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元素电势图在无机化学中有很广泛的用途。但在一般的教材或参考书中只作简单的介绍。本文 从元素电势图的概念,影响电势图的因素及电势图在化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元素电势图 许多元素具有多种氧化态,因此就有一系列的氧化还原电对和一系列的标准电极电势值。如元 素碘,仅在酸性介质中就有: φ"(HIO/IO3)=1.644V 9"103/HIO)=1.13V 0"HI0/M2)=1.45V p"(1/)=0.54V p"(I03/2)=1.19V p"H0/)=0.99V等。 从这些标准电极电势值看不出这一系列氧化还原电对间有什么关系,使用起来也相当不方便。 在1952年拉蒂默(Latimer)建议把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氧化态物种按照其氧化态由低到高从左 到右的顺序排成图式,并在两种氧化态物种之间标出相应的标准电极电势值。这种表示一种元素各 种氧化态之间标准电极电势的图式称为元素电势图,又称拉蒂默图。这种图以十分简洁和特别清晰 的方式给出了元素各种氧化态之间的关系的许多信息,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如将上述碘在酸性溶液 中的一系列标准电极电势值列成电势图为: 1.19 H,10,16440,1H0 1.45 0.54 0.99 连线上(下)的数字表示连线两边化学物种所组成的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因此这个数字既能说 明左边物种的氧化能力,又能说明右边物种的还原能力。 图中相连的两氧化态物种及其连线上的数字,代表了一个还原半反应及其标准电势,元素电势 图省去了介质及其产物的化学式,若将对应的两氧化态物种(电对)写成半反应式时,酸性溶液(H =0)应将H和H0写进方程式,同时还要指出由高氧化态到低氧化态所得到的电子数。同理,如 在碱性溶液(pH=14)中,则应包括OH厂和HO。如 H,1061644105 代表的还原半反应及其标准电势为:H,lO。十H十2e=IO3+3H00"=1.644V 二、影响电势图的因素 对一种确定的元素来说,其电势图并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介质介质、不同的溶剂及不同的沉 淀剂和络合剂的存在下,该元素的电势图是完全不同的。 1.介质的影响 有许多元素,在不同的介质中,即使是同一价态也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相应电对的电极电 势自然也不相同。例如过渡金属元素Fe,在酸性溶液中Fe2+和Fe均以常见的水合离子的形式存 在,而在碱性溶液中则为Fe(OH)h和Fc(OH[当Fe2*离子和Fe3离子的浓度为0.0lmol·L-l时, 它们分别在pH约为7.45和2.20时就开始生成沉淀,当pH=14时,F(OH2和Fe(OH3早己沉淀 完全]。相应的电势图为: 酸性介质中"N Fe02+19fe30四Fe04Fe 碱性介质中 FeO09 Fe(OH)056-Fe(OH):0.87Fe 而对于1厂这样的电对,因半反应式2十2e=2厂中不涉及H或OH厂,所以在酸性与碱性 介质中其电势图都是一样的。 1.溶剂的影响 在不同溶剂中,金属离子与溶剂的溶剂化能不同,因而使得不同电子构型离子的稳定性发生了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元素电势图在无机化学中有很广泛的用途 但在一般的教材或参考书中只作简单的介绍 本文 从元素电势图的概念 影响电势图的因素及电势图在化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 元素电势图 许多元素具有多种氧化态 因此就有一系列的氧化还原电对和一系列的标准电极电势值 如元 素碘 