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六单元 第_7课时 2008年12月日 教学内容 总第课时23愚公移山第一节 知识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 梳理课文,讲读故事情节。梳理文中重点词一通假字、词类活用。 难点 课文的朗读与意思理解 教法 引导探究朗读归纳 教具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 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 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 底的决心。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明确阅读要求,明确文章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整理 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出处及相关的知识。 能力,激发阅读的兴 着身躯,高举铁耙,挖掘不止)导|(用时3分钟) 入本节。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 确出处及相关的常识。展示相关的 幻灯。 播放课文朗读,布置跟读,划出 文中生词。 听读课文,标出生词读音,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亻布置自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停顿。自读,质疑读音与停顿。个习惯,激发学生阅读 限时完成,进行个别指导 读,齐读课文 文言文的兴趣。 当堂个别朗读与齐读课文。 仨三布置学生读课下注释,引导共同 划出本课中重点词语,点拨文中的 通假字 “反”同“返”,往返。 自读课下注释,共同归纳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惠”同“慧”,聪明 中的通假字,明确其含义。|能力 同“无”,没有 4“厝”同“措”放置。 女引导明确其含义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六 单元 第 7 课时 2008 年 12 月 日 教学内容 总第 课时 23 愚公移山 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 梳理课文,讲读故事情节。梳理文中重点词--通假字、词类活用。 难点 课文的朗读与意思理解。 教法 引导 探究 朗读 归纳 教具 多 媒 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从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 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 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 底的决心。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 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 着身躯,高举铁耙,挖掘不止)导 入本节。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 确出处及相关的常识。展示相关的 幻灯。 明确阅读要求,明确文章的 出处及相关的知识。 (用时 3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整理 能力,激发阅读的兴 趣。 二 播放课文朗读,布置跟读,划出 文中生词。 布置自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停顿。 限时完成,进行个别指导。 当堂个别朗读与齐读课文。 听读课文,标出生词读音, 自读,质疑读音与停顿。个 读,齐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习惯,激发学生阅读 文言文的兴趣。 三 布置学生读课下注释,引导共同 划出本课中重点词语,点拨文中的 通假字-- 1“反”同“返”,往返。 2 “惠”同“慧”,聪明。 3 “亡”同“无”,没有。 4 “厝”同“措”放置。 引导明确其含义。 自读课下注释,共同归纳文 中的通假字,明确其含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能力
教四组织学生感知课文前两段的内容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大意 。限时完成。 过程 组织说说大意,点拨板书其关键词 语,共同完成故事的复述。(采用 引导、点评、激励的方法进行) 问题导读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b、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说说 d、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各段的大意。限时完成。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 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结合问题朗读相关的语句说 能力与翻译能力。 e、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说语句的含义。 激发学生翻译的能力 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用时15分钟)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 明确e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 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 难之多)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 运土石路途遥远) 五课堂小结:这两段中重点词语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 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明确问题,当堂练习,明确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组织当堂练习基础题一中1、3题。课下作业 习惯 布置课下作业: 1翻译前两段; p2归纳这两段中重点词语,写出语 句并解释这个词。 23愚公移山 通假字 故事: 板书设计“反”同“返” 1背景: 2目的 3“亡”同“无” 3支持率 4“厝”同“措 4困难: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四 组织学生感知课文前两段的内容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大意 。限时完成。 组织说说大意,点拨板书其关键词 语,共同完成故事的复述。(采用 引导、点评、激励的方法进行) 问题导读: a、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b、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c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d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 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e 、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 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 明确e 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2“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 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 难之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 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说说 各段的大意。限时完成。 结合问题朗读相关的语句说 说语句的含义。 (用时 1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 能力与翻译能力。 激发学生翻译的能力 。 五 课堂小结:这两段中重点词语。 1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 大山。 2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 3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组织当堂练习基础题一中1、3题。 布置课下作业: 1 翻译前两段; 2 归纳这两段中重点词语,写出语 句并解释这个词。 