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高等数学》课程精选教案_Green公式和Stokes公式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377.9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教案 Green公式和 Stokes公式 教学内容 Gren公式、 Stokes公式和 Gauss公式都反映了某“区域”上的积分与其边 界上的积分之间关系。无论是结论的形式,抑或推导的过程,它们与 Newton-Leibniz公式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最终可以表成统一的形式;同时,它们 也和 Newton-Leibniz公式一样,在各类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 介绍 Green公式 Stokes公式,具体内容如下 (1) Green公式及其证明; (2) Stokes公式及其证明; (3)利用 Green公式和 Stokes公式计算曲线积分 教学思路和要求 (1)首先介绍区域或曲面边界的诱导定向的概念,进而引出 Green公式和 Stokes公式,这是课程的重点 (2)对简单形式的区域证明Gren公式和; (3)对简单形式的有向曲面证明 Stokes公式; (4)讲解利用 Green公式和 Stokes公式计算曲线积分的方法,这也是课程 的重点。 教学安排 一, Green公式 先介绍单连通区域的概念。设D为一平面区域。如果D内任何一条闭曲线 都可以在不触及边界的过程中连续地收缩成一点,就称D为单连通区域;否则, 称为复连通区域。通俗地说,单连通区域就是不含有“洞”的区域,复连通区域 中含有“洞”。例如,单位圆盘{(x,y)x2+y2<l}是单连通的,而圆环 (x,y)1<x2+y2<2}是复连通的。 对于平面区域D,其边界OD的正向规定如下:当观察者沿OD的这个方向行 进时,区域D在他近旁的部分总是处于他的左侧。例如,对于圆环 D={(x,y)1<x2+y2<2},aD的一部分:{(x,y)x2+y2=2}的正向是逆时针 方向;另一部分:{(x,y)x2+y2=1l}的正向则是顺时针方向 定理8.8.1(Gren公式)设平面有界闭区域D的边界由有限段光滑的曲 线构成,二元函数P,Q在D上具有连续一阶偏导数,则有 Pdx+ody= 其中∂D取正向。 证先讨论单连通区域的情况。如果区域D同时可以表示为以下两种形式 D={(x,y)y1(x)≤y≤y2(x),a≤x≤b}

教 案 Green 公式和 Stokes 公式 教学内容 Green 公式、Stokes 公式和 Gauss 公式都反映了某“区域”上的积分与其边 界上的积分之间关系。无论是结论的形式,抑或推导的过程,它们与 Newton-Leibniz 公式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最终可以表成统一的形式;同时,它们 也和 Newton-Leibniz 公式一样,在各类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 介绍 Green 公式 Stokes 公式,具体内容如下: (1) Green 公式及其证明; (2) Stokes 公式及其证明; (3) 利用 Green 公式和 Stokes 公式计算曲线积分。 教学思路和要求 (1)首先介绍区域或曲面边界的诱导定向的概念,进而引出 Green 公式和 Stokes 公式,这是课程的重点; (2)对简单形式的区域证明 Green 公式和; (3)对简单形式的有向曲面证明 Stokes 公式; (4)讲解利用 Green 公式和 Stokes 公式计算曲线积分的方法,这也是课程 的重点。 教学安排 一.Green 公式 先介绍单连通区域的概念。设 D 为一平面区域。如果 D 内任何一条闭曲线 都可以在不触及边界的过程中连续地收缩成一点,就称 D 为单连通区域;否则, 称为复连通区域。通俗地说,单连通区域就是不含有“洞”的区域,复连通区域 中 含 有 “ 洞 ”。 例 如, 单 位 圆 盘 {( , )| 1} 2 2 x y x  y  是 单 连通 的 , 而 圆 环 {( , )|1 2} 2 2 x y  x  y  是复连通的。 对于平面区域 D ,其边界 D 的正向规定如下:当观察者沿 D 的这个方向行 进时,区域 D 在 他 近 旁 的 部 分 总 是 处 于 他 的 左 侧 。 例 如 , 对 于 圆 环 {( , )|1 2} 2 2 D  x y  x  y  ,D 的一部分: {( , )| 2} 2 2 x y x  y  的正向是逆时针 方向;另一部分: {( , )| 1} 2 2 x y x  y  的正向则是顺时针方向。 定理 8.8.1(Green 公式) 设平面有界闭区域 D 的边界由有限段光滑的曲 线构成,二元函数 P ,Q 在 D 上具有连续一阶偏导数,则有                  D D dxdy y P x Q Pdx Qdy , 其中  D 取正向。 证 先讨论单连通区域的情况。如果区域 D 同时可以表示为以下两种形式: {( , ) | ( ) ( ), } D  x y y1 x  y  y2 x a  x  b

