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第二章数列极限 引言 为了掌握变量的变化规律,往往需要从它的变化过程来判断它的变化趋势.例如有这么一个 变量,它开始是1,然后为}日一。.知此,一直无尽地变下去,虽然无尽止,但它的变 化有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在它的变化过程中越来越接近于零,我们就说,这个变量的极限为 0. 在高等数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都和极限有关(如导数、微分、积分、级数等), 并且在实际问题中极限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求圆的面积和圆周长(己知:S=π2,1=2πr), 但这两个公式从何而来? 要知道,获得这些结果并不容易!人们最初只知道求多边形的面积和求直线段的长度.然而, 要定义这种从多边形到圆的过渡就要求人们在观念上,在思考方法上来一个突破, 问题的困难何在?多边形的面积其所以为好求,是因为它的周界是一些直线段,我们可以 把它分解为许多三角形.而圆呢?周界处处是弯曲的,困难就在这个“曲”字上面.在这里我们 面临着“曲”与“直”这样一对矛盾. 在形而上学看来,曲就是曲,直就是直,非此即彼,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一定条件下, 曲与直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恩格斯深刻提出:“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 一定的条件下直线和曲线应当是一回事”.整个圆周是曲的,每一小段圆弧却可以近似看成是直 的:就是说,在很小的一段上可以近似地“以直代曲”,即以弦代替圆弧 执照这种辩证思想,我们把圆周分成许多的小段,比方说,分成个等长的小段,代替圆 而先考虑其内接正n边形.易知,正n边形周长为 L=2nRsn月 显然,这个1n不会等于1.然而,从几何直观上可以看出,只要正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这 些正多边形的周长将随着边数的增加而不断地接近于圆周长N越大,近似程度越高。 但是,不论多么大,这样算出来的总还只是多边形的周长.无论如何它只是周长的近似值 而不是精确值.问题并没有最后解决. 为了从近似值过渡到精确值,我们自然让n无限地增大,记为n→∞.直观上很明显,当 n→o时,人→l,记成ml.=1.一一极限思想. 即圆周长是其内接正多边形周长的极限.这种方法是我国刘微(张晋)早在第3世纪就提出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1 第二章 数列极限 引言 为了掌握变量的变化规律,往往需要从它的变化过程来判断它的变化趋势.例如有这么一个 变量,它开始是 1,然后为 1 1 1 1 , , , , , 234 n 如此,一直无尽地变下去,虽然无尽止,但它的变 化有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在它的变化过程中越来越接近于零.我们就说,这个变量的极限为 0. 在高等数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都和极限有关(如导数、微分、积分、级数等), 并且在实际问题中极限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求圆的面积和圆周长(已知: 2 S r l r = = , 2 ), 但这两个公式从何而来? 要知道,获得这些结果并不容易!人们最初只知道求多边形的面积和求直线段的长度.然而, 要定义这种从多边形到圆的过渡就要求人们在观念上,在思考方法上来一个突破. 问题的困难何在?多边形的面积其所以为好求,是因为它的周界是一些直线段,我们可以 把它分解为许多三角形.而圆呢?周界处处是弯曲的,困难就在这个“曲”字上面.在这里我们 面临着“曲”与“直”这样一对矛盾. 在形而上学看来,曲就是曲,直就是直,非此即彼,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一定条件下, 曲与直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恩格斯深刻提出:“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 一定的条件下直线和曲线应当是一回事”.整个圆周是曲的,每一小段圆弧却可以近似看成是直 的;就是说,在很小的一段上可以近似地“以直代曲”,即以弦代替圆弧. 执照这种辩证思想,我们把圆周分成许多的小段,比方说,分成 n 个等长的小段,代替圆 而先考虑其内接正 n 边形.易知,正 n 边形周长为 2 sin , n l nR n = 显然,这个 n l 不会等于 l .