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平面和直线 教学内容 平面和直线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向量空间和几何空间中某 些对象的最基本原型。由于曲线在局部可以用它的切线来近似,曲面在局部可以 用它的切平面来近似,所以平面和直线也是几何和分析中“以直代曲”的最基本 元素。因此学习空间解析几何中处理平面与直线的方法非常重要,而且是必须要 掌握的数学工具。在本节中主要讲解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平面和直线的代数表示,即它们的方程的形式如何?以及如何用向量 的运算方法来建立这些方程 (2)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以及点与这些对象的位置关 系,如距离、夹角等,以及如何利用代数方法来处理。 教学思路和要求 (1)首先讲解平面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以及建立这些方程的方法 (2)讲解点与平面的距离、点与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建立和运用。 (3)讲解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概念与计算方法; (4)进一步,利用这些工具讲解一些具有某些特性的直线或平面的方程的具 体计算方法 教学安排 平面方程的几种形式 在R3中,给定了与平面垂直的方向和平面上的一个点,就可以唯一决定这 个平面。 与平面垂直的方向称为这个平面的法向量。设所求平面的法向量为 (,B,C),而且平面过点P(x0y=0)。对平面上的任何一点P(x,y,z),P 与P的连线依然在平面上,因而PP=(x-x0,y-y,2-0)与n垂直,即 H·PP=0 用分量表示,就是 A(x-x0)+B(y-y0)+C(=-20)=0 这个关系式称为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Po 记常数D=-(Ax0+Bya+C=0),则上述方程可以 写成 Ax+ By+C=+D=0 这个关系式称为平面的一般方程。 例6.2.1求过原点O0,0,0)和点P(6,-3,2),且 图62.1 与平面4x-y+2z=8垂直的平面方程。 解记所求平面为丌。因为过原点O(0,0,0)和点P(6,-3,2),所以其法向 量n应与OP=(6,-3,2)垂直。又m垂直于平面4x-y+2=8,所以n应与向量
教 案 平面和直线 教学内容 平面和直线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向量空间和几何空间中某 些对象的最基本原型。由于曲线在局部可以用它的切线来近似,曲面在局部可以 用它的切平面来近似,所以平面和直线也是几何和分析中“以直代曲”的最基本 元素。因此学习空间解析几何中处理平面与直线的方法非常重要,而且是必须要 掌握的数学工具。在本节中主要讲解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平面和直线的代数表示,即它们的方程的形式如何?以及如何用向量 的运算方法来建立这些方程; (2)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以及点与这些对象的位置关 系,如距离、夹角等,以及如何利用代数方法来处理。 教学思路和要求 (1)首先讲解平面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以及建立这些方程的方法。 (2)讲解点与平面的距离、点与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建立和运用。 (3)讲解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概念与计算方法; (4)进一步,利用这些工具讲解一些具有某些特性的直线或平面的方程的具 体计算方法。 教学安排 一. 平面方程的几种形式 在 3 R 中,给定了与平面垂直的方向和平面上的一个点,就可以唯一决定这 个平面。 与平面垂直的方向称为这个平面的法向量。设所求平面 的法向量为 n(A, B, C) ,而且平面过点 P0 ( 0 0 0 x , y , z )。对平面 上的任何一点 P(x, y,z) ,P 与 P0 的连线依然在平面上,因而 ( , , ) 0 0 0 0 P P x x y y z z 与 n 垂直,即 n P0P = 0。 