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设计 课时2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 合成规律
课时2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 合成规律
实验探究·方案梳理 实验热点·探究突破 随堂训练
实验探究·方案梳理 实验热点·探究突破 随堂训练
导航 实验探究·方案梳理 实验目的 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进一步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导航 实验探究·方案梳理 实验目的 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进一步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实验原理 1.合力F的确定: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与F,共 同作用的效果都是把橡皮条拉伸到某点,则F为F,和F,的合 力。 2.合力理论值F的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和F,的合 力F的图示。 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验证: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比较F 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导航 实验原理 1.合力F'的确定: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与F2共 同作用的效果都是把橡皮条拉伸到某点,则F'为F1和F2的合 力。 2.合力理论值F的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 力F的图示。 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验证: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比较F' 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导航 实验器材 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 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铅笔、小圆环
导航 实验器材 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 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铅笔、小圆环
导期 实验步骤 1.装置安装。 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如图甲,橡皮条的一端连接 轻质小圆环,在小圆环上系两个细绳套,橡皮条另一端固定,长 度为GE。 77777 777 甲 乙 丙
导航 实验步骤 1.装置安装。 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如图甲,橡皮条的一端连接 轻质小圆环,在小圆环上系两个细绳套,橡皮条另一端固定,长 度为GE
导 2.两个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如图乙,用手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共同拉动小圆 环,使小圆环处于O点,橡皮条伸长的长度为OE。用铅笔描下 O点位置、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如图丙,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单独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0 点,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导航 2.两个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如图乙,用手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共同拉动小圆 环,使小圆环处于O点,橡皮条伸长的长度为OE。用铅笔描下 O点位置、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如图丙,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单独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O 点,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导航 4作图对比。 ()理论值:在白纸上按比例从O点开始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 同时拉橡皮条时拉力F和F,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 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如图丁所示)
导航 4.作图对比。 (1)理论值:在白纸上按比例从O点开始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 同时拉橡皮条时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 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如图丁所示)。 丁
(2)测量值: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作出一个弹簧测 力计拉橡皮条时拉力F的图示。 (3)相比较: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 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重合。 5.重复。 改变两个分力F,和F,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 次的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导航 (2)测量值: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作出一个弹簧测 力计拉橡皮条时拉力F'的图示。 (3)相比较: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 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重合。 5.重复。 改变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 次的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导 误差分析 1.使用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有 摩擦力存在会造成误差。 2.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条的结点没有完全拉到同一点会造成 偶然误差。 3.两个分力的夹角太小或太大,F、F,数值太小,应用平行四 边形定则作图时,会造成偶然误差
导航 误差分析 1.使用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有 摩擦力存在会造成误差。 2.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条的结点没有完全拉到同一点会造成 偶然误差。 3.两个分力的夹角太小或太大,F1、F2数值太小,应用平行四 边形定则作图时,会造成偶然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