然而,从几何直观上可以看出,只要正 n 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这 些正多边形的周长将随着边数的增加而不断地接近于圆周长.N 越大,近似程度越高. 但是,不论 n 多么大,这样算出来的总还只是多边形的周长.无论如何它只是周长的近似值, 而不是精确值.问题并没有最后解决. 为了从近似值过渡到精确值,我们自然让 n 无限地增大,记为 n →.直观上很明显,当 n → 时, n l l → ,记成 lim n n l l → = .——极限思想. 即圆周长是其内接正多边形周长的极限.这种方法是我国刘微(张晋)早在第 3 世纪就提出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米了,称为“制圆术”·其方法就是一—无限分制,以直代曲:其思想在于“极限”一 除之以外,象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均源于“极限”思想.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极限作深入研 究 §2.1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目标:使学生建立起数列极限的准确概念:会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数列极限等有关命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列极限的ε-N定义的清晰概念.深刻理解数列发散、单调、有 界和无穷小数列等有关概念.会应用数列极限的6-N定义证明数列的有关命题,并 能运用ε-N语言正确表述数列不以某实数为极限等相应陈述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的ε-N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数列 (一)数列的定义 数列就是“一列数”,但这“一列数”并不是任意的一列数,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次 序性,具体讲数列可定义如下: 若函数∫的定义域为全体正整数集合N,则称∫:N→R为数列. 注:(1)根据函数的记号,数列也可记为f(),n∈N: (2)记fm)=an,则数列fm)就可写作为:a,4,.,an,.,简记为{a},即 {fm)ln∈N}={an}: (3)不严格的说法:说f(m)是一个数列. (二)数列的例子 e+2*5 (3){n2}1,4,9,16,25, (4){1+(-1)}2,0,2,0,2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2 来了,称为“割圆术”.其方法就是——无限分割.以直代曲;其思想在于“极限”. 除之以外,象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均源于“极限”思想.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极限作深入研 究. §2.1 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目标:使学生建立起数列极限的准确概念;会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数列极限等有关命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列极限的 −N 定义的清晰概念.深刻理解数列发散、单调、有 界和无穷小数列等有关概念.会应用数列极限的 −N 定义证明数列的有关命题,并 能运用 −N 语言正确表述数列不以某实数为极限等相应陈述.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的 −N 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 一、 什么是数列 (一) 数列的定义 数列就是“一列数”,但这“一列数”并不是任意的一列数,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次 序性,具体讲数列可定义如下; 若函数 f 的定义域为全体正整数集合 N+ ,则称 f N R : + → 为数列. 