用分量表示,就是 A(x x0 ) B( y y0 ) C(z z0 ) 0, 这个关系式称为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记常数 ( ) D Ax0 By0 Cz0 ,则上述方程可以 写成 Ax By Cz D 0, 这个关系式称为平面的一般方程。 例 6.2.1 求过原点 O(0, 0, 0) 和点 P(6, 3, 2) ,且 与平面 4x y 2z 8 垂直的平面方程。 解 记所求平面为 。因为 过原点 O(0, 0, 0) 和点 P(6, 3, 2) ,所以其法向 量 n 应与 OP (6, 3, 2) 垂直。又 垂直于平面 4x y 2z 8 ,所以 n 应与向量 z n P0 P O y x 图 6.2.1
几1=(4,-1,2)垂直。故可取 n=OPxn1=6-32=-4-4j+6k。 利用平面的点法式方程,所求平面方程为 4x-4y+6z=0 即 2x+2y-3==0。 确定平面的另一类条件是,不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唯一决定一张平面。设 平面x所过的3个点为f(x0,y0,=0),P(x,y,1),P(x2,y2,z2),因此P和 PP2与平面的法向量n垂直,即可以取法向量 n=PP×PP2, 设P(x,y,z)是平面上的任何一点,则有 n:P0P=(B01×PP2)·PP=0 这称为平面的三点式方程。容易看出,它正好就是四点共面的条件 X-xo y1-y x2-x0y2-y022-20 由行列式的性质,上式展开后一定是 Ax+ By+C=+D=o 形式,因此实际计算时不必死记公式,可以将P,P,P2的坐标直接代入平面 的一般式方程,用待定系数法解出A,B,C,D。 特别地,将平面所过的3个点取为过坐标轴的点 B(a,0,0,P(0,b,0),P2(0,0,c),代入三点式(00,c) 方程,就有 (0,b,0) 展开整理后,得 (1)当a、b、c均不为0时,平面方程为 图622 b 它称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见图622),其中a,b,c依次称为该平面在x,y, z轴上的截距。此时平面的法向为 (2)当a,b,c中只有一个为0时,所决定的平面是坐标平面, 当a=0时,就是Oyz平面x=0, 当b=0时,就是Ozx平面y=0, c=0时,就是Oxy平面z=0
(4, 1, 2) n1 垂直。故可取 i j k i j k n n 4 4 6 4 1 2 1 6 3 2 OP 。 利用平面的点法式方程,所求平面方程为 4x 4y 6z 0, 即 2x 2y 3z 0。 确定平面的另一类条件是,不在一条直线上的 3 个点唯一决定一张平面。设 平面 所过的 3 个点为 P0 ( 0 0 0 x , y , z ), ( , , ) 1 1 1 1 P x y z , ( , , ) 2 2 2 2 P x y z ,因此 P0P1 和 P0P2 与平面的法向量 n 垂直,即可以取法向量 n P0P1 P0P2 , 设 P(x,y,z)是平面上的任何一点,则有 n P0P (P0P1 P0P2 ) P0P 0。 这称为平面的三点式方程。容易看出,它正好就是四点共面的条件 0 2 0 2 0 2 0 1 0 1 0 1 0 0 0 0 x x y y z z x x y y z z x x y y z z 。 由行列式的性质,上式展开后一定是 Ax By Cz D 0 形式,因此实际计算时不必死记公式,可以将 P0 , P1 , P2 的坐标直接代入平面 的一般式方程,用待定系数法解出 A,B,C,D。 特别地,将平面所过的 3 个点取为过坐标轴的点 P0 (a,0,0),P1 (0,b,0 ),P2 (0,0,c ),代入三点式 方程,就有 a c a b x a y z 0 0 = 0, 展开整理后,得 (1)当 a、b、c 均不为 0 时,平面方程为 1 c z b y a x , 它称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见图 6.2.2),其中 a,b,c 依次称为该平面在 x,y, z 轴上的截距。此时平面的法向为 a b c 1 , 1 , 1 n 。 (2)当 a,b,c 中只有一个为 0 时,所决定的平面是坐标平面, 0. 0; 0; 0 0 0 z y x c Oxy b Ozx a Oyz z (0,0, c ) n O y (0,b,0) (a,0,0) x 图 6.2.2
