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行波法分离变量法 有了数学物理方程和所需的附加条件,下一步就是:如何解? 先从物理上考虑 101一维无界区域的自由振动 D'Alembert公式 Q无界区域的自由振动 以弦的横振动为例。振动方程 其中:a2=T/,f=Fp,F为单位长度受到的外力,p弦的线密度。 对自由振动,f=0。无限长的弦,不必计及边界的影响 物理上的理解:弦足够长,边界足够远,以致于边界的影响(反射)尚来不及传到我们所感兴趣的这段弦 定解问题: 双曲型泛定方程 (x,0)=(x),a(x,0)=(x) Cauchy初始条件(给定函数及其导数值) 方程对应于§94节(14)式: +B-y 中A=1,B=0,C=-a2,B2-4AC=4a2>0,可作变换 E=Ax+-1-B+vB2-44C =x+aL, 把方程化为 0形式 n=Ax+--B-vB-4Ac t=x-a asan 从而可解得 l=f()+f(m)=f(x-a0+h(x+a,其中f(x)和hx)为任意函数。 可见,只有泛定方程,远远不能完全确定解 解的物理意义: 第一项:f(x-a)=f(x),x'=x-at 以S为实验室坐标系,x为在S坐标系中的坐标, 以S为相对于实验室坐标以速度a沿x方向运动的坐标系
10 行波法 分离变量法 有了数学物理方程和所需的附加条件,下一步就是:如何解? 先从物理上考虑。 10.1 一维无界区域的自由振动 D’Alembert 公式 无界区域的自由振动 以弦的横振动为例。振动方程: utt - a2 uxx = f 其中:a2 = T/ρ, f = F/ρ, F 为单位长度受到的外力,ρ 弦的线密度。 对自由振动,f = 0。无限长的弦,不必计及边界的影响。 物理上的理解:弦足够长,边界足够远,以致于边界的影响(反射)尚来不及传到我们所感兴趣的这段弦。 定解问题: utt = a2 uxx 双曲型泛定方程 u(x, 0) = φ(x), ut(x, 0) = ψ(x) Cauchy初始条件 (给定函数及其导数值 ) 方程对应于 § 9.4节(1.4)式: A ∂2 φ ∂ t 2 + B ∂2 φ ∂ t ∂ x + C ∂2 φ ∂ x2 = 0 中 A = 1, B = 0, C = -a2,B2 - 4 A C = 4 a2 > 0 ,可作变换 ξ = A x + 1 2 -B + B2 - 4 A C t = x + a t, η = A x + 1 2 -B - B2 - 4 A C t = x - a t 把方程化为 : ∂2 u ∂ ξ ∂ η = 0 形式 从而可解得 : u = f1(ξ) + f2(η) = f1(x - a t) + f2(x + a t), 其中 f1(x) 和 f2(x) 为任意函数 。 可见,只有泛定方程 ,远远不能完全确定解 。 解的物理意义: 第一项: f1(x - a t) = f1(x′ ), x′ = x - a t x at ′ x S S′ 以 S 为实验室坐标系 ,x 为在 S 坐标系中的坐标 , 以 S′ 为相对于实验室坐标以速度 a 沿 x 方向运动的坐标系
2 z10anb 据伽利略变换,在S坐标系中的坐标x=x-at 因波形f(x)不显含时间,所以在S坐标系中看,波形是固定不变的 从而在实验室坐标系S上看,f(x-a)表示一个以速度a不畸变地向右运动的波形 第二项:f2(x+a)=f(x"),x"=x+at 类似于f(x-at),在实验室坐标系S上看,f(x+a表示一个以速度a不畸变地向左运动的波形 因此,泛定方程的解为两个不畸变的传播波,一个向右传播,一个向左传播。 f[x If-40] [t,0,5,0.02), AnimationRunning False D公巴 现在需确定适当的函数f和,使解满足两个初始条件 u(x, 1)=i(x-ar+f(r+an), a(x,0)=g(x) f(x)+(x)=(x) nx0)=)=-a/()+ag(=)=()-()=-1wed+c
