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文)九旱級上册潺文金解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茅盾) 2、囚绿记(陆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 4、*草莓(伊瓦什凯维奇) 口语交际—青春畅谈写作——倾叶心声 综合性学习——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 第二单元 5、孔乙己(鲁迅) 6、一厘米(毕淑敏) 7、*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8、*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 口语交际—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写作—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第三单元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ll、*大小猫洞(金克木)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 口语交际——一开一次辩论会写作一一一事一议 第四单元 13、致蒋经国先生信(廖承志) 14、*给儿子的一封信(刘亚洲) 15、*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16、给巴特勒的信(雨果) 口语交际——谈困惑,解烦恼写作——给教科书编者或课文作者写一封信 第五单元 17、茶馆(节选)(老舍) 18、陈毅市长(选场)(沙叶新) 19、*开国大典(节选)(张天民) 口语交际—一漫谈电视剧 写作—一戏剧片段 综合性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 第六单元 20、秋水《庄子》 21、*愚公移山《列子》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23、捕蛇者说(柳宗元) 24、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王维 泊秦淮(杜牧)无题(李商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写作—一月光下的遐想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第七单元 25、《论语》十则 26、鱼我所欲也《孟子》 27、*订鬼(王充) 28、*马说(韩愈) 29、诗词五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滁州西润(韦应物)约客(赵师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口语交际——谈谈名人效应写作—写一篇学习小结 附录一:修辞知识附录二:应用文示例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茅盾) 2、囚绿记(陆蠡)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 4、*草莓(伊瓦什凯维奇) 口语交际——青春畅谈 写作——倾叶心声 综合性学习——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 第二单元 5、孔乙己(鲁迅) 6、一厘米(毕淑敏) 7、*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8、*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 口语交际——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 写作——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第三单元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11、*大小猫洞(金克木)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 口语交际——开一次辩论会 写作——一一事一议 第四单元 13、致蒋经国先生信(廖承志) 14、*给儿子的一封信(刘亚洲) 15、、*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16、给巴特勒的信(雨果) 口语交际——谈困惑,解烦恼 写作——给教科书编者或课文作者写一封信 第五单元 17、茶馆(节选)(老舍) 18、陈毅市长(选场)(沙叶新) 19、*开国大典(节选)(张天民) 口语交际——漫谈电视剧 写作——戏剧片段 综合性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 第六单元 20、秋水《庄子》 21、*愚公移山《列子》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23、捕蛇者说(柳宗元) 24、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王维) 泊秦淮(杜牧) 无题(李商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 写作——月光下的遐想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第七单元 25、《论语》十则 26、鱼我所欲也《孟子》 27、*订鬼(王充) 28、*马说(韩愈) 29、诗词五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滁州西涧(韦应物) 约客(赵师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口语交际——谈谈名人效应 写作——写一篇学习小结 附录一:修辞知识 附录二:应用文示例
1白杨礼赞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zi:支配。 坦荡如砥d: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γ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晕yn圈:模模糊糊的圈。 参cn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q:美而高 恹yn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 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N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 刊自第12卷第1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 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 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1923年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课,还任教于上海大学等校 1925年8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 利。年底被选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执行委员,1926年赴福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 大会,会后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3月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北伐时期任中央军事政治 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后又兼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1927年9月后 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 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抗战爆发后,应生活书店邀请创办《文艺阵地》 杂志,1938年冬,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任文 化工作者协会常委,皖南事变后,一度赴香港主编《笔谈》。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回上海主 编《文联》,并撰写话剧《清明前后》。1947年到香港任《小说月报》编委,1949年2月任全 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改造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在周总理建议下出任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
1.白杨礼赞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 z i:支配。 坦荡如砥 d :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 y 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晕 y n 圈:模模糊糊的圈。 参 c n 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 q :美而高。 恹 y n 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 1896 年,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1916 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1921 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 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 刊自第 12 卷第 1 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 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 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1923 年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课,还任教于上海大学等校。 1925 年 8 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 利。年底被选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执行委员,1926 年赴福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 大会,会后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3 月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北伐时期任中央军事政治 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后又兼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1927 年 9 月后 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 年赴日本,1930 年回上海,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1932 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1936 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 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抗战爆发后,应生活书店邀请创办《文艺阵地》 杂志,1938 年冬,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 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任文 化工作者协会常委,皖南事变后,一度赴香港主编《笔谈》。抗战胜利后,1946 年 5 月回上海主 编《文联》,并撰写话剧《清明前后》。1947 年到香港任《小说月报》编委,1949 年 2 月任全 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改造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在周总理建议下出任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主持日常工作、出访、写评论、扶持文学 新人。在政务繁忙之际,他对文学创作仍念念不忘,曾写成反映新时代干部形象的小说《锻炼》等 后又着手撰写一部以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黎明》,作为《子 夜》的续集,但未发表。他于1981年去世。发表有《动摇》、《追求》、《文艺阵地》、《虹》、 《三人行》、《茅盾散文集》等小说和散文著作。小说《子夜》在建国后曾被拍成电影。 3.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 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 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文本解读】 、谋篇立意 本文散拢结合,线索分明,结构精巧。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ν不平凡。这"不平 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 继之,从景、形、神三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是漫放;"猛抬 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 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2-8),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 次 第一层(2-4),描写黄土高原,交待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二层(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 第三层(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写作方法 1、采用象征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 2、词语运用 准确凝练,变化多姿。如写高原之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之平,用坦荡如砥″,写高原之 色,用黄绿错综”等 3、中心表达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4、修辞手法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主持日常工作、出访、写评论、扶持文学 新人。在政务繁忙之际,他对文学创作仍念念不忘,曾写成反映新时代干部形象的小说《锻炼》等。 