例6.22求过点(3,2,1),(0,1,0),(-1,0,2)的平面方程。 解将三点的坐标代入平面的一般方程 Ax By+C=+D=0 得到关于A、B、C、D的方程组 3A+2B+C+D=0 B+D=0, A+2C+D=0. 它的一组解为扫=3,B=-7,C=-2,D=7(此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只取一个 解就可以了),于是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3x-7y-2+7=0 二.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与平面类似,要确定空间中的一条直线,主要条 件也有两类。一类是确定直线的方向和直线上的一个 点,另一类是确定直线上的两个点 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v,m,n),它过点 P(x0,ya,=0)。于是,直线L上任何一点P(x,y,z)与P 的连线与ν平行,即PP∥v(见图62.3),按分量写 开,就是 图623 x-x 它称为直线的对称式方程或点向式方程 注意,若l,m,n中有等于0的,例如,当l=0,m,n≠0时,则应将上述 方程理解为 x=Mo, 当l=m=0,n≠0时,则应将上述方程理解为 ly =y0 例6.23求过点(2,1,-4),方向向量为 3,-1,1)的直线方程 解直接代入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便得所求的 直线方程为 2 4 若给定了直线上的两个点P0(x0,y,0)和 P(x1,n1,=1),则PB的方向就是v的方向向量(见 图624),代入直线的对称式方程,即得到直线的x 两点式方程 图624
例 6.2.2 求过点 (3, 2,1) ,(0,1, 0) ,(1, 0, 2) 的平面方程。 解 将三点的坐标代入平面的一般方程 Ax By Cz D 0, 得到关于 A、B、C、D 的方程组 2 0. 0, 3 2 0, A C D B D A B C D 它的一组解为 A= 3,B = -7,C= -2,D =7(此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只取一个 解就可以了),于是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3x -7y -2z + 7 = 0。 二.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与平面类似,要确定空间中的一条直线,主要条 件也有两类。一类是确定直线的方向和直线上的一个 点,另一类是确定直线上的两个点。 设直线 L 的 方 向 向 量 为 v(l, m, n) ,它过点 P0 ( 0 0 0 x , y , z )。于是,直线 L 上任何一点 P(x, y,z) 与 P0 的连线与 v 平行,即 // v P0P (见图 6.2.3),按分量写 开,就是 n z z m y y l x x0 0 0 , 它称为直线的对称式方程或点向式方程。 注意,若 l,m,n 中有等于 0 的,例如,当 l 0 ,m,n 0 时,则应将上述 方程理解为 . , 0 0 0 n z z m y y x x 当 l m 0 ,n 0 时,则应将上述方程理解为 . , 0 0 y y x x 例 6.2.3 求过 点 (2,1, 4) ,方向向量为 (3, 1,1) 的直线方程。 解 直接代入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便得所求的 直线方程为 1 4 1 1 3 2 x y z 。 若给定了直线上的两个点 P0 ( 0 0 0 x , y , z )和 ( , , ) 1 1 1 1 P x y z ,则 P0P1 的方向就是 v 的方向向量(见 图 6.2.4),代入直线的对称式方程,即得到直线的 两点式方程 z v P0 O P y x 图 6.2.3 z v P1 P0 O y P x 图 6.2.4