注:(1) 根据函数的记号,数列也可记为 f n n N ( ), + ; (2) 记 ( ) n f n a = ,则数列 f n( ) 就可写作为: 1 2 , , , , n a a a ,简记为 an , 即 f n n N a ( ) | = + n ; (3) 不严格的说法:说 f n( ) 是一个数列. (二) 数列的例子 (1) ( 1) 1 1 1 : 1, , , , 2 3 4 n n − − − ; (2) 1 1 1 1 1 : 2,1 ,1 ,1 , ; n 4 3 5 + + + + (3) 2 n :1,4,9,16,25, ; (4) 1 1 ( 1) : 2,0,2,0,2, . n+ + −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三、什么是数列极限 (一)引言 对于这个问题,先看一个例子: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 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把每天截下的部分的长度列出如下(单位为尺): 第1天截下 第2天截下片京 第3天截下付行-宁 第天截下分之宁 得到一个数列:过“京 不难看出,数列份的通项宁随着的无限指大而无限地楼近于零 一般地说,对于数列{a},若当n无限增大时,a,能无限地接近某一个常数a,则称此数 列为收敛数列,常数ā称为它的极限.不具有这种特性的数列就不是收敛的数列,或称为发散数 列. 据武可以说。数列侣是收敛数列,0是它份极限, 数列{n2},{1+(-1)}都是发散的数列. 需要提出的是,上面关于“收敛数列”的说法,并不是严格的定义,而仅是一种“描述性” 的说法,如何用数学语言把它精确地定义下来.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以1+为例,可观察出该数列具以下特性: n 随着n的无限增大,a=1+号无限地接近于1→随着n的无限增大,1+与1的距离无限 3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3 二、什么是数列极限 (一) 引言 对于这个问题,先看一个例子: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 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 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把每天截下的部分的长度列出如下(单位为尺): 第 1 天截下 1 2 , 第 2 天截下 2 1 1 1 2 2 2 = , 第 3 天截下 2 3 1 1 1 2 2 2 = , 第 n 天截下 1 1 1 1 2 2 2 n n − = , 得到一个数列: 2 3 1 1 1 1 , , , , , 2 2 2 2n 不难看出,数列 1 2 n 的通项 1 2 n 随着 n 的无限增大而无限地接近于零. 一般地说,对于数列 an ,若当 n 无限增大时, n a 能无限地接近某一个常数 a,则称此数 列为收敛数列,常数 a 称为它的极限.不具有这种特性的数列就不是收敛的数列,或称为发散数 列. 据此可以说,数列 1 2 n 是收敛数列,0 是它的极限. 数列 2 1 , 1 ( 1)n n + + − 都是发散的数列. 需要提出的是,上面关于“收敛数列”的说法,并不是严格的定义,而仅是一种“描述性” 的说法,如何用数学语言把它精确地定义下来.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以 1 1 n + 为例,可观察出该数列具以下特性: 随着 n 的无限增大, 1 1 n a n = + 无限地接近于 1 → 随着 n 的无限增大, 1 1 n + 与 1 的距离无限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减少→随着n的无限增大,1+!-1无限减少→1+】-1会任意小,只要n充分大 如:要使1+-1k0.1,只要n>10即可: 要使1+号-1k001,只婴n>100即可: 任给无论多么小的正数6,都会存在数列的一项a,从该项之后>们,+}-水s 即ve>03w,当a>N时,+月}-k8 如何找N?(或N存在吗?)解上面的数学式子即得:n>,取N=白+1即可,这样VE>0 当a>w时:}京c 综上所述,数列1+}的通项1+随的无限增大,1+无限接近于1,即是对任意给定 正数6,总存在正整数,当>N时,有:》水,此即小:}以1为板限的精确定义。 记作回+}-1或m→1+分1 n (二)数列极限的定义 定义1设{a}为数列,a为实数,若对任给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整数N,使得当n>N时有 Ia,-aks,则称数列{a}收敛于a,实数a称为数列{a}的极限,并记作lima。=a或 an→a(n→o). (读作:当n趋于无穷大时,a的极限等于a或an趋于a).由于n限于取正整数,所以在数列极 限的记号中把n→+o写成n→o,即1ima,=a或a,→a(n→). 若数列{a}没有极限,则称{a}不收敛,或称{a}为发散数列. 问题如何表述{a}没有极限? (三)举例说明如何用ε-N定义来验证数列极限 例1证明:m=0p>0)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4 减少 → 随着 n 的无限增大, 1 |1 1| n + − 无限减少 → 1 |1 1| n + − 会任意小,只要 n 充分大. 