据伽利略变换 ,在 S′ 坐标系中的坐标 x′ = x - a t 因波形 f1(x′ ) 不显含时间 ,所以在 S′ 坐标系中看 ,波形是固定不变的 。 从而在实验室坐标系 S 上看,f1(x - a t) 表示一个以速度 a 不畸变地向右运动的波形 。 第二项: f2(x + a t) = f2(x′′), x′′ = x + a t 类似于 f1(x - a t),在实验室坐标系 S 上看,f2(x + a t) 表示一个以速度 a 不畸变地向左运动的波形 。 因此,泛定方程的解为两个不畸变的传播波,一个向右传播,一个向左传播。 f[x_] := If -4 0] , {t, 0, 5, 0.02}, AnimationRunning False t -8 -6 -4 -2 2 4 -0.1 0.1 0.2 0.3 0.4 0.5 0.6 0.7 现在需确定适当的函数 f1 和 f2,使解满足两个初始条件。 u(x, t) = f1(x - a t) + f2(x + a t), u(x, 0) = φ(x) ⟹ f1(x) + f2(x) = φ(x) ut(x, 0) = ψ(x) ⟹ -a f1 ′ (x) + a f2 ′ (x) = ψ(x) ⟹ f1(x) - f2(x) = - 1 a x0 x ψ(ξ) ξ + c 2 z10a.nb
f(x)=-(x)- v(edE 解得 f(x)=-g(x)+ ψ(E)df x,D=f1(x-a1)+2(x+a1)=-y(x-a1)+(x+a)+ 从而,一维无界波动方程的解 D'Alembert公式 u(x, n=-(x-an+o(x+anl+ (eds (x,0)=b(x) 其物理意义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传播的无畸变的行波,如上图所示。故称这种解法为行波法 目例1.无限长弦在x=x受一冲量/冲击,弦的线密度为p,求弦振动 解:先写出定解问题(定解条件):无限长,无需边条 ln-afux=0 泛定方程 (a(x,0)=0,a(x,0)=?初条 在x0点得到冲量,从而仅在该点有初速度:(r,0)=co(x-xo) =|u(,0)pdx→cp=l→a(x,0)=-(x-x0)(参见§94例2) 利用 D'Alembert公式:M=1C-)E=1C-mnd 2a Jx-at a 当1x-+01>0即小上一s的 xo 2ap u(x,0)=12ap otherwise 物理意义:离x距离为d=x-xo之处,要等到时间在 后才有响应(位移) 即:波从x传到距x的距离为d=x-xol处,需要时间一,故a也称为波传播速度
解得: f1(x) = 1 2 φ(x) - 1 2 a x0 x ψ(ξ) ξ + c 2 f2(x) = 1 2 φ(x) + 1 2 a x0 x ψ(ξ) ξ - c 2 ⟹ u(x, t) = f1(x - a t) + f2(x + a t) = 1 2 [φ(x - a t) + φ(x + a t)] + 1 2 a x-a t x+ a t ψ(ξ) ξ 从而,一维无界波动方程的解 —— D’Alembert 公式 utt = a2 uxx u(x, 0) = φ(x) ut(x, 0) = ψ (x) ⟹ u (x, t) = 1 2 [φ (x - a t) + φ (x + a t)] + 1 2 a x-a t x+ a t ψ (ξ) ξ 其物理意义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传播的无畸变的行波,如上图所示。故称这种解法为行波法。 ☺ 例 1. 无限长弦在 x = x0 受一冲量 I 冲击,弦的线密度为 ρ,求弦振动 解:先写出定解问题 (定解条件 ):无限长,无需边条 utt - a2 uxx = 0 泛定方程 u(x, 0) = 0, ut(x, 0) = ? 初条 在 x0 点得到冲量 ,从而仅在该点有初速度 :ut(x, 0) = c δ(x - x0) I = ut(x, 0) ρ x ⟶ c ρ = I ⟶ ut(x, 0) = I ρ δ(x - x0) (参见 §9 .4 例 2) 利用 D'Alembert 公式:u(x, t) = 1 2 a x-a t x+ a t I a δ(ξ - x0) ξ = 1 2 a x-x0-a t x-x0+ a t I a δ(η) η 当 x - x0 - a t 0 即 t > x - x0 a 时,u = I 2 a ρ u(x, t) = I 2 a ρ , t > x - x0 a 0, otherwise 物理意义 :离 x0 距离为 d = x - x0 之处,要等到时间在 x - x0 a 后才有响应 (位移)。 即:波从 x0 传到距 x0 的距离为 d = x - x0 处,需要时间 d a ,故 a 也称为波传播速度 。 z10a.nb 3