仅在酸性介质中就有 φ (H5IO6/IO3 ) 1.644 V φ (IO3 /HIO) 1.13 V φ (HIO/I2) 1.45 V φ (I2/I ) 0.54 V φ (IO3 / I2) 1.19 V φ (HIO/I ) 0.99 V 等 从这些标准电极电势值看不出这一系列氧化还原电对间有什么关系 使用起来也相当不方便 在 1952 年拉蒂默 (Latimer) 建议把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氧化态物种按照其氧化态由低到高从左 到右的顺序排成图式 并在两种氧化态物种之间标出相应的标准电极电势值 这种表示一种元素各 种氧化态之间标准电极电势的图式称为元素电势图 又称拉蒂默图 这种图以十分简洁和特别清晰 的方式给出了元素各种氧化态之间的关系的许多信息 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如将上述碘在酸性溶液 中的一系列标准电极电势值列成电势图为 连线上(下)的数字表示连线两边化学物种所组成的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因此这个数字既能说 明左边物种的氧化能力 又能说明右边物种的还原能力 图中相连的两氧化态物种及其连线上的数字 代表了一个还原半反应及其标准电势 元素电势 图省去了介质及其产物的化学式 若将对应的两氧化态物种(电对)写成半反应式时 酸性溶液(pH 0)应将 H 和 H2O 写进方程式 同时还要指出由高氧化态到低氧化态所得到的电子数 同理 如 在碱性溶液(pH 14)中 则应包括 OH 和 H2O 如 代表的还原半反应及其标准电势为 H5IO6 H 2e IO3 3H2O φ 1.644 V 二 影响电势图的因素 对一种确定的元素来说 其电势图并不是唯一的 在不同的介质介质 不同的溶剂及不同的沉 淀剂和络合剂的存在下 该元素的电势图是完全不同的 1 介质的影响 有许多元素 在不同的介质中 即使是同一价态也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相应电对的电极电 势自然也不相同 例如过渡金属元素 Fe 在酸性溶液中 Fe2 和 Fe3 均以常见的水合离子的形式存 在 而在碱性溶液中则为 Fe(OH)2 和 Fe(OH)3 [当 Fe2 离子和 Fe3 离子的浓度为 0.01mol L 时 它们分别在 pH 约为 7.45 和 2.20 时就开始生成沉淀 当 pH 14 时 Fe(OH)2和 Fe(OH)3早已沉淀 完全] 相应的电势图为 酸性介质中 碱性介质中 而对于 I2/I 这样的电对 因半反应式 I2 2e 2I 中不涉及 H 或 OH 所以在酸性与碱性 介质中其电势图都是一样的 1 溶剂的影响 在不同溶剂中 金属离子与溶剂的溶剂化能不同 因而使得不同电子构型离子的稳定性发生了 H5IO6 IO3 1.644 H5IO6 IO3 HIO I2 I 1.644 1.13 1.45 0.54 0.99 1.19 φa /V FeO4 2 Fe3 Fe2 Fe +1.9 0.771 0.44 φb /V FeO4 2 Fe(OH)3 Fe(OH)2 Fe 0.9 0.56 0.877
变化。最常见的例子为C,其电势图为 C2t015300521cu (水中) Cu2+1242cu0118cu (乙腈中) 由上述电位图可知,在水中Cu不稳定(p右">p在"),易歧化生成Cu2和Cu。而在乙睛中, Cu却能稳定存在(0”-0.440):作为还原剂 Fe的还原能 力大于Fe2(-0.4400.153),而Cu的还原能力小于Cu。 在生产及科学研究中,常常要求在系统中只能允许某元素的某一氧化态稳定存在于溶液,这时, 可以通过选择某一合理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来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在钒的系统中欲只使V(I)稳定存在,有Zn、Sn2和Fe2+三种还原剂,应选择哪一种?
