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周周测3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已知点P是线段AB的一个黄金分割点(AP>PB),则PB:AB的值为() √5√5-1 1 2.在Rt△ABC和Rt△DEF中,∠C=∠F=90°,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是() A=55°,∠D=35 B. AC=9, BC=12, DF=6, EF C. AC=3, BC=4, DF=6, DE=8 D.AB=10,AC=8,DE=15,EF=9 3.如图所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下列四个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EFG 相似的是() B 4.(随州中考)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 △ABC∽△AED的是() A.∠AED=∠BB.∠ADE=∠C AE AB 5.如图,已知:△ABC、△DEA是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90°,两 条直角边AB、AD重合,把AD绕点A逆时针旋转a角(0°<a<90°),到如图所示的位 置时,BC分别与AD、AE相交于点F、G,则图中共有 对相似三角形()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周周测 3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已知点 P 是线段 AB 的一个黄金分割点(AP>PB),则 PB∶AB 的值为( ) A. 3- 5 2 B. 5-1 2 C. 1+ 5 2 D. 3- 5 4 2.在 Rt△ABC 和 Rt△DEF 中,∠C=∠F=90°,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是( ) A.∠A=55°,∠D=35° B.AC=9,BC=12,DF=6,EF=8 C.AC=3,BC=4,DF=6,DE=8 D.AB=10,AC=8,DE=15,EF=9 3.如图所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 1,则下列四个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EFG 相似的是( ) 4.(随州中考)如图,在△ABC 中,点 D、E 分别在边 AB、AC 上,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 △ABC∽△AED 的是( ) A.∠AED=∠B B.∠ADE=∠C C.AD AE = AC AB D.AD AB= AE AC 5.如图,已知:△ABC、△DEA 是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90°,两 条直角边 AB、AD 重合,把 AD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α 角(0°<α<90°),到如图所示的位 置时,BC 分别与 AD、AE 相交于点 F、G,则图中共有________对相似三角形( ) A.1 B.2 C.3 D.4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6.一支铅笔长16cm,把它按黄金分割后,较长部分涂上橘红色,较短部分涂上浅蓝色, 那么橘红色部分的长是 cm,浅蓝色部分的长是 cm(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在△ABC中,AB=6cm,BC=10cm,AC=12cm,D为AC上点,E为AB上点,AD =4cm,当AE= cm时,△ADE∽△ABC 8.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称为黄金三角形,如图,在△ABC中,AB=AC=1,∠A= 36°,B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那么BD= 9.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长AB=3cm,BC=6cm某一时刻,动点M从A点出发沿 B方向以1cms的速度向B点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从D点出发沿DA方向以2cms的 速度向A点匀速运动.若以A、M、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CD相似,则运动的时间t为 三、解答题(共55分) 10.(9分)已知:如图,AB·AD=ACAE,求证:△ABC∽△AED 11.(10分)已知M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M>BM (1)写出AB,AM,BM之间的比例式