z10a.nb 1 =1 Ip=1 bs [x] u【x_,t_]:=It> Animate Plot [u[x, t], [x,-5, 5), AxesOrigin+[0,0), PlotRange[-05, 1.01 Plotstyle -[[Red, Thick]), RegionFunction Function[[x, y],y>-011] [t,0, 5,0.02), AnimationRunning False] 公 0.6
a = 1; ρ = 1; Ip = 1; u[x_, t_] := If t > Abs[x] a , Ip 2 a ρ , 0 ; Animate[ Plot[u[x, t], {x, -5, 5}, AxesOrigin {0, 0}, PlotRange {-0.5, 1.0}, PlotStyle {{Red, Thick}}, RegionFunction Function[{x, y}, y > -0.1]], {t, 0, 5, 0.02}, AnimationRunning False] t -4 -2 2 4 -0.4 -0.2 0.2 0.4 0.6 0.8 1.0 4 z10a.nb
Q半无界区域的自由振动一初始条件的延拓 1.第一类齐次边条一奇延拓 定解问题 x≥0(出现边界x=0,在x=0需要边条) u(x, 0)=o(r), u(x, 0)=v(x) 相当于一端固定 对这个定解问题,我们注意到两点 (a)我们仅需要在x≥0区域的解 (b)满足以上方程的解是唯一的,即只要满足(1.1),就是该问题的解 为此,我们可在x<0区域人为地附加一些条件,使得问题拓展为无界问题,即可用 D'Alember公式求解 然后在无界问题的解中取x≥0部分,如果解在这部分满足定解条件(1.1),即为原问题的解。 至于无界问题的解在x<0区域如何,并不重要。 这就是延拓的思想 半无界延拓,无界:需要 无界问题的解在x≥0区域仍满足(1.1) 延拓后可以用 D'Alembert公式 半无界 Dirichlet(I类)齐次边条的延拓: -a- llr -∞<x<+0 Ux,0)=(x) 0,D)=0 U(0,1)=0对应于:(0,t)=0 显然延拓后U满足的泛定方程与u相同。也就是说:U满足左边方程的第一行 所以,问题就归结为如何选取ψ(x)和屮(x),使得U在x≥0区域满足左边的第 四行 令在x≥0区域:4)和里x)分别退化为dx)和(x,(9()=)x≥0 这样无界解U就可满足左边的第二、三行。 而在x<0区域:(x)和平(x)如何取? 取适当的φ(x)和屮(x),使得在x=0,U(x,m)=0=0以满足左边的第四行 这样,无界解U就满足半无界问题的定解条件,根据解的唯一性,在x≥0区域:u(x,D=U(x,t)。 由(12),利用 D Alembert公式可得 U(, n=-lp(x-an+d(x+anl+ yed 现要求在x=0时,U(0,)=0以满足(1.1)中的第四行,为此,需要 0.0=0-a0++2r"vede=0 显然,只要4x)和屮(x)为奇函数即可 又因为,在x≥0区域:4x)和平(x)分别退化为dx)和u(x 因此,我们就确定了(1.2)式的小x)和(x) gp(r)= o(r) Y(x)= d(-x)x<0 ψ(-x) 0 因为把原来给定的在x≥0区域的初始条件做奇函数延拓至-∞<x<+∞区域,故称为奇延拓 这样,(1.2)式解出的U(x,D在x≥0区域满足(1.1)式,即:在x≥0区域,u(x,D)=U(x,D) 在x≥0区域
半无界区域的自由振动 —— 初始条件的延拓 1. 第一类齐次边条——奇延拓 定解问题: utt = a2 uxx x ≥ 0 (出现边界 x = 0,在 x = 0 需要边条 ) u(x, 0) = ϕ(x), ut(x, 0) = ψ(x) u(0, t) = 0 相当于一端固定 (1.1) 对这个定解问题,我们注意到两点: (a) 我们仅需要在 x ≥ 0 区域 的解 (b) 满足以上方程的解是 唯一的,即只要满足(1. 1),就是该问题的解 为此,我们可在 x < 0 区域人为地附加一些条件,使得问题拓展为无界问题,即可用D’Alembert公式求解。 然后在无界问题的解中取 x ≥ 0 部分,如果解在这部分满足定解条件 (1.1),即为原问题的解。 至于无界问题的解在 x < 0 区域如何,并不重要。—— 这就是延拓的思想。 半无界 延拓 无界:需要: 无界问题的解在 x ≥ 0 区域仍满足 (1. 