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0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口囗口-20口口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核定 技术指南 echnical guideline on calculating method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征求意见稿) 20□囗-口囗-口囗发布 20□囗-囗囗-口口实施 生态环境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20□□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核定 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 on calculating method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征求意见稿) 20□□-□□-□□发布 20□□-□□-□□实施 生 态 环 境 部 发 布 附件 10
目次 刖言 1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补偿标准核算技术流程. 5数据准备与资料收集 6纵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223 7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附录A(资料性附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数据表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生态补偿基准值计算方法 附录C(资料性附录)纵向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 附录D(资料性附录)横向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
i 目 次 前 言.....................................................................................................................................................ii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补偿标准核算技术流程.....................................................................................................................2 5 数据准备与资料收集.........................................................................................................................2 6 纵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3 7 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数据表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生态补偿基准值计算方法 .............................................................................6 附录 C(资料性附录)纵向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 .........................................................................8 附录 D(资料性附录)横向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 .......................................................................10
前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决策部署,推动生态保护红线严守工作,依据《环境保护 法》等法律法规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核定技术指南的技术方法,包括技术流程、数据收集、计算 方法等要求 本标准附录A~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与《生态保护红线本底调査技术指南》《生态保护红线监测技术规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 评价技术指南》《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指南》《生态保护红线台账数据库技术规范》《生态保护 红线监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指南》等同属于生态保护红线系列标准规 氾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硏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硏究 所、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口口年口口月口口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口口年口口月口口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ii 前 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决策部署,推动生态保护红线严守工作,依据《环境保护 法》等法律法规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核定技术指南的技术方法,包括技术流程、数据收集、计算 方法等要求。 本标准附录 A~D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与《生态保护红线本底调查技术指南》《生态保护红线监测技术规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 评价技术指南》《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指南》《生态保护红线台账数据库技术规范》《生态保护 红线监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指南》等同属于生态保护红线系列标准规 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 所、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 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核定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核定技术指南的技术方法,包括技术流程、数据收集、计算 方法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补偿标准核定,区域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 补偿标准核定可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暂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生态保护红线 eco logical conservat ion redl ine 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 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 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生态功能 eco logical funct ion 指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的惠益,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类型 3 生态补偿 ecological compensat ion 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 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生态补偿对象 eco logical compensat ion ob ject 指因承担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任务和履行生态保护义务,经济发展受到约束的有关政府、单位、组 织和个人。 生态补偿内容 eco logical compensat ion content 指对被补偿地区为维持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功能和土地性质而付出的直接和机会成本进行补偿。 3.6
1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核定技术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核定技术指南的技术方法,包括技术流程、数据收集、计算 方法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补偿标准核定,区域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 补偿标准核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暂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生态保护红线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 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 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3.2 生态功能 ecological function 指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的惠益,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类型。 3.3 生态补偿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 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3.4 生态补偿对象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bject 指因承担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任务和履行生态保护义务,经济发展受到约束的有关政府、单位、组 织和个人。 3.5 生态补偿内容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ntent 指对被补偿地区为维持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功能和土地性质而付出的直接和机会成本进行补偿。 3.6