变化 最常见的例子为 Cu 其电势图为 由上述电位图可知 在水中 Cu 不稳定(φ 右 > φ 左 ) 易歧化生成 Cu2 和 Cu 而在乙腈中 Cu 却能稳定存在(φ 右 0.440) 作为还原剂 Fe 的还原能 力大于 Fe2 ( 0.4400.153) 而 Cu 的还原能力小于 Cu 在生产及科学研究中 常常要求在系统中只能允许某元素的某一氧化态稳定存在于溶液 这时 可以通过选择某一合理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来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 在钒的系统中欲只使 V( )稳定存在 有 Zn Sn2 和 Fe2 三种还原剂 应选择哪一种 Cu2 [Cu(CN)2] Cu 1.12 0.43 Fe3 Fe2 Fe 0.771 0.440 Cu2+ Cu+ Cu +0.153 +0.521 (水中) Cu (乙腈中) 2+ Cu+ Cu +1.242 0.118 Cu2 CuI Cu 0.86 0.185 Cu2+ Cu+ Cu +0.153 +0.521
列出钒和Zn、Sn2和Fe2的电势图 0255 Zn2 0.76Zn M10W01w02四,150v0sn05s .505 Fe3 0.771Fe2 为了只使V(Ⅱ)稳定存在于体系,必须保证钒的氧化态形式不可能存在,因此,被选择的还原 剂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p"[V(V)/V(II】>p"(M*Mm),只有Zn、Sn2*符合: ②p"VN)/V(I】>p°M*Mm,只有Zn、Sn2*符合: ③O"VIVV(Ⅱ)1>o"MP+M,只有Zn符合」 由以上分析,只有选择Z才是合理的。 2。判断元素各种氧化态的相对稳定性 对某一元素,其不同氧化态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相邻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值。若相邻电对的 。”值符合φ右”>φ左”,则处于中间的个体必定是不稳定态,可发生歧化反应,其产物是两相邻的 物质。如Cu2_013cu 052Cu中,Cu可发生歧化反应生成C2*和Cu 如将两相邻电对组成电池,则中间物质到右边物质的电对的还原半反应为电池正极反应,而到 左边物质的反应则为负极反应。电池的电动势为E”=Q右”一p左”,若p右”>0”,E”>0,表示 电池反应可自发进行,即中间物质可发生歧化反应 若相反,9左”>φ右”,则两边的个体不稳定,可发生逆歧化反应,两头的个体是反应物,产 物是中间的那个个体。如根据Fe 01e2 0440e,可以得出结论,在水溶液中F®3和Fe 可发生反应生成Fe2+ 3。求未知的申对的电极电势 利用Gibs函数变化的加合性,可以从几个相邻电对的已知电极电势求算任一未知的电对的电 极电势 如 G1,91,n -B- G2,92,2 G3,01,n3 已知01和p2,求93°。 因为 △G,"=-n,F0, △,G2= △G"=-nsfp3 由盖斯定律得,△G3°=△G1°+△.G -nFp3°=-nFp1"十(-Fp2"),其中n=n1十n2 n99 所以 同理,若有1个电对相邻,”则 n902n9 0。= nn n 4.计算歧化反应和或歧化反应的限度 歧化反应或歧化反应讲行的限度可以由反应的平衡常数得到判断。 φ% C103 -CIO- 0.40 -C,1358 048 可知C1可发生歧化反应。歧化产物既可能是C10和C,也可能是C10和C。对于反应 C2+20H=C10~+CI+H,0
列出钒和 Zn Sn2 和 Fe2 的电势图 为了只使 V( )稳定存在于体系 必须保证钒的氧化态形式不可能存在 因此 被选择的还原 剂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φ [V( )/ V( )] > φ (Mn /Mm ) 只有 Zn Sn2 符合 φ [V( )/ V( )] > φ (Mn /Mm ) 只有 Zn Sn2 符合 φ [V( )/ V( )] > φ (Mn /Mm ) 只有 Zn 符合 由以上分析 只有选择 Zn 才是合理的 2 判断元素各种氧化态的相对稳定性 对某一元素 其不同氧化态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相邻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值 若相邻电对的 φ 值符合 φ 右 >φ 左 则处于中间的个体必定是不稳定态 可发生歧化反应 其产物是两相邻的 物质 如 中 Cu 可发生歧化反应生成 Cu2 和 