1) 延拓后可以用 D’Alembert公式 半无界 Dirichlet (I 类)齐次边条的延拓: utt = a2 uxx x ≥ 0 u(x, 0) = ϕ(x), ut(x, 0) = ψ (x) u(0, t) = 0 延拓 Utt = a2 Uxx -∞ < x < +∞ U(x, 0) = Φ(x) Ut(x, 0) = Ψ(x) U(0, t) = 0 对应于:u(0, t) = 0 (1.2) 显然延拓后 U 满足的泛定方程与 u 相同。也就是说: U 满足左边方程的第一行。 所以,问题就归结为如何选取 Φ(x) 和 Ψ(x),使得 U 在 x ≥ 0 区域满足左边的 第二、三、四行。 令在 x ≥ 0 区域:Φ(x) 和 Ψ(x) 分别退化为 ϕ(x) 和 ψ(x), Φ(x) = ϕ(x) Ψ(x) = ψ(x) if x ≥ 0 这样无界解 U 就可满足左边的 第二、三行。 而在 x < 0 区域:Φ(x) 和 Ψ(x) 如何取? 取适当的 Φ(x) 和 Ψ(x),使得在 x = 0, U(x, t)x=0 = 0 以满足左边的 第四行。 这样,无界解 U 就满足半无界问题的定解条件,根据解的唯一性,在 x ≥ 0 区域:u(x, t) = U(x, t)。 由 (1.2),利用D’Alembert公式可得: U(x, t) = 1 2 [Φ(x - a t) + Φ(x + a t)] + 1 2 a x-a t x+ a t Ψ(ξ) ξ 现要求在 x = 0 时,U(0, t) = 0 以满足 (1.1) 中的第四行,为此,需要 U(0, t) = 1 2 [Φ(-a t) + Φ(a t)] + 1 2 a -a t a t Ψ(ξ) ξ = 0 显然,只要 Φ(x) 和 Ψ(x) 为奇函数即可 。 又因为,在 x ≥ 0 区域:Φ(x) 和 Ψ(x) 分别退化为 ϕ(x) 和 ψ(x), 因此,我们就确定了 (1.2)式的 Φ(x) 和 Ψ(x) Φ(x) = ϕ(x) x ≥ 0 -ϕ(-x) x < 0 , Ψ(x) = ψ(x) x ≥ 0 -ψ(-x) x < 0 因为把原来给定的在 x ≥ 0 区域的初始条件做奇函数延拓至 -∞ < x < +∞ 区域,故称为奇延拓。 这样, (1.2) 式解出的 U(x, t) 在 x ≥ 0 区域满足 (1.1) 式,即:在 x ≥ 0 区域,u(x, t) = U(x, t)。 在 x ≥ 0 区域 z10a.nb 5
d(x-a1)+(x+at)]+ v(ede at≥0 u(x, n=U(x, n p(r-an)+o(x+an+ H(2dE+ 2ds, x-atx/a时,解的形式(上式第二行)与无界情况不相同 为在x发生的扰动已经传到x=0端,“发觉”该端被固定而非延伸到无穷,边界效应就显现,解当然有区别 下图分别展示无界和半无界的行波。为简单起见,下图假设(x)=0。 若x)≠0,可设h()=(x),则ax,0)中多了:1[m0x+a0-ha-x),与前一项1x+a0-(a1-x的形式完全相同
u(x, t) = U(x, t) = 1 2 [ϕ(x - a t) + ϕ(x + a t)] + 1 2 a x-a t x+ a t ψ(ξ) ξ, x - a t ≥ 0 1 2 [Φ(x - a t) + ϕ(x + a t)] + 1 2 a x-a t 0 Ψ(ξ) ξ + 1 2 a 0 x+a t ψ(ξ) ξ, x - a t x /a 时,解的形式 (上式第二行 ) 与无界情况不相同 , 因为在 x 发生的扰动已经传到 x = 0 端,“发觉” 该端被固定而非延伸到无穷 ,边界效应就显现 ,解当然有区别 。 下图分别展示无界和半无界的行波。为简单起见,下图假设 ψ(x) = 0。 若 ψ(x) ≠ 0,可设 h′ (x) = ψ(x),则 u(x, t) 中多了: 1 2 a [h(x + a t) -h(a t - x)],与前一项 1 2 [ϕ(x + a t) -ϕ (a t - x)] 的形式完全相同。 6 z10a.nb
