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路 辅导課程十四 主研散师:兰其莫
课 程 论 辅导课程十四 主讲教师:兰英
倮程设计模式 月标模式 (一)目标的确立 (二)内容的选择 (三)内容的组织 (四)课程的实施 (五)课程的评价
四、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模式 (一)目标的确立 (二)内容的选择 (三)内容的组织 (四)课程的实施 (五)课程的评价
保程设计原理 泰勒原则 美国的泰勒( Ralph W. Tyler,1902)认为,如果我们要从 事课程编制活动的话,就必须回答下列问题: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即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课程设计原理 一、泰勒原则 • 美国的泰勒(Ralph W. Tyler, 1902-)认为,如果我们要从 事课程编制活动的话,就必须回答下列问题: •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 即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一)目标的确定 1、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确定来源于:对学习者本身 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 的建议。 对学生的研究包括:(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 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 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 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可以将学生的需要分为:(1)健身的需要;(2) 认识的需要;(3)物质享受的需要;(4)审美的 需要;(5)社交的需要;(6)了解自我的需要; (7)创造的需要;(8)道德的需要
1、 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确定来源于:对学习者本身 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 的建议。 • 对学生的研究包括:(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 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 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 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 可以将学生的需要分为:(1)健身的需要;(2) 认识的需要;(3)物质享受的需要;(4)审美的 需要;(5)社交的需要;(6)了解自我的需要; (7)创造的需要;(8)道德的需要 (一)目标的确定
(9)自尊自主的需要;(10)成就的需要 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弗吉尼亚州课程研究会” 对社会的分类:(1)生命的保护与维持;(2)自 然资源;(3)物品的生产与分配;(4)物品与劳 务的消费;(5)物品与人员的沟通与运输;(6) 娱乐;(7)审美冲动的表现;(8)宗教冲动的表 现:(9)教育;(10)自由的范围;(11)个体的 整合:(12)探索 学科专家的建议;学科专家一般比较熟悉自己所 从事的专业知识领域,能够准确地选择本学科领域 中的关键性知识,因此应成为重要的来源
• (9)自尊自主的需要;(10)成就的需要 • 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弗吉尼亚州课程研究会” 对社会的分类:(1)生命的保护与维持;(2)自 然资源;(3)物品的生产与分配;(4)物品与劳 务的消费;(5)物品与人员的沟通与运输;(6) 娱乐;(7)审美冲动的表现;(8)宗教冲动的表 现:(9)教育;(10)自由的范围;(11)个体的 整合:(12)探索 • 学科专家的建议;学科专家一般比较熟悉自己所 从事的专业知识领域,能够准确地选择本学科领域 中的关键性知识,因此应成为重要的来源
2、泰勒还提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 原则之一,把教育和社会哲学作为选择教育目 标的筛子。主张在民主社会里的4种基本价值: (1)承认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论其种族、国 籍、社会或经济地位如何; (2)提供广泛参与社会中各种社会团体各方面 活动的机会; (3)鼓励个性多样化,而不是强求单一的个性; (4)相信理智是处理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而 不是依赖专制或贵族团体的权威
• 2、泰勒还提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 • 原则之一,把教育和社会哲学作为选择教育目 标的筛子。主张在民主社会里的4种基本价值: • (1)承认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论其种族、国 籍、社会或经济地位如何; • (2)提供广泛参与社会中各种社会团体各方面 活动的机会; • (3)鼓励个性多样化,而不是强求单一的个性; • (4)相信理智是处理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而 不是依赖专制或贵族团体的权威
原则之二,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 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 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 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需 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原则之三,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 式陈述教育目标。应注意:(1)课程目标既要指出 期望学生发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又要说明这些心 理与行为变化的相应内容;(2)课程目标的陈述应 尽量达到可操作化,如:用“掌握”、“理解” “懂得”、“学会”等术语陈述不同的目标要求
• 原则之二,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 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 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 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需 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 原则之三,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 式陈述教育目标。应注意:(1)课程目标既要指出 期望学生发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又要说明这些心 理与行为变化的相应内容;(2)课程目标的陈述应 尽量达到可操作化,如:用“掌握”、“理解”、 “懂得”、“学会”等术语陈述不同的目标要求
3、课程目标的标准:(1)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必须具有高度的明确性;(3)必须具有很强 的连贯性;(4)必须具有可行性和可达性 4、课程目标的分类原则与方法 第一,教育上的原则。要求应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 变化上的认识。 第二,逻辑上的原则。应与逻辑学上对事物分类的 原则相一致。 第三,心理上的原则。应同心理学揭示的学生活动 与行为规律相一致 第四,发展性原则。课程目标应随社会和学生发展 的需要不断调整
3、课程目标的标准:(1)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必须具有高度的明确性;(3)必须具有很强 的连贯性;(4)必须具有可行性和可达性 4、课程目标的分类原则与方法: • 第一,教育上的原则。要求应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 变化上的认识。 • 第二,逻辑上的原则。应与逻辑学上对事物分类的 原则相一致。 • 第三,心理上的原则。应同心理学揭示的学生活动 与行为规律相一致。 • 第四,发展性原则。课程目标应随社会和学生发展 的需要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