后又着手撰写一部以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黎明》,作为《子 夜》的续集,但未发表。他于 1981 年去世。发表有《动摇》、《追求》、《文艺阵地》、《虹》、 《三人行》、《茅盾散文集》等小说和散文著作。小说《子夜》在建国后曾被拍成电影。 3.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 1941 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 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 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散拢结合,线索分明,结构精巧。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 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 继之,从景、形、神三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是漫放;“猛抬 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 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 9 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2-8),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 次。 第一层(2-4),描写黄土高原,交待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二层(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 第三层(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三、写作方法 1、采用象征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 2、词语运用: 准确凝练,变化多姿。如写高原之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之平,用“坦荡如砥”,写高原之 色,用“黄绿错综”等。 3、中心表达: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4、修辞手法:
采用了排比、反问、对比等。如课文第7段采用一组排比反问句,层层深入的示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最后,以楠木和白杨树作对比,突出作者的感情。 5、写作借鉴 托白杨树之物言作者赞人之情,这是我们在学习写作时要借鉴的 四、问题探究 1、关于象征手法。 (1)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 某种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 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就是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 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 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段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 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 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本身。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 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 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 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作细致的描写和刻画,理解时应加 以细心地分析。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 (3)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在斗争中创造的。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 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白杨礼赞》属于后者。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ν审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 的写法一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2、句段理解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也非常严谨,首尾呼应,使文 章成为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2)第5段: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皮等方面具体描述白杨树之形,有力突出其 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 (3)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 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突出白杨 树的独特个性,接着用排比反问的句式像剥笋一样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练习解答】
采用了排比、反问、对比等。如课文第 7 段采用一组排比反问句,层层深入的示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最后,以楠木和白杨树作对比,突出作者的感情。 5、写作借鉴: 托白杨树之物言作者赞人之情,这是我们在学习写作时要借鉴的。 四、问题探究 1、关于象征手法。 ⑴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 某种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⑵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 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就是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 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 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段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 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 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本身。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 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 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 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作细致的描写和刻画,理解时应加 以细心地分析。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 ⑶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在斗争中创造的。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 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白杨礼赞》属于后者。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 的写法一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2、句段理解: 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也非常严谨,首尾呼应,使文 章成为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⑵第 5 段: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皮等方面具体描述白杨树之形,有力突出其 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 ⑶第 7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 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突出白杨 树的独特个性,接着用排比反问的句式像剥笋一样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⑷“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练习解答】
、1."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为了逐层深入地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首句标其 目",继之,从景美、形美、神美三个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辽 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巧收, 写到了它的形美: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 抗着西北风″。再从外形写到气质: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最后 在抒情和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每次写完它的一个方面,作者都要点到它的”不平凡",这 样一唱三叹,逐层深人地表现了白杨树的ν不平凡〃 2、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类似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普通″,但从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 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这样统一于白杨树身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下文揭示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铺垫。白杨树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 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农民相似″这样由树到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 意义 3.作者先写了白杨树的形美: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泽。它有着力争上游、 不折不挠的精神,显然这是人格化的描写。然后写它内在的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 乏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这样我们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只是写树″了。而是通过 写白杨树赞美北方农民和我们的民族精神,因而他们在”神”方面是相似的。 二、1."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 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人视 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做这道题,欣赏作品生动贴切的语言,可联系从平时坐车的感觉想开,体会车行之速 2.使用"涌”字,说明感想之多,瞬间形成,有时也许还未经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 出 体会涌″字的表达效果,可由"泪水从他的眼里涌了出来中的涌”写出了泪水之多,想到涌 出的感想中的"涌"说明感想之多 3.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四、略 【类文品析】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凊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 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 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舂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 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一、1.“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为了逐层深入地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首句标其 目”,继之,从景美、形美、神美三个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辽 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巧收, 写到了它的形美: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 抗着西北风”。再从外形写到气质: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最后 在抒情和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每次写完它的一个方面,作者都要点到它的“不平凡”,这 样一唱三叹,逐层深人地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2、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类似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普通”,但从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 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这样统一于白杨树身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下文揭示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铺垫。