若在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中记xx=y-=三-50=1,将等式写开,便得 到 y=yo +I m, 它称为直线的参数方程,其中t是参数 参数方程对于求解某些具体问题很有效。 例6.24求直线-2,3=-4 2与平面2x++二-6=0的交点。 解这就是求方程x-2、=-4与2x+y+2-6=0的公共解 将直线方程写成参数方程 3+1 其中t是参数。代入平面的方程,便得到 2(2+1)+(3+1)+(4+21) 0. 解得t=-1。代入直线的参数方程,得到x=1,y=2,z=2。即,交点为(1,2,2) 另外,如果给定了空间中两张互不平行的平面丌1:A1x+B1y+C1z+D1=0和 丌2:A2x+B2y+C2+D2=0,那么这两张平面交于一条直线。也就是说,这两 个平面的联立方程 A,x+B,y+C2+D,=0 A2x+B2y+C2+D2=0 同样表示一条直线,它称为直线的一般方程。 直线的一般方程看起来不太直观,用起来有时也 不太方便。由于x1的法向量为m1(A1,B,C1),z2的m1 法向量为n2(A2,B2,C2),由立体几何知识,直线的 方向向量v与n1和n2都垂直(见图62.5),因此 图625 可以取 n1×n2 再从联立方程中求出一组解(x0,y0,=0),也就是直线上的一个定点的坐标,这样 就可以将它化成对称式方程了 例6.2.5将直线的一般方程 2x+y-二+1=0 x+2z+4=0 化成对称式方程 解取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1 0 0 1 0 0 1 0 0 z z z z y y y y x x x x 。 若在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中记 t n z z m y y l x x 0 0 0 ,将等式写开,便得 到 , , , 0 0 0 z z t n y y t m x x t l 它称为直线的参数方程,其中 t 是参数。 参数方程对于求解某些具体问题很有效。 例 6.2.4 求直线 2 4 1 3 1 2 x y z 与平面 2x y z 6 0 的交点。 解 这就是求方程 2 4 1 3 1 2 x y z 与 2x y z 6 0 的公共解。 将直线方程写成参数方程 4 2 , 3 , 2 , z t y t x t 其中 t 是参数。代入平面的方程,便得到 2 (2+ t) + (3+ t) + (4 + 2 t) - 6 = 0, 解得 t = -1。代入直线的参数方程,得到 x 1, y 2, z 2 。即,交点为(1, 2, 2)。 另外,如果给定了空间中两张互不平行的平面 1 : A1 x B1 y C1 z D1 0 和 2 : A2 x B2 y C2 z D2 0 ,那么这两张平面交于一条直线。也就是说,这两 个平面的联立方程 0 0, 2 2 2 2 1 1 1 1 A x B y C z D A x B y C z D 同样表示一条直线,它称为直线的一般方程。 直线的一般方程看起来不太直观,用起来有时也 不太方便。由于 1 的法向量为 n1 ( 1 1 1 A ,B ,C ), 2 的 法向量为 n2 ( 2 2 2 A ,B ,C ),由立体几何知识,直线的 方向向量 v 与 n1 和 n2 都垂直(见图 6.2.5),因此, 可以取 v n1 n2 , 再从联立方程中求出一组解( 0 0 0 x , y , z ),也就是直线上的一个定点的坐标,这样 就可以将它化成对称式方程了。 例 6.2.5 将直线的一般方程 2 4 0 2 1 0, x z x y z 化成对称式方程。 解 取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n1 n2 2 1 图 6.2.5
ij k n1×n2=21-1|=2i-5j-k, 102 再在平面上任意取一个公共点,如令x0=0,代入方程, 二+1=0, 则可以解出y0=-3,0=-2。 于是,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为 x J 例6.2.6求过点M0(0,0,-2),与直线L1 相交,而且平行于平面丌1: 的直线方程。 解设所求直线为L。其方向向量为v(XY,Z)。显然M1(,3,0)是直线L1上 的点,v(4,-2,1)是L1的方向向量。由于L过点M0(0,0.-2),且与直线L相交, 因此向量MM1,v和ν共面,因此(M0M1xv1)·v=0,这就是说 X Y 03-00-(-2)=0 X+Y-2Z=0 又因为L与平面x1平行,所以vx,H,Z)与丌1的法向量m(3,-1,2)垂直,因此 0,即 X-Y+2Z=0。 联立上述各方程可解得X=0,y=2Z,取Z=1得Y=2。因此直线L的方程为 x y 2+2 021 2 x=0 本例也可先求过M0且平行于1的平面x2的方程,再求兀2与直线L1的交点 M,最后求出过M和M的直线方程。读者不妨自行计算。 平面束 空间直线L的一般方程为 A,x+B,y+C,2+D,=0 A2x+B2y+C2+D2=0. 对于任意一组不同时为零的常数A,,方程
