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 No_2 课程名称儿科护理技术专业护理教学时数?0分钟 教师王雁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课程内容 项目二生长发育 任务二体格发育及评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的文字及观看视频及Pp,学生会运用所学的 体格生长测量方法正确评估小儿体格生长发育状况,并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正确率 90%。 2.通过学习二、骨骼及牙齿的发育的文字及观看视频及图片,学生会正确判断骨酪 及牙齿发育是否正常,并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正确率90%。 3。通过学习三、体格生长的评价,学生会用所学的方法正确评价小儿体格生长是否 正常,并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正确率90%。 教学重点 小儿体格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教学难点 体格生长的评价 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讨论、仿真操作、模拟训练 教学手段 板书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No 2 课程名称 儿科护理技术 专业 护理 教学时数 70 分钟 教师 王雁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课程内容 项目二 生长发育 任务二 体格发育及评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的文字及观看视频及 ppt,学生会运用所学的 体格生长测量方法正确评估小儿体格生长发育状况,并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正确率 90%。 2.通过学习二、骨骼及牙齿的发育的文字及观看视频及图片,学生会正确判断骨骼 及牙齿发育是否正常,并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正确率 90%。 3. 通过学习三、体格生长的评价,学生会用所学的方法正确评价小儿体格生长是否 正常,并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正确率 90%。 教学重点 小儿体格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教学难点 体格生长的评价 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讨论、仿真操作、模拟训练 教学手段 板书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
教学内 容 备注 项目二生长发育 任务二体格发育及评价 【案例导入】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30min (一)体重 利用室 体重(weight)是身体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是反映儿例引中 童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计算临床给药量、静脉补液量 问题 重点讲 的重要依据。 授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为2.5~4.0kg,平均为3.0kg。我国 2005年对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男婴出生平均体重为3.33kg± 0.39kg,女婴为3.24kg±0.39kg,与世界卫生组织参考值一致(男 3.3kg,女3.2kg)。生后1周内由于摄入少,水分丧失、胎粪及小便排 出,体重可减轻3%~9%,至出生第7~10天可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这 种现象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如果生后及时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 性体重下降的发生。 为便于计算用药量和输液量,临床上可按如下公式粗略计算体重: 1~6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 7~12月:体重(kg)=6(kg)+月龄X0.25(kg) 视频 2~12岁:体重(kg)=年龄×2+8(kg) 测量方法:晨起空腹排空大小便或进食后2小时测量,脱去衣帽鞋; 矫正体重计指针为零,婴儿用精确读数到10g磅秤,儿童用精确读数到 50g拉杆秤。 (二)身高(长) 身高(standing height)是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反映骨 骼发有的重要指标。仰卧位测量称身长(recumbent length),一般适 应于3岁以下小儿。站立位测量称身高,一般适应于3岁以上小儿。身 重点讲 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婴儿期和青春期 授
