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是一门研究食品中的化学变化与食品质量相 关性的科学。食品质量包括食品的色、香、味、质构、营养、安全等几个主要特 征指标,其中每一个指标的优劣都与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变化相关。该课程 以食物中重要成分:水、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色素、 酶等为主要线索,系统地讨论各主要成分的化学特性、功能特性及各类反应对食 品质量的影响。 食品化学是食品类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食品学 科设有不少的专业,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食品质量 与安全专业等。尽管各个专业都有不同的知识侧重面,但由于食品化学的基本理 论在食品学科的多门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这类专业都开设了“食品化 学”课程。食品化学与工艺学、营养学、贮运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控制等课 程密切相关。食品加工的每一个食品工艺步骤的设计,都要建立在对加工原料化 学组成的了解,以及对加工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的预测基础之上;食品营养的 评价,也应对食物成分及其稳定性有充分的了解;食品分析中对食品成分的分离、 处理则要掌握更多的食品化学知识。 食品化学是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的桥梁。要学好食品化学,首先要学好无机 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另一方面,学好了食品化学又会加深对 多门化学类基础课的理解。食品化学对专业技术课程的作用,如同进入大门的钥 匙一般,学好了食品化学的原理,就很容易深入到各个技术领域中去。 从章节编排的形式来看,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其实 不然。尽管是完全相同的章节名,如在“蛋白质”一章中,两门课程介绍的内容 是不一样的。食品化学侧重于研究蛋白质在与生命活动不相容的条件下的理化反 应,如,食物成分在高热、冷冻、浓缩、脱水、辐照等处理时可能发生的物理和 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质量的影响。而生物化学则着重研究蛋白质在与 生命活动相适应的环境条件下,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及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当然食品化学对某些生理生化反应也有描述,但只是局限在植物的采后生理和动 物的宰后生理,其研究范围是行将衰败或死亡的生物体内的生理现象,因为这些 现象与食品质量密切相关。 1.食品化学的发展过程 食品科学源于远古,盛于当今,食品科学的发展,促进了“食品化学”的发 展,如今该门课程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纵观它的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 段。 其一,天然动植物特征成分的分离与分析阶段。该时期食品化学知识的积累 完全是依赖于基础化学学科的发展,当化学家们有了分离与分析食物的理论与手
绪 论 “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是一门研究食品中的化学变化与食品质量相 关性的科学。食品质量包括食品的色、香、味、质构、营养、安全等几个主要特 征指标,其中每一个指标的优劣都与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变化相关。该课程 以食物中重要成分:水、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色素、 酶等为主要线索,系统地讨论各主要成分的化学特性、功能特性及各类反应对食 品质量的影响。 食品化学是食品类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食品学 科设有不少的专业,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食品质量 与安全专业等。尽管各个专业都有不同的知识侧重面,但由于食品化学的基本理 论在食品学科的多门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这类专业都开设了“食品化 学”课程。食品化学与工艺学、营养学、贮运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控制等课 程密切相关。食品加工的每一个食品工艺步骤的设计,都要建立在对加工原料化 学组成的了解,以及对加工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的预测基础之上;食品营养的 评价,也应对食物成分及其稳定性有充分的了解;食品分析中对食品成分的分离、 处理则要掌握更多的食品化学知识。 食品化学是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的桥梁。要学好食品化学,首先要学好无机 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另一方面,学好了食品化学又会加深对 多门化学类基础课的理解。食品化学对专业技术课程的作用,如同进入大门的钥 匙一般,学好了食品化学的原理,就很容易深入到各个技术领域中去。 从章节编排的形式来看,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其实 不然。尽管是完全相同的章节名,如在“蛋白质”一章中,两门课程介绍的内容 是不一样的。食品化学侧重于研究蛋白质在与生命活动不相容的条件下的理化反 应,如,食物成分在高热、冷冻、浓缩、脱水、辐照等处理时可能发生的物理和 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质量的影响。而生物化学则着重研究蛋白质在与 生命活动相适应的环境条件下,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及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当然食品化学对某些生理生化反应也有描述,但只是局限在植物的采后生理和动 物的宰后生理,其研究范围是行将衰败或死亡的生物体内的生理现象,因为这些 现象与食品质量密切相关。 1.食品化学的发展过程 食品科学源于远古,盛于当今,食品科学的发展,促进了“食品化学”的发 展,如今该门课程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纵观它的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 段。 其一,天然动植物特征成分的分离与分析阶段。该时期食品化学知识的积累 完全是依赖于基础化学学科的发展,当化学家们有了分离与分析食物的理论与手