生态补偿标准 eco logical compensat ion standard 指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对贡献者补偿支付金额的确定,即解决“补多少”的问题,是实施资金补偿的 基本依据 4补偿标准核算技术流程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资金包括纵向生态补偿和横向生态补偿。其中,纵向生态补偿标准主要影响因 素为各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主导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程度、县级政府的经济和人口情况、生态保 护红线保护效果等:横向生态补偿主要影响因素为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与区域平均水平的相对差 异、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应被补偿的外溢调整比例,计算得出各县应获得的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及总资金规 模。根据各县GDP和人口数量的相对比例计算横向生态补偿分担系数,并据此核算各县应支付的横向生态 补偿资金。具体流程见图1 直接成本 机会成本 生态保护投入 纵向生态补偿标准 横向生态补偿标准 基础性补偿 激励性补偿 获得补偿主体的补 承担补偿主体的补 面积系数 绩效考核结果 外溢调整比例 分担系数 主导生态功能重要 生系数 综合生态功能 改善程度 居民生活水平指数 图1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技术路线图 5数据准备与资料收集 5.1按照县域、区域及国家层级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数据表(参见附录A)。其中:县域数据包括行 政区划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低收入人口、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税收收入、生态保护红 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历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支出情况等:区域数据包括 各省或某一区域的行政区划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低收入人口、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地
2 生态补偿标准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指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对贡献者补偿支付金额的确定,即解决“补多少”的问题,是实施资金补偿的 基本依据。 4 补偿标准核算技术流程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资金包括纵向生态补偿和横向生态补偿。其中,纵向生态补偿标准主要影响因 素为各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主导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程度、县级政府的经济和人口情况、生态保 护红线保护效果等;横向生态补偿主要影响因素为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与区域平均水平的相对差 异、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应被补偿的外溢调整比例,计算得出各县应获得的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及总资金规 模。根据各县GDP和人口数量的相对比例计算横向生态补偿分担系数,并据此核算各县应支付的横向生态 补偿资金。具体流程见图1。 图1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技术路线图 5 数据准备与资料收集 5.1 按照县域、区域及国家层级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数据表(参见附录A)。其中:县域数据包括行 政区划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低收入人口、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税收收入、生态保护红 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历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支出情况等;区域数据包括 各省或某一区域的行政区划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低收入人口、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地
方税收收入、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国家数据包括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低收入人口、常 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等 5.2数据应来自于各级各地历年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财政决算表等官方发布数据 6纵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6.1测算思路 6.1.1第一步,计算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额。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额由基础性补偿和激励性 补偿组成,其中基础性补偿根据县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的50%辅以调整系数计算确定,激励性补偿 根据县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的50%辅以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考核结果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 本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a 6.1.2第二步,计算各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额。各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额为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生 态补偿额之和 6.2基础性补偿 以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为基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主导生态功能重要性程度、居民 生活水平等因素进行测算。主要计算内容见表1,基础性补偿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 表1某县基础性补偿计算内容 指标 计算思路 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为基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根据某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该县国土面积的比例确定。 主导生态功能重要性程根据某县生态保护红线中各项主导功能评价结果占该县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 评价结果比例与全国或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该项主导功能评价结果占比确定。 居民生活水平 根据某县农村低收入人口比例与全国或全省水平比较确定。 6.3激励性补偿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考核结果,对生态保护红线所属县实施奖惩,对保护成效较好的地区给予奖励 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地区调减或停发下一期转移支付资金。激励性补偿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 7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7.1生态保护红线不仅为本地区提供生态产品,其生态功能也辐射到周边区域,甚至影响更大尺度上的生 态安全。因此其生态功能的外溢部分所对应的发展机会成本应由其他地方政府以横向转移支付的形式承担 本标准中对外溢生态功能的受益地区进行简化处理,将提供外溢生态功能以外的其他地区视为一个整体, 作为承担补偿资金的主体,并根据各地区的财力水平确定支付补偿资金的比例。 7.2第一步,计算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功能外溢调整比例。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的某种主导生态功能占 该县生态功能总值的比例高于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上平均值的水平,乘以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上该主导生 态功能占比水平,其乘积之和可以视为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在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上的相对外溢比 例,代表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在全国或区域尺度上的辐射效应均应得到补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 能取值参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技术指南》评估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ECRI)