白杨树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 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农民相似”这样由树到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 意义。 3.作者先写了白杨树的形美: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泽。它有着力争上游、 不折不挠的精神,显然这是人格化的描写。然后写它内在的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 乏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这样我们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只是写“树”了。而是通过 写白杨树赞美北方农民和我们的民族精神,因而他们在“神”方面是相似的。 二、1.“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 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人”视 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做这道题,欣赏作品生动贴切的语言,可联系从平时坐车的感觉想开,体会车行之速。 2.使用“涌”字,说明感想之多,瞬间形成,有时也许还未经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 出。 体会“涌”字的表达效果,可由“泪水从他的眼里涌了出来”中的“涌”写出了泪水之多,想到“涌 出的感想”中的“涌”说明感想之多。 3.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三、略 四、略 【类文品析】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 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 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 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 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 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 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ν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 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 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 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 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 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品》作者:张福海)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 写的《》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3.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4.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任选一句) ①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②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5.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 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你熟悉的某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 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 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 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 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 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 45 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 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 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 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 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品》作者:张福海)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 写的《 》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3.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4.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任选一句) ①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②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5.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 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你熟悉的某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 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 60 字)
(参考答案:1.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 精神。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 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4.①采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数目之多,花 色之艳。②采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表达出对丁香花富有生机,孕育生命的赞叹。5.如:南 京的雨花石,是出了名的,多少年来,人们到南京旅游,或多或少要带一些雨花石离去,因为它宁 静、明朗、坚定、无我,就像人的一种精神。) 2.囚绿记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了截:明了简单 涸辙的鱼: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鱼。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揠y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猗y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幽囚:囚禁。 淅沥:形容轻微的雨声。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陆蠡(1908-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 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 之称。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 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 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蠢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 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 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 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 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 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 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 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 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 《少年科学》
(参考答案:1.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 精神。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 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4.①采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数目之多,花 色之艳。②采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表达出对丁香花富有生机,孕育生命的赞叹。 5.如:南 京的雨花石,是出了名的,多少年来,人们到南京旅游,或多或少要带一些雨花石离去,因为它宁 静、明朗、坚定、无我,就像人的一种精神。) 2.囚绿记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了截:明了简单。 涸辙的鱼: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鱼。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揠 y 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猗 y 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幽囚:囚禁。 淅 x 沥 l :形容轻微的雨声。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陆蠡(1908 一 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 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 之称。1922 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 年升入之江大 学机械系。1927 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31 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 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 年,陆蠢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 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1938 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 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 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星》于 1936 年 8 月问世后,1938 年 3 月,他的第二 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 年 8 月,又出版了第 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 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 年 8 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 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 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 《少年科学》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 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蠢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 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蠢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 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 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 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他的许多作品 3.背景链接 凭藉北平临时寓所,窗外常春藤带入室内的一片绿影,作者敏感地发现了生的欢喜″,也发现 它总是朝着窗外沿伸,尽管枝干是被"幽囚的、浙渐失去青春之色的绿条,还是不屈地面向阳光之 神生存。那时,是在芦沟桥事件之后,它隐喻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热望,也让我们窥见 了他那渴望阳光、渴望生命、渴望欢乐的灵魂。这篇散文确是他的代表作之 【文本解读】 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 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文章脉络 全文共14段,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1-7),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8-11),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的不甘被囚的执著。 第三层(12-13),放绿。