段后,便开始了对一些食物及食品的特征成分进行研究,当时对食品的研究是分 散的,不系统的,有的重大发现甚至是在其它研究中偶尔得到的。在这一阶段内, 比较突出的发现如下: 瑞典药学家 Carl Wilhelm Scheeie(1742-1786)从事了大量的食物成分的分 离和测定工作。1780 年分离和研究了乳酸的性质以及把乳酸氧化制成了粘酸; 1784 年到 1785 年从柠檬汁和醋栗酒中分离出了柠檬酸;1785 年从苹果中分离出 苹果酸。他一共分析了 20 余种普通水果中的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他从植 物和动物原料中分离各种新的化合物的工作,被认为是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方面精 密分析研究的开端。 法国化学家 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 年)是利用燃烧方法分 析有机物的理论奠基人,他首次把发酵过程用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表达;并首次测 定了乙醇的元素组成(1784);他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水果中有机酸的论文(1786)。 法国化学家(Nicolas)Theodore de Saussure(1767—1845 年)为阐明和规范农 业和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研究了植物呼吸时 CO2和 O2的变化; 用灰化的方法测定了植物中矿物质的含量;并首次对乙醇进行了精确的元素分析 (1807)。 Joseph Louis Gay-Lussac(1778-1850)和 Louis-Jacques Thenard(1777-1857) 于 1811 年设计了定量测定干燥植物中碳、氢、氮的百分数的第一个方法。 其二,在“农业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农业化学是介绍有关土壤、 肥料、农作物等化学知识的一门学科,其中涵盖了大量“食品化学”的内容。英 国化学家 Sir Humphry Davy(1778-1829)在 1813 年出版了第一本《农业化学 元素》。他在该书中指出:“植物的所有不同部位都有可能分解为少数几种元素, 它们能否用于食品或其它目的,取决于植物不同部位或汁液中化学元素的排列方 式”。19 世纪早期,随着农业化学的发展,食品掺假的现象发生较多,这种现 象也促进了化学家们花费更多的精力来了解食品的天然特性,研究掺杂物及食品 的特点,建立检测掺假食品的方法。因此,在 1820-1850 年期间,化学和食品化 学开始在欧洲占据重要地位。在许多大学中建立了化学研究实验室和创立了新的 化学研究杂志,推动了化学和食品化学的发展。从此,食品化学发展的步伐更快。 其三,生物化学的发展推动食品化学的发展。1871 年 Jean Baptiste Dumas 提出一种观点:仅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的膳食不足以维持人类的生 命。1906年英国生物化学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 证明牛奶中含有数量微少的能促进大鼠生长的物质,他当时称之为“辅因子”; 此后,他还从食品中分离出了色氨酸并确定了其结构。1911 年英国化学家 Casimir Funk 从米糠和酵母中提取了抗脚气病的物质,并鉴别为胺类物质,命 名为“Vitamine”,从此开始了维生素的研究。到 20 世纪前半期,化学家们己
段后,便开始了对一些食物及食品的特征成分进行研究,当时对食品的研究是分 散的,不系统的,有的重大发现甚至是在其它研究中偶尔得到的。在这一阶段内, 比较突出的发现如下: 瑞典药学家 Carl Wilhelm Scheeie(1742-1786)从事了大量的食物成分的分 离和测定工作。1780 年分离和研究了乳酸的性质以及把乳酸氧化制成了粘酸; 1784 年到 1785 年从柠檬汁和醋栗酒中分离出了柠檬酸;1785 年从苹果中分离出 苹果酸。他一共分析了 20 余种普通水果中的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他从植 物和动物原料中分离各种新的化合物的工作,被认为是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方面精 密分析研究的开端。 法国化学家 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 年)是利用燃烧方法分 析有机物的理论奠基人,他首次把发酵过程用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表达;并首次测 定了乙醇的元素组成(1784);他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水果中有机酸的论文(1786)。 法国化学家(Nicolas)Theodore de Saussure(1767—1845 年)为阐明和规范农 业和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研究了植物呼吸时 CO2和 O2的变化; 用灰化的方法测定了植物中矿物质的含量;并首次对乙醇进行了精确的元素分析 (1807)。 Joseph Louis Gay-Lussac(1778-1850)和 Louis-Jacques Thenard(1777-1857) 于 1811 年设计了定量测定干燥植物中碳、氢、氮的百分数的第一个方法。 其二,在“农业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农业化学是介绍有关土壤、 肥料、农作物等化学知识的一门学科,其中涵盖了大量“食品化学”的内容。英 国化学家 Sir Humphry Davy(1778-1829)在 1813 年出版了第一本《农业化学 元素》。他在该书中指出:“植物的所有不同部位都有可能分解为少数几种元素, 它们能否用于食品或其它目的,取决于植物不同部位或汁液中化学元素的排列方 式”。19 世纪早期,随着农业化学的发展,食品掺假的现象发生较多,这种现 象也促进了化学家们花费更多的精力来了解食品的天然特性,研究掺杂物及食品 的特点,建立检测掺假食品的方法。因此,在 1820-1850 年期间,化学和食品化 学开始在欧洲占据重要地位。在许多大学中建立了化学研究实验室和创立了新的 化学研究杂志,推动了化学和食品化学的发展。从此,食品化学发展的步伐更快。 其三,生物化学的发展推动食品化学的发展。1871 年 Jean Baptiste Dumas 提出一种观点:仅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的膳食不足以维持人类的生 命。1906年英国生物化学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 证明牛奶中含有数量微少的能促进大鼠生长的物质,他当时称之为“辅因子”; 此后,他还从食品中分离出了色氨酸并确定了其结构。1911 年英国化学家 Casimir Funk 从米糠和酵母中提取了抗脚气病的物质,并鉴别为胺类物质,命 名为“Vitamine”,从此开始了维生素的研究。到 20 世纪前半期,化学家们己