教 学 内 容 备注 项目二 生长发育 任务二 体格发育及评价 【案例导入】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一)体重 体重(weight)是身体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是反映儿 童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计算临床给药量、静脉补液量 的重要依据。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为 2.5~4.0kg,平均为 3.0kg。我国 2005 年对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男婴出生平均体重为 3.33kg± 0.39kg,女婴为 3.24kg±0.39kg,与世界卫生组织参考值一致(男 3.3kg,女 3.2kg)。生后 1 周内由于摄入少,水分丧失、胎粪及小便排 出,体重可减轻 3%~9%,至出生第 7~10 天可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这 种现象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如果生后及时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 性体重下降的发生。 为便于计算用药量和输液量,临床上可按如下公式粗略计算体重: 1~6 月:体重(kg)= 出生时体重(kg)+ 月龄×0.7(kg) 7~12 月:体重(kg)= 6(kg)+月龄×0.25(kg) 2~12 岁:体重(kg)= 年龄×2 + 8(kg) 测量方法:晨起空腹排空大小便或进食后 2 小时测量,脱去衣帽鞋, 矫正体重计指针为零,婴儿用精确读数到 10g 磅秤,儿童用精确读数到 50g 拉杆秤。 (二)身高(长) 身高(standing height)是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反映骨 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仰卧位测量称身长(recumbent length),一般适 应于 3 岁以下小儿。站立位测量称身高,一般适应于 3 岁以上小儿。身 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婴儿期和青春期 30min 利用案 例引出 问题 重点讲 授 视频 重点讲 授
出现两个生长高峰。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其中生后前3视频 个月的增长为11~12cm,与后9月增长量相当,1周岁时约75cm,第2 年增长速度减慢,约为10~12cm,2岁时身长约为87cm。2岁以后身 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5~7Cm。因此,2~12岁小儿身高(长)的 估算公式为: 身高(长)(cm)=年龄(岁)×7(cm)+75(cm) 测量方法:婴幼儿采用卧式测板,面部向上,两腿伸直,头顶及足 底密切接触测板的两端,所得的长度为身长:3岁以上的儿童采用身高 计测量,精确读数到0.1m。 临床上需要分别测量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和下部量(从 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检查身长各部分比例有无异常。初生婴儿上部 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以上。随着下肢长骨的增长,中点下移。2岁 时中点在脐下。6岁时中点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上、下部 量相等,中点在耻骨联合上缘( (三)坐高 坐高(sitting height)是指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代表头 颅与脊柱的发育。随着年龄的增加,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坐高占身高 视频 的比例随之下降。出生时坐高占身长的67%,4岁时占身高的60%,6岁 时为55%,至14岁时占身高的53%。此百分比显示了上、下比例的改变 比测坐高的绝对值更有意义。 (四)头围 头围(head circumference)为自眉弓上缘经枕后结节绕头l周的 长度。头围大小反映脑、颅骨的发育程度。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 为34cm,3个月时40cm,1岁时平均为46cm,2岁时约为48cm,5岁 重点讲 时约50cm,15岁时接近成人,约54~58cm。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监 视频 测头围以生后2年最有价值,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多见于小头 畸形。头围增长过快、过大,则提示脑积水或佝偻病。 (五)胸围 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是指经乳头下缘、肩胛骨下缘绕胸
出现两个生长高峰。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 50cm,其中生后前 3 个月的增长为 11~12cm,与后 9 月增长量相当,1 周岁时约 75cm,第 2 年增长速度减慢,约为 10~12 cm,2 岁时身长约为 87cm。2 岁以后身 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 5~7cm。因此,2~12 岁小儿身高(长)的 估算公式为: 身高(长)(cm)= 年龄(岁)×7(cm)+ 75(cm) 测量方法:婴幼儿采用卧式测板,面部向上,两腿伸直,头顶及足 底密切接触测板的两端,所得的长度为身长;3 岁以上的儿童采用身高 计测量,精确读数到 0.1 ㎝。 临床上需要分别测量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和下部量(从 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检查身长各部分比例有无异常。初生婴儿上部 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以上。随着下肢长骨的增长,中点下移。2 岁 时中点在脐下。6 岁时中点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 岁时上、下部 量相等,中点在耻骨联合上缘( (三)坐高 坐高(sitting height)是指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代表头 颅与脊柱的发育。