={(x,y)|x1(y)≤x≤x2(y)c≤y≤d 则称这类区域为“标准区域”(见图88.1) C 图8.8. 图882 此时,由计算可得 ∫4J P(x, y2())-P(x, y(x))ldx ∫P(x,n(x)k-J"Pxy2(x)dk=-于P(xy)d 同理可得 x2(v)aO dxdy ∫(x(Oy)y)-(x(m)y ∫。x()y)+∫0(x()y=xy) 两式合并就得到所需求的结果。 般地,可以把由分段光滑曲线围成的单连通区域分割为有限个“标准区域” 的并。例如,图882所示的区域可由光滑曲线AB将D分割成“标准区域”D1与 D2的并。由对“标准区域”证得的Gren公式得到 a0 aP dy=∮Pdx+Qdy, a0 aP 上M dadu 注意D1与D2的公共边界AB的方向:作为aD1的一部分 是从A到B,作为OD2的一部分是从B到A,两个方向 恰好相反。将上面两式的两端分别相加,便得 a0 aP dxdy=Pdx+ody ax ay 图883 当D须分为更多个“标准区域”的情况可以类似证得,不再赘述。 再设D是有有限个洞的复连通区域,例如,图8.8.3所示的区域。以光滑曲

{( , ) | ( ) ( ), }  x y x1 y  x  x2 y c  y  d , 则称这类区域为“标准区域”(见图 8.8.1)。 y d ( ) 2 y  y x ( ) 1 x  x y ( ) 2 x  x y c ( ) 1 y  y x O a b x 此时,由计算可得         D y x y x b a dy y P dxdy dx y P ( ) ( ) 2 1    b a [P(x, y (x)) P(x, y (x))]dx 2 1      a b b a P(x, y (x))dx P(x, y (x))dx 1 2     D P(x, y)dx。 同理可得         D x y x y d c dx x Q dxdy dy x Q ( ) ( ) 2 1    d c [Q(x (y), y) Q(x (y), y)]dy 2 1     c d d c Q(x (y), y)dy Q(x (y), y)dy 2 1    D Q(x, y)dy 。 两式合并就得到所需求的结果。 一般地,可以把由分段光滑曲线围成的单连通区域分割为有限个“标准区域” 的并。例如,图 8.8.2 所示的区域可由光滑曲线 AB 将 D 分割成“标准区域” D1 与 D2 的并。由对“标准区域”证得的 Green 公式得到                   D1 D1 dxdy Pdx Qdy y P x Q ,                   D2 D2 dxdy Pdx Qdy y P x Q 。 注意 D1 与 D2 的公共边界 AB 的方向:作为 D1  的一部分 是从 A 到 B ,作为 D2  的一部分是从 B 到 A ,两个方向 恰好相反。将上面两式的两端分别相加,便得                   D D dxdy Pdx Qdy y P x Q 。 当 D 须分为更多个“标准区域”的情况可以类似证得,不再赘述。 再设 D 是有有限个洞的复连通区域,例如,图 8.8.3 所示的区域。以光滑曲 M N L l 图 8.8.3 y x O A D1 B D2 图 8.8.2 图 8.8.1