二、填空题( 每小题 5 分,共 20分) 6.一支铅笔长 16 cm,把它按黄金分割后,较长部分涂上橘红色,较短部分涂上浅蓝色, 那么橘红色部分的长是________cm,浅蓝色部分的长是________cm.(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在△ABC 中,AB=6 cm,BC=10 cm,AC=12 cm,D 为 AC 上点,E 为 AB 上点,AD =4 cm,当 AE=________cm 时,△ADE∽△ABC. 8.顶角为 36°的等腰三角形称为黄金三角形,如图,在△ABC 中,AB=AC=1,∠A= 36°,BD 是三角形 ABC 的角平分线,那么 BD=________. 9.如图,已知矩形 ABCD 的边长 AB=3 cm,BC=6 cm.某一时刻,动点 M 从 A点出发沿 AB 方向以 1 cm/s 的速度向 B 点匀速运动;同时动点 N 从 D 点出发沿 DA 方向以 2 cm/s 的 速度向 A 点匀速运动.若以 A、M、N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CD 相似,则运动的时间 t 为 _______ _秒. 三、解答题(共 55 分) 10.(9 分)已知:如图,AB·AD=AC·AE,求证:△ABC∽△AED. 11.(10 分)已知 M 是线段 AB 的黄金分割点,且 AM>BM. (1)写出 AB,AM,BM 之间的比例式;
(2)如果AB=12cm,求AM与BM的长 12.(10分)如图,在4×3的正方形方格中,△ABC和△DEC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 方形的顶点上 (1)填空:∠ABC= (2)判断△ABC与△DE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 13.(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OA=12cm,OB=6cm,点P从O点开始沿 OA边向点A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O边向点O以1cm/s的速度移动 如果P,Q同时出发,用t(单位: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当t为何值时,△POQ 与△AOB相似? 14.(14分)泰安中考)如图,在△ABC中,AB=AC,点P、D分别是BC、AC边上的点
(2)如果 AB=12 cm,求 AM 与 BM 的长. 12.(10 分)如图,在 4×3 的正方形方格中,△ABC 和△DEC 的顶点都在边长 为 1 的小正 方形的顶点上. (1)填空:∠ABC=________°,BC=________; (2)判断△ABC 与△DEC 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 13.(12 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OA=12 cm,OB=6 cm,点 P 从 O 点开始沿 OA边向点 A以1 cm/s的速度移动,点 Q从点 B开始沿 BO边向点O 以1 cm/s的速度移动, 如果 P,Q 同时出发,用 t(单位: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当 t 为何值时,△POQ 与△AOB 相似? 14.(14 分)(泰安中考)如图,在△ABC 中,AB=AC,点 P、D 分别是 BC、AC 边上的点
且∠APD=∠B. (1)求证:ACCD=CPB (2)若AB=10,BC=12,当PD∥AB时,求BP的长 参考答案 1.A2.C3.B4.D5D6.996.17.88 √5 924或1.510.证明:∵ABAD AB AC BM AM =ACAE,∴ AE AD 又∵∠BAC=∠EAD,∴△ABC∽△AED.11 ① .AM AB(2)AM 5-1AB=6√5-6cm,BM=A-AM=(8-6√5m120)25 (2)△ABC∽△CED理由如下:;BC=2√2,EC=E,:AB ED 2 AB BC CE ED 又∵∠ABC=∠CED=135°,∴△ABC∽△CED.13.①∵∠POQ=∠AOB,若 △POQ∽△BOA,则 mE,即12=解得t=2②:∠DQ=∠AOB,若 △POO∽△AOB QQ_OP6-t=土解得t=4∴当t=2或t=4时,△POQ △AOB相似.14、(1)证明:∵∠APC=∠PAB+∠B,∠APD=∠B,∴∠DPC=∠PAB 又AB=AC,∴∠B=∠C∴△ABP∽△PCD∴AB=B∵AB=AC,:AC=B PC CD AC·CD=CPBP(2)∵PD∥AB,∴∠DPC=∠B.又∠DPC=∠PAB,∴∠PAB=∠B.又 ∠B=∠C,∴∠PAB=∠C又∠PBA=∠B,∴:△PBA∽△ABC∴B=AB:BP=AB
且∠APD=∠B. (1)求证:AC·CD=CP·BP; (2)若 AB=10,BC=12,当 PD∥AB 时,求 BP 的长 参考答案 1.A 2.C 3.B 4.D 5.D 6.9.9 6.1 7.8 8. 5-1 2 9.2.4 或 1.5 10.证明:∵AB·AD =AC·AE,∴ AB AE= AC AD.又∵∠BAC=∠EAD,∴△ABC∽△AED. 11.(1)BM AM= AM AB .(2)AM = 5-1 2 AB = (6 5 - 6)cm , BM = AB - AM = (18 - 6 5 )cm. 12.(1)135 2 2 (2)△ABC∽△CED.理由如下:∵BC=2 2,EC= 2,∴ AB CE= 2 2 = 2, BC ED= 2 2 2 = 2.∴ AB CE= BC ED.又∵∠ABC=∠C ED=135°,∴△ABC ∽△CED. 13.①∵∠POQ=∠AOB,若 △POQ∽△BOA , 则 OQ OA = OP OB , 即 6-t 12 = t 6 . 解 得 t = 2. ②∵∠ POQ = ∠AOB , 若 △POQ∽△AOB,则 OQ OB= OP OA,即 6-t 6 = t 12.解得 t=4.∴当 t=2 或 t= 4 时,△POQ 与 △AOB 相似. 14.(1)证明:∵∠APC=∠PAB+∠B,∠APD=∠B,∴∠DPC=∠PAB. 又 AB=AC,∴∠B=∠C.∴△ABP∽△PCD.∴ AB PC= BP CD. ∵AB=AC,∴ AC PC= BP CD. ∴ AC·CD=CP·BP.(2)∵PD∥AB,∴∠DPC=∠B.又∠DPC=∠PAB,∴∠PAB=∠B.又 ∠B=∠C,∴∠PAB=∠C.又∠PBA=∠B,∴△PBA∽△ABC.∴ BP AB= AB BC.∴BP= AB2 BC = 102 12 = 25 3