z10a.nba Clear [fl, g1] f1【x_]:=If[Abs[x丌-2丌]0] Grid[iiga, gb])] [t,0,10,0.01 下+囡口 可以看到,左行的波在遇到固定边界时被反射,反射波与左行入射行波之间相位差为x(见右图x=0处红蓝波形。) 这种反射波相对于入射波在相位上突变丌的现象,物理上成为半波损失 x=0处,反射波与入射波之和u(0,n=0。在时间足够长时,就只剩向右传播的波形 思考:(13)式表明当x-a1<0时,D=如+a0-1-是否表明存在一左行波一右行波 !是,这与在时间足够长时,只剩下向右传播的波形是否矛盾 2第二类齐次边条—偶延拓 定解问题 (x,0)=dx),a(r,0)=x20(出现边界x=0,在x=0需要边条) l2(0,D)=0 相当于一端自由的半无限长细杆纵振动 类似于第一类齐次边条,但这里要作偶延拓 半无界Ⅱ类齐次边条的延拓
Clear[f1, g1]; f1[x_] := If[Abs[x π - 2 π] 0] ; Grid[{{ga, gb}}], {t, 0, 10, 0.01} t 2.1 -4 -2 2 4 6 8 -1.0 -0.5 0.5 1.0 -4 -2 2 4 6 8 -1.0 -0.5 0.5 1.0 可以看到,左行的波在遇到固定边界时被反射,反射波与左行入射行波之间相位差为 π (见右图 x = 0 处红蓝波形。) 这种反射波相对于入射波在相位上突变 π 的现象,物理上成为半波损失。 在 x = 0 处,反射波与入射波之和 u(0, t) = 0。在时间足够长时,就只剩向右传播的波形。 思考:(1. 3) 式表明当 x - a t < 0 时,u(x, t) = 1 2 [ϕ(x + a t) -ϕ(a t - x)] 是否表明存在一左行波一右行波 ? 如果是,这与在时间足够长时 ,只剩下向右传播的波形是否矛盾 ? 2. 第二类齐次边条——偶延拓 定解问题: utt = a2 uxx x ≥ 0 (出现边界 x = 0,在 x = 0 需要边条 ) u(x, 0) = ϕ(x), ut(x, 0) = ψ(x) ux(0, t) = 0 相当于一端自由的半无限长细杆纵振动 (1.4) 类似于第一类齐次边条,但这里要作偶延拓。 半无界 II 类齐次边条的延拓: z10a.nb 7
Un s a Urx x,0)=d(x), {U(x,0)=d(x) U(x,0)=(x) 利用 D Alem bert公式可得: U(x,1)=-x-a+(x+al)]+ ()d 现要求在x=0时,U(0,1)=0以满足(1.4)式中的第四行 Ux(x,D=-[(x-a1)+φ(x+a)+-{(x+a-x-a) Ux(0,D)=-(-a1)+Φ(a+-[(an-平(-a) 显然,只要4x)和(x)为偶函数即可(偶函数的导数为奇函数)。 因此,我们就确定了(1.5)式的x)和(x) 平(x) 因为把原来给定的在x≥0区域的初始条件做偶函数延拓至-∞<x<+∞区域,故称为偶延拓 可以看到,左行的波在遇到固定边界时被反射,反射波与左行入射行波之间没有相位差,不存在半波损失 试自己作动态图形理解。 3.例题:非齐次边条 例2. Dirichlet非齐次边条 定解问题 a(x,0)=(x) 0,D)=f(1)≠0 利用叠加原理:=+w,v和w分别满足 v(x,0)=0, 和{mx=dux, ,则γ+w满足原定解问题 w(x,0)=ψ(x) v(0,D)=f() 可通过奇延拓再利用 D' Alembert公式求解。如何求解vx,n)?因为解是唯一的,故可从物理上的考虑 (a)从v的定解条件知:开始时,无初位移也无初速度,振动完全由x=0处的扰动f(n)导致 因而只能是向右传播的波:v(x,D)=G(x-aD)= =2) 取第二种形式仅仅是为了求解方便。 (b)由边条,在x=0,v(0,D=f(1)=F()Vt≥0,(在自变量大于0时∫函数与F函数相同) 此处可看出右行波为何要取为(-)而非G=a,.思考:中(-2)是否也表示右行波? 因而v(x,t)= -3)- t--≥0,即:对t≥-,有vx,D)= (c)对任意一点x,当t<一时,开始于x=0的扰动尚未传到,该点位移为0, 所以,对t<-,有v(x,=0 综上:v(x,D)
utt = a2 uxx x ≥ 0 u(x, 0) = ϕ(x), ut(x, 0) = ψ (x) ux(0, t) = 0 延拓 Utt = a2 Uxx -∞ < x < +∞ U(x, 0) = Φ(x) Ut(x, 0) = Ψ(x) Ux(0, t) = 0 (1.5) 利用D’Alembert公式可得: U(x, t) = 1 2 [Φ(x - a t) + Φ(x + a t)] + 1 2 a x-a t x+ a t Ψ(ξ) ξ 现要求在 x = 0 时,Ux(0, t) = 0 以满足 (1.4) 式中的第四行。 