发现了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和一些氨基酸,并对它们的性 质和作用作了深入的分析。 美国学者 Owen R.Fennema 先生对当今食品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三次编写“食品化学”一书,把该书的内容充实和系统化,其内容体系已被各 国学者接受,特别是 1985、1996 年版本,被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作为教材广泛 使用。 其四,关注人类自身营养,强调食品的功能作用,食品化学将更系统,更深 入的发展。20 世纪末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 提高,更多的人关注健康问题,想通过饮食来改善身体状况,通过饮食来预防与 治疗疾病。但是食物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还远远未能了解清楚,因此在实践 上,提出了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s)的概念。膳食补充剂是一种旨在补 充膳食的产品(而非烟草),它可能含有一种或多种如下膳食成分:一种维生素、 一种矿物质、一种草本(草药)或其他植物、一种氨基酸、一种用以增加每日总摄 入量来补充膳食的食物成分,或以上成分的一种浓缩品、代谢物、成分、提取物 或组合产品等。由于膳食补充剂应用对减少保健费用和疾病预防等确实存在某种 联系,1994 年美国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获得通过。该法案指出:还需要进 一步研究证实,完善的膳食与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促进关系。因而,可以预见今 后若干年在“食品化学”学科中,有关功能性成分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 2.食品化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食品化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探讨在食品的生产、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如 何提高和保证食品的质量。现代食品化学是以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和重要成分为主 线,以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与贮藏条件下的理化特性和化学反应为基础,以食品 质量的变化为标准来建立理论体系的,是近百年来食品科学和其它相关科学研究 的基本材料的归纳与分析。因此,本书对一类食品或一种食品成分的基本介绍, 一般都着眼三个层面的问题:① 明确食品的品质特性。② 分析影响食品质量的 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③ 找出影响食品质量的主要反应的控制条件。尽管在各 章中讨论更多的是第二个问题,但是第一、第三个问题贯穿始终。 2.1 食品的品质特性 食品的品质特性通俗地说就食品的质量问题,前已述及食品的质量包括:色、 香、味、质构、营养、安全等六个方面。不同的食品对其品质特性有不同的要求, 在此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 (1)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发现了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和一些氨基酸,并对它们的性 质和作用作了深入的分析。 美国学者 Owen R.Fennema 先生对当今食品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三次编写“食品化学”一书,把该书的内容充实和系统化,其内容体系已被各 国学者接受,特别是 1985、1996 年版本,被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作为教材广泛 使用。 其四,关注人类自身营养,强调食品的功能作用,食品化学将更系统,更深 入的发展。20 世纪末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 提高,更多的人关注健康问题,想通过饮食来改善身体状况,通过饮食来预防与 治疗疾病。但是食物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还远远未能了解清楚,因此在实践 上,提出了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s)的概念。膳食补充剂是一种旨在补 充膳食的产品(而非烟草),它可能含有一种或多种如下膳食成分:一种维生素、 一种矿物质、一种草本(草药)或其他植物、一种氨基酸、一种用以增加每日总摄 入量来补充膳食的食物成分,或以上成分的一种浓缩品、代谢物、成分、提取物 或组合产品等。由于膳食补充剂应用对减少保健费用和疾病预防等确实存在某种 联系,1994 年美国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获得通过。该法案指出:还需要进 一步研究证实,完善的膳食与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促进关系。因而,可以预见今 后若干年在“食品化学”学科中,有关功能性成分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 2.食品化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食品化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探讨在食品的生产、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如 何提高和保证食品的质量。现代食品化学是以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和重要成分为主 线,以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与贮藏条件下的理化特性和化学反应为基础,以食品 质量的变化为标准来建立理论体系的,是近百年来食品科学和其它相关科学研究 的基本材料的归纳与分析。因此,本书对一类食品或一种食品成分的基本介绍, 一般都着眼三个层面的问题:① 明确食品的品质特性。② 分析影响食品质量的 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③ 找出影响食品质量的主要反应的控制条件。尽管在各 章中讨论更多的是第二个问题,但是第一、第三个问题贯穿始终。 2.1 食品的品质特性 食品的品质特性通俗地说就食品的质量问题,前已述及食品的质量包括:色、 香、味、质构、营养、安全等六个方面。