3 方税收收入、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国家数据包括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低收入人口、常 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等。 5.2 数据应来自于各级各地历年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财政决算表等官方发布数据。 6 纵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6.1 测算思路 6.1.1 第一步,计算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额。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额由基础性补偿和激励性 补偿组成,其中基础性补偿根据县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的50%辅以调整系数计算确定,激励性补偿 根据县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的50%辅以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考核结果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 本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 6.1.2 第二步,计算各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额。各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额为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生 态补偿额之和。 6.2 基础性补偿 以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为基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主导生态功能重要性程度、居民 生活水平等因素进行测算。主要计算内容见表1,基础性补偿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 表 1 某县基础性补偿计算内容 指标 计算思路 基准值 以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为基准。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 根据某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该县国土面积的比例确定。 主导生态功能重要性程 度 根据某县生态保护红线中各项主导功能评价结果占该县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 评价结果比例与全国或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该项主导功能评价结果占比确定。 居民生活水平 根据某县农村低收入人口比例与全国或全省水平比较确定。 6.3 激励性补偿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考核结果,对生态保护红线所属县实施奖惩,对保护成效较好的地区给予奖励, 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地区调减或停发下一期转移支付资金。激励性补偿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 7 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7.1 生态保护红线不仅为本地区提供生态产品,其生态功能也辐射到周边区域,甚至影响更大尺度上的生 态安全。因此其生态功能的外溢部分所对应的发展机会成本应由其他地方政府以横向转移支付的形式承担。 本标准中对外溢生态功能的受益地区进行简化处理,将提供外溢生态功能以外的其他地区视为一个整体, 作为承担补偿资金的主体,并根据各地区的财力水平确定支付补偿资金的比例。 7.2 第一步,计算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功能外溢调整比例。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的某种主导生态功能占 该县生态功能总值的比例高于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上平均值的水平,乘以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上该主导生 态功能占比水平,其乘积之和可以视为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在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上的相对外溢比 例,代表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在全国或区域尺度上的辐射效应均应得到补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 能取值参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技术指南》评估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ECRI)
7.3第二步,计算各县级政府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的发展机会成本。将各县单位面积地方税收产出,生态保 护红线面积比例与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基准值的相对差值,以及各县实际面积的乘积作为生态保护红线 所在地县级政府的发展机会成本;将各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参考值的差值、该县常住人口以及该县生 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的乘积作为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地县居民的发展机会成本;将政府及居民的发展机会成 本之和作为当地区域发展机会成本。当作为转移支付对象的某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低于生态保护红线 面积比例基准值水平时,取其发展机会成本为0。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 7.4第三步,计算各县应得到的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将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上生态功能外溢调整比例大于 0,且发展机会成本大于0的县级行政单元视为获得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的主体,可将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维护 的发展机会成本乘以生态功能外溢调整比例,计算得到各县级政府应得到的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继而汇总 得到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总规模 7.5第四步,计算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分担系数。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上,将获得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主体以 外的其他各县视为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支付主体,根据其税收收入和人口情况构建财力指数,并根据财力指 数与生态功能外溢调整比例之商的占比作为其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分担系数。 7.6第五步,计算各县级政府应承担的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对作为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支付主体的县级行政 单元,根据其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分担系数以及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总规模,相乘得到各县级政府应承担的横 向生态补偿资金。 横向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参见附录D
4 7.3 第二步,计算各县级政府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的发展机会成本。将各县单位面积地方税收产出,生态保 护红线面积比例与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基准值的相对差值,以及各县实际面积的乘积作为生态保护红线 所在地县级政府的发展机会成本;将各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参考值的差值、该县常住人口以及该县生 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的乘积作为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地县居民的发展机会成本;将政府及居民的发展机会成 本之和作为当地区域发展机会成本。当作为转移支付对象的某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低于生态保护红线 面积比例基准值水平时,取其发展机会成本为0。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 7.4 第三步,计算各县应得到的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将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上生态功能外溢调整比例大于 0,且发展机会成本大于0的县级行政单元视为获得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的主体,可将各县生态保护红线维护 的发展机会成本乘以生态功能外溢调整比例,计算得到各县级政府应得到的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继而汇总 得到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总规模。 7.5 第四步,计算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分担系数。全国尺度或区域尺度上,将获得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主体以 外的其他各县视为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支付主体,根据其税收收入和人口情况构建财力指数,并根据财力指 数与生态功能外溢调整比例之商的占比作为其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分担系数。 7.6 第五步,计算各县级政府应承担的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对作为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支付主体的县级行政 单元,根据其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分担系数以及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总规模,相乘得到各县级政府应承担的横 向生态补偿资金。 横向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参见附录D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数据表 2019年2020年2021年 县域数据 行政区划面积(km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农村低收入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 自然生态保护 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生[天然林保护 态环境保护投入成本[退耕还林 (万元) 「退牧还草 区域数据 行政区划面积(km2) 区域/省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km2) 区域/省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万人) 区域/省的常住人口(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 区域/省的税收收入(万元 区域/省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 国家数据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km2) 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万人) 全国总人口(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全国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