明确问题,当堂练习,明确 课下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习惯。 板书设计 23 愚公移山 一 通假字-- 二 故事: 1“反”同“返”, 。 1 背景: 2 “惠”同“慧”, 。 2 目的: 3 “亡”同“无”, 。 3 支持率: 4 “厝”同“措” 。 4 困难: 教学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_六单元 第8课时 2008年12月日 教学内容 总第课时 23愚公移山第二节 知识把据文四两的主娶内容,梳理其中词类活用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目标能力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 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 把握文章三四两段的主要内容,梳理其中词类活用词及特殊句式 难点 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教法 引导探究归纳点评 教具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 设计意图 检查词语的掌握,进行小练习 从前两段的朗读,导入本节。 「布置学生合作阅读第三段,结合课 「下注释进行,划出疑间,当堂进行小练习,朗读课文,明确问 交流。共同明确本段中重点词一 题,小组合作翻译本段,提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固、“何 出质疑,共同交流,归纳本习惯,激发阅读翻译 及句式一一倒装句①、主谓倒装:段中重点词语及句式 文章的积极性。 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用时10分钟)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 引导学生探究 a、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 在哪里 引导明确语句及相关的含义: 叟:“以破年余力,曾不能段山向,共同明确愚公精神之可|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 费之处,发表自己的不同看|能力,感悟到愚公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法。(用时6分钟) 精神的可贵。 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教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六 单元 第 8 课时 2008 年 12 月 日 教学内容 总第 课时 23 愚公移山 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 把握文章三四两段的主要内容,梳理其中词类活用词及特殊句式, 把握本文的现代意义。 能力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 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 把握文章三四两段的主要内容,梳理其中词类活用词及特殊句式 难点 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教法 引导 探究 归纳 点评 教具 多 媒 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检查词语的掌握,进行小练习, 从前两段的朗读,导入本节。 布置学生合作阅读第三段,结合课 下注释进行,划出疑问,当堂进行 交流。共同明确本段中重点词-- “毛”、“固、“何”、“虽” 及句式--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 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 平? 小练习,朗读课文,明确问 题,小组合作翻译本段,提 出 质疑,共同交流,归纳本 段中重点词语及句式。 (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 习惯,激发阅读翻译 文章的积极性。 二 引导学生探究: a、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 在哪里? 引导明确语句及相关的含义: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 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明确问题,找出相关的语 句,共同明确愚公精神之可 贵之处,发表自己的不同看 法。(用时 6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 能力, 感悟到愚公 精神的可贵
学过程 三组织学生继续朗读与梳理课文 第四段。 采用一人一句的翻译方法,点拨学 生的翻译,共同归纳本段中句式 被动句“帝感其诚”。 朗读与翻译第四段,交流与|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 问题探究: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点拨,共同归纳重点。探究与归纳能力。体会神 用? 问题,自由发言,共同明确|话的寓意, 点评发言,引导明确 其寓意。 体会古代人民对于自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用时8分钟) 然的不屈探索。 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 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 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 的美好愿望。(寓意) 四引导归纳人物性格: 愚公与智叟 归纳人物性格: 1愚公:日光长远积极奋斗全愚公与智叟,结合课文说说|养学生的阅读探究 点评发言,引导明确 能力,感悟到愚公 面发展 自己的评价,共同归纳 2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用时5分钟) 精神的可贵 面静止。 五当堂练习:本课中练习二中相关 题。进行个别指导。 明确问题1-7题。当堂练习 布置课下作业 明确课下作业 92页:3、4、7(5)题。 23愚公移山 重点词:“毛”、“固、“何”、“虽” 句式:倒装句 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板书设计2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被动句:帝感其诚 智叟:停滞的观点一一形象:目光短浅冷漠逃避 愚公:发展的观点一一形象:目光长远积极奋斗 寓意: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三 组织学生继续朗读与梳理课文 第四段。 采用一人一句的翻译方法,点拨学 生的翻译,共同归纳本段中句式 ---被动句“帝感其诚”。 问题探究: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 用? 点评发言,引导明确: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 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 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 盾的方 式,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 的美好愿望。( 寓 意 ) 朗读与翻译第四段,交流与 点拨,共同归纳重点。探究 问题,自由发言,共同明确 其寓意。 (用时 8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 与归纳能力。体会神 话的寓意, 体会古代人民对于自 然的不屈探索。 四 引导归纳人物性格: 愚公与智叟 点评发言,引导明确: 1 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 面 发展 2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 面 静止。 归纳人物性格: 愚公与智叟,结合课文说说 自己的评价,共同归纳。 (用时 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 能力, 感悟到愚公 精神的可贵。 五当堂练习:本课中练习二中相关 题 。进行个别指导。 布置课下作业: 92页:3、4、7(5)题。 明确问题1-7题。当堂练习 。明确课下作业。 板书设计 23 愚公移山 一 重点词:“毛”、“固、“何”、“虽” - 句 式:倒装句 1 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2 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3 被 动 句:帝感其诚 二 智叟:停滞的观点--形象: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愚公:发展的观点--形象: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三 寓 意: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