不同的食品对其品质特性有不同的要求, 在此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 (1)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不管是什么食品,安全性(safety)是首要的,安全的食品严格地来说是指 “食品在食用时完全无有害物质和无微生物的污染”,但是实践上无法按照这一 定义来执行,主要原因是:第一,物质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食品中有些物质低 剂量时无害,浓度超过一定值后才产生危害;第二,不同的人群对食品的敏感性 不一样,如不同的人对乙醇的反应就相差极大,同样道理,有一些物质只对某些 人有害,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是安全的;第三,有害食品对人的毒害作用有急性的 和慢性的,有短时间内可感觉到的和不易感觉到的。正因为食品与人的作用关系 如此复杂,因此,现代科学还很难一一甄别每一种有害的物质。那么,食品安全 性的控制就必须实际一点。食品安全的可操作性定义是:“食品被食用后,在一 定时间内对人体不产生可观察到的毒害”。该定义在使用时对不同食品有不同的 要求,对敏感的人群也要予以标示。如对低酸性的肉类罐头,除有基本的食品安 全要求外,如对致病菌、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的要求,还要重点检查肉毒梭菌是 否存在;对花生类制品则要强调有无霉变;对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则应标明“对 苯丙酸酮尿症”者不宜。目前,世界各国执行的食品卫生标准,实际上都是执行 的食品安全的可操作性定义。 不安全食品及食品成分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出现:第一,天然存在于食物 中的有害物质,如大豆中的有害物,牛奶中的有害物,蘑姑中的毒素;第二,食 品生产与加工时有意或无意添加到食品中的有害物,如过量的添加剂,兽药与农 药残留等;第三,食品在贮运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毒素及不良化学反应形成的有 害物质。现代食品工业要求每一种食品必需有明确的安全性指标,而且上市之前 应经过充分的安全性评价。讨论食品的安全性是本课程重点,该部分内容也是建 立 HACCP 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其它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2)食品的直观性品质特性 消费者容易知晓的食品的质量特性称为直观性品质特性,也叫感官质量特 性,这些特性用技术术语讲有:色泽、风味、质构,用俗语来讲是:色、香、味、 形,它们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质构(texture):对初学者来说一个较生僻的技术名词,它包含了食品的质地 (软、脆、硬、绵)、形状(大、小、粗、细)、形态(新鲜、衰竭、枯萎)。 不同的食品,其质构方面的要求差异很大,口香糖需要有韧性,饼干需要有脆性, 肉制品需要软嫩等。质构的化学本质一般是食品中的大分子自身的作用,以及它 们与金属离子、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常见的导致食品质构劣变的原因有:食物 成分失去溶解性、失去持水力及各种引起硬化与软化的反应。 色(color):是指食品中各类有色物质赋予食品的外在特征,是消费者评价 食品新鲜与否,正常与否的重要的感官指标。一种食品应具有人们习惯接受的色
不管是什么食品,安全性(safety)是首要的,安全的食品严格地来说是指 “食品在食用时完全无有害物质和无微生物的污染”,但是实践上无法按照这一 定义来执行,主要原因是:第一,物质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食品中有些物质低 剂量时无害,浓度超过一定值后才产生危害;第二,不同的人群对食品的敏感性 不一样,如不同的人对乙醇的反应就相差极大,同样道理,有一些物质只对某些 人有害,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是安全的;第三,有害食品对人的毒害作用有急性的 和慢性的,有短时间内可感觉到的和不易感觉到的。正因为食品与人的作用关系 如此复杂,因此,现代科学还很难一一甄别每一种有害的物质。那么,食品安全 性的控制就必须实际一点。食品安全的可操作性定义是:“食品被食用后,在一 定时间内对人体不产生可观察到的毒害”。该定义在使用时对不同食品有不同的 要求,对敏感的人群也要予以标示。如对低酸性的肉类罐头,除有基本的食品安 全要求外,如对致病菌、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的要求,还要重点检查肉毒梭菌是 否存在;对花生类制品则要强调有无霉变;对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则应标明“对 苯丙酸酮尿症”者不宜。目前,世界各国执行的食品卫生标准,实际上都是执行 的食品安全的可操作性定义。 不安全食品及食品成分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出现:第一,天然存在于食物 中的有害物质,如大豆中的有害物,牛奶中的有害物,蘑姑中的毒素;第二,食 品生产与加工时有意或无意添加到食品中的有害物,如过量的添加剂,兽药与农 药残留等;第三,食品在贮运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毒素及不良化学反应形成的有 害物质。现代食品工业要求每一种食品必需有明确的安全性指标,而且上市之前 应经过充分的安全性评价。讨论食品的安全性是本课程重点,该部分内容也是建 立 HACCP 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其它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2)食品的直观性品质特性 消费者容易知晓的食品的质量特性称为直观性品质特性,也叫感官质量特 性,这些特性用技术术语讲有:色泽、风味、质构,用俗语来讲是:色、香、味、 形,它们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质构(texture):对初学者来说一个较生僻的技术名词,它包含了食品的质地 (软、脆、硬、绵)、形状(大、小、粗、细)、形态(新鲜、衰竭、枯萎)。 不同的食品,其质构方面的要求差异很大,口香糖需要有韧性,饼干需要有脆性, 肉制品需要软嫩等。质构的化学本质一般是食品中的大分子自身的作用,以及它 们与金属离子、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常见的导致食品质构劣变的原因有:食物 成分失去溶解性、失去持水力及各种引起硬化与软化的反应。 色(color):是指食品中各类有色物质赋予食品的外在特征,是消费者评价 食品新鲜与否,正常与否的重要的感官指标。一种食品应具有人们习惯接受的色