Cu 如将两相邻电对组成电池 则中间物质到右边物质的电对的还原半反应为电池正极反应 而到 左边物质的反应则为负极反应 电池的电动势为 E φ 右 φ 左 若 φ 右 >φ 左 E >0 表示 电池反应可自发进行 即中间物质可发生歧化反应 若相反 φ 左 >φ 右 则两边的个体不稳定 可发生逆歧化反应 两头的个体是反应物 产 物是中间的那个个体 如根据 可以得出结论 在水溶液中 Fe3 和 Fe 可发生反应生成 Fe2 3 求未知的电对的电极电势 利用 Gibbs 函数变化的加合性 可以从几个相邻电对的已知电极电势求算任一未知的电对的电 极电势 如 已知 φ1 和 φ2 求 φ3 因为 rG1 n1Fφ1 rG2 n2Fφ2 rG3 n3Fφ3 由盖斯定律得 rG3 rG1 rG2 则 n3Fφ3 n1Fφ1 ( n2Fφ2 ) 其中 n3 n1 n2 所以 同理 若有 i 个电对相邻 则 4 计算歧化反应和或歧化反应的限度 歧化反应或歧化反应进行的限度可以由反应的平衡常数得到判断 如 根据碱性介质中氯元素的电势图 φb 可知 Cl2 可发生歧化反应 歧化产物既可能是 ClO 和 Cl 也可能是 ClO3 和 Cl 对于反应 Cl2 2OH ClO Cl H2O Cu2 Cu Cu 0.153 0.521 Fe3 Fe2 Fe 0.771 0.440 V( ) V( ) V( ) V( ) V(0) 1.00 0.71 0.20 1.50 0.503 0.255 Fe3 Fe 0.771 2 Sn4 Sn 0.15 2 Zn2 Zn 0.76 ClO3 ClO Cl2 Cl 0.50 0.40 1.358 0.48 A B C r G1 , 1 , n1 rG2 , 2 , n2 r G3 , 3 , n3 φ φ φ 3 n1 1 n2 2 n1 n2 φ φ φ n = n1 1 n2 2 n1 n2 i ni ni φ φ φ φ
E°=φ"(C1/C1)一0"(C101C2)=1.358-0.40=0.958(V 根据1gK"=nE"0.0591可算出反应的平衡常数K"=1.7X106 而对于C2的另一歧化反应 C2+60H=C10,+5Cr+3H,0 E"=0"(C,/C)-0"(C10,1C)=1.358-0.48=0.878V) K"=2.6×10 说明后一个歧化反应的趋势更大。 5,求歧化反应的pH值 下面是溴元素在酸性介质中的电势图 BrOj-1.50 HBrO ,1065Br 52 表明在标准状态下,B能稳定存在,不能发生歧化反应。但是由下列方程可以看出 BrO:-+5e+6H=1/2Br2(1)+3H2O 电对BrO/B2的电极电势受溶液pH值所影响 00591 EE lglBrO,IH T 假定Br0,=1molL-1,则p=1.52+6×0.0591/5g日=1.52-0.0709pH 当溶液pH增大时,电对的电极电势减小,到达某一时刻,会出现0” B,可以发生歧化反 1.52-0.0709pH6.42的介质中可发生歧化反应生成BO,和Brˉ,pH=6.42称为歧化点。 6.对氧化还原的产物作分析判断 例如,由下列电势图判断HO,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 1.19.054 105- 1082 0,069H0,12H,0 显然,广只能作为还原剂,H,O2为氧化剂。当H,O2为氧化剂时,其还原产物只能是H,0,但 广却因使用量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 物 ()当厂的量不足H0过量时,H,02先将厂氧化为2,再将1,继续氧化,最终产物是1O: 3H02+=10,+3H0 (2)当厂过量H02的量不足时,H02将部分厂氧化为l2,生成的2与足量的生成13离子; H02+2I+2H=L2+3H0 12+1"=l: (3)当控制用量nH02):n)=1:2时,产物为l2。 +2 2十3H,0 7、系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变化规律 根据Cu的电势图: Cu+0153 Cu'+0.521 CuCu 086 Cul 0185 Cu Cu2112 [Cu(CN)]-043Cu 可知,在溶液中,Cu会歧化,不能稳定存在。但在生成CuD化合物的沉淀(如Cu)和Cu()路合物 离子如Cu(CN)门时,由于Cu离子浓度下降,”(Cu/Cu)也将下降,从而使Cu可以稳定存在。 再如 % 01229H,0 F0 Fe(OH)056.Fe(OHD): 08e 0,0.400H 由于 p."(0z/Hz0)=1.229V>0."(Fe3/Fe2)=0.771V (O:/OH)=0.40V>[Fe(OH):/Fe(OH):]=-0.56V 因此,Fc(四能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F®(四是难免的,所以在实验室保存Fe2*溶液往往是在强
