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反常现象 氢的不规则性问题 一第二周期元素的特殊性 △第四周期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态的不稳定性 惰性电子对效应 2第五、六周期重过渡元素的相似性 2次周期性
周期反常现象 氢的不规则性问题 第二周期元素的特殊性 第四周期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态的不稳定性 惰性电子对效应 第五、六周期重过渡元素的相似性 次周期性
周期反常现象(Periodic Anomalies) 一氢的不规则性问题 1氢的原子序数为1,电子结构1s,碱金 属电子结构nsl,均可作为还原剂。说明氢与 碱金属的类似性。 然而,氢与碱金属的差别十分大,这用不 着多说
周期反常现象 (Periodic Anomalies) 一 氢的不规则性问题 1 氢的原子序数为1,电子结构1s 1 ,碱金 属电子结构ns1 ,均可作为还原剂。说明氢与 碱金属的类似性。 然而, 氢与碱金属的差别十分大, 这用不 着多说
2但从获得1个电子就能达到稳定的稀有气体结构看, 氢应与卤素类似。确实氢与卤素一样,都可作为氧化剂。 然而,氢与卤素的差别也很大,表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1)H的电负性2.2,仅在与电负性极小的金属作用时 才能获得电子成为H一负离子; (2)H-负离子特别大(154pm),比F-(136pm)负离子 还要大,显然其性质不可能是同族元素从I一到F一即由下 到上递变的延续; (3)极易变形的H一负离子只能存在于离子型的氢化 物,如NaH中; (4)不能形成水合H一负离子,在水中将与质子结合生 成H2(H-+H3O+=H2O+H2); (5)在非水介质中,H一负离子能同缺电子离子,如B3+、 A3+等结合成复合的氢化物.如, 4H-+A13+=[A1H4]
(3) 极易变形的H-负离子只能存在于离子型的氢化 物, 如 NaH中; (2) H-负离子特别大(154 pm),比F-(136 pm)负离子 还要大, 显然其性质不可能是同族元素从I-到F-即由下 到上递变的延续; (4) 不能形成水合H-负离子,在水中将与质子结合生 成H2 (H-+H3O+=H2O+H2 ) ; 然而, 氢与卤素的差别也很大, 表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1) H的电负性2.2,仅在与电负性极小的金属作用时 才能获得电子成为H-负离子; (5) 在非水介质中, H-负离子能同缺电子离子, 如B3+ 、 Al3+等结合成复合的氢化物.如, 4H- + Al3+ = [AlH4 ]- 2 但从获得1个电子就能达到稳定的稀有气体结构看, 氢应与卤素类似。确实氢与卤素一样, 都可作为氧化剂
3若将H的电子结构视为价层半满结 构,则H可同C相比: 电负性相近(H:2.2;C:2.5): H,同C一样,既可作为氧化剂、又可作 为还原剂; H,与金属形成氢化物,碳与金属生成金 属型碳化物): 氢属位置不确定的元素
氢属位置不确定的元素。 电负性相近(H: 2.2;C: 2.5); H2与金属形成氢化物,碳与金属生成金 属型碳化物); H2同C一样,既可作为氧化剂、又可作 为还原剂; 3 若将H的电子结构视为价层半满结 构,则H 可同C相比:
二第二周期元素的特殊性 (1)Li L的电负性大,L+半径小、有极强的极化力,其 化合物不如其他碱金属化合物稳定。如, Li2CO:- 感→Li,0+C02 NaCO3加热不反应 相反,L+与大的、易极化的H一却能形成稳定的共 价型氢化物L),而其他均为离子型,易分解 LiH 很稳定 2NaH 620K 2Na +H2 但Li与同它成对角线的Mg相似,如 ①能直接与N反应生成氮化物,且Li3N稳定; ②Li、Mg都易生成有机金属化合物。 其他碱金属不具这两条性质
二 第二周期元素的特殊性 (1) Li Li的电负性大, Li+半径小、有极强的极化力,其 化合物不如其他碱金属化合物稳定。如, Na2CO3 加热不反应 相反,Li+与大的、易极化的H-却能形成稳定的共 价型氢化物(LiH),而其他均为离子型,易分解 LiH 很稳定 Li2CO3 Li ⎯ ⎯→ 2O + CO2 加热 但Li与同它成对角线的Mg相似, 如 ① 能直接与N2反应生成氮化物,且Li3N稳定; ② Li、Mg都易生成有机金属化合物。 其他碱金属不具这两条性质。 2NaH 2Na + H2 620K