泽,天然未加工食品应呈现其新鲜状态的色泽,加工食品应呈现加工反应中正常 生成的色素,如新鲜瘦猪肉应为红色,酱油应为黑色。引起食品色泽变化的主要 反应为褐变、褪色或产生其它不正常颜色。保持色泽和生成正常色素常常是食品 工艺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 香(aroma):多指食品中宜人的挥发性成分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的效果, 加工的食品一般具有特征香气。“香”有时也泛指食品的气味,正常的食品应有 特征的气味,如羊肉具有一定的膻味,麻油有很好的香气;不正常食品会产生使 人恶心的气味,如食用油的氧化性气味。由于气味能影响人的食欲,因此,食品 加工十分注重调整工艺,使之产生好的气味。贮藏的食品质量的降低,首先是消 失应有的香气。 味(palate):俗称味道,是指食品中非挥发性成分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所 产生的效果。在对多种食品的市场调查中发现,消费者选择食品时,大多数首选 味道好的产品。味的劣变也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为食物成分的水解及氧化酸败, 二为蒸煮产生的或焦糖化反应形成的非正常化合物,三为其它反应中产生的不正 常味。 香气和味道有时统称“风味”(flavor),其内涵就是上述两方面的内容。 消费者十分关注食品的直观性品质,只有品质特性符合消费心理的食品,才 是好的食品。由于食物原料的不同,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同,消费者对不同的食 品有不同的要求,食品科技人员应多作社会调查,利用食物成分间的反应,使食 品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3) 食品的非直观性品质特性 消费者难于知晓的食品的质量特性称为非直观性品质特性,如食品的营养和 功能特性,即便是专家也不能直接看出产品该项指标的优劣。现在泛指的食品营 养是指食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几大类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必需 脂肪酸、矿质元素、维生素。但人的膳食营养与食品营养是不完全一致的,人的 吸收功能不同,基本膳食不同,对营养需求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人都应选择适合 自己的营养食品。另外,除开已经发现的重要营养素外,还有很多已经发现的和 未知的对调节人体功能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如低聚果糖,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大豆异黄酮,具类雌激素活性,有利于缓解妇女的更年期综合症。食品的营养与 功能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础,可以吃出健康来,也可以吃出疾病来,因而每一个 食品企业应对社会负责,应确保生产营养好的食品。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常遇到 的营养成分损失主要指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的损失,其中前两者又显得十分 重要
泽,天然未加工食品应呈现其新鲜状态的色泽,加工食品应呈现加工反应中正常 生成的色素,如新鲜瘦猪肉应为红色,酱油应为黑色。引起食品色泽变化的主要 反应为褐变、褪色或产生其它不正常颜色。保持色泽和生成正常色素常常是食品 工艺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 香(aroma):多指食品中宜人的挥发性成分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的效果, 加工的食品一般具有特征香气。“香”有时也泛指食品的气味,正常的食品应有 特征的气味,如羊肉具有一定的膻味,麻油有很好的香气;不正常食品会产生使 人恶心的气味,如食用油的氧化性气味。由于气味能影响人的食欲,因此,食品 加工十分注重调整工艺,使之产生好的气味。贮藏的食品质量的降低,首先是消 失应有的香气。 味(palate):俗称味道,是指食品中非挥发性成分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所 产生的效果。在对多种食品的市场调查中发现,消费者选择食品时,大多数首选 味道好的产品。味的劣变也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为食物成分的水解及氧化酸败, 二为蒸煮产生的或焦糖化反应形成的非正常化合物,三为其它反应中产生的不正 常味。 香气和味道有时统称“风味”(flavor),其内涵就是上述两方面的内容。 消费者十分关注食品的直观性品质,只有品质特性符合消费心理的食品,才 是好的食品。由于食物原料的不同,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同,消费者对不同的食 品有不同的要求,食品科技人员应多作社会调查,利用食物成分间的反应,使食 品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3) 食品的非直观性品质特性 消费者难于知晓的食品的质量特性称为非直观性品质特性,如食品的营养和 功能特性,即便是专家也不能直接看出产品该项指标的优劣。现在泛指的食品营 养是指食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几大类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必需 脂肪酸、矿质元素、维生素。但人的膳食营养与食品营养是不完全一致的,人的 吸收功能不同,基本膳食不同,对营养需求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人都应选择适合 自己的营养食品。另外,除开已经发现的重要营养素外,还有很多已经发现的和 未知的对调节人体功能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如低聚果糖,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大豆异黄酮,具类雌激素活性,有利于缓解妇女的更年期综合症。食品的营养与 功能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础,可以吃出健康来,也可以吃出疾病来,因而每一个 食品企业应对社会负责,应确保生产营养好的食品。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常遇到 的营养成分损失主要指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的损失,其中前两者又显得十分 重要