E φ (Cl2/Cl ) φ (ClO /Cl2) 1.358 0.40 0.958(V) 根据 lg K nE /0.0591 可算出反应的平衡常数 K 1.7 1016 而对于 Cl2 的另一歧化反应 Cl2 6OH ClO3 5Cl 3H2O E φ (Cl2/Cl ) φ (ClO3 /Cl2) 1.358 0.48 0.878(V) K 2.6 1074 说明后一个歧化反应的趋势更大 5 求歧化反应的 pH 值 下面是溴元素在酸性介质中的电势图 φa 表明在标准状态下 Br2 能稳定存在 不能发生歧化反应 但是由下列方程可以看出 BrO3 5e 6H 1/2Br2(l) 3H2O 电对 BrO3 / Br2 的电极电势受溶液 pH 值所影响 假定[BrO3 ] 1mol·L 1 则 φ 1.52 (6 0.0591/5)lg[H ] 1.52 0.0709 pH 当溶液 pH 增大时, 电对的电极电势减小, 到达某一时刻, 会出现 φφ 左 , Br2 可以发生歧化反应 1.52 0.0709pH6.42 所以 Br2 在 pH>6.42 的介质中可发生歧化反应生成 BrO3 和 Br pH 6.42 称为歧化点 6 对氧化还原的产物作分析判断 例如 由下列电势图判断 H2O2 与 I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 显然 I 只能作为还原剂 H2O2为氧化剂 当 H2O2 为氧化剂时 其还原产物只能是 H2O 但 I 却因使用量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产物 (1) 当 I 的量不足 H2O2 过量时 H2O2 先将 I 氧化为 I2 再将 I2 继续氧化 最终产物是 IO3 3H2O2 I IO3 3 H2O (2) 当 I 过量 H2O2 的量不足时 H2O2 将部分 I 氧化为 I2 生成的 I2 与足量的 I 生成 I3 离子 H2O2 2I 2H I2 3H2O I2 I I3 (3) 当控制用量 n(H2O2) n(I ) 1 2 时 产物为 I2 H2O2 2I 2H I2 3H2O 7 系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变化规律 根据 Cu 的电势图 可知 在溶液中 Cu 会歧化 不能稳定存在 但在生成 Cu(I)化合物的沉淀(如 CuI)和 Cu(I)络合物 离子[如 Cu(CN)2 ]时 由于 Cu 离子浓度下降 φa (Cu /Cu)也将下降 从而使 Cu(I)可以稳定存在 再如 由铁的电势图 由于 φa (O2/H2O) 1.229V > φa (Fe3 /Fe2 ) 0.771V φa (O2/OH ) 0.40V > φa [Fe(OH)3/Fe(OH)2] 0.56V 因此 Fe(II)能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 Fe(III)是难免的 所以在实验室保存 Fe2 溶液往往是在强 BrO3 HBrO Br2 Br 1.50 1.60 1.52 1.065 E E 0.0591 5 lg[BrO3 ][H ] 6 IO3 I2 1.19 0.54 1.08 O2 H2O2 0.69 1.77 H2O I Cu2 CuI Cu 0.86 0.185 Cu2+ Cu+ Cu +0.153 +0.521 Cu2 [Cu(CN)2] Cu 1.12 0.43 φa /V FeO4 2 Fe3 Fe2 Fe +1.9 0.771 0.44 φb /V FeO4 2 Fe(OH)3 Fe(OH)2 Fe 0.9 0.56 0.877 O2 1.229 H2O O2 0.40 OH
酸性下加入铁屑或铁钉。 四、例思 下面用一例题对上述问题作一总结。 已知g"(O/H,O)=1229V,p"(AuAu)=1.69V,B:(AuCN2)=1083,K(HCN=1094, Kw=1X104,F=96.487k·mol1V。求在[CN门=0.1mol·L的氟化钾水溶液中,空气中 的O[令pO2)=101.325kPa]对Au的溶解情 画出相应的申势图,O2一 1229H0 A169A如 显然, 在标准状况下 空气中的O,是不能氧化Au的 但是,(I)油于在溶液中KCN会发生水解而呈碱性:(2)在碱性条件下EO/H,O)的值会发生变 化:(3[Au(CN)h厂配离子的生成也会对p"(AuAu)值产生影响。