5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数据表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 县域数据 行政区划面积(km2)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km2) 农村低收入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 税收收入(万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生 态环境保护投入成本 (万元) 自然生态保护 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 区域数据 行政区划面积(km2) 区域/省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km2) 区域/省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万人) 区域/省的常住人口(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 区域/省的税收收入(万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区域/省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 国家数据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km2) 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万人) 全国总人口(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全国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数值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生态补偿基准值计算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基准值的计算方法,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就相关参数做相应调整。 B.1计算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 根据各县级政府各年度财政决算报告,核算地方政府(县级行政单元)为维护生态保护红线付出的直 接投入,以决算报告中一般支出明细科目下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与生态环 境保护相关的科目之和的三年滚动平均值作为替代值进行简化核算。 DG=3×2:(DC1t+DC2n+DC3t+DC4t+…+DCnt (公式B1) 式中: DCi j县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万元 DC1 j县政府在t年的自然生态保护支出,万元 DC2 j县政府在t年的天然林保护支出,万元 二 j县政府在t年的退耕还林支出,万元 DC4jt j县政府在t年的退牧还草支出,万元 县政府在t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其他支出,万元 B.2计算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维护机会成本 根据各县单位面积地方税收收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与基准值的相对差值以及各县国土面积,将 上述参数的乘积作为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地县级政府的发展机会成本。根据各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参考 地区水平的差距以及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计算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地居民的发展机会成本,当地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时,居民发展机会成本取0。当作为转移支付对象的某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比例低于基准值时,取其发展机会成本为0。 0G=TPU×(RAR1-RAR0)×4+RN (公式B2) 式中:0C一县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发展机会成本,万元,当RAR一RAR0<0时,取OC=0 TPU 单位面积税收收入基准值,当进行省内尺度的核算时,取j县所属的s省的单位 面积地方税收收入,当进行全国尺度的核算时,取县所属的东中/西部/东北地 区单位面积地方税收收入,万元/km2; RAR j县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行政区国土面积的比例,%;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基准值,可根据需要取参与核算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面 积占参与核算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或各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中位数,或 者合理的其他值,% j县总面积,km2;
6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态补偿基准值计算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基准值的计算方法,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就相关参数做相应调整。 B.1 计算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 根据各县级政府各年度财政决算报告,核算地方政府(县级行政单元)为维护生态保护红线付出的直 接投入,以决算报告中一般支出明细科目下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与生态环 境保护相关的科目之和的三年滚动平均值作为替代值进行简化核算。 𝐷𝐶𝑗 = 1 3 × ∑ (𝐷𝐶1𝑗𝑡 + 𝐷𝐶2𝑗𝑡 + 𝐷𝐶3𝑗𝑡 + 𝐷𝐶4𝑗𝑡 + ⋯ + 𝐷𝐶𝑛𝑗𝑡) 𝑛 𝑡 (公式 B.1) 式中: 𝐷𝐶𝑗 —— 𝑗县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直接成本,万元; 𝐷𝐶1𝑗𝑡 —— 𝑗县政府在𝑡年的自然生态保护支出,万元; 𝐷𝐶2𝑗𝑡 —— 𝑗县政府在𝑡年的天然林保护支出,万元; 𝐷𝐶3𝑗𝑡 —— 𝑗县政府在𝑡年的退耕还林支出,万元; 𝐷𝐶4𝑗𝑡 —— 𝑗县政府在𝑡年的退牧还草支出,万元; 𝐷𝐶𝑛𝑗𝑡 —— 𝑗县政府在𝑡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其他支出,万元。 B.2 计算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维护机会成本 根据各县单位面积地方税收收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与基准值的相对差值以及各县国土面积,将 上述参数的乘积作为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地县级政府的发展机会成本。根据各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参考 地区水平的差距以及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计算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地居民的发展机会成本,当地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时,居民发展机会成本取 0。当作为转移支付对象的某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比例低于基准值时,取其发展机会成本为 0。 𝑂𝐶𝑗 = 𝑇𝑃𝑈𝑠 × (𝑅𝐴𝑅𝑗 − 𝑅𝐴𝑅0) × 𝐴𝑗 + 𝑅𝐼𝑁𝑗 (公式 B.2) 式中: 𝑂𝐶𝑗 —— 𝑗县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发展机会成本,万元,当𝑅𝐴𝑅𝑗 − 𝑅𝐴𝑅0<0时,取𝑂𝐶𝑗 = 0; 𝑇𝑃𝑈𝑠 —— 单位面积税收收入基准值,当进行省内尺度的核算时,取𝑗县所属的𝑠省的单位 面积地方税收收入,当进行全国尺度的核算时,取𝑗县所属的东/中/西部/东北地 区单位面积地方税收收入,万元/ km2; 𝑅𝐴𝑅𝑗 —— 𝑗县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行政区国土面积的比例,%; 𝑅𝐴𝑅0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基准值,可根据需要取参与核算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面 积占参与核算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或各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中位数,或 者合理的其他值,%; 𝐴𝑗 —— 𝑗县总面积,km2;
RN—j县居民收入机会成本基准值,由该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参考值的差值、该 县常住人口、该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相乘所得,万元
7 𝑅𝐼𝑁𝑗 —— 𝑗县居民收入机会成本基准值,由该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参考值的差值、该 县常住人口、该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相乘所得,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