2.2 影响食品品质特性的化学反应 学习食品化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熟知在食品的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常见的化 学反应。尽管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太多太多,但是已知的明显影响食品质量的反 应还是不多,仅十余种反应类型,它们是:非酶促褐变、酶促褐变、脂类水解、 脂类氧化、蛋白质变性、蛋白质交联、蛋白质水解、低聚糖和多糖的水解、多糖 的合成、糖酵解和天然色素的降解。以上反应可分为食品主要成分的反应和食品 活性成分的反应。 (1)食品主要成分的反应 食品中的主要成分是指食品中的脂类、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三大类物质, 它们一般共占天然食品的 90%(干基)以上,食品加工与贮藏中,它们自身 与相互之间有各类反应。 图中 L、C、P 分别代表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图中列出的反应主要是 食品劣变的反应,最终都导致食品质量下降。该图显示了以下一些基本反应规律: ①从单一成分自身的反应来看,其反应的活性顺序为: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脂肪与蛋白质都能在常温下反应,但脂肪的反应具有自身催化作用,因此食物主 要成分中脂肪是最不稳定的,很多食品通常是先由脂肪变化而导致食品变质。从 图中可知,碳水化合物一般条件下是比较稳定的,它只有在加热、酸或碱性较强 的情况下才反应,但是决不能小看该类反应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因为使用酸、碱 和加热是食品加工的常用手段。②食品主要成分之间存在各种反应。脂肪是通过 氧化的中间产物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反应;在加热、酸或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和 碳水化合物互相反应。③反应体系中过氧化物与活性羰基化合物是参与反应的最 主要的活性基团。④色素、风味物质、维生素在各种反应中最易发生变化。以上 各种典型的反应分别在各章节中介绍。 (2)食品活性成分的反应 食品的活性成分主要指:食品中各种酶类,及催化活性高的一些离子,食品 中只要以上物质存在,就很容易发生各类反应。酶促褐变、脂类水解、脂类氧化、 蛋白质水解、低聚糖和多糖的水解、多糖的合成、糖酵解等都是与酶相关的反应。 酶的反应是双刃剑,既可损害食品质量又可用于食品工业。在食品加工中杀灭酶 是为了稳定食品质量,如蔬菜加工中的热烫工艺就是为了控制酶的活性,不致使 产品变色、变味;另一方面,食品工业中应用酶是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的方向,如 淀粉酶广泛用于淀粉糖工业。食品中一些高活性的离子一般在食物原料中较少, 往往是在加工过程中由加工试剂和加工设备引入的,由于它们的存在,酶参与的 反应和非酶反应都会加速,这也是食品加工中需要高度关注的反应。 综上所述,食品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并不多,但是对于一种天然食品来说,常 常有多种能够相互反应的物质同时存在,也同时会发生几种类型的反应,因而就
2.2 影响食品品质特性的化学反应 学习食品化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熟知在食品的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常见的化 学反应。尽管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太多太多,但是已知的明显影响食品质量的反 应还是不多,仅十余种反应类型,它们是:非酶促褐变、酶促褐变、脂类水解、 脂类氧化、蛋白质变性、蛋白质交联、蛋白质水解、低聚糖和多糖的水解、多糖 的合成、糖酵解和天然色素的降解。以上反应可分为食品主要成分的反应和食品 活性成分的反应。 (1)食品主要成分的反应 食品中的主要成分是指食品中的脂类、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三大类物质, 它们一般共占天然食品的 90%(干基)以上,食品加工与贮藏中,它们自身 与相互之间有各类反应。 图中 L、C、P 分别代表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图中列出的反应主要是 食品劣变的反应,最终都导致食品质量下降。该图显示了以下一些基本反应规律: ①从单一成分自身的反应来看,其反应的活性顺序为: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脂肪与蛋白质都能在常温下反应,但脂肪的反应具有自身催化作用,因此食物主 要成分中脂肪是最不稳定的,很多食品通常是先由脂肪变化而导致食品变质。从 图中可知,碳水化合物一般条件下是比较稳定的,它只有在加热、酸或碱性较强 的情况下才反应,但是决不能小看该类反应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因为使用酸、碱 和加热是食品加工的常用手段。②食品主要成分之间存在各种反应。脂肪是通过 氧化的中间产物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反应;在加热、酸或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和 碳水化合物互相反应。③反应体系中过氧化物与活性羰基化合物是参与反应的最 主要的活性基团。④色素、风味物质、维生素在各种反应中最易发生变化。以上 各种典型的反应分别在各章节中介绍。 (2)食品活性成分的反应 食品的活性成分主要指:食品中各种酶类,及催化活性高的一些离子,食品 中只要以上物质存在,就很容易发生各类反应。酶促褐变、脂类水解、脂类氧化、 蛋白质水解、低聚糖和多糖的水解、多糖的合成、糖酵解等都是与酶相关的反应。 酶的反应是双刃剑,既可损害食品质量又可用于食品工业。在食品加工中杀灭酶 是为了稳定食品质量,如蔬菜加工中的热烫工艺就是为了控制酶的活性,不致使 产品变色、变味;另一方面,食品工业中应用酶是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的方向,如 淀粉酶广泛用于淀粉糖工业。食品中一些高活性的离子一般在食物原料中较少, 往往是在加工过程中由加工试剂和加工设备引入的,由于它们的存在,酶参与的 反应和非酶反应都会加速,这也是食品加工中需要高度关注的反应。 综上所述,食品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并不多,但是对于一种天然食品来说,常 常有多种能够相互反应的物质同时存在,也同时会发生几种类型的反应,因而就