线连结其外边界L上的点M和内边界l上的点N,它把D割成一个单连通区域。 沿其边界的正向作积分,利用单连通区域的 Green公式 +odi ∫+b=nh+Qb 当D中有更多个“洞”的情况也可类似证得,不再赘述 证毕 Green公式的一个直接应用,是可以由它导出用曲线积分计算平面区域面积 的关系式。 推论8.8.1设D为一有界平面区域,其边界为分段光滑的闭曲线,则D的 面积为 A=xdy d dy-ydx, 其中OD取正向。 例8.8.1计算椭圆x+=1(a>0,b>0)所围区域的面积 解椭圆L: 1的参数方程为 x=acos e 0≤b<2丌, y=bsin 8 设其定向取逆时针方向。于是, A=lxdy-ydx (abcs 0+absin 0)de b d0= nab 例8.8.2计算曲线积分 y 其中L是圆周x2+y2=4,定向取逆时针方向 解由Gren公式 (4y-x+x+1)dx+(8x-e os)dy (8x-ey)a(4y-√x3+x+1) Cx =‖(8-4)ddy=16丌。 例8.8.3计算e-dxdy,其中D是以OO,0),A(,1),B(O,1)为顶点的 三角形区域(图8.84) 解令P=0,O=xe-)2,则

线连结其外边界 L 上的点 M 和内边界 l 上的点 N ,它把 D 割成一个单连通区域。 沿其边界的正向作积分,利用单连通区域的 Green 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L M N l NM dxdy Pdx Qdy y P x Q                  L l D Pdx Qdy Pdx Qdy。 当 D 中有更多个“洞”的情况也可类似证得,不再赘述。 证毕 Green 公式的一个直接应用,是可以由它导出用曲线积分计算平面区域面积 的关系式。 推论 8.8.1 设 D 为一有界平面区域,其边界为分段光滑的闭曲线,则 D 的 面积为            D D D A xdy ydx xdy ydx 2 1 , 其中 D 取正向。 例 8.8.1 计算椭圆 1 2 2 2 2   b y a x ( a  0 ,b  0 )所围区域的面积。 解 椭圆 L : 1 2 2 2 2   b y a x 的参数方程为      sin , cos ,   y b x a 0    2 , 设其定向取逆时针方向。于是,           2 0 2 2 ( cos sin ) 2 1 2 1 A xdy ydx ab ab d L d ab ab       2 2 0 。 例 8.8.2 计算曲线积分 y x x dx x e dy y L (4 1) (8 ) 3 cos       , 其中 L 是圆周 4 2 2 x  y  ,定向取逆时针方向。 解 由 Green 公式 y x x dx x e dy y L (4 1) (8 ) 3 co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cos 3 2 2 (8 ) (4 1) x y y dxdy y y x x x x e = (8 4) 16 4 2 2    x y  dxdy 。 例 8.8.3 计算   D y e dxdy 2 ,其中 D 是以 O(0, 0), A(1,1) , B(0, 1) 为顶点的 三角形区域(图 8.8.4)。 解 令 P  0, 2 y Q xe   ,则

取∂D的定向逆时针方向,则由 Green公式得 xav= e O 例8.8.4计算第二类曲线积分 图884 ∫e'smy-m)+(2cosy-m 其中L为圆(x-a)2+y2=a2(a>0)的上半圆周部分,方向为从点A2a,0), 到原点O0,0)(图885)。 解为了使用 Green公式以简化运算,作自O至A的有向线段OA,把L与 OA合并就得一条定向为逆时针方向的有向闭曲线, 记其所围区域为D。利用 Green公式可得 (e sin y-mry )dx +(e cos y-m)a (e cos y-m)-(e sin y-mry) dxdy =middy= 图885 再计算沿OA的曲线积分,因为OA的方程为y=0,x:0→2a,所以 ∫esmy-m)k+( (e cos y-m)hy=。0d+0=0 代入前面的式子即得 mza I(e sin y-mmy )dx+(e cos y-m)dy= 例885计算曲线积分/=的二,其中L为一条分段光滑,且不经 过原点的简单闭曲线(即不自交的闭曲线),方向为正向。 解记P= 。当x2+y2≠0时,P,Q及其一阶偏导 数均连续,且 L所围的区域D不包含原点时,由 Green公式知,I=0。 当L所围的区域D包含原点时,取适当小的r>0,使圆周l:x2+y2=r2位 于D内,以逆时针方向作为l的正向。于是,由L和/所围的复连通区域D1不包 含原点。D1的边界是有向闭曲线L∪,其中与l方向相反。由 Green公式