随着年龄的增加,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坐高占身高 的比例随之下降。出生时坐高占身长的 67%,4 岁时占身高的 60%,6 岁 时为 55%,至 14 岁时占身高的 53%。此百分比显示了上、下比例的改变, 比测坐高的绝对值更有意义。 (四)头围 头围(head circumference)为自眉弓上缘经枕后结节绕头 1 周的 长度。头围大小反映脑、颅骨的发育程度。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 为 34cm,3 个月时 40 cm, 1 岁时平均为 46cm,2 岁时约为 48cm,5 岁 时约 50cm,15 岁时接近成人,约 54~58cm 。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监 测头围以生后 2 年最有价值,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多见于小头 畸形。头围增长过快、过大,则提示脑积水或佝偻病。 (五)胸围 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是指经乳头下缘、肩胛骨下缘绕胸 视频 视频 重点讲 授 视频
1周的长度。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平均为32cm, 重点讲 1岁左右胸围与头围相等,约为46cm,1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1岁至 青春期胸围约为头围加年龄数减1cm。 (六)上臂围 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指自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 平线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二、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一)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脑的发育而增长,临床上可以通过测量头围、骨缝闭合、囟30mir 门大小和闭合情况来衡量颅骨的发育。婴儿出生时颅骨骨缝尚有分离, 约于3~4个月时闭合。前囟为顶骨与额骨边缘交界处形成的菱形间隙 出生时对边中点连线距离约为1.5~2.0cm,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 至1一1.5岁时闭合。后囟是两块顶骨与枕骨边缘交界处形成的三角形 间隙,后囟在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于出生后6~8周闭合。前 囟检查在儿科临床上很重要,闭合过早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闭合过迟 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 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前囟凹陷则见于 极度消瘦或严重脱水的患儿: (二)脊柱的发育 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生后2~3个月小儿随抬头动作 的发育,颈段脊椎前凸会出现第1个弯曲:6个月后能坐时出现胸椎后 凸,为脊柱第2个弯曲:1岁左右开始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 脊柱第3个弯曲。6一7岁时这3个脊椎自然弯曲为韧带所固定。 (三)长骨的发育 举例 长骨的生长和成熟与体格生长密切相关,随年龄的增长,长骨干骺 端的骨化中心按一定的顺序和部位有规律地出现,通过X线检查长骨酰 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和骨骼 发育年龄,即骨龄(boneage)。骨龄反映儿童发育成熟程度较实足年龄 更为准确,临床上有重要价值
1 周的长度。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 1~2cm,平均为 32cm, 1 岁左右胸围与头围相等,约为 46cm,1 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1 岁至 青春期胸围约为头围加年龄数减 1cm。 (六)上臂围 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指自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 平线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二、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一)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脑的发育而增长,临床上可以通过测量头围、骨缝闭合、囟 门大小和闭合情况来衡量颅骨的发育。婴儿出生时颅骨骨缝尚有分离, 约于 3~4 个月时闭合。前囟为顶骨与额骨边缘交界处形成的菱形间隙, 出生时对边中点连线距离约为 1.5~2.0 cm,6 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 至 1~1.5 岁时闭合。后囟是两块顶骨与枕骨边缘交界处形成的三角形 间隙,后囟在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于出生后 6~8 周闭合。前 囟检查在儿科临床上很重要,闭合过早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闭合过迟 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 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前囟凹陷则见于 极度消瘦或严重脱水的患儿。 (二)脊柱的发育 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生后 2~3 个月小儿随抬头动作 的发育,颈段脊椎前凸会出现第 1 个弯曲;6 个月后能坐时出现胸椎后 凸,为脊柱第 2 个弯曲;1 岁左右开始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 脊柱第 3 个弯曲。6~7 岁时这 3 个脊椎自然弯曲为韧带所固定。 (三)长骨的发育 长骨的生长和成熟与体格生长密切相关,随年龄的增长,长骨干骺 端的骨化中心按一定的顺序和部位有规律地出现,通过 X 线检查长骨骺 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和骨骼 发育年龄,即骨龄(boneage)。骨龄反映儿童发育成熟程度较实足年龄 更为准确,临床上有重要价值。 重点讲 授 视频 30min 举例