如:要使 1 |1 1| 0.1 n + − ,只要 n 10 即可; 要使 1 |1 1| 0.01 n + − ,只要 n 100 即可; 任给无论多么小的正数 ,都会存在数列的一项 N a ,从该项之后 ( ) n N , 1 | 1 1| n + − . 即 0, N ,当 n N 时, 1 | 1 1| n + − . 如何找N?(或N存在吗?)解上面的数学式子即得: 1 n ,取 1 N [ ] 1 = + 即可.这样 0, 当 n N 时, 1 1 1 | 1 1| n n N + − = . 综上所述,数列 1 1 n + 的通项 1 1 n + 随 n 的无限增大, 1 1 n + 无限接近于 1,即是对任意给定 正数 ,总存在正整数N,当 n N 时,有 1 | 1 1| n + − .此即 1 1 n + 以 1 为极限的精确定义, 记作 1 lim 1 1 n→ n + = 或 1 n ,1 1 n → + → . (二) 数列极限的定义 定义 1 设 an 为数列,a 为实数,若对任给的正数 ,总存在正整数 N,使得当 n N 时有 | | n a a − , 则称数列 an 收敛于 a,实 数 a 称为 数列 an 的极限,并记 作 lim n n a a → = 或 ( ) n a a n → → . (读作:当 n 趋于无穷大时, n a 的极限等于 a 或 n a 趋于 a).由于 n 限于取正整数,所以在数列极 限的记号中把 n → + 写成 n →,即 lim n n a a → = 或 ( ) n a a n → → . 若数列 an 没有极限,则称 an 不收敛,或称 an 为发散数列. 问题 如何表述 an 没有极限? (三) 举例说明如何用 −N 定义来验证数列极限 例 1 证明: 1 lim 0( 0) p n p → n =
《数学分析》上册敦案 第二章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正明Ve>0不纺设EN时,有 1 6. 例2求证g=0,(00,不妨设0) 证法1先设a>1,G>0,要使a-6-1电发+】 取-色么1+l.当N时,就有6-,甲旦-1对0M,0》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5 证明 0 不妨设 1 2 ,要使 | 1 p n -0|N 时,有 | 1 p n -0|= 1 p n ≤ 1 1 1 1 2 p P + < . 例 2 求证 lim = 0 , (0 1) → q q n n . 证明 0 , 不妨设 1 ,要使 − = n n q 0 q ,只要 nlg q lg (注意这里 lg q 0 , lg 0 ),只要 q n lg lg . 取 = q N lg lg ,则当 n N 时,就有 − 0 n q , 即 lim = 0 → n n q . 例 3 求证 lim =1 ( 0) → a a n n . 证法 1 先设 a 1, 0 ,要使 −1 = −1 n n a a , 只要 1+ n a , 只要 lg lg (1 ) 1 a + n ,只要 lg(1 ) lg + a n . 取 + = lg(1 ) lg a N , 当 n N 时,就有 −1 n a ,即 lim =1 → n n a .对 0 a 1 ,令 a b 1 = ,则 1 lim 1 lim = = → → n n n n b a . 证法 2 令 n n a −1 = h ,则 n n n n n a = (1+ hn ) = 1+ nh ++ h nh , n a 0 hn 0 , 要使 − = n n a 1 h , 只要 n a ,取 = a N ,只要 n N ,就有 −1 n a ,即 lim =1 → n n a . 例 4 证 0 ( 1) ! lim = → a n a n n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a,e>0,要使 例6=不-0 证明4=0+3y=1+n3+-D.32+mn-%n-2.3++3”> >n-m-2.3,n23. 3 注意到对任何正整数k,n>2k时有m-k>号就有 0号所-可°0-可器-器 6n2 6n 手是,对ve>0取=m4[. 例6ma=la>1 证法一令a-l=an,有an>0.用Bernoulli不等式,有 a=0+e,y≥1+a,=+a-或0m后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6 证明 因为 ) [ ]! ( ! 1 2 [ ] [ ] 1 [ ]! [ ] [ ] a a c n a c n a a a n a a a a a a a n a n a a = = + = , 0 , 要使 − = ! 0 ! n a n a n n ,只要 n c a ,取 = c a N ,则只要 n N ,就有 − 0 n! a n ,即 0 ! lim = → n a n n . 例 5 0. 