所以, (1) CN+HO=HCN-+OHT K=Kw/K=10-141094=10-46=OH0.1,解得OH]=10-23,pH=11.7 (2) 02十4H+4e=2H,0 0=φ"+(0.0591/4g[日打=1.229-0.0591pH=1229-0.0591X11.7=0.538V (3) Au(CNe Au+2CN (iii) o"「Au(CN)/Au] IgK=[Au(CN)2"/Au]/0.0591 已知 Aute Au 1eK:"=1×0.6/0.0591 Au(CN)2=Au"+2CN- ( lgK°=-g P:[Au(CN)2] (0)十(ii)=(ii) gK,+lgK=lgKm 所以 p"[Au(CN2Au=1.69-0.0591lgP2= -0.574V) 即在0.1mol·L的氰化钾水溶液中,相应的电势图变为: 02 0.5380 [Au(CN)] 0574Au 根据这个电势图可以得出结论,在0,.1mol·L-1的氯化钾水溶液中,101.325kPa的0,可以将金 氧化为Au(CNh O2+Au 8CN-+2H2O =4Au(CN2+40 △Gm° -nFE°=-4×96.487×0.538-(-0.574月=-429.17kmol 反应的平衡常数K=6.5X10,此反应的趋势很大。 主要参考书目: 1.唐宗薰,张逢星,王建民,房喻.中级无机化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成都,1993 2.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判第三版).高等教有出版社 北京, 1004 3.(美D.E.Shriver著,高忆慈等译.无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有出版社,北京,1997
酸性下加入铁屑或铁钉 四 例题 下面用一例题对上述问题作一总结 已知 φa (O2/H2O) 1.229V φa (Au /Au) 1.69 V 2(Au(CN)2 ) 1038.3 Ka(HCN) 10 9.4 KW 1 10 14 F 96.487 kJ mol 1 V 1 求在[CN ] 0.1 mol L 1 的氰化钾水溶液中 空气中 的 O2[令 p(O2) 101.325 kPa] 对 Au 的溶解情况 画出相应的电势图 显然 在标准状况下 空气中的 O2 是不能氧化 Au 的 但是 (1)由于在溶液中 KCN 会发生水解而呈碱性 (2)在碱性条件下 E(O2/H2O)的值会发生变 化 (3)[Au(CN)2] – 配离子的生成也会对 φ (AuI /Au)值产生影响 所以 (1) CN H2O HCN OH K KW/Ka 10 14/10 9.4 10 4.6 [OH ] 2 /0.1 解得 [OH ] 10 2.3 pH 11.7 (2) O2 4H 4e 2H2O φ φ (0.0591/4)lg[H ] 4 1.229 0.0591pH 1.229 0.0591 11.7 0.538(V) (3) Au(CN)2 e Au 2CN (iii) φ [Au(CN)2 /Au] lgKiii φ [Au(CN)2 /Au]/0.0591 已知 Au e Au (i) lgKi 1 φi /0.0591 Au(CN)2 Au 2CN (ii) lgKii lg 2[Au(CN)2 ] (i) (ii) (iii ) lgKi lgKii lgKiii 所以 φ [Au(CN)2 /Au] 1.69 0.0591 lg 2 0.574(V) 即在 0.1 mol L 1 的氰化钾水溶液中 相应的电势图变为 根据这个电势图可以得出结论 在0.1 mol L 1 的氰化钾水溶液中 101.325 kPa的O2可以将金 氧化为Au(CN)2 O2 Au 8CN 2H2O 4 Au(CN)2 4OH rGm nFE 4 96.487 [0.538 ( 0.574)] 429.17 kJ·mol 1 反应的平衡常数K 6.5 1018 此反应的趋势很大 主要参考书目 1. 唐宗薰, 张逢星 王建民 房喻. 中级无机化学.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成都 1993 2.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等校编.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1994 3. (美)D. F. Shriver 著 高忆慈等译. 无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1997 O2 H2O Au Au 1.229 1.69 O2 H2O 0.538 [Au(CN)2] Au 0.574 - pH=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