v n1 n2 1 0 2 2 1 1 i j k = 2i 5 j k , 再在平面上任意取一个公共点,如令 x0 0 ,代入方程, 2 4 0 1 0, z y z 则可以解出 y0 3, z0 2。 于是,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为 1 2 5 3 2 x y z 。 例 6.2.6 求过点 (0, 0, 2) M0 ,与直线 L1 : 2 1 3 4 x 1 y z 相交,而且平行于平面 1 : 3x y 2z 1 0 的直线方程。 解 设所求直线为 L 。其方向向量为 v(X,Y,Z) 。显然 (1, 3, 0) M1 是直线 L1 上 的点, (4, 2, 1) v1 是 L1 的方向向量。由于 L 过点 (0, 0, 2) M0 ,且与直线 L1 相交, 因此向量 M 0M1 , 1 v 和 v 共面,因此 (M0M1 v1 ) v 0 ,这就是说 0 4 2 1 1 0 3 0 0 ( 2) X Y Z , 即 X Y 2Z 0。 又因为 L 与平面 1 平行,所以 v(X,Y,Z) 与 1 的法向量 n(3, 1, 2) 垂直,因此 v n 0 ,即 3X Y 2Z 0 。 联立上述各方程可解得 X 0, Y 2Z ,取 Z 1 得 Y 2 。因此直线 L 的方程为 1 2 0 2 x y z , 即 0. 2 4, x y z 本例也可先求过 M 0 且平行于 1 的平面 2 的方程,再求 2 与直线 L1 的交点 M1 ,最后求出过 M 0 和 M1 的直线方程。读者不妨自行计算。 三.平面束 空间直线 L 的一般方程为 0. 0, 2 2 2 2 1 1 1 1 A x B y C z D A x B y C z D 对于任意一组不同时为零的常数 , ,方程
(A1x+B1y+C1=+D1)+(A2x+B2y+C2 表示一张平面如°显然,满足L的一般方程的点(x,y,-)一定满足平面x的方 程,所以平面π通过直线L。于是,对于不同的不同时为零的数对A,p, (A1x+B1y+C1=+D1)+(42x+B2y+C2+D2)=0 就确定了一族通过L的平面,它称为通过L的平面的平面束,以上方程也称为通 过L的平面束方程。 显然确定平面束中一张平面,只要确定λ与μ的比值,因此也常将通过L的 平面束方程写成 A1x+B1y+C1=+D1+k(A2x+B2y+C2+D2)=0 (注意这个束中不包含平面A2x+B2y+C2+D2=0),或 k(Ax+ B D1)+A2x+B2y+C2=+D2=0 (注意这个束中不包含平面A1x+B1y+C1=+D=0) 另外,方程 Ax By+C=+1=0 确定一张平面丌,而当λ取不同值时,就得到一族相互平行的平面的方程。因 此上式也称为平行平面束方程。 例627过点(1L.D和直线L:3x-y+2+2=0 的平面方程 解设所求通过L的平面方程为 3x-y+2=+2+k(x-2y+3x-5)=0。 它通过(,1,1)点,所以将该点的坐标代入上式得 6-3k=0 所以k=2。于是,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3x-y+2+2+2(x-2y+3-5)=0 5x-5y+8-8=0 四.点到平面、直线的距离 平面解析几何中讨论了某一平面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现在我们将它推 广到空间。 先考虑点到平面的距离。设平面方程为 Ax+By+Cz+D=0。 过空间一已知点P(x,y,z)作平面的垂线,显然,垂线的方向就是平面的法向 量m(A,B,C)。取平面上一定点P(x0,y,=0),联 结P与P,则P(x,y,z)到平面的距离d就是PP 在n方向的投影长度(见图626)。记平面的单位 法向量 由内积的定义,得 图626 d=PP·no|
(A1 x B1 y C1 z D1 ) (A2 x B2 y C2 z D2 ) 0 表示一张平面 。显然,满足 L 的一般方程的点 (x, y,z) 一定满足平面 的方 程,所以平面 通过直线 L 。于是,对于不同的不同时为零的数对 , , (A1 x B1 y C1 z D1 ) (A2 x B2 y C2 z D2 ) 0 就确定了一族通过 L 的平面,它称为通过 L 的平面的平面束,以上方程也称为通 过 L 的平面束方程。 显然确定平面束中一张平面,只要确定 与 的比值,因此也常将通过 L 的 平面束方程写成 A1 x B1 y C1 z D1 k(A2 x B2 y C2 z D2 ) 0 (注意这个束中不包含平面 A2 x B2 y C2 z D2 0 ),或 k(A1 x B1 y C1 z D1 ) A2 x B2 y C2 z D2 0 (注意这个束中不包含平面 A1 x B1 y C1 z D1 0 )。 