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然界中重叠的现象,学生初步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素养。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学会用一种或两种重叠形状排列的方法,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并制作。 难点: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重叠方法,创作图案。 教学准备: 水果两个、几何图片若干、重叠形状拼贴画一幅、彩色纸(两色以上)、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重叠的概念: 老师出示两个水果,做重叠摆放,提问水果产生了什么效果? 学生答略,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前后的重叠特点。 2.观察自然现象: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前后树的重叠,上下、前后树叶的重叠。 老师小结,自然界有了重叠就变得更加有节奏和美丽。 3.导入课题:《重叠的形状》 二、教学 1.知识窗: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重叠。 2.学生活动: (1)请2组学生(每组5人)上讲台表演重叠。(加强对重叠的印象) (2)请2位学生上讲台用教师准备的几何图片教具拼摆重叠的形状。 3.欣赏课本范图(加深对重叠的印象): 城市雕塑(世纪之钟)、油画(静物)、学生作品 4.重叠形状的制作: (1)选择造型:动物、植物或人物 (2)选择重叠的方式:上下或前后 (3)欣赏教师范画,学生讨论画中的重叠形状,更加深学生对重叠的印象。 5.探索阶段: (1)完成重叠形状的设计和制作。 (2)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6.作品展示: (1)分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2)欣赏他人的作品,并评述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然界中重叠的现象,学生初步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素养。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学会用一种或两种重叠形状排列的方法,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并制作。 难点: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重叠方法,创作图案。 教学准备: 水果两个、几何图片若干、重叠形状拼贴画一幅、彩色纸(两色以上)、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重叠的概念: 老师出示两个水果,做重叠摆放,提问水果产生了什么效果? 学生答略,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前后的重叠特点。 2.观察自然现象: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前后树的重叠,上下、前后树叶的重叠。 老师小结,自然界有了重叠就变得更加有节奏和美丽。 3.导入课题:《重叠的形状》 二、教学 1.知识窗: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重叠。 2.学生活动: (1)请2组学生(每组5人)上讲台表演重叠。(加强对重叠的印象) (2)请2位学生上讲台用教师准备的几何图片教具拼摆重叠的形状。 3.欣赏课本范图(加深对重叠的印象): 城市雕塑(世纪之钟)、油画(静物)、学生作品 4.重叠形状的制作: (1)选择造型:动物、植物或人物 (2)选择重叠的方式:上下或前后 (3)欣赏教师范画,学生讨论画中的重叠形状,更加深学生对重叠的印象。 5.探索阶段: (1)完成重叠形状的设计和制作。 (2)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6.作品展示: (1)分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2)欣赏他人的作品,并评述
7.收拾整理: 整理桌面,收拾工具和材料。 三、教学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图形的排列样式一一重叠,通过观察周围的景物、物品,总结重叠作品的特点,尝试 自己创作一幅有重叠特点的作品。 四、课后拓展 寻找生活中同样的小物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制作重叠形状的作品
7.收拾整理: 整理桌面,收拾工具和材料。 三、教学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图形的排列样式——重叠,通过观察周围的景物、物品,总结重叠作品的特点,尝试 自己创作一幅有重叠特点的作品。 四、课后拓展 寻找生活中同样的小物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制作重叠形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