(2)Be Be与A1成对角关系,其相似性更加明显。如 离子势 (Be2+)=2/0.35=5.7 相近 (0=Z+r+) (A13+)=3/0.51=5.9 (Mg2+)=2/0.65=3.08 差异大 电极电势 p(Be2+/Be)=-1.85Vs 相近 (A13+/A1)=-1.61V (Mg2+Mg)=-2.38V 差异大 Be、A1相近的离子势导致相近的极化力和 酸碱性。如,Be、A1的化合物共价较强,许多 盐可溶于有机溶剂,碳酸盐不稳定,氧化物和 氢氧化物呈两性,其盐易水解等
(2) Be 离子势 (Be2+)=2/0.35=5.7 (φ=Z+/r+) (Al3+)=3/0.51=5.9 (Mg2+)=2/0.65=3.08 Be与Al成对角关系,其相似性更加明显。如 电极电势 φ (Be2+/Be)=-1.85V (Al3+/Al)=-1.61V (Mg2+/Mg)=-2.38V Be、Al相近的离子势导致相近的极化力和 酸碱性。如,Be、Al的化合物共价较强,许多 盐可溶于有机溶剂,碳酸盐不稳定,氧化物和 氢氧化物呈两性,其盐易水解等。 相近 差异大 差异大 相近
(3)B B与同族的区别在它几乎不具金属性, 在性质上与对角的Si相似。如 都不能形成正离子; 都能生成易挥发的、活泼的氢化物: 卤化物都易水解: BCI3+3H2O=H BO;+3HCI SiCl+4H,O=HaSiO+4HCI
(3) B B与同族的区别在它几乎不具金属性, 在性质上与对角的Si相似。如 都不能形成正离子; 都能生成易挥发的、活泼的氢化物; BCl3 + 3H2O = H3BO3 + 3HCl 卤化物都易水解: SiCl4 + 4H2O = H4SiO4 + 4HCl
(4)F F在同族中的特殊性尤为突出,它的电子亲 合势特别小: EA(F)=-322 kJ.mol-1 EA(CI)=-348 kJ.mol-1 原子的半径也很小: r(F)=64 pm r(Cl)=99 pm 化学活泼性特别大。 通常用贴近F原子的孤对电子间的排斥作用来解释。 由于F半径小,导致F的电子云密度高度密集,因而对 任何外来的进入F的外层的电子产生较强的排斥作用, 从而对F参与形成的键的键能产生削弱作用。 类似的效应在O弧N中也出现
(4) F 原子的半径也很小: r(F)=64 pm r(Cl)=99 pm 化学活泼性特别大。 类似的效应在O和N中也出现。 通常用贴近F原子的孤对电子间的排斥作用来解释。 由于F半径小,导致F的电子云密度高度密集,因而对 任何外来的进入F的外层的电子产生较强的排斥作用, 从而对F参与形成的键的键能产生削弱作用。 F在同族中的特殊性尤为突出,它的电子亲 合势特别小; EA(F)=-322 kJ·mol-1 EA(Cl)=-348 kJ·mol-1
总之,第二周期元素与同族其他元素在性质 上出现变化不连续的现象,却与第三周期斜对角 元素相似。这被称为 对角线关系或对角线相似 同周期从左到右阳离子电荷升高、半径减小, 极化力增强; 同族从上到下阳离子电荷相同、但半径增加、 极化力减弱; 处于对角线的两元素,两种变化相互消长。使 极化力相近,性质相似
极化力相近,性质相似 同周期从左到右阳离子电荷升高、半径减小, 极化力增强; 同族从上到下阳离子电荷相同、但半径增加、 极化力减弱; 处于对角线的两元素,两种变化相互消长。使 总之, 第二周期元素与同族其他元素在性质 上出现变化不连续的现象,却与第三周期斜对角 元素相似。这被称为 对角线关系或对角线相似
为什么第二周期与第三周期同族元素性质明 显差异?探讨其原因,有: (I)第二周期元素在成键时只限于使用s和p轨道 (以s一p的杂化轨道成键):第三周期元素还可使用3d 轨道(如sp3d、Sp3d2、sp3d3.杂化轨道成键),共价 数前者最大为4,后者出现5、6、7.等。 (2)第二周期元素作中心原子时,只以σ键同其 他原子键合,而第三周期元素和更重元素除生成σ 键外,还能生成p一dπ键。如SO42-中,S、O之间 除生成S→0外,还因0原子上有2p孤对电子,而中 心S原子有空d轨道,在对称性匹配条件下(如2pz 一3dz)可重叠生成p一dπ键,这样,o一π键的生成 使S一O键的键长比正常的单键短
为什么第二周期与第三周期同族元素性质明 显差异?探讨其原因,有: (1) 第二周期元素在成键时只限于使用s和p轨道 (以s-p的杂化轨道成键);第三周期元素还可使用3d 轨道(如sp3d、sp 3d 2 、sp 3d 3.杂化轨道成键), 共价 数前者最大为4,后者出现5、6、7 .等 。 (2) 第二周期元素作中心原子时,只以键同其 他原子键合,而第三周期元素和更重元素除生成 键外,还能生成p-d键。如 SO4 2-中,S、O之间 除生成S→O外,还因O原子上有2p孤对电子,而中 心 S 原子有空 d 轨道,在对称性匹配条件下(如2pz -3dxz)可重叠生成p-d键,这样,-键的生成 使S-O键的键长比正常的单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