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框架 两相 邻补角、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交[垂线及其性]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线被第 平行公理 性质 平移 二、知识概念 1相交线与垂线 (1)相交线:有唯一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2)邻补角与对顶角 ①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②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3)垂线 ①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②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③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3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3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第1页共1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 1 页 共 11 页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相交线与垂线 (1)相交线:有唯一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2)邻补角与对顶角 ①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②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3)垂线 ①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②垂线的性质 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③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 与∠5 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3 与∠5 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3 与∠6 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2平行线及其判定,、性质 (1)平行线 ①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若a与b平行,记作a∥b。 ②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如果b∥a,c∥a,那么b∥c ③平行线的画法:直尺三角板,平移三角板画法 (2)平行线的判定 ①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性质 ①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命题 (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 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2)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一些命题叫做真命题。 (3)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4)定理:一些真命题,他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我们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思考】定理与公理,定律有什么区别? 4平移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 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3)平移的性质 ①平移前后,两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 ②平移前后,两图形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③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相等。 第2页共1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 2 页 共 11 页 2.平行线及其判定,、性质 (1)平行线 ①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若a与b平行,记作a // b 。 ②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如果b // a,c // a,那么b // c 。 ③平行线的画法:直尺三角板,平移三角板画法。 (2)平行线的判定 ①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判定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判定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性质 ①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性质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性质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命题 (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 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2)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一些命题叫做真命题。 (3)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4)定理:一些真命题,他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我们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思考】定理与公理,定律有什么区别? 4.平移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 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3)平移的性质 ①平移前后,两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 ②平移前后,两图形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③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相等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实数 知识框架 平方根 立方根 有理数 实数 无理数 知识概念 1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 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 方根或者二次方根,记作±√a,读作“正、负根号a”。 (3)开平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 (4)平方根的性质 ①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 ②0的平方根就是0 ③负数没有平方根 2立方根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 者三次方根,记作√a,读作“三次根号a”。 (2)开立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与立方业互为逆运算 3实数 (1)有关概念 ①有理数:任何有限小数或者无线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如兀√2,-√3等。 第3页共1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 3 页 共 11 页 第六章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 x 的平方等于 a,即 x 2=a,那么这个正数 x 叫做 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a ,读作“根号 a”,a 叫做被开方数。0 的算术平方根为 0;从定义 可知,只有当 a≥0 时,a 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 x 的平方等于 a,即 x 2=a,那么这个数 x 就叫做 a 的平 方根或者二次方根,记作 a ,读作“正、负根号 a”。 (3)开平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 (4)平方根的性质: ①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 ②0 的平方根就是 0; ③负数没有平方根。 2.立方根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 x 的立方等于 a,即 x a 3 ,那么这个数 x 就叫做 a 的立方根或 者三次方根,记作 3 a ,读作“三次根号 a”。 (2)开立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与立方业互为逆运算。 3.实数 (1)有关概念 ①有理数:任何有限小数或者无线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如,2,- 3 等。 平方根 立方根 乘 方 开 方 有理数 无理数 实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③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整数。 (2)实数的分类 ①按定义分类 实数有理数/整数 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②按正负(性质)分类: 正实数/正有理数 正有理数 实数 负实数负有理数 负无理数 (3)实数的性质(a,b均为实数) 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②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③数a的相反数是-a。 ④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⑤a2≥0,a|0 ⑥如果a2+b2=0或a2+b=0或a|+|b=0,那么a=b=0 (4)实数的运算 ①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②实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 括号里面的 (5)实数的大小比较 ①数轴比较法 ②求差比较法 ③求商比较法; ④绝对值比较法 ⑤倒数法 ⑥中间值比较法; ⑦分母有理化法 ⑧乘方法(常平方)。 第4页共1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 4 页 共 11 页 ③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整数。 (2)实数的分类 ①按定义分类: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分数 整数 有理数 实数 ------------- ②按正负(性质)分类: 负无理数 负有理数 负实数 正有理数 正有理数 正实数 实数 - - - - - - - - - 0 (3)实数的性质( a,b均为实数) 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②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③数 a 的相反数是- a 。 ④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 0。 ⑤ 0,| | 0 2 a a 。 ⑥ 0 | | 0 | | | | 0 0 2 2 2 如果a b 或a b 或 a b ,那么a b 。 (4)实数的运算 ①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②实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 括号里面的。 (5)实数的大小比较 ①数轴比较法; ②求差比较法; ③求商比较法; ④绝对值比较法; ⑤倒数法; ⑥中间值比较法; ⑦分母有理化法; ⑧乘方法(常平方)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知识框架 确定平面内画两条数轴 建立平面直 点的位置 ①垂直 角坐标系 ②有公共原点 点 坐标(有序数对) 二.知识概念 1平面直角坐标系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 ①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ⅹ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γ轴或纵轴:两坐标轴 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 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ab)。 ④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I),按逆时针方向一次 叫第二象限(Ⅱ)、第三象限(Ⅲ)、第四象限(Ⅳ)。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3)特殊点的坐标特征 点的位置 横坐标特征 纵坐标特征 在第一象限 在第二象限 在第三象限 在第四象限 在x轴上匚在正半轴上 在负半轴上 在y轴上L在正半轴上 在 负半轴上 00++0 原点 000 【拓展】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在第二、四 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5页共1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 5 页 共 11 页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平面直角坐标系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 a 与 b 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 ①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 x 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 y 轴或纵轴;两坐标轴 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 P,过 P 分别向 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 x 轴,y 轴上,对 应的数 a,b 分别叫点 P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a,b)。 ④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Ⅰ),按逆时针方向一次 叫第二象限(Ⅱ)、第三象限(Ⅲ)、第四象限(Ⅳ)。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3)特殊点的坐标特征 点的位置 横坐标特征 纵坐标特征 在第一象限 + + 在第二象限 - + 在第三象限 - - 在第四象限 + - 在 x 轴上 在正半轴上 + 0 在负半轴上 - 0 在 y 轴上 在正半轴上 0 + 在负半轴上 0 + 原点 0 0 【拓展】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在第二、四 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2.