另外,方程 Ax By Cz 0 确定一张平面 ,而当 取不同值时,就得到一族相互平行的平面的方程。因 此上式也称为平行平面束方程。 例 6.2.7 过点 (1,1,1) 和直线 L : 2 3 5 0 3 2 2 0, x y z x y z 的平面方程。 解 设所求通过 L 的平面方程为 3x y 2z 2 k(x 2y 3z 5) 0。 它通过 (1,1,1) 点,所以将该点的坐标代入上式得 6 3k 0。 所以 k 2 。于是,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3x y 2z 2 2(x 2y 3z 5) 0, 即 5x 5y 8z 8 0。 四.点到平面、直线的距离 平面解析几何中讨论了某一平面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现在我们将它推 广到空间。 先考虑点到平面的距离。设平面方程为 Ax By Cz D 0。 过空间一已知点 ( , , z ) * * * P x y 作平面的垂线, 显然,垂线的方向就是平面的法向 量 n(A, B, C) 。取平面上一定点 P0 ( 0 0 0 x , y , z ),联 结 P 与 P0 ,则 ( , , z ) * * * P x y 到平面的距离 d 就是 P0P 在 n 方向的投影长度(见图 6.2.6)。记平面的单位 法向量 || || 0 n n n , 由内积的定义,得 | | 0 n0 d P P , n P d P0 图 6.2.6
用分量表示,就是 ds|4(x'-x0)+B(y-) +C(z-2 A2+B2+C2 由于 -(Axo Byo + C=o) 因此 d Ax +By +C= +DI A-+B+C 这就是点P(x,y,z)到平面Ax+B+Cx+D=0的距离的计算公式。当 P(x,y,z)在该平面上时,显然有d=0 例6.2.8求点(2,1,-1)与平面2x-3y-6z+1=0的距离。 解这时P=(2,1,-1),(AB,C)=(2,-3,-6),由点到平面距离的计算公式 得 d=12×2+(-3)×1+(-6)×(-1)+1l8 再考虑点到直线的距离。设直线L的方程为 xo y-Vo 连接空间一已知点P(x,y,z)和直线L上的点P(x,y0,=0)。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m,n),因此单位方向向量为v="。由图627中可以看出,点P到直线 的距离d是以PP和v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边v上的高,由外积的几何意 义,图627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d‖vo‖丬fP×vo‖ 于是点P(x,y,z)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 d圳fP×vo‖ d 例6.2.9求点(5,-2,3)与直线 的距离 解这时P=(5,-2,3),P=(,-1,0),则 PP=(5,-2,3)-(1,-1,0)=(4,-1,3) 图627 而v=(,2,3),v= (1,2,3),因此 所以距离为 ld=‖ PPxy| 14
用分量表示,就是 2 2 2 0 * 0 * 0 * | ( ) ( ) ( ) | A B C A x x B y y C z z d , 由于 ( ) D Ax0 By0 Cz0 , 因此 d = 2 2 2 * * * | | A B C Ax By Cz D , 这 就 是 点 ( , , z ) * * * P x y 到平面 Ax By Cz D 0 的 距 离 的 计 算 公 式 。 当 ( , , z ) * * * P x y 在该平面上时,显然有 d = 0 。 例 6.2.8 求点 (2, 1, 1) 与平面 2x -3y -6z + 1 = 0 的距离。 解 这时 P (2, 1, 1) ,(A,B,C) (2, 3, 6) ,由点到平面距离的计算公式 得 d = 2 2 2 2 ( 3) ( 6) | 2 2 ( 3) 1 ( 6) ( 1) 1| = 7 8 。 再考虑点到直线的距离。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n z z m y y l x x0 0 0 , 连接空间一已知点 ( , , z ) * * * P x y 和直线 L 上的点 ( , , ) 0 0 0 0 P x y z 。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l,m,n) ,因此单位方向向量为 v 0 || v || v 。