2 y e y P x Q        。 取 D 的定向逆时针方向,则由 Green 公式得       D D y y e dxdy xe dy 2 2 xe dy OA y    2            e xe dx x 1 1 2 1 1 0 2 。 例 8.8.4 计算第二类曲线积分     L x x (e sin y my)dx (e cos y m)dy, 其中 L 为圆 2 2 2 (x  a)  y  a ( a  0 )的上半圆周部分,方向为从点 A(2a, 0), 到原点 O(0, 0) (图 8.8.5)。 解 为了使用 Green 公式以简化运算,作自 O 至 A 的有向线段 OA ,把 L 与 OA 合并就得一条定向为逆时针方向的有向闭曲线, 记其所围区域为 D 。利用 Green 公式可得 e y my dx e y m dy x x L O A ( sin  )  ( co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x x e y my dxdy y e y m x ( cos ) ( sin )    D m a m dxdy 2 2  。 再计算沿 OA 的曲线积分,因为 OA 的方程为 y  0, x : 0  2a ,所以     O A x x (e sin y my)dx (e cos y m)dy= 0 0 0 2 0    a dx 。 代入前面的式子即得 2 ( sin ) ( cos ) 2 m a e y my dx e y m dy L x x       。 例 8.8.5 计算曲线积分     L x y xdy ydx I 2 2 ,其中 L 为一条分段光滑,且不经 过原点的简单闭曲线(即不自交的闭曲线),方向为正向。 解 记 2 2 x y y P    , 2 2 x y x Q   。当 0 2 2 x  y  时, P ,Q 及其一阶偏导 数均连续,且 y P x y y x x Q         2 2 2 2 2 ( ) 。 当 L 所围的区域 D 不包含原点时,由 Green 公式知, I  0。 当 L 所围的区域 D 包含原点时,取适当小的 r  0 ,使圆周 l : 2 2 2 x  y  r 位 于 D 内,以逆时针方向作为 l 的正向。于是,由 L 和 l 所围的复连通区域 D1 不包 含原点。 D1 的边界是有向闭曲线  L l ,其中  l 与 l 方向相反。由 Green 公式, y B A O x 图 8.8.4 x O y A 图 8.8.5

因为l的参数方程为x= rcos t,y=rsnt,所以 xdy-ydx r xdy- ydx 2x rcost.rcost-rsin t(-rsint) coS t+r- t 在这个例子中利用 Green公式来改变积分路径的方法,在下一节还将加以讨 论 Green公式可以看作 Newton- Leibniz公式在二维空间的推广。为说明这一点 设∫在[ab]上具有连续导函数,g=[a,b×[0,1(其图形的四个定点依次记为A, B,C,D,见图886)。利用 Green公式可得 ∫f(x)y=jf(x)y 即得 ∫(x)dx=dJ,f(xk ff(x)dy 图8.86 If(x )dy ∫。)h+∫;f(a)b=f(b)-f(a) 这就是 Newton- Leibniz公式 二. Stokes公式 在 Green公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Stokes公式,揭示了第二类曲面积分与以 该曲面边界曲线为路径的第二类曲线积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可视作 Green公式的 个自然推 设∑是具有分段光滑边界的光滑的有向曲面,今按右手规则确定∑的边界 DΣ的定向:即右手的四指按Σ的正向弯曲时,姆指指向Σ的法向。称DΣ的这 个定向为∑的诱导定向 定理8.8.2( Stokes公式)设Σ为光滑的有向曲面,其边界∂Σ为分段光滑 闭曲线。如果三元函数P,Q,R在Σ及其边界上具有连续一阶偏导数,则 「Pdx+Qh+R dyd=+ d=dx+og dxdy