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反应体系。学习食品化学就是要学会甄别不同的反应,了 解反应对食品质量的影响,从中找出影响食品质量的主要反应,并实施控制方案。 2.3 食品化学反应的控制条件 任一种化学反应都有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了这些条件就能调控反应速度。 食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条件:温度(T)、时间(t)、温变率 (dT/dt)、pH、产品的成分、气相的成分和水分活度(Aw)。 温度,对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类型的反应都有影响。温度 对单个反应的影响可用 Arrhenius 关系式表示,k=Ae-E/RT,当绘制 logk 一 l/T 图时,符合 Arrhenius 关系式的数据产生一条直线。在某个中间温度范围内,反 应一般符合 Arrhenius 关系式,但是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会偏离该关系式。因 此,只有在经过实验测试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将 Arrhenius 关系式应用于食品体 系。下列一些变化可以导致食品体系偏离 Arrhenius 关系式,其中的大多数是由 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① 酶失去活性;② 存在的竞争性反应使反应路线改变 或受影响;③ 体系的物理状态可能发生变化;④ 一个或几个反应物可能短缺。 时间,这里指参与反应的物质其反应时间的先后、反应时间的长短,以及指 反应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其中的每一个参数都十分重要。如,脂类氧化和 非酶促褐变都能引起某一种食品的变质,而褐变反应的产物恰恰是抗氧化剂,如 果褐变反应在氧化反应之前或同时发生,那么这两个反应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就有 所减少;又如,设计食品贮藏方案时,常常需要根据反应速度预测食品在某一质 量水平上食品能保存多久。因此,在一个指定的食品体系中各种化学反应发生的 时间与程度,决定了产品的具体贮藏寿命;温变率的控制,在多种食品反应体系 中应用,特别是在食品的杀菌工艺与速冻工艺中,可以说是决定产品质量的第一 因素。 pH,影响食品中许多化学反应和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如酸性条件可抑制碳水 化合物与蛋白质的褐变反应;蛋白质对 pH 的变化很敏感,通过调节 pH 到蛋白质 的等电点可使蛋白质沉淀,有利于分离与纯化蛋白质;用缓冲液调节反应体系的 pH 到酶最适宜的 pH 范围,有利于发挥酶的作用。调节 pH 来加速和控制反应速 度,提高加工食品的质量,几乎成为一种常规手段。从化学原理来讲,调节反应 体系的 pH 很容易,但对食品来说,有时也很难,当加入的酸和碱要影响最终产 品的 pH 时,pH 太高和太低都不行,因为人的味觉对食品的 pH 也有一个最适范 围。 食品组成,指食品中含有多少种物质,各类物质含量多少。这在天然食品中 称为组成,在加工食品中可看成是食品的配方。食品的成分不同,不光决定了食 品的风味,也决定了食品体系的稳定性。如,无脂肪的体系不可能发生脂肪的氧
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反应体系。学习食品化学就是要学会甄别不同的反应,了 解反应对食品质量的影响,从中找出影响食品质量的主要反应,并实施控制方案。 2.3 食品化学反应的控制条件 任一种化学反应都有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了这些条件就能调控反应速度。 食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条件:温度(T)、时间(t)、温变率 (dT/dt)、pH、产品的成分、气相的成分和水分活度(Aw)。 温度,对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类型的反应都有影响。温度 对单个反应的影响可用 Arrhenius 关系式表示,k=Ae-E/RT,当绘制 logk 一 l/T 图时,符合 Arrhenius 关系式的数据产生一条直线。在某个中间温度范围内,反 应一般符合 Arrhenius 关系式,但是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会偏离该关系式。因 此,只有在经过实验测试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将 Arrhenius 关系式应用于食品体 系。下列一些变化可以导致食品体系偏离 Arrhenius 关系式,其中的大多数是由 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① 酶失去活性;② 存在的竞争性反应使反应路线改变 或受影响;③ 体系的物理状态可能发生变化;④ 一个或几个反应物可能短缺。 时间,这里指参与反应的物质其反应时间的先后、反应时间的长短,以及指 反应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其中的每一个参数都十分重要。如,脂类氧化和 非酶促褐变都能引起某一种食品的变质,而褐变反应的产物恰恰是抗氧化剂,如 果褐变反应在氧化反应之前或同时发生,那么这两个反应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就有 所减少;又如,设计食品贮藏方案时,常常需要根据反应速度预测食品在某一质 量水平上食品能保存多久。因此,在一个指定的食品体系中各种化学反应发生的 时间与程度,决定了产品的具体贮藏寿命;温变率的控制,在多种食品反应体系 中应用,特别是在食品的杀菌工艺与速冻工艺中,可以说是决定产品质量的第一 因素。 pH,影响食品中许多化学反应和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如酸性条件可抑制碳水 化合物与蛋白质的褐变反应;蛋白质对 pH 的变化很敏感,通过调节 pH 到蛋白质 的等电点可使蛋白质沉淀,有利于分离与纯化蛋白质;用缓冲液调节反应体系的 pH 到酶最适宜的 pH 范围,有利于发挥酶的作用。调节 pH 来加速和控制反应速 度,提高加工食品的质量,几乎成为一种常规手段。从化学原理来讲,调节反应 体系的 pH 很容易,但对食品来说,有时也很难,当加入的酸和碱要影响最终产 品的 pH 时,pH 太高和太低都不行,因为人的味觉对食品的 pH 也有一个最适范 围。 食品组成,指食品中含有多少种物质,各类物质含量多少。这在天然食品中 称为组成,在加工食品中可看成是食品的配方。食品的成分不同,不光决定了食 品的风味,也决定了食品体系的稳定性。如,无脂肪的体系不可能发生脂肪的氧
化,相对保质期就可延长;有糖和蛋白质的体系就容易颜色变暗。食品的贮存寿 命、保水性、坚韧度、风味和色泽都与食品组成密切相关,故往往通过增加(添 加剂)或减少某些物质,以确保食品的质量。通过加入酸化剂、风味增强剂来改 善产品的风味;加鳌合剂或氧化剂来防止有关成分的氧化;从蛋清蛋白中除去葡 萄糖,用以防止在蛋粉加工时形成的褐变。对于动物源性和植物源性食品,化学 组成的控制则是另外的一种思路,主要是控制与利用各种残存的生理生化反应, 来调节产品的组成。如,为了控制鲜肉的品质,对欲屠宰动物实施科学管理,可 保证动物体内相应的糖朊的含量,从而达到控制宰后动物胴体的 pH,以保持鲜 肉最好的理化品质。 水分活度(activity of water Aw)通俗地讲是指食品中化学反应和微生物生 长能够利用的水的多少。许多报道指出,水分活度在酶反应、脂类氧化、非酶褐 变、蔗糖水解、叶绿素降解、花色素降解和许多其他反应中是决定反应速度的重 要因素。对大多数反应而言,体系中水分多,有稀释作用,反应速度减少;水分 太少,有阻碍分子移动作用,降低反应速度;不符合此规则的反应也有,固—气、 液—气反应体系,反应物的接触不依赖于水分,会出现水越少,反应速度越快。 如类胡萝卜素脱色和油脂的氧化,是取决于这类成分与氧气的接触,因此,水少 时,氧化反应速度更快。 气相的组成,主要是指食品包装中气体的组成。