由图 6.2.7 中可以看出,点 P 到直线 的距离 d 是以 P0P 和 0 v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边 0 v 上的高,由外积的几何意 义,图 6.2.7 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 0 S d v || || 0 0 P Pv , 于是点 ( , , z ) * * * P x y 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 || || 0 0 d P P v 。 例 6.2.9 求 点 (5, 2, 3) 与直线 2 3 1 1 x 1 y z 的距离。 解 这时 P (5, 2, 3), (1, 1, 0) P0 ,则 P0P =(5, 2, 3) (1, 1, 0) (4, 1, 3)。 而 v (1, 2, 3), || || 0 v v v 14 1 (1, 2, 3) ,因此 P0P v0 14 1 1 2 3 4 1 3 i j k 14 9 (1, 1, -1), 所以距离为 || d || P0Pv0 || 14 9 3 。 P d P0 v0 图 6.2.7
五.交角 平面与平面的交角 空间中两张平面的交角就是它们的法向量的交角θ(通常取0≤≤x)。因 此,设两张平面的方程为 A1x+B1y+C1=+D1=0 2y+C2+D2=0 那么它们的交角O就是它们的法向量m1(A1,B,C1)和n2(A2,B2,C2)的交角或补 角,即 cos0=In, n,I/4, A,+B,B2+C,C2I n1‖n A2+B2+C2·√42+B2+C2 特别地, (1)当A1A2+B1B2+CC2=0时,这两张平面垂直 (2)当=B=C≠D时,这两张平面平行 B2 D2 (3)当= B 4=B.==n时,这两张平面重合 例6.2.10求平面x-y+2-3=0和2x+y+z+1=0的夹角 解此时n1=(1,-1,2),n2=(2,1,1),于是由平面与平面交角余弦计算公式 coS =-12x2+(-1)×1+2×ll 因此,这两张平面的夹角为=x 二.直线与直线的交角 与平面与平面情况类似,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交角就是它们的方向向量的交角 6(通常取0≤6≤)。设两条直线的方程为 x-x y-y x2 y=y2 那么它们的交角0(0≤0≤z)满足 0=12+m, m2+ni,"2 +m,+n 特别地, (1)当1l2+mm2+m1n2=0时,这两条直线垂直;
五.交角 一.平面与平面的交角 空间中两张平面的交角就是它们的法向量的交角 (通常取 2 0 )。因 此,设两张平面的方程为 A1 x B1 y C1 z D1 0 和 A2 x B2 y C2 z D2 0, 那么它们的交角 就是它们的法向量 ( , , ) n1 A1 B1 C1 和 ( , , ) n2 A2 B2 C2 的交角或补 角,即 cos || || || || | | 1 2 1 2 n n n n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1 2 1 2 1 2 | | A B C A B C A A B B C C 。 特别地, (1)当 A1A2 B1B2 C1C2 0 时,这两张平面垂直; (2)当 2 1 2 1 2 1 2 1 D D C C B B A A 时,这两张平面平行; (3)当 2 1 2 1 2 1 2 1 D D C C B B A A 时,这两张平面重合。 例 6.2.10 求平面 x y 2z 3 0 和 2x y z 1 0 的夹角。 解 此时 (1, 1, 2) n1 , (2, 1, 1) n2 ,于是由平面与平面交角余弦计算公式 得 2 1 1 ( 1) 2 2 1 1 |1 2 ( 1) 1 2 1| cos 2 2 2 2 2 2 , 因此,这两张平面的夹角为 3 。 二.直线与直线的交角 与平面与平面情况类似,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交角就是它们的方向向量的交角 (通常取 2 0 )。设两条直线的方程为 1 1 1 1 1 1 n z z m y y l x x 和 2 2 2 2 2 2 n z z m y y l x x , 那么它们的交角 (0≤ ≤ 2 )满足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1 2 1 2 1 2 | | cos l m n l m n l l m m n n 。 特别地, (1)当 l 1 l 2 m1m2 n1n2 0 时,这两条直线垂直;