0 2 2               x y xdy ydx L l , 即          L l x y xdy ydx x y xdy ydx 2 2 2 2     l x y xdy ydx 2 2 。 因为 l 的参数方程为 x  r cost , y  rsin t ,所以        L l x y xdy ydx x y xdy ydx 2 2 2 2 dt r t r t r t r t r t r t       2 0 2 2 2 2 cos sin cos cos sin ( sin )   2 2 0    dt 。 在这个例子中利用 Green 公式来改变积分路径的方法,在下一节还将加以讨 论。 Green 公式可以看作 Newton-Leibniz 公式在二维空间的推广。为说明这一点, 设 f 在 [a,b] 上具有连续导函数,   [a, b][0,1] (其图形的四个定点依次记为 A , B ,C , D ,见图 8.8.6)。利用 Green 公式可得     f (x)dxdy  f (x)dy, 即得       b a b a f (x)dx dy f (x)dx 1 0 f x dy AB BC CD DA ( )                 f x dy BC DA ( )                0 1 1 0 f (b)dy f (a)dy  f (b)  f (a) 。 这就是 Newton-Leibniz 公式。 二.Stokes 公式 在 Green 公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Stokes 公式,揭示了第二类曲面积分与以 该曲面边界曲线为路径的第二类曲线积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可视作 Green 公式的 一个自然推广。 设  是具有分段光滑边界的光滑的有向曲面,今按右手规则确定  的边界  的定向:即右手的四指按  的正向弯曲时,姆指指向  的法向。称  的这 个定向为  的诱导定向。 定理 8.8.2 (Stokes 公式) 设  为光滑的有向曲面,其边界  为分段光滑 闭曲线。如果三元函数 P ,Q, R 在  及其边界上具有连续一阶偏导数,则   Pdx  Qdy  Rdz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xdy y P x Q dzdx x R z P dydz z Q y R y O x D C A B 图 8.8.6

aP aR ay o=cos(n, )+ cos(n, y)+ cos(n, =)ds ay 其中∂Σ按诱导定向 证为避免复杂的论述,只讨论曲面∑可以同时 作如下三种描述的情况,即 ∑={(x,y,2)|=x(x,y),(x,y)∈Σn} (x,y,=)|y=y(二,x),(,x)∈∑} ={(x,y,)|x=x(y,)(y)∈E} 不失一般性,设∑的定向取作上侧(见图887)。 先把空间R3中沿②的第二类曲线积分x ∫P(xy)化为平面上沿CE的第二类曲线积分, 图8.87 再应用 Green公式化为二重积分得 「P(x,y.)dx=「P(x,y,x(x,y)d=-(P+P=)dd。 注意到∑上侧的法向量n的方向余弦为 cos(n, x) cos(n,y)= cos(n,二)= h+2+2 从而有向面积微元的投影间满足关系 = dxdy=-=cos(n, =)dS= cos(n, y)ds=dzdx 再把前面得到的二重积分转化为第二类曲面积分,则有 ∫p(xy.=(xy)d=P(x ∫(xy,(xy)=(xy)by=』(xy2)(x,ydy P(x, y, =)dzdx 因此, P(,y,=dx=-(P+P=')dxdy=l P'drdx-P'dxdy 同理可证 dy=0= ∫R(x,y,)=』hdt-R!dzdx 三式相加,即得 Stokes公式。 证毕 注对Σ是Oxy平面上区域的特殊情况, Stokes公式就是Gren公式 为便于记忆,定理中 Stokes公式用第二类曲面积分和第一类曲面积分描述 的两种形式又可分别表示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 d S y P x Q y x R z P x z Q y R cos(n, ) cos(n, ) cos(n, ) , 其中  按诱导定向。 证 为避免复杂的论述,只讨论曲面  可以同时 作如下三种描述的情况,即 {( , , )| ( , ),( , ) }xy   x y z z  z x y x y  {( , , )| ( , ),( , ) }z x  x y z y  y z x z x  {( , , )| ( , ),( , ) }yz  x y z x  x y z y z  。 不失一般性,设  的定向取作上侧(见图 8.8.7)。 先把空间 3 R 中 沿  的 第 二 类 曲 线 积 分   P(x, y,z)dx 化为平面上沿 xy 的第二类曲线积分, 再应用 Green 公式化为二重积分得      xy P(x, y,z)dx P(x, y,z(x, y))dx         xy P P z dxdy y z y ( ) 。 注意到  上侧的法向量 n 的方向余弦为: 2 2 1 cos( , ) x y x z z z x       n  , 2 2 1 cos( , ) x y y z z z y       n  , 2 2 1 1 cos( , ) x y z z z     n  , 从而有向面积微元的投影间满足关系  z  ydxdy  z  y cos(n,z)dS  cos(n, y)dS  dzdx。 再把前面得到的二重积分转化为第二类曲面积分,则有     P x y z x y dxdy  P x y z dxdy y y xy ( , , ( , )) ( , , ) ,     P x y z x y z  x y dxdy  P x y z z  x y dxdy z y z y xy ( , , ( , )) ( , ) ( , , ) ( , )     P x y z dzdx z ( , , ) 。 因此,           xy P x y z dx P P z dxdy y z y ( , , ) ( )    Pdzdx Pdxdy z y 。 同理可证     Q x y z dy  Qdxdy Qdydz x z ( , , ) 。     R x y z dz  R dydz Rdzdx y x ( , , ) 。 三式相加,即得 Stokes 公式。 证毕 注 对  是 Oxy 平面上区域的特殊情况,Stokes 公式就是 Green 公式。 为便于记忆,定理中 Stokes 公式用第二类曲面积分和第一类曲面积分描述 的两种形式又可分别表示为 z O x y Σ  Σ xy 图 8.8.7