水果、疏菜的保鲜可通过适 当的包装材料和充气处理,降低气相中的氧含量,提高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来 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货架期。对一些特别不好贮藏的食品,如高级茶叶,可在包 装中充入惰性气体,以维持其特有的色泽和香气。罐头和瓶装食品如果排除罐顶 和瓶口的氧气,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探索一种食品加工工艺,以上的所有条件都是要确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 要从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来平衡这些条件,在不同的反应中,各种条件的重要 性是不一样的,有的工艺可能仅仅是选择不同的加工温度,有的可能只是调整配 方。因此,找出关键反应,确定关键的控制条件,是工艺设计的第一步。 3.食品化学的学习方法 尽管食品化学的研究工作可追溯到 100 多年前,但是食品化学作为一门大学 课程,还不过 40 年,因此本门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还有些欠缺。另一 方面,食品化学是一门应用化学,由于食品种类很多,食品化学的涉及面也很广。 对于完全无食品加工实践的学生来说,如果不注意学习方法,则难于收到好的学 习效果。编者建议在学习该课程时注意以下几点:
化,相对保质期就可延长;有糖和蛋白质的体系就容易颜色变暗。食品的贮存寿 命、保水性、坚韧度、风味和色泽都与食品组成密切相关,故往往通过增加(添 加剂)或减少某些物质,以确保食品的质量。通过加入酸化剂、风味增强剂来改 善产品的风味;加鳌合剂或氧化剂来防止有关成分的氧化;从蛋清蛋白中除去葡 萄糖,用以防止在蛋粉加工时形成的褐变。对于动物源性和植物源性食品,化学 组成的控制则是另外的一种思路,主要是控制与利用各种残存的生理生化反应, 来调节产品的组成。如,为了控制鲜肉的品质,对欲屠宰动物实施科学管理,可 保证动物体内相应的糖朊的含量,从而达到控制宰后动物胴体的 pH,以保持鲜 肉最好的理化品质。 水分活度(activity of water Aw)通俗地讲是指食品中化学反应和微生物生 长能够利用的水的多少。许多报道指出,水分活度在酶反应、脂类氧化、非酶褐 变、蔗糖水解、叶绿素降解、花色素降解和许多其他反应中是决定反应速度的重 要因素。对大多数反应而言,体系中水分多,有稀释作用,反应速度减少;水分 太少,有阻碍分子移动作用,降低反应速度;不符合此规则的反应也有,固—气、 液—气反应体系,反应物的接触不依赖于水分,会出现水越少,反应速度越快。 如类胡萝卜素脱色和油脂的氧化,是取决于这类成分与氧气的接触,因此,水少 时,氧化反应速度更快。 气相的组成,主要是指食品包装中气体的组成。水果、疏菜的保鲜可通过适 当的包装材料和充气处理,降低气相中的氧含量,提高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来 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货架期。对一些特别不好贮藏的食品,如高级茶叶,可在包 装中充入惰性气体,以维持其特有的色泽和香气。罐头和瓶装食品如果排除罐顶 和瓶口的氧气,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探索一种食品加工工艺,以上的所有条件都是要确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 要从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来平衡这些条件,在不同的反应中,各种条件的重要 性是不一样的,有的工艺可能仅仅是选择不同的加工温度,有的可能只是调整配 方。因此,找出关键反应,确定关键的控制条件,是工艺设计的第一步。 3.食品化学的学习方法 尽管食品化学的研究工作可追溯到 100 多年前,但是食品化学作为一门大学 课程,还不过 40 年,因此本门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还有些欠缺。另一 方面,食品化学是一门应用化学,由于食品种类很多,食品化学的涉及面也很广。 对于完全无食品加工实践的学生来说,如果不注意学习方法,则难于收到好的学 习效果。编者建议在学习该课程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 要记住食品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食用特点和基本化学特点,如结构特点、 特征基团、味感和呈味浓度、加工与贮藏条件下的典型反应等,这些都是本课程 的基本知识元素,不了解这些,无法从事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 ② 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了解常见食品的特点,特别是它们的化学组成和突 出的营养素,这是预测食品在贮藏和加工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具 备了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教学材料中的实例。 ③ 教材中有关工艺技术的举例,最好能查阅有关工艺资料,以加深对有关 理论问题的理解。 ④ 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明确的基础性问题,如一些典型的有机反应, 一些普遍的生物学现象,要及时查阅相关的书籍把这些问题弄懂。 ⑤ 食品化学知识与你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与自己遇到的实际情况联系,培养对本门课 程的学习兴趣
① 要记住食品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食用特点和基本化学特点,如结构特点、 特征基团、味感和呈味浓度、加工与贮藏条件下的典型反应等,这些都是本课程 的基本知识元素,不了解这些,无法从事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 ② 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了解常见食品的特点,特别是它们的化学组成和突 出的营养素,这是预测食品在贮藏和加工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具 备了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教学材料中的实例。 ③ 教材中有关工艺技术的举例,最好能查阅有关工艺资料,以加深对有关 理论问题的理解。 ④ 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明确的基础性问题,如一些典型的有机反应, 一些普遍的生物学现象,要及时查阅相关的书籍把这些问题弄懂。 ⑤ 食品化学知识与你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与自己遇到的实际情况联系,培养对本门课 程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