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用细节的补充为学生构筑出一幅“汉初繁荣与危机冲突” 的背景画面。 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播放视频:《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董仲舒及其思想”的片段,引 出董仲舒及他提出的思想。 (2)教师展示 PPT: 材料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 仲舒传》”的解读,加深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 仲舒传》 学生阅读史料,朗读课本 55 页的“相关史事”,并思考回答问题。 2、具体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图片《汉代讲经图》,了解汉武帝采取思想大一统的具 体措施:汉武帝通过兴办太学和地方官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将儒学立为 封建正统思想,从而加强对思想的控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阅读课本及图片,跟随教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 二、政治:“推恩令”的实施 观察《地图册》上的漫画,通过情景模拟,引出主父偃和“推恩令”。 1.“推恩令”的实施及效果 (1)阅读史料:“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 号名。一一《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进一步了解“推恩令”。 (2)观察一组示意图,思考:王国的封地在实施“推恩令”后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3)阅读史料:“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 至乘牛车。一一《晋书·舆服志》”思考:“推恩令”的实施,到底起到了怎样 的效果? 学生阅读史料、示意图,跟随教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史料阅读,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史观。 2.削藩 3.建立刺史制度 (1)学生介绍课前探究的小故事《淮南王刘安意图叛乱被削藩》,思考: 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观察地图《西汉初期各封国大致范围》和《西汉后期各封因大致范围》, 思考:诸侯王的势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观察地图《西汉形势》,根据地图的图例“州级界”,思考:这和汉 武帝创立的哪一项制度有关?再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建立刺史制度所起的作用? 进而理解汉武帝通过政治上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从而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学生分享课前探究成果:《淮南王刘安意图叛乱被削藩》。 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教材,跟随教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以图读史,学法指导,学会通过图名和图例,了解历史信息。 三、经济:盐铁专卖 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盐铁官营、专卖 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1)再次触摸五铢钱,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图片《汉代讲经图》,了解汉武帝采取思想大一统的具 体措施:汉武帝通过兴办太学和地方官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将儒学立为 封建正统思想,从而加强对思想的控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阅读课本及图片,跟随教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 二、政治:“推恩令”的实施 观察《地图册》上的漫画,通过情景模拟,引出主父偃和“推恩令”。 1.“推恩令”的实施及效果 (1)阅读史料:“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 号名。——《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进一步了解“推恩令”。 (2)观察一组示意图,思考:王国的封地在实施“推恩令”后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3)阅读史料:“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 至乘牛车。——《晋书·舆服志》”思考:“推恩令”的实施,到底起到了怎样 的效果? 学生阅读史料、示意图,跟随教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史料阅读,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史观。 2.削藩 3.建立刺史制度 (1)学生介绍课前探究的小故事《淮南王刘安意图叛乱被削藩》,思考: 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观察地图《西汉初期各封国大致范围》和《西汉后期各封国大致范围》, 思考:诸侯王的势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观察地图《西汉形势》,根据地图的图例 “州级界”,思考:这和汉 武帝创立的哪一项制度有关?再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建立刺史制度所起的作用? 进而理解汉武帝通过政治上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从而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学生分享课前探究成果:《淮南王刘安意图叛乱被削藩》。 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教材,跟随教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以图读史,学法指导,学会通过图名和图例,了解历史信息。 三、经济:盐铁专卖 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盐铁官营、专卖 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1)再次触摸五铢钱,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
造五铢钱”这项经济改革措施。 (2)观察地图《西汉盐铁官分布》,引导学生了解“盐铁专卖”的措施。 (3)阅读课本,了解“在全因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的经济改 革措施。 (4)阅读史料“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一一《汉书·食货志》”引导学生理 解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而理解汉武帝通过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改革 措施,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学生观察地图,阅读课本、史料,跟随教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 三、小结 1.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汉武帝在54年的执政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改 革? 2.思考:汉武帝54年的文治武功,对西汉王朝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设计】 政治:推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思想:“罢鹦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军事:北击匈奴 【教学反思】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 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 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造五铢钱”这项经济改革措施。 (2)观察地图《西汉盐铁官分布》,引导学生了解“盐铁专卖”的措施。 (3)阅读课本,了解“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的经济改 革措施。 (4)阅读史料“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汉书·食货志》”引导学生理 解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而理解汉武帝通过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改革 措施,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学生观察地图,阅读课本、史料,跟随教师的问题,思考并回答。 三、小结 1.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汉武帝在 54 年的执政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改 革? 2.思考:汉武帝 54 年的文治武功,对西汉王朝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一 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 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