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设计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课时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 交实验的过程和解释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课时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 交实验的过程和解释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导航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1.通过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归纳与演 绎、抽象与概括的科学思维,体会孟德尔的创新思维。 2.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运用数学统计方 法、提出新概念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重要性
导航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通过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归纳与演 绎、抽象与概括的科学思维,体会孟德尔的创新思维。 2.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运用数学统计方 法、提出新概念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重要性
导 知识概览 对相对性状 P: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高茎 的杂交实验 F2: 高茎:矮茎=3:1 对分离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 现象的 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在 解释 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 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导航 知 识 概 览
导期 课前·基础认知 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和杂交实验技术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品种特点 相应优势 豌豆花是两性花,传粉。在未开放 自花传粉避免了 时,它的花粉会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的 的干扰,用豌豆做人工杂交 柱头上完成受粉,因此豌豆在自然状态 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 下一般都是 分析 具有易于区分的 ,且能稳定遗 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传
导航 课前·基础认知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和杂交实验技术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品种特点 相应优势 豌豆花是两性花,自花传粉。在未开放 时,它的花粉会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的 柱头上完成受粉,因此豌豆在自然状态 下一般都是纯种 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 的干扰,用豌豆做人工杂交 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 分析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且能稳定遗 传 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2.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 导航 对象: 时间: 去雄 期 要求: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目的:防止 套袋 →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 传粉 粉,涂(撒)在 的雌蕊的柱头上 套袋 →确保不接受其他花粉
导航 2.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
导 3.相关概念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 性状的 表现类型。 (2)自花传粉:花的花粉落到 的雌蕊的柱头上 的过程,也叫 (3)异花传粉: 之间的传粉过程。 (④)父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花粉的植株。 (⑤)母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花粉的植株
导航 3.相关概念 (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的柱头上 的过程,也叫自交。 (3)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4)父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 (5)母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接受花粉的植株
导航 微思考1玉米也是常用的遗传实验材料,请分析原因。 提示:1)雌雄同株且为单性花,便于人工授粉。(2)生长周期 短,繁殖速度快。(3)相对性状差别显著,易于区分和观察。(4) 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统计更准确
导航 微思考1玉米也是常用的遗传实验材料,请分析原因。 提示:(1)雌雄同株且为单性花,便于人工授粉。(2)生长周期 短,繁殖速度快。(3)相对性状差别显著,易于区分和观察。(4) 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统计更准确
微判断1基于对豌豆杂交实验技术的理解,判断下列说法是 否正确。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 (2)豌豆在杂交时,父本需要人工剪除雌蕊。(×) 3)去雄是指在父本的花成熟后将全部雄蕊去除。(× (4)人工杂交过程中需要对父本和母本分别套袋。(×
导航 微判断1基于对豌豆杂交实验技术的理解,判断下列说法是 否正确。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 ) (2)豌豆在杂交时,父本需要人工剪除雌蕊。( ) (3)去雄是指在父本的花成熟后将全部雄蕊去除。( ) (4)人工杂交过程中需要对父本和母本分别套袋。( ) √ × × ×
导航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实验过程及说明 实验过程 说明 P(亲本) 高茎×矮茎 ①P具有 性状 ②F1全部表现为 性状 F1(子一代) ③F2出现 现象,分离比 F2(子二代) 高茎矮茎 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比接近
导航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实验过程及说明 实验过程 说明 ①P 具有相对性状 ②F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 ③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 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