坐标方法的简单运用 (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用坐标表示平移 ①点的平移如下表所示(a,b均为正数) 点 平移方向 平移距离 平移后的坐标 右 a个单位 个单位 (x,y) 上 b个单位 下 b个单位 (X, y-b) ②图形的平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 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一个图形各 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 a个单位长度: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知识结构图 设未知数,列方程组 数学问题 实际问题 二元或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 代入法 万 加减法 程 组 (消元) 检验 实际问题的答案 数学问题的解 (二元或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知识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①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一般形式是ax+by+c=0(a≠0,b≠0)。 ③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 程组的解。 第6页共1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 6 页 共 11 页 2. 坐标方法的简单运用 (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用坐标表示平移 ①点的平移如下表所示(a,b 均为正数) 点 平移方向 平移距离 平移后的坐标 (x,y) 右 a 个单位 (x+a,y) (x,y) 左 a 个单位 (x-a,y) (x,y) 上 b 个单位 (x,y+b) (x,y) 下 b 个单位 (x,y-b) ②图形的平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 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 a 个单位长度;如果把一个图形各 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 a 个单位长度;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①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一般形式是 ax by c 0(a 0,b 0)。 ③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 程组的解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2)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定义: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③解方程组:求出方程的解或确定方程有没有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Ax+by+C=0 (3)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的情况 Dx+ Ey+F=0 ①当≠时,方程组有唯一一组解; DE ②当4=B=C时,方程组有无数组解 DE F A B C ③当二 时,方程组无解 DE F 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拓展】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1)代入消元法: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 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2)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 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探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x,y表示题目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题意的两个相等关系; (3)根据两个相等关系,列出代数式,从而列出两个方程并组成方程组: (4)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查所得结果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6)写出答案。 第7页共1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 7 页 共 11 页 (2)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定义: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③解方程组:求出方程的解或确定方程有没有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 0 0 Dx Ey F Ax by C 解的情况 ①当 时,方程组有唯一一组解; E B D A ②当 时,方程组有无数组解; F C E B D A ③当 时,方程组无解; F C E B D A 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拓展】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1)代入消元法: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 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2)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 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探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 x,y 表示题目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题意的两个相等关系; (3)根据两个相等关系,列出代数式,从而列出两个方程并组成方程组; (4)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查所得结果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6)写出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知识框架 实际问题 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组) (包含不等关系) 数学问题的解 实际问题的解答 式(组)的解集) 二.知识概念 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的式子 也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即使不 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集,简称解集。 (4)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用数轴表示。若包含端点,画实心圆点;若不包含端点,则画 空心圆圈 (5)解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型 ⑤未知数系数化为1 【注意】用不等式性质3的时候,注意变号。 2不等式的性质 (1)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那么a±c>b± (2)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c>0,那么ac>bc(或->-)。 第8页共1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 8 页 共 11 页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用符号“<”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 表示的式子 也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即使不 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集,简称解集。 (4)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用数轴表示。若包含端点,画实心圆点;若不包含端点,则画 空心圆圈。 (5)解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型; ⑤未知数系数化为 1; 【注意】用不等式性质 3 的时候,注意变号。 2.不等式的性质 (1)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 b,那么a c b c。 (2)性质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 , 0,那么 (或 )。 c b c a a b c ac bc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3)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a>b,ca 大大、小小 <b 无解了”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①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6)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 步骤:审题—设未知数-一找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一检验-—答 第9页共1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 9 页 共 11 页 (3)性质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 , 0,那么 (或 )。 c b c a a b c ac bc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次数是 1 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 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 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基本类型(设 a<b)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①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6)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 步骤:审题---设未知数---找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检验---答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知识框架 全面调查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描述数据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抽样调查 二.知识概念 1.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统计调査,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 (1)全面调査: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调查对象个数较少, 调查容易进行时,一般采用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査:调査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査方式称为抽样调查。当调查对 象的个数较多,调查不易进行时,常采用抽样调查。 (3)总体、个体与样本 ①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②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③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④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4)简单随机抽样 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 种简单随机抽样。 (5)分层抽样 ①定义:一般地,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个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情况, 我们常常将总体中的个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 所占的比实施抽样,这种抽样方法叫分层抽样,所分成的各部分称为“层”。 ②分层抽样的步骤 第一步: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层; 第二步: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第三步:按各层个体数占总体的个体数的比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第四步: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简单随机抽样)。 2.直方图 (1)常见的统计图表 ①扇形图 第10页共1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 10 页 共 11 页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调查对象个数较少, 调查容易进行时,一般采用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当调查对 象的个数较多,调查不易进行时,常采用抽样调查。 (3)总体、个体与样本 ①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②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③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④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4)简单随机抽样 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 种简单随机抽样。 (5)分层抽样 ①定义:一般地,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个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情况, 我们常常将总体中的个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 所占的比实施抽样,这种抽样方法叫分层抽样,所分成的各部分称为“层”。 ②分层抽样的步骤: 第一步: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层; 第二步: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第三步:按各层个体数占总体的个体数的比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第四步: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简单随机抽样)。 2.直方图 (1)常见的统计图表 ①扇形图 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收 集 数 据 描 述 数 据 整 理 数 据 分 析 数 据 得 出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