一般摄左手X线片了解其腕骨、掌骨、指骨的发育。 出生时腕部无骨化中心,生后3个月左右出现头状骨、钩骨:约1岁 出现下桡骨骺:2~3岁出现三角骨:3~5岁出现月骨、大小多角骨:5~ 图片 6岁出现舟骨:6~7岁出现下尺骨骺:9~10岁出现豆状骨。腕部骨化 中心共10个,10岁时出齐,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约为其年龄数加1。 股骨干远端骨化中心在出生时已经形成,故婴儿早期可拍膝部X线骨 片,以判断长骨的生长。 (四)牙齿的发育 牙齿的发育与骨骺发有有一定关系。人的一生有2副牙齿,即乳牙 (20个)和恒牙(28~32个)。出生时乳牙隐在颌骨中,被牙龈遮盖, 故新生儿无牙。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生,12个月尚未出牙者可 视为异常。乳牙于2~2.5岁出齐。出牙顺序为下中切牙,上中切牙, 重点讲 上下侧切牙,第一乳磨牙,尖牙,第二乳磨牙(图2-4)。2岁以内乳牙 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牙, 位于第二乳磨牙之后:6一12岁阶段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 牙:12岁左右萌出第二磨牙:18岁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人 终生不出此牙者。恒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 三、体格生长的评价 (一)资料分析方法 1.均值离差法 5 min 2.中位数百分位法 3.生长发育图法 (二)体格生长偏离 1.体重增长的偏离 2.身高(长)增长的偏离 【小结) 师生互动总结,回顾本次课的内容,学习重点,布置课后思考题 拓展作业和预习提示。 讨论自 主学习 5min
一般摄左手 X 线片了解其腕骨、掌骨、指骨的发育。 出生时腕部无骨化中心,生后 3 个月左右出现头状骨、钩骨; 约 1 岁 出现下桡骨骺;2~3 岁出现三角骨;3~5 岁出现月骨、大小多角骨;5~ 6 岁出现舟骨;6~7 岁出现下尺骨骺;9~10 岁出现豆状骨。腕部骨化 中心共 10 个,10 岁时出齐,1~9 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约为其年龄数加 1。 股骨干远端骨化中心在出生时已经形成,故婴儿早期可拍膝部 X 线骨 片,以判断长骨的生长。 (四) 牙齿的发育 牙齿的发育与骨骺发育有一定关系。人的一生有 2 副牙齿,即乳牙 (20 个)和恒牙(28~32 个)。出生时乳牙隐在颌骨中,被牙龈遮盖, 故新生儿无牙。生后 4~10 个月乳牙开始萌生,12 个月尚未出牙者可 视为异常。乳牙于 2~2.5 岁出齐。出牙顺序为下中切牙,上中切牙, 上下侧切牙,第一乳磨牙,尖牙,第二乳磨牙(图 2-4)。2 岁以内乳牙 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6 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牙, 位于第二乳磨牙之后;6~12 岁阶段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 牙;12 岁左右萌出第二磨牙;18 岁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人 终生不出此牙者。恒牙一般在 20~30 岁时出齐。 三、体格生长的评价 (一)资料分析方法 1.均值离差法 2.中位数百分位法 3.生长发育图法 (二)体格生长偏离 1.体重增长的偏离 2.身高(长)增长的偏离 【小结】 师生互动总结,回顾本次课的内容,学习重点,布置课后思考题、 拓展作业和预习提示。 图片 重点讲 授 视频 图片 5 min 讨论自 主学习 5min
教案底页 复习思考题和拓展作业 1.小儿体格发育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2.各项指标的生理常数分别是多少? 3.小儿前囟发育异常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4.小儿出牙前可以出现哪些生理现象? 预习提示 查阅教材、参考书和网络,讨论病例,解答以下问题: 1.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2.小儿感知觉发育? 3.小儿运动发育? 4.语言的发育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教 案 底 页 复习思考题和拓展作业 1. 小儿体格发育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2. 各项指标的生理常数分别是多少? 3. 小儿前囟发育异常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4. 小儿出牙前可以出现哪些生理现象? 预习提示 查阅教材、参考书和网络,讨论病例,解答以下问题: 1. 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2. 小儿感知觉发育? 3. 小儿运动发育? 4. 语言的发育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