Ux(x, t) = 1 2 [Φ′ (x - a t) + Φ′ (x + a t)] + 1 2 a [Ψ(x + a t) - Ψ(x - a t)] Ux(0, t) = 1 2 [Φ′ (-a t) + Φ′ (a t)] + 1 2 a [Ψ(a t) - Ψ(-a t)] , 显然,只要 Φ(x) 和 Ψ(x) 为偶函数即可 (偶函数的导数为奇函数 )。 因此,我们就确定了(1.5) 式的 Φ(x) 和 Ψ(x) Φ(x) = ϕ(x) x ≥ 0 ϕ(-x) x < 0 , Ψ(x) = ψ(x) x ≥ 0 ψ(-x) x < 0 因为把原来给定的在 x ≥ 0 区域的初始条件做偶函数延拓至 -∞ < x < +∞ 区域,故称为偶延拓。 可以看到,左行的波在遇到固定边界时被反射,反射波与左行入射行波之间没有相位差,不存在半波损失。 试自己作动态图形理解。 3. 例题:非齐次边条 ☺ 例 2. Dirichlet 非齐次边条 定解问题 : utt = a2 uxx x ≥ 0 u(x, 0) = ϕ(x), ut(x, 0) = ψ (x) u(0, t) = f (t) ≠ 0 解:利用叠加原理 :u = v + w,v 和 w 分别满足 vtt = a2 uxx x ≥ 0 v(x, 0) = 0, vt(x, 0) = 0 v(0, t) = f (t) 和 wtt = a2 wxx x ≥ 0 w(x, 0) = ϕ(x), wt(x, 0) = ψ (x) w(0, t) = 0 , 则 v + w 满足原定解问题 w 可通过奇延拓再利用 D’Alembert 公式 求解。如何求解 v(x, t) ? 因为解是唯一的 ,故可从物理上的考虑 。 (a) 从 v 的定解条件知 :开始时,无初位移也无初速度 ,振动完全由 x = 0 处的扰动 f (t) 导致。 因而只能是向右传播的波 :v(x, t) = G(x - a t) = F t - x a 取第二种形式仅仅是为了求解方便 。 (b) 由边条,在 x = 0, v(0, t) = f (t) = F (t) ∀ t ≥ 0, (在自变量大于 0 时 f 函数与 F 函数相同 ) 此处可看出右行波为何要取为 F t - x a 而非 G(x - a t),思考:F t - x a 是否也表示右行波 ? 因而 v(x, t) = F t - x a = f t - x a ∀ t - x a ≥ 0, 即:对 t ≥ x a , 有 v(x, t) = f t - x a (c) 对任意一点 x,当 t < x a 时,开始于 x = 0 的扰动尚未传到 ,该点位移为 0, 所以 ,对 t < x a , 有 v(x, t) = 0 综上:v(x, t) = f t - x a , t ≥ x a 0, t < x a 8 z10a.nb
1 0a. nb 写成:vx,D)=ft x≥0 Heaviside阶跃函数 例3.Ⅱ类非齐次边条( Neumann非齐次边条) 定解问题: x≥0 l4(x,0)=b(x) 解:利用叠加原理:=v+w,v和w分别满足 x≥0 ar wxx x≥0 x,0)=0, 和{xO)=d 则γ+w满足原定解问题 (x,0)=0 wr(0, 0=0 w可通过偶延拓再利用D’ Alembert公式求解。如何求解vx,n)?仍从物理上的考虑 (a)从v的定解条件知:开始时,无初位移也无初速度,振动完全由x=0处的扰动f(导致。 因而只能是向右传播的波:v(x,)= (b)由边条,在x=0,v2(0,D=g()=--G()=g()t≥0, G(=-a g(s)ds+G(O) +G(0) for t (c)对任意一点x,当t<-时,开始于x=0的扰动尚未传到,该点位移为0, 所以,对t 有v(x,D)=0 综上:v(x,t)= 给定一时刻t,在x=a,位移应连续:v(at-0,n=v(at+0,)代入上式得:GO)=0 物理上,也可认为在x=a,扰动刚刚传到,还没来得及产生位移,故v(a,D=0=Gt- G(0) 向有界区域过渡 从以上讨论得知,初始扰动激发的振动传到半无界区域的端点时,会产生反射 对一维有限体系,有两个边界。振动将在两个边界间来回反射,从而形成驻波解,而一维驻波的基本形式为 X(x)cos(ot+o)=X(x)7(o) 一般的一维驻波解应该是这种基本形式的叠加(线性组合) 从以上分析可隐约看出,一维体系的解,很可能是这样一些二元函数的叠加 这些二元函数可以写成空间和时间两个一元函数之积 如何求a(x,n)? 既然它可写成两个不同变量的函数之积,也就是可分离变量,那么就可以用分离变量法,求解X(x)和T()