dydz dEx dxdy fEdex+Ody+Rd== aa a P O R cos(n, x)cos(n, y) cos(n,=) P Q R 上述积分号后两个行列式均应按第一行展开,并把与Q的“乘积”理解为2 等等 例8.8.6计算第二类曲线积分 32dx+5xdy-2vdz 其中L是平面y+z=2和圆柱面x2+y2=1的交线,顶 视为逆时针走向(图888) 解法一取Σ为平面y+z=2被圆柱面x2+y2=1 截得的椭圆盘,定向为上侧。由 Stokes公式得 dvds dzdx dxd 图888 =a-2)-20s)b+a3)-2(2)+205-032)p =[(2)dyd=+3d=dx+5dxdy 由于Σ的方程为z=2-y,定向为上侧,此时==0,==-1,从而 (-2)dy+3dadx+5ddy=‖I(-2)×0+3×1+5]xd =8| dxdy=8丌 x 于是 3dx+5xd-2ydz=8丌。 解法二取Σ为平面y+z=2被圆柱面x2+y2=1截得的椭圆盘,按上侧取单 位法向量 n +k ∑的边界,即L,是一个椭圆,其长轴在平面x=0上,位于长轴的两个顶点分 别为(01,1)和(O,-1,3)。因而长半轴为√2,又易知其短半轴为1,故而这个椭 圆的面积为√2丌

             P Q R x y z dydz dzdx dxdy Pdx Qdy Rdz dS P Q R x y z x y z          cos(n, ) cos(n, ) cos(n, ) 。 上述积分号后两个行列式均应按第一行展开,并把 x  与 Q 的“乘积”理解为 x Q   等等。 例 8.8.6 计算第二类曲线积分    L 3zdx 5xdy 2ydz, 其中 L 是平面 y  z  2 和圆柱面 1 2 2 x  y  的交线,顶 视为逆时针走向(图 8.8.8)。 解法一 取  为平面 y  z  2 被圆柱面 1 2 2 x  y  截得的椭圆盘,定向为上侧。由 Stokes 公式得    L 3zdx 5xdy 2ydz           z x y x y z dydz dzdx dxdy 3 5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xdy y z x x dzdx x y z z dydz z x y ( 2y) (5 ) (3 ) ( 2 ) (5 ) (3 )    (2)dydz 3dzdx 5dxdy 由于  的方程为 z  2  y,定向为上侧,此时 z  x  0 , z  y  1 ,从而               1 2 2 ( 2) 3 5 [( 2) 0 3 1 5] x y dydz dzdx dxdy dxdy 8 8 1 2 2    x y  dxdy 。 于是 3  5  2  8  L zdx xdy ydz 。 解法二 取  为平面 y  z  2 被圆柱面 1 2 2 x  y  截得的椭圆盘,按上侧取单 位法向量 ( ) 2 1 n  j  k 。  的边界,即 L ,是一个椭圆,其长轴在平面 x  0 上,位于长轴的两个顶点分 别为 (0, 1, 1) 和 (0, 1, 3) 。因而长半轴为 2 ,又易知其短半轴为 1,故而这个椭 圆的面积为 2 。 x O y L z Σ 图 8.8.8