这一部分中卢沟桥事物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这一句点明了文 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出文章的主 第四层(14),思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含蓄地表达了对日 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三、写作方法 1、语言运用 含蓄优美。如γ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的称呼由"绿色〃″到ν绿 友″到囚人",含蓄表达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修饰语"珍重″暗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 2、修辞方法: 采用了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嘱排比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望着雨水″属比喻: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 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属反复:"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 会和我面生吗〃属拟人 3、中心表达 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1942 年 4 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 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蠢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 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蠢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 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 月 21 日临刑时,年仅 34 岁。 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 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 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他的许多作品。 3.背景链接 凭藉北平临时寓所,窗外常春藤带入室内的一片绿影,作者敏感地发现了“生的欢喜”,也发现 它总是朝着窗外沿伸,尽管枝干是被“幽囚”的、浙渐失去青春之色的绿条,还是不屈地面向阳光之 神生存。那时,是在芦沟桥事件之后,它隐喻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热望,“也让我们窥见 了他那渴望阳光、渴望生命、渴望欢乐的灵魂。”这篇散文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 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 14 段,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1-7),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8-11),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的不甘被囚的执著。 第三层(12-13),放绿。这一部分中“卢沟桥事物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这一句点明了文 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出文章的主 题。 第四层(14),思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含蓄地表达了对日 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三、写作方法 1、语言运用: 含蓄优美。如“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的称呼由“绿色”到“绿 友”到“囚人”,含蓄表达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修饰语“珍重”暗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 2、修辞方法: 采用了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属排比;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望着雨水”属比喻;“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 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属反复;“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 会和我面生吗”属拟人。 3、中心表达: 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4、写作借鉴 构思精巧,变化多姿,是我们需借鉴学习的。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赏绿、囚绿、放绿 思绿来结构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四、问题探究 1、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 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2、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 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 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 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 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4、句段理解 (1)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我把绿色拖进我的房间,它伸展得更长,长得更快,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 看到了"生的欢喜”,也隐含了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2)”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 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练习解答】 、1."我^囚绿"的原因是我”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灬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 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 我作无声的歌唱"。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的原因;①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不得不离开 这里,提前释放了绿囚”。②绿囚^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光 明的呼唤。所以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2.课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因为本文写作背景是"卢 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后,作者回到了上海。 他在上海孤岛坚守进步文化阵地,继续救亡宣传,那么这个时期作者就似这被囚的常春藤,所以本 文抒发了作者不屈用于黑暗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1."生的欢喜不仅写出了"绿的枝条”当时的生长情况,"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而且还写 出了"我”有绿友”为我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是绿藤,滋润了一颗等焦 的
4、写作借鉴: 构思精巧,变化多姿,是我们需借鉴学习的。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赏绿、囚绿、放绿、 思绿来结构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四、问题探究 1、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 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2、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 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1935 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 年 4 月 13 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 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 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4、句段理解: ⑴“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我”把绿色拖进“我”的房间,它伸展得更长,长得更快,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 看到了“生的欢喜”,也隐含了“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⑵“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 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练习解答】 一、1.“我”“囚绿”的原因是“我”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 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 我作无声的歌唱”。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的原因;①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不得不离开 这里,提前释放了“绿囚”。②“绿囚”“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光 明的呼唤。所以“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2.课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因为本文写作背景是“卢 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后,作者回到了上海。 他在上海孤岛坚守进步文化阵地,继续救亡宣传,那么这个时期作者就似这被囚的常春藤,所以本 文抒发了作者不屈用于黑暗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1.“生的欢喜”不仅写出了“绿的枝条”当时的生长情况,“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而且还写 出了“我”有“绿友”为我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是绿藤,滋润了一颗等焦 的心
2."开释”用珍重″一词来修饰,表现了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在这里 那一绺青藤仿佛得了灵性,它那顽强抗争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执著,仿佛作者也从中照见了自 己的性格和命运 【类文品析】 访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 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 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 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 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 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 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 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 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 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 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 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2.“开释”用“珍重”一词来修饰,表现了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在这里, 那一绺青藤仿佛得了灵性,它那顽强抗争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执著,仿佛作者也从中照见了自 己的性格和命运。 【类文品析】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 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 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 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 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 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 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 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 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 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 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 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