写成:v(x, t) = f t - x a H t - x a , H(x) = 1 , x ≥ 0 0, x < 0 —— Heaviside 阶跃函数 ☺ 例 3. II 类非齐次边条 (Neumann 非齐次边条) 定解问题 : utt = a2 uxx x ≥ 0 u(x, 0) = ϕ(x), ut(x, 0) = ψ (x) ux(0, t) = g(t) ≠ 0 解:利用叠加原理 :u = v + w,v 和 w 分别满足 vtt = a2 vxx x ≥ 0 v(x, 0) = 0, vt(x, 0) = 0 vx(0, t) = g(t) 和 wtt = a2 wxx x ≥ 0 w(x, 0) = ϕ(x), wt(x, 0) = ψ (x) wx(0, t) = 0 , 则 v + w 满足原定解问题 w 可通过偶延拓再利用 D’Alembert 公式 求解。如何求解 v(x, t) ? 仍从物理上的考虑 。 (a) 从 v 的定解条件知 :开始时,无初位移也无初速度 ,振动完全由 x = 0 处的扰动 f (t) 导致。 因而只能是向右传播的波 :v(x, t) = G t - x a (b) 由边条,在 x = 0, vx(0, t) = g(t) = - 1 a G′ (t) = g(t) ∀ t ≥ 0, G(t) = -a 0 t g(s) s + G(0) ⟹ v(x, t) = G t - x a = -a 0 t-x/a g(s) s + G(0) for t ≥ x a (c) 对任意一点 x,当 t < x a 时,开始于 x = 0 的扰动尚未传到 ,该点位移为 0, 所以 ,对 t < x a , 有 v(x, t) = 0 综上:v(x, t) = G t - x a = -a 0 t-x/a g(s) s + G(0) , t ≥ x a 0, t < x a 给定一时刻 t, 在 x = a t, 位移应连续 :v(a t - 0, t) = v(a t + 0, t) 代入上式得 :G(0) = 0 物理上,也可认为在 x = a t, 扰动刚刚传到 ,还没来得及产生位移 ,故 v(a t, t) = 0 = G t - a t a = G(0) 向有界区域过渡 从以上讨论得知,初始扰动激发的振动传到半无界区域的端点时,会产生反射。 对一维有限体系,有两个边界。振动将在两个边界间来回反射,从而形成驻波解,而一维驻波的基本形式为: X(x) cos(ω t + ϕ) = X(x) T(t) 一般的一维驻波解应该是这种基本形式的叠加(线性组合)。 从以上分析可隐约看出,一维体系的解,很可能是这样一些二元函数的叠加 这些二元函数可以写成空间和时间两个一元函数之积。 u(x, t) = k uk(x, t) = k Xk(x) Tk(t) 如何求 uk(x, t)? 既然它可写成两个不同变量的函数之积,也就是可分离变量,那么就可以用分离变量法,求解 Xk(x) 和 Tk(t)。 z10a.nb 9
10 z10anb 那么这样的设想是否会漏掉一些解? 从物理表述上看,是否会漏掉一些模式 而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是否会有一些解u(x,1),不能表为分离变量的形式X(x)Tk(n)? 如果会遗漏,那么分离变量法只是求出不完整的解,还应该设法找出其余的解 幸亏,数学定理保证了解的唯一性,只要求出的解满足定解条件,就是唯一正确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先在第九章讨论定解条件的原因。 还有一个小问题:即使每一种解均能表为X(x)Tk(D形式 那么,求解过程是否把这种形式的解都求全了。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 般的求解过程求得的一系列X(x)Tk()形式的解函数是否构成完备基 这个问些将在后面的章节予以讨论。 102分离变量法初步 本节通过一些例题,介绍一维体系的分离变量法,本节的方法可直接推广到直角坐标下二维、三维的体系 即使是一维体系的分离变量,还分几种情况: 1.齐次方程、齐次边条(边条还分三类: Dirichlet. Neumann, Robin边条,即I、ⅡlⅢ类边条) 2.齐次方程、非齐次边条 3.非齐次方程、非齐次边条(非齐次方程、齐次边条不单列,直接并入此类) 齐次方程、齐次边条 1.