(2)当4=m=时,这两条直线平行 12n2 (3)若=m=,且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重合。 例621求直线x1=22=计+和直线{+y-1=0,的夹角 y +2=0 解直线 -2z+1 4=1的方向向量可取为 v1=(1,-4,1);直线 的方向向量可取为 +2=0 i+2j+k 利用直线与直线交角余弦计算公式得 1×(-2)+(-4)×2+1 因此,这两条直线的夹角为=z 三.平面与直线的交角 直线与平面的交角是直线与它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所夹的角θ(通常取 0≤b≤ 见图628) 设平面方程为 Axt By c=tD=0 直线方程为 x-xo y-yo 那么它们的交角θ(0≤≤)满足 I A1+Bm + Cn sin 6= cos A2+B2+C2·、12 图628 特别地 (1)当4=B=C时,平面与直线垂直 (2)当A+Bm+Chn=0时,平面与直线平行; (3)若Al+Bm+Chn=0,且平面与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则直线属于平面。 例6.2.12求平面x+y+x-3=0和直线x-2y+2 的位置关系。 解由于给定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的正弦为 sin 0= 1×3+1×1+1×(-4) 0 12·√32+12+(
(2)当 2 1 2 1 2 1 n n m m l l 时,这两条直线平行; (3)若 2 1 2 1 2 1 n n m m l l ,且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重合。 例 6.2.11 求直线 1 1 4 2 1 1 x y z 和直线 2 2 0 1 0, y z x y 的夹角。 解 直 线 1 1 4 2 1 1 x y z 的 方 向 向 量 可 取 为 (1, 4, 1) v1 ;直线 2 2 0 1 0, y z x y 的方向向量可取为 i j k i j k v 2 2 0 1 2 2 1 1 0 。 利用直线与直线交角余弦计算公式得 cos 2 2 2 2 2 2 1 ( 4) 1 ( 2) 2 1 |1 ( 2) ( 4) 2 1 1| = 2 1 , 因此,这两条直线的夹角为 = 4 。 三.平面与直线的交角 直线与平面的交角是直线与它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所夹的角 (通常取 2 0 ,见图 6.2.8)。 设平面方程为 A x+ B y+ C z + D = 0, 直线方程为 n z z m y y l x x0 0 0 , 那么它们的交角 ( 2 0 )满足 2 2 2 2 2 2 | | sin | cos | A B C l m n A l Bm Cn 。 特别地, (1)当 n C m B l A 时,平面与直线垂直; (2)当 Al Bm Cn 0 时,平面与直线平行; (3)若 Al Bm Cn 0 ,且平面与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则直线属于平面。 例 6.2.12 求平面 x y z 3 0 和直线 4 3 1 2 3 2 x y z 的位置关系。 解 由于给定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的正弦为 0 1 1 1 3 1 ( 4) |1 3 1 1 1 ( 4) | sin 2 2 2 2 2 2 , n v 图 6.2.8
所以平面和直线平行 在直线x-2=y+2=-3 4上任取一点,可以就取为(2-2,3),它也满足平 面方程x+y+z-3=0,所以(2,-2,3)也在平面上。因此,直线在平面上。 六.习题 1,3.(1)、(3),4.(2),5.(1)、(3),6,7,9,11,13,15.(1)、(2)、(3)
所以平面和直线平行。 在直线 4 3 1 2 3 2 x y z 上任取一点,可以就取为 (2, 2, 3) ,它也满足平 面方程 x y z 3 0 ,所以 (2, 2, 3) 也在平面上。因此,直线在平面上。 六.习 题 1,3.(1)、(3),4.(2),5.(1)、(3),6,7,9,11,13,15.(1)、(2)、(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