由 Stokes公式 3=dx+5xdy-2yda cos(n, x)cos(n, y) cos(n,= a2/0+c3=)a(-2y) a(-2y)a(5x) (5x)O(3-) √2d5s=42vz 例8.8.7计算第二类曲线积分 y Ddx+( 其中L为平面x+y+z=1被三个坐标平面所截的三角形Σ的边界,顶视为逆时针 方向(图889)。 解∑位于平面x+y+=1上,其法向量的三个方向余弦均为—,又易知 ∑的面积为。 由 Stokes公式可得 IG cos(n,x)cos(n,y)cos(n,=) S Oy y 图889 ∫(+)conx)+(x+)cosny)+(x+y)csn)S 4 (x+y+=)ds 例8.8.8计算第二类曲线积分 J(x'-ya)dx+(y-x=)dy+(=-xy) 其中曲线C是螺旋线x=aco,y=asn,x=0(0≤0≤2x)上自点 A(a,0,0)到点Ba,0,h)的一段弧(图88.10)。 解有向曲线C和有向直线BA构成一个分段光滑的闭曲线,记以这条闭曲 线为边界、任意选取的一个光滑闭曲面为∑,并取∑的定向符合右手定则。于是 (--xa)dy+(=-xy)dz

由 Stokes 公式    L 3zdx 5xdy 2ydz dS z x y x y z x y z           3 5 2 cos(n, ) cos(n, ) cos(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S y z x x x y z z z x y y 2 (5 ) (3 ) 1 2 (3 ) ( 2 ) 1 0 ( 2 ) (5 ) 4 2 4 2 2 8 2 3 5           dS dS 。 例 8.8.7 计算第二类曲线积分       L (y z )dx (z x )dy (x y )dz 2 2 2 2 2 2 , 其中 L 为平面 x  y  z 1 被三个坐标平面所截的三角形  的边界,顶视为逆时针 方向(图 8.8.9)。 解  位于平面 x  y  z 1 上,其法向量的三个方向余弦均为 3 1 ,又易知  的面积为 2 3 。 由 Stokes 公式可得       L (y z )dx (z x )dy (x y )dz 2 2 2 2 2 2 dS y z z x x y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cos(n, ) cos(n, ) cos(n, ) y z x x z y x y z dS    2 [(  )cos(n, )  (  )cos(n, )  (  )cos(n, )]       x  y  z dS   dS 3 4 ( ) 3 4 2 2 3 3 4      。 例 8.8.8 计算第二类曲线积分       C (x yz)dx ( y xz)dy (z xy)dz 2 2 2 , 其中曲线 C 是螺旋线 x  a cos , y  asin , (0 2 ) 2        h z 上自点 A(a, 0, 0) 到点 B(a, 0, h) 的一段弧(图 8.8.10)。 解 有向曲线 C 和有向直线 BA 构成一个分段光滑的闭曲线,记以这条闭曲 线为边界、任意选取的一个光滑闭曲面为  ,并取  的定向符合右手定则。于是 x yz dx y xz dy z xy dz C B A ( ) ( ) ( ) 2 2 2                y x O z 图 8.8.9

+[a2-2x2-y21xd +0·dax+0·ddy=0 这样, Ddy+(=--xy)dz J(x2-yz)dx+(2-x)dy+(=2-xy)d= 图88.10 (二2-a·0)d 三.习题 1.(1)、(2)、(4);2.(1)、(3);3.(1)、(2);4.(1)、(3);5;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zdx x z xy z x yz dydz z y zx y (z xy) ( ) ( ) ( ) 2 2 2 2 dxdy y x yz x y zx               ( ) ( ) 2 2    0 dydz 0 dzdx 0  dxdy  0。 这样,       C (x yz)dx ( y xz)dy (z xy)dz 2 2 2        A B (x yz)dx ( y xz)dy (z xy)dz 2 2 2 3 ( 0) 3 0 2 h z a dz h      。 三.习 题 1. (1)、(2)、(4);2.(1)、(3);3.(1)、(2);4.(1)、(3);5;6。 z y h O x B A 图 8.8.10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