两端固定弦的横振动( Dirichlet齐次边条 定解问题 0≤x≤l齐次方程 0,t)=0,al,=0 I类齐次边条 l(x,0)=d(x),l(x,0)=(x)初条( Cauchy广义边条,开表面) 分离变量法先求基本振动模式(分离变量形式的解),这些振动模式可表为:ak(x,D)=X(x)T(n) 为简单起见,先略去标识模式的下标k,以u(x,n)=X(x)T(n)代入泛定方程,得: (x)"(n)-a2X"(x)m()=0 X(x) a T(o 等式左边为x的函数,右边为t的函数,二者相等,必为常数 =-A(取负号视为讨论方便) X(x) a2 T(o Y"(x)+AX(x)=0 T(n)+Aa2T(0=0 偏微分方程化为两个常系数常微分方程 0,D)=0 由边界条件:{0=0 X(7()=0 只有齐次边条,才能导出关于单变量函数X(x)的边条 关于X(x),有:{x()+1(x)=0 X(0)=0,X(D=0 接着,讨论λ不同情况的解 若λ<0:令A=-y2→X(x)=Aeyx+Be-yx,由x(0)=0,X(①=0得A=B=0平庸解 若A=0:→X(x)=Ax+B,由X(0)=0,Y(=0得A=B=0仍旧是平庸解
那么这样的设想是否会漏掉一些解? 从物理表述上看,是否会漏掉一些模式。 而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是否会有一些解 uk(x, t),不能表为分离变量的形式 Xk(x) Tk(t)? 如果会遗漏,那么分离变量法只是求出不完整的解,还应该设法找出其余的解。 幸亏,数学定理保证了解的唯一性,只要求出的解满足定解条件,就是唯一正确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先在第九章讨论定解条件的原因。 还有一个小问题:即使每一种解均能表为 Xk(x) Tk(t) 形式, 那么,求解过程是否把这种形式的解都求全了。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 一般的求解过程求得的一系列 Xk(x) Tk(t) 形式的解函数是否构成完备基。 这个问些将在后面的章节予以讨论。 10.2 分离变量法初步 本节通过一些例题,介绍一维体系的分离变量法,本节的方法可直接推广到直角坐标下二维、三维的体系。 即使是一维体系的分离变量,还分几种情况: 1. 齐次方程、齐次边条(边条还分三类: Dirichlet, Neumann, Robin 边条,即 I、II、III 类边条) 2. 齐次方程、非齐次边条 3. 非齐次方程、非齐次边条 (非齐次方程、齐次边条不单列,直接并入此类) 齐次方程、齐次边条 1. 两端固定弦的横振动(Dirichlet 齐次边条) 定解问题: utt - a2 uxx = 0 0 ≤ x ≤ l 齐次方程 u(0, t) = 0, u(l, t) = 0 I 类齐次边条 u(x, 0) = ϕ(x), ut(x, 0) = ψ(x) 初条 (Cauchy 广义边条,开表面) 分离变量法先求基本振动模式(分离变量形式的解),这些振动模式可表为:uk(x, t) = Xk(x) Tk(t) 为简单起见,先略去标识模式的下标 k,以 u(x, t) = X(x) T(t) 代入泛定方程,得: X(x) T″(t) - a2 X″(x) T(t) = 0 ⟶ X″(x) X(x) = T″(t) a2 T(t) 等式左边为 x 的函数,右边为 t 的函数,二者相等 ,必为常数 故: X″(x) X(x) = T″(t) a2 T(t) = -λ (取负号视为讨论方便 ) ⟹ X″(x) + λ X(x) = 0 T″(t) + λ a2 T(t) = 0 偏微分方程化为 两个常系数常微分方程 由边界条件 : u(0, t) = 0 u(l, t) = 0 ⟶ X(0) T(t) = 0 X(l) T(t) = 0 ⟹ X(0) = 0 X(l) = 0 只有齐次边条 ,才能导出关于单变量函数 X(x) 的边条 故:关于 X(x),有: X″ (x) + λ X(x) = 0 X (0) = 0, X(l) = 0 接着,讨论 λ 不同情况的解 若 λ 0, 令 λ = γ2, ⟶ X(x) = A cos γ x + B sin γ x, 10 z10a.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