4 lim 2 = → n n n 证明 + + − − + − = + = + + n n n n n n n n n 3 3 3! ( 1)( 2) 3 2! ( 1) 4 (1 3) 1 3 2 3 3 , 3. 3! ( 1)( 2) 3 − − n n n n 注意到对任何正整数 k, n 2k 时有 , 2 n n − k 就有 27( 1)( 2) 6 27 ( 1)( 2) 6 4 0 4 2 2 − − = − − n n n n n n n n n n . 1 1 27 24 27 6 4 2 n n n n = 于是,对 0, 取 }. 1 max{ 4 , = N . 例 6 lim =1, 1. → a a n n 证法一 令 1 , n n a − = 有 0. n 用 Bernoulli 不等式,有 (1 ) 1 1 ( 1), 1 = + + = + − n n n a n n n a 或 . 1 0 1 1 n a n a a n − − 证法二 (用均值不等式) n n n a a 1个 0 1 1 1 − − = . 1 1 1 1 n a n a n a n − − = + − − . 例 7 lim = 1. → n n n 证法一 n 2 时, . 2 2 2 1 2 2 0 1 1 1 2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 − = + − − = − − 证法二 2 ( 1) 2! ( 1) ( ) (1 1) − − = = + − n n n n n n n n n n n (二项式展开) 1 2 1 − − n n n
《数学分析》上册敦案 第二章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因此,>0,取号+,则当>N时就有0N时就有 3n2 总结用定义求极限或证明极限的关键是适当放大不等式,关键的追求有两点,一是把隐 性表达式变成显性表达式,在重锁迷雾中看清庐山真面目,二是抓住主要矛盾,舍去次要矛盾: 要取舍合理,不能放大得过份. (四)关于数列的极限的6-N定义的几点说明 1、关于s:①s的任意性.定义1中的正数s的作用在于衡量数列通项a,与常数a的接近 程度,£越小,表示接近得越好:而正数ε可以任意小,说明a,与常数a可以接近到任何程度: ②ε的暂时固定性.尽管ε有其任意性,但一经给出,就暂时地被确定下来,以便依靠它来求出 N:③6的多值性.6既是任意小的正数,那么号,3,82等等,同样也是任意小的正数,因此定 义1中的不等式|a,-aKs中的s可用号,3,2等来代替.从而“|a,-aks”可用“|a,-a上£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7 因此, 0 ,取 1] 2 [ 2 = + N ,则当 n N 时就有 0 −1 n n 即可得证. 附:此题请注意以下的错误做法: = (1+ −1) 1+ ( −1) n n n n n n n = − − − n n n n n 1 1 1 1 n 1 1− − 1 1 n (注意 n 1 1− 不趋于零). 例 8 证明 3 4 3 lim 2 2 = → n − n n 证明 由于 n n n n 12 4 12 3 4 3 2 2 2 − − = − ( n 3 ) (*) 因此, 0 只要取 n 12 便有 − − 3 4 3 2 2 n n , 由于(*)式是在 n 3 的条件下成立的,故应取 ]} 12 max{3,[ N = ,当 n N 时就有 − − 3 4 3 2 2 n n 即 3 4 3 lim 2 2 = → n − n n . 总结 用定义求极限或证明极限的关键是适当放大不等式,关键的追求有两点,一是把隐 性表达式变成显性表达式,在重锁迷雾中看清庐山真面目,二是抓住主要矛盾,舍去次要矛盾; 要取舍合理,不能放大得过份. (四) 关于数列的极限的 −N 定义的几点说明 1、关于 :① 的任意性.定义 1 中的正数 的作用在于衡量数列通项 n a 与常数 a 的接近 程度, 越小,表示接近得越好;而正数 可以任意小,说明 n a 与常数 a 可以接近到任何程度; ② 的暂时固定性.尽管 有其任意性,但一经给出,就暂时地被确定下来,以便依靠它来求出 N;③ 的多值性. 既是任意小的正数,那么 2 ,3 , 2 等等,同样也是任意小的正数,因此定 义 1 中的不等式 | | n a a − 中的 可用 2 ,3 , 2 等来代替.从而“ | | n a a − ”可用“ | | n a a −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代替;④正由于£是任意小正数,我们可以限定ε小于一个确定的正数. 2、关于N:①相应性,一般地,N随ε的变小而变大,因此常把N定作N(),来强调N 是依赖于ε的:G一经给定,就可以找到一个N:②N多值性.N的相应性并不意味着N是由s唯 一确定的,因为对给定的e,若N=100时能使得当n>N时,有1a,-ake,则N=101或更大的 数时此不等式自然成立.所以N不是唯一的.事实上,在许多场合下,最重要的是N的存在性, 而不是它的值有多大.基于此,在实际使用中的N也不必限于自然数,只要N是正数即可:而且 把“n>N”改为“n≥N”也无妨. 3、数列极限的几何理解:在定义1中,“当n>N时有|a,-ake”一“当n>N时有 a-sN时有an∈(a-6,a+s)=U(a,s)”台所有下标大于N的项an都 落在邻域U(a,)内:而在U(a,e)之外,数列{a,}中的项至多只有N个(有限个),反之,任给 6>0,若在U(a;s)之外数列{a,}中的项只有有限个,设这有限个项的最大下标为N,则当n>N 时有a,∈U(a,s),即当n>N时有1a,-aks,由此写出数列极限的一种等价定义(邻域定义): 定义'任给e>0,若在U(a,e)之外数列{a}中的项只有有限个,则称数列{a}收敛于极 限a. 由此可见:1)若存在某个8>0,使得数列{a}中有无穷多个项落在U(g6)之外,则{a} 一定不以为极限:2)数列是否有极限,只与它从某一项之后的变化趋势有关,而与它前面的 有限项无关,所以,在讨论数列极限时,可以添加、去掉或改变它的有限项的数值,对收敛性和 极限都不会发生影响. 例1证明{}和{(-1)}都是发散数列 例2设m,=my=a,作数列如下:{,}:,片,x出,证明m。=a 例3设{a}为给定的数列,{b,}为对{a}增加、减少或改变有限项之后得到的数列.证明: 数列{b}与{a}同时收敛或发散,且在收敛时两者的极限相等。 三、无穷小数列 在所有收敛数列中,在一类重要的数列,称为无穷小数列,其定义如下: 定义2若ima,=0,则称{a,}为无穷小数列. 如份份}仁}侣是无小现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8 代替;④正由于 是任意小正数,我们可以限定 小于一个确定的正数. 2、关于N:① 相应性,一般地,N随 的变小而变大,因此常把N定作 N( ) ,来强调N 是依赖于 的; 一经给定,就可以找到一个N;②N多值性.N的相应性并不意味着N是由 唯 一确定的,因为对给定的 ,若 N =100 时能使得当 n N 时,有 | | n a a − ,则 N =101 或更大的 数时此不等式自然成立.所以N不是唯一的.事实上,在许多场合下,最重要的是N的存在性, 而不是它的值有多大.基于此,在实际使用中的N也不必限于自然数,只要N是正数即可;而且 把“ n N ”改为“ n N ”也无妨. 3、数列极限的几何理解:在定义 1 中,“当 n N 时有 | | n a a − ” “当 n N 时有 n a a a − + ” “当 n N 时有 a a a U a n − + = ( , ( ; ) ) ” 所有下标大于N的项 n a 都 落在邻域 U a( ; ) 内;而在 U a( ; ) 之外,数列 an 中的项至多只有N个(有限个).反之,任给 0 ,若在 U a( ; ) 之外数列 an 中的项只有有限个,设这有限个项的最大下标为N,则当 n N 时有 ( ; ) n a U a ,即当 n N 时有 | | n a a − ,由此写出数列极限的一种等价定义(邻域定义): 定义 1 任给 0 ,若在 U a( ; ) 之外数列 an 中的项只有有限个,则称数列 an 收敛于极 限 a. 由此可见:1)若存在某个 0 0 ,使得数列 an 中有无穷多个项落在 0 U a( ; ) 之外,则 an 一定不以 a 为极限;2)数列是否有极限,只与它从某一项之后的变化趋势有关,而与它前面的 有限项无关.所以,在讨论数列极限时,可以添加、去掉或改变它的有限项的数值,对收敛性和 极限都不会发生影响. 例 1 证明 2 n 和 ( 1) n − 都是发散数列. 例 2 设 lim lim n n n n x y a → → = = ,作数列如下: 1 1 2 2 : , , , , , , , n n n z x y x y x y . 证明 lim n n z a → = . 例 3 设 an 为给定的数列, bn 为对 an 增加、减少或改变有限项之后得到的数列.证明: 数列 bn 与 an 同时收敛或发散,且在收敛时两者的极限相等. 三、无穷小数列 在所有收敛数列中,在一类重要的数列,称为无穷小数列,其定义如下: 定义 2 若 lim 0 n n a → = ,则称 an 为无穷小数列. 如 1 2 1 1 ( 1) 1 , , , 2 n n n n n + − 都是无穷小数列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数列{a,}收敛于a的充要条件: 定理2.1数列{a,}收敛于a的充要条件是{a,-a为无穷小数列. 作业教材P273,4,5,7,82)
《数学分析》上册教案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海南大学数学系 9 数列 an 收敛于 a 的充要条件: 定理 2.1 数列 an 收敛于 a 的充要条件是 a a n − 为无穷小数列. 作业 教材 P27 3,4,5,7,8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