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考核方式:闭卷 总学时、学分:40学时、2.5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它与农(林) 产品的加工、贮运、保鲜以及食品卫生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普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和农业微生物学中有关食品的部分,并以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等为基础, 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 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发酵技术和食品卫生微生物学 检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 长、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 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发酵与制药食品中的实际应用等。 从而在食品的制造与保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为提高产品数量及质量服务,控制腐败微 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因食品而引起的病害。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 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 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遗传变异与育种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和技能方面: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技能性要求很强的课程,要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 操作技能,如显微镜使用技术、染色制片技术、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制 备灭菌技术、微生物的转种接种技术、微生物的大小测定等技术。 三、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各章节重点进行讲授,包括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 代谢,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及微生物的生态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章节重点内容。 难点: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微生物在食品行业的情况,注重将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引入教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对 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 实验技能,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考核方式:闭卷 总学时、学分: 40 学时、2.5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它与农(林) 产品的加工、贮运、保鲜以及食品卫生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普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和农业微生物学中有关食品的部分,并以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等为基础, 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 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发酵技术和食品卫生微生物学 检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 长、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 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发酵与制药食品中的实际应用等。 从而在食品的制造与保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为提高产品数量及质量服务,控制腐败微 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因食品而引起的病害。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 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 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遗传变异与育种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和技能方面: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技能性要求很强的课程,要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 操作技能,如显微镜使用技术、染色制片技术、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制 备灭菌技术、微生物的转种接种技术、微生物的大小测定等技术。 三、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各章节重点进行讲授,包括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 代谢,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及微生物的生态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章节重点内容。 难点: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微生物在食品行业的情况,注重将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引入教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对 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 实验技能,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的特点: (3)微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 (4)食品微生物的历史: (⑤)食品微生物学及未来。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发展史,及食品微生物主要研究的内容、任务: (2)难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14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基本类型: (2)原核微生物:细菌: (3)真核微生物:真菌: (4)非细胞微生物:病毒。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基本结 构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霉菌和酵母菌的一般特性,病毒的一般特性、噬菌体的危害和应用: (2)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分类,真菌的繁殖和分类,病毒和噬菌体的繁殖,要求会识 别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6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营养: (2)微生物的生长。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2)难点: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及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4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代谢的概述: (2)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3)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 (4)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 2.重、难点提示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概念; (2) 微生物的特点; (3) 微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 (4) 食品微生物的历史; (5) 食品微生物学及未来。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发展史,及食品微生物主要研究的内容、任务; (2) 难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1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基本类型; (2) 原核微生物:细菌; (3) 真核微生物:真菌; (4) 非细胞微生物:病毒。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基本结 构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霉菌和酵母菌的一般特性,病毒的一般特性、噬菌体的危害和应用; (2) 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分类,真菌的繁殖和分类,病毒和噬菌体的繁殖,要求会识 别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营养; (2) 微生物的生长。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2) 难点: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及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生物代谢的概述; (2)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3)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 (4) 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微生物的能量产生方式:微生物三大类营养物质的分解途径:微生物发酵的代谢 途径: (2)难点:糖类的分解途径:蛋白质的分解途径:微生物的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 等代谢途径。 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4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2)微生物的基因及基因组: (3)质粒: (4)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 (⑤)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与育种: (6)菌种的保藏与复壮。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证明DNA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方法,微生物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的类型、特点;微生物菌种选育的方法:菌种衰退、复壮和保藏: (2)难点: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概念,二者的相互关系,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和 具体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分子进化与分类学(1学时) 1,教学内容 (1)核糖体RNA序列分析与生物三域理论: (2)基因结构的进化及物种的形成: (3)分类学与命名法则: (4)细菌分类系统概要: (⑤)真菌分类系统概要。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2)难点:微生物的基因结构的进化。 第七章微生物生态(2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生态基本概念: (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4)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微生物间的关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与食品加工的 关系:
(1) 重点:微生物的能量产生方式;微生物三大类营养物质的分解途径;微生物发酵的代谢 途径; (2) 难点:糖类的分解途径;蛋白质的分解途径;微生物的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 等代谢途径。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2) 微生物的基因及基因组; (3) 质粒; (4)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 (5)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与育种; (6)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证明 DNA 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方法,微生物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的类型、特点;微生物菌种选育的方法;菌种衰退、复壮和保藏; (2) 难点: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概念,二者的相互关系,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和 具体应用。 第六章 微生物分子进化与分类学 (1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核糖体 RNA 序列分析与生物三域理论; (2) 基因结构的进化及物种的形成; (3) 分类学与命名法则; (4) 细菌分类系统概要; (5) 真菌分类系统概要。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2) 难点:微生物的基因结构的进化。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生态基本概念;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4)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微生物间的关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与食品加工的 关系;
(2)难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微生物与食品酿造(2学时) 1.教学内容 (1)酿造食品概述: (2)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3)酿造食品的微生物危害。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生产菌种、污染菌:发酵过程的变化。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生产食品或食品原料 的机理: (2)难点:生产菌种、污染菌对食品酿造的影响,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生产工艺上的关键技 术与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的关系。 第九章免疫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2学时) 1.教学内容 (1)免疫概述: (2)抗原: (3)抗体: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5)免疫在食品中的应用。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抗原抗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抗原抗体在食品中的应用: (2)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十章食品腐败与食品保藏(2学时) 1,教学内容 (1)食品的腐败变质: (2)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 (3)食品腐败变质与食品类型的相关性: (4)食品防腐保藏技术。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食品污染的概念:食品污染的途径: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2)难点:食品污染的概念、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第十一章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0学时,自学) 1.教学内容 (1)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2)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 (3)真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 (4)病毒介导的食源性感染及危害:
(2) 难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微生物与食品酿造(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酿造食品概述; (2) 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3) 酿造食品的微生物危害。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生产菌种、污染菌;发酵过程的变化。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生产食品或食品原料 的机理; (2) 难点:生产菌种、污染菌对食品酿造的影响,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生产工艺上的关键技 术与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的关系。 第九章 免疫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免疫概述; (2) 抗原; (3) 抗体; (4)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5) 免疫在食品中的应用。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抗原抗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抗原抗体在食品中的应用; (2)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十章 食品腐败与食品保藏 (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食品的腐败变质; (2) 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 (3) 食品腐败变质与食品类型的相关性; (4) 食品防腐保藏技术。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食品污染的概念;食品污染的途径;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2) 难点:食品污染的概念、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第十一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0 学时,自学) 1.教学内容 (1)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2) 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 (3) 真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 (4) 病毒介导的食源性感染及危害;
(5)食品安全微生物指标。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微生物引起食品的污染及途径: (2)难点: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和途径,食品中细菌的数量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大肠菌 群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霉菌对食品污染,霉菌及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七、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绪论 2 0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14 0 三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6 0 四 微生物的代谢 4 0 五 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 4 0 六 微生物分子进化与分类学 2 0 七 微生物生态 2 0 八 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0 九 免疫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2 0 十 食品腐败与食品保藏 2 0 十一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 0 0 总计 11章 40 0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闭卷考试+平时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食品微生物学》(第三版),何国庆,贾英民,丁立孝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2]《新编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张文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刘慧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董明盛,贾英民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5]《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吴祖芳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6]《食品微生物学》(第三版),江汉湖、董明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 食品安全微生物指标。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微生物引起食品的污染及途径; (2) 难点: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和途径,食品中细菌的数量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大肠菌 群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霉菌对食品污染,霉菌及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绪论 2 0 二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14 0 三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6 0 四 微生物的代谢 4 0 五 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 4 0 六 微生物分子进化与分类学 2 0 七 微生物生态 2 0 八 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2 0 九 免疫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2 0 十 食品腐败与食品保藏 2 0 十一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 0 0 总计 11 章 40 0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闭卷考试+平时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食品微生物学》(第三版),何国庆,贾英民,丁立孝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2]《新编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张文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刘慧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董明盛,贾英民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5]《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吴